陈晓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0281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晓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陈晓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陈晓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陈晓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陈晓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晓梅.docx

《陈晓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晓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晓梅.docx

陈晓梅

陈晓梅老师的魅力教学感言

(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每当回首往事时,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我可能无愧地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太阳下面最美好的事业――小学教育事业!

为培养孩子们奋斗了一生。

——自我评价

(2) 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

“爱孩子。

”因为这种爱我视职业为事业;因为这种爱我视艰辛为乐趣;因为这种爱我视学习为责任;也是因为这种爱我能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奋斗、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思想根源

(3) 不以喜而忘形,不以忧而动容、心无挂碍。

——坚持教改几十年的秘诀

(4) “实”为做人之根本;“实”为学习之捷径;“实”为课堂之灵魂

——做老师的准则

(5) 无招为有招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是最佳教法;平实、顺、美是最美教态。

——最好课堂的标准

(6) 我的课堂并非完美,我也并不追求完美,我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全身心的投入,渗透于片断、细节间的理念与师生都“在场”的状态。

在我的课堂上有的是自如的挥洒,平等的交流,个性的张扬,情感交融的氛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般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的师生的智慧,这一切方为我课堂魅力之所在。

——我之课堂特色

(7) 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目标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根本动力;系统、正确、鲜明、先进的教学思想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深厚、广博的知识素养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

——形成教学风格的条件

(8) 教学理念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自始至终都在制约着教学发展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整合,并调节着这些因素做有目的、有规则的运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它是无形的,但它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它是教学系统内部最活跃的起主去作用的因素,它好似圆球的中心,整个课题环拱这一中心,各部分之间紧密无间,混凝调合,周遍一致,为中心而存在,为中心而运动。

这样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美好的圆球。

所以在研究教学诸问题时,首先应该研究什么是正确的教学理念,而这理念是来自课堂的有效的理念,而不是产生于书斋的伪理念。

——最重要的是理念

(9) 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但一切施教行为都应接受学生学习效果这一标准的检验,而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其先决条件就是动机、兴趣、主动性,施教于动,首推诱导,教师不仅要在口头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在实践中落实这个“主体地位”,首先把自己看做是组织者,激励者,充分、全面、持久地调动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顺变善引,让教于学。

——主导与主体

(10) 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透彻,才能体现人文内涵的丰富性。

思想训练、情感熏陶、习惯养成都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言能力养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实现的。

                                               

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品析词句、感悟语言、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领悟技能形成的方法,体验情感价值的变化,并在进一步探究学习中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

(11) 什么是感悟?

是教师、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亲密地接触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当文本信息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经验积累时,就能领悟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就能体味其中优秀的表达方法,这时他们不但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与作者有了情感的共鸣,而且受到了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熏陶,这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

感悟,不但是思想感情的激荡,也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是诸般阅读能力的训练,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才能是脚踩实地的真正的语文课堂。

——对感悟的再认识

(12) 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文章的讲解是钻进纸内,朗读是跃出纸外;文章的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文章的讲解犹如解剖,朗读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文章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对朗读的再理解

(13)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是广大青少年普遍需要的,它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智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从幼年开始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而语文课具有它得天独厚之处。

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的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它是精神的凝固,我们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而且追求情感的融会与灵性的感悟,语文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生命,如果语文课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将是一种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美育进入小语课堂

(14) 当我们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中所描绘的人物内在的心灵美时,这种美感观照是深沉的、凝重的、持久的,它能引起的是学生灵魂的震撼,感情的激荡,这是比单纯感言快适更丰富、更高级的审美享受,一节课所以能吸引学生,也是因为学生从中体验到这种美的需要的满足。

——美育的魅力

(15)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

特别对于儿童来说,形象越鲜明,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影响就越大。

只有引导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感情,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没有现实美的图画美那样直观,它需要通过感受语言,去联想、去再现,而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想象力、理解力相对活动达到和谐的程度,情感也随之进入某种境界。

