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0034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姚圩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

宿松县姚圩村团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地点:

高岭乡姚圩村

承建负责人:

许全进

1.2、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地方传统、特色资源,凸显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

以宿松县生态经济区建设和高岭乡节约环保型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①,遵循农业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畜禽-沼-传统农作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沼-水产养殖”生态养殖模式,把多效益和多种经营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按“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把发展农业生产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吸收当地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对项目区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从而把项目区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发展的项目,以此带动和示范当地农民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把生态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1.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养殖基地:

300亩

二、种植基地:

种植绿色有机大棚蔬菜150亩

三、水产养殖:

310亩

四、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中心

1.4、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投资总额680万元,其中:

直接工程费320万元,工程其他费180万元,工程预备费8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

1.5、资金筹措

自筹资金460万元,向银行贷款200万元。

1.6、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3年,即2010年3月-2012年2月

1.7、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达1730万元,净利润达293万元。

1.8、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实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宿松县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2010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了整体部署,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增加农业投入,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业已不仅仅受资源制约,同时也受到市场制约。

加之入世后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和消费理念的冲击,迫使全国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多方位、深层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其结构调整尤为迫切,更为艰难,也是良好机遇。

建设生态农业区,走节约型、无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之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种养殖,特别是生态农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是当前政府和我们广大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主要围绕生态种养殖,生物链建立,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以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为目标。

依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和《安徽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宿松县姚圩村生态农业开发示范项目积极跟进,以宿松县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为契机,用创新的理念加快发展本地区现代畜禽业,使生态养殖模式成为宿松县在建设宿松县生态经济区和节约环保型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的基本思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城市居民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兴趣的浓厚。

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因此,建立一个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