这样从感受形象入手,引导学生入意境激发情感,这就能使学生从语言、思维、情感几方面去整体感悟课文了。

——感受形象

(16) 无论是对立,还是调和都要有变化,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统一的美,这才有生动的气韵,深远的意味,平板、呆滞、单调的东西是不会讨人喜爱的。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自然界中最多的是圆形,均衡、和谐、完善就成为美的特征,圆——天籁的境界,这是我的课堂理想的境界。

——课堂结构

(17) 如果我们能根据不同的体载、不同内容的文章,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环境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审美基础、不同的审美情趣,设计不同的课堂结构。

使学生有时如沐春风,在宁静与和谐中感受优美的愉悦;有时如烈火在胸产生强烈的奋发之情;有时又心摇神驰,在浮想联翩中感受大自然给予人的享受与启示;有时又在痛惜与感慨中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赞颂。

这样不但能激发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美的感受,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的精神。

——不同的课堂结构

(18) 教好语文课,需要情感、需要体验、需要感悟,也需要科学,好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澎湃的激情,对学生的关爱,更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这样才能因时、因地、因年龄的不同、因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目标的设置,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才能使课堂上有良好动机的培养、阅读兴趣的激发,疑难时学生的困惑,质疑时学生的勇气,争辩时学生的激动、顿悟时学生的笑颜,这才是一个为学生所喜爱的语文教学课堂。

——注重心理因素

(19) 课堂气氛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感受性提高,反应积极敏捷,思维活跃,融融一堂,良好的课堂气氛应是恬情与活跃的统一,热烈与凝重的统一,宽松与严谨的统一,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氛围的重要

(20) 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气氛庄重,这是形成良好氛围的基础,此为恬静。

课堂具有生动活泼的局面,结构形式多样,大多数学生处于积极状态,在老师的引导、调控下,学生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学生专注畅所欲言,师生情感在感悟、体验中交流,此为活跃。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生都有热烈的情绪,学生大脑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发言踊跃,思维敏捷,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轻愉快,在热烈的气氛中总是洋溢着愉悦、激动、兴奋的情绪体验,此为热烈。

学生在热烈中能够沉静下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仅有热烈的感受,而且有更重要的深刻的思考,这才能保持思维活动的持续性,此为凝重。

听不到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师生关系融洽,此为宽松。

通过适时的提示,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收扰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保持思维的紧张度和严密度,此为严谨。

——氛围的注释

平实、自然、顺美

     ——我的课堂

四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渡过的。

我们的母语博大精深,为她的传承做一份贡献是无上光荣、无限幸福、也有着无限乐趣的事。

综观我的课堂并非完美,我也并不追求完美。

我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天然去雕琢的风度、美好的圆——天籁的境界。

在不断的奋斗探求的过程中,形成了自然、平实、顺美的教学风格。

“平实”为课堂之灵魂

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形式,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透彻才能体现人文内涵的丰富性。

思想训练、情感熏陶、习惯养成都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言能力养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实现的。

只有扎扎实实落实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才能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通过适时的引导、点拨,激起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印证的愿望,抓住文本的语言因素去品意,随着品意的层层深入而渐渐入情,这样从情感、语言、思维几个方面去整体地理解课文,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整体和谐地发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得到自我实现的胜利的喜悦,从而走近课文,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一篇篇课文就成了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最好凭借。

《草原》是一篇富于色彩、充满感情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不同环境中由不同事物所引起的感情变化。

感悟到“变化”而且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文中语言格调去感受作者当时的感情。

这种品意入情过程可分为三层。

首先,通过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景色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茫茫、柔美、惊叹、舒服”等词给予他们的感受,并通过对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尤其是“大泼墨”的特点的了解,去体会“渲染、勾勒、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的意境,此时学生的感受已初步融入文章的意境,有了对草原壮美景色的欣赏和热爱。

第二自然段,通过景物变化的对比,寻找作者心路的变化。

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句感觉到初入草原景色是大而静,接近公社时,忽然出现了色彩和声音,“忽然、象彩虹、响成一片”,此时作者的感受是由宁静而激动,当读到主人热情待客,“也不知怎么就进了蒙古包。

敬酒、劝酒、联欢”作者他们也只好“回敬、再回敬”作者此时已由激动进而产生了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学生此时也由感受到草原上的自然美进而感受到人情美,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感受的变化是建立在对文章词句感情色彩的品味,对语言内涵的揭示上的,也就是这样学生才感悟到景、情间的相互作用。

《一夜的工作》在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周总理高大的、人民公仆的形象是很困难的,诗人何其芳的这篇短文,文笔朴实无华却在字字句句中饱含着敬仰、热爱、骄傲、自豪之情。

要让总理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矗立起来,只有去品味语言方能入境入情,课堂上引导学生读课文、谈感受,点拨学生读课文进行对比,他们逐渐发现总理办公室华美的外观和室内极其简单的陈设;总理的身份和生活上俭朴的要求;总理超出想象的工作量和有限的时间;总理的高风亮节和现在许多平庸的官员……许许多多的对比,许许多多强烈的对比,引起了他们心灵的震撼,感情的激荡。

他们情不自禁高声朗读:

“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们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这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总理伟人的情怀,也使他们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

所以在即将结束课程时,才能和老师一起声泪俱下呼唤: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诗)。

这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形象的过程,是扎扎实实从三个维度去整体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有实效的过程。

“自然”为课堂之智慧

在我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自如的挥洒;平等的交流;个性的张扬;情感交融的氛围;不经意间流露的,那般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的师生的智慧。

老师将自然天性还给了学生,整个课堂呈现天然浑成的状态。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的是知识的获得、潜能的释放、心灵的享受。

《在仙台》当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在仙台所受到的只是“物以稀为贵”的待遇,而滕野先生却是真诚地关心他后,师生均为之感动。

当读到滕野先生为鲁迅改讲义时:

师:

(对坐在第一排的一名男生)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生:

(很自然地站起来恭敬地回答,丝毫不以为是表演)可以抄一点。

师:

拿来我看!

生:

(双手递过自己的一个本子)先生,请您看。

(然后一鞠躬,流露出对先生的尊敬、感激)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此时师生完全是自然状态,如同身临其境。

鲁迅先生对滕野先生的那份怀念、那种感激,已使师生深有感触,了然于心了。

《美丽的小兴安岭》(秋天)

师: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到了小兴安岭。

同学们拿上你们的小筐,咱们一起去看看秋天的大森林。

(学生笑,兴奋。

)啊!

真美啊!

你们看,树木又发生了变化!

(屏幕显示秋景)

生:

(边看边脱口而出)秋天,白桦和柞树的叶子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师:

是啊,黄色、红色和墨绿色给大森林穿上了漂亮的衣裳。

看着落叶的飞舞真

想说点什么。

(学生纷纷表达感受)

生:

秋天的大森林最美丽的是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啊!

生:

多想画一幅秋天的大森林的风景画。

生:

我们到森林里走走吧!

师:

好啊!

咱们往前走,快看,那里是什么野果?

生:

酸甜可口的野果。

师:

(摸一小女孩的头)你爱吃吗?

(女孩笑,不好意思点点头)噢!

要不怎么叫“可口”呢?

(对女孩)多摘些。

(女孩点头笑答:

好!

做摘状)

师:

(对另一生)你的筐里是什么?

生:

(这是个调皮的男孩子,他手举书包大声笑答)又香又脆的榛子!

(大家哄笑,纷纷举手)

师:

你们筐里还有什么?

生:

(七嘴八舌,抢着回答)鲜嫩的蘑菇!

木耳!

我还采到人参了!

(说着举起铅笔)(大家笑)

师:

真了不起,这么名贵的药材都被你们找到了!

(生得意地笑)怎么样?

秋天的小兴安岭不错吧?

生:

(抢着说)太棒了!

是丰收的季节!

是美丽的地方!

……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进入“在场”的状态,在不经意间,用心去品味了课文优美的语言,感悟了课文的境界,萌发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已植入心中。

“顺美”为课堂之魅力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

特别对于儿童来说,形象越鲜明,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影响就越大。

只有引导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而在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相对活动达到了和谐的程度,情感也随之进入某种境界。

这样,他们就能从语言、思维、情感几方面去整体感悟课文。

《瀑布》要让学生感受到奔腾飞泻的瀑布那动态美,领悟“好伟大啊!

”的意境,就必须通过品味诗句从声到形感受瀑布的形象。

先朗诵全诗,此时感受到的只是诗句韵律之美,“伟大”的感觉还触摸不到。

进而引导他们去体会诗人把瀑布的声音都比作什么?

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这里有位置的变化,流向急缓的变化)通过声音变化的感受使学生由无生活体验而间接体会到了声音的气势,由联想而感到了声音的粗旷、严峻。

通过比较,产生了一种在瀑布相比之下人的渺小感。

这时“好伟大啊!

”已经不仅是诗人的心声,也是学生自身的感受了。

这就激起了他们要去走近它、了解它、征服它的强烈奋发之情,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与审美的体验。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于语言的魅力。

吸引学生的课堂也应该是具有美感效应的课堂。

平板、呆滞、单调的课堂是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

我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审美基础、不同审美情趣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结构,使他们在课堂中,有时如沐春风,在宁静与和谐中感受到优美和愉悦;有时如烈火在胸,产生强烈的奋发之情;有时又心摇神弛,在浮想联翩中感受大自然给予人的享受与启迪;有时又在痛惜与感激中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都能享受到感悟语言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都能激发出积极探索的精神。

《月光曲》如同一首抒情小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含着悲凉、激愤,就像平静的海面涌起了波涛。

可以由欣赏音乐入手,先欣赏《月光曲》,继而阅读课文将音乐这看不见摸不到的形象,转化为文字,再看图画,进一步讨论: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在旋律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盲姑娘兄妹为什么陶醉在乐曲之中?

学生通过朗读、品意、讨论,把音乐、文字、图画三者形象结合在一起,不但感悟了贝多芬演奏时的心情,而且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赤壁之战》可以大马金刀,从探索战争规律入手去感受周瑜以弱胜强,火烧连营那种叱咤风云的壮美。

《桂林山水》则需要反复诵读,从字句的韵律中去体味那种纯净、透明的自然美。

这样不同结构的课堂,具有不同的美感气氛,便具有了不同的感染力。

我们的母语无论从色彩、韵律、声调无不具有美感。

不能想象,老师平淡无感情的语言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课文的内容决定自己上课时词语使用的范围,语言的力度、音调的变化。

《可爱的草塘》开始语调如淙淙小溪在轻轻流淌,与课文内容如此和谐统一,后面语调明快起来,使人感到北大荒在荒凉偏僻的环境中自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的人到处可以发现美。

《景阳冈》语调豪爽、坦诚,具有山东大汉的气质。

《詹天佑》慷慨的语调、大将的风度,使学生从感情上接近人物的时代。

《渡船》平稳的语调、娓娓的叙述,尽展人情之美。

同是悲剧美,《卖火柴的小女孩》语调悲凉,《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重、深情。

即使是课前导语也要给学生以美感。

给一年级上课:

“今天的天气多好啊!

小朋友们的精神和天气一样好。

老师心里很高兴,真愿意和你们一起学习。

”一节课就会在这温暖如春的和谐氛围中开始。

老师以自己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做了示范,长期的熏陶,学生使用、鉴赏语言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课堂上会出现让人惊喜的效果。

                 一夜的工作                 (2002年11月山师附小)       

     应山东省教师进修讲习班邀请,于2002年11月在山师附小上此课。

     上课,在屏幕上出现周恩来总理像。

     师: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你们了解周总理吗?

     生:

(几个学生把预习时查寻到的资料做了介绍。

     师:

周总理是伟人,他的事迹很多。

今天,让我们和诗人、文学家何其芳一起,从一件小事上走进周总理,去了解这位伟人的生活,去体会这位伟人的情怀,去学习这位伟人的品格。

(板书课题 )

      师:

请翻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

(自读课文后回答)这篇课文写的是“我”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看到周总理一夜工

  作情况的事。

      师:

请大家再读一读,可以几人议一议,然后谈谈你们有什么感受。

可以吗?

      生:

(再读,有自己默读、有自己边读边画、有三三两两学生轻声议论。

      师:

谁先谈谈呢?

      生;我读了后感到周总理很俭朴。

      师:

(板书)请继续说。

 

      生:

(引用文中句子)周总理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

确实是太简单了。

有同感的同学也请说说吧!

 

      生:

周总理的办公室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外面很华丽,里面却这么简单,真是很俭朴。

      师:

很好。

这位同学注意到这强烈的对比了。

同学们想想,中南海当年可是皇帝王公贵族住的地方。

那该是多么豪华。

周总理又是一国总理,那里面的陈设应该怎样呢?

(生纷纷举手,迫不及待要求发言。

      生:

应该有宽大的办公桌,大小沙发,皮转椅,大吊灯,还得有很多漂亮的工艺品摆设在那里。

      生:

我爸爸办公室里面的摆设都比周总理办公室的摆设好。

      师:

你联系实际,发言很有见地。

这样一对比,真能引起我们很多感触。

      生:

句子里有“极其简单”那是很简单了。

      师:

不光有“极其简单”还有“如此而已”。

哪位同学深有感触,请给我们读读这几句。

      生:

(同时几位一起站起来)读课文。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很高兴坐下。

很多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  

      生:

还有一点也表现了总理的简朴。

 

      师:

请说一说。

      生;(读)“这时候……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

”总理工作到深夜只吃这么简单的夜宵,让我们不可思议。

现在很多当官的可吃得好多了。

      师;你的分析很尖锐。

现在平庸的官员们是无法和总理比的。

不过我想不通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

      生:

(争相发言)这是说平时就这么少。

 

      生;这更使我感到总理一直是这么简朴。

      生:

作者很感动。

      师;你们的分析多透彻。

确实如此。

一国总理能这么简朴,怎么不让人敬佩呢 。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兴奋,更积极举手。

 )                     

      师:

我参观过周总理生平事迹展览。

那里再现了总理的办公室和文中写的一样。

站在那里我只有一种感觉。

(生;关注)那就是总理的形象如同高山,那种感动、崇敬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

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这种感觉?

(全场静。

)文中让我们感动的不仅如此,还有什么呢?

      生:

(没等老师话音落下,许多学生脱口而出)总理很辛苦。

      师:

辛苦?

分量不够,换个说法。

      生;(异口同声)劳苦。

      师; 对。

(板书)请说下去 。

      生:

总理这一夜的工作量太大了。

他要批的文件有一尺来高 。

      生:

它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那就更累了。

      师:

“浏览”和“边看边思索”有什么区别?

 

      生:

“浏览”是大概看看,不用细看。

“边看边思索”可得仔仔细细看。

      师:

你这个仔仔细细看真让我们体会到周总理的认真、仔细,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

那就请你读一读吧。

      生:

(读得很入情。

      师:

真让人感动。

请继续发言。

      生:

总理是整夜在工作,他天亮才去休息。

还说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

我觉得总理太累了!

      师:

请给我们读一读。

(生朗读。

)你感触很深哪!

      师:

是啊,周总理夜以继日的工作,我这里有周总理一天的工作日程表,大家看一看。

(屏幕出示)1974年3月26日——27日身患重病。

下午3点起床。

       4点与尼雷尔会谈。

       晚7点陪餐。

       10点政治局会议。

       夜2点半约民航局同志会议。

       晨7点办公。

       中午12点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

       下午2点休息。

       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周总理究竟能有多少时间休息?

总理的司机曾经说,总理经常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汽车上睡一会儿,这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工作量。

他为了什么呢?

不就是为国为民吗?

总理逝世后,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中,人们说,我们的总理是累死的啊!

这真是“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

”(教室里静极了,老师动情,学生入情。

)面对这样的总理,难怪作者会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 (学生自然地接着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

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

他感动,心疼,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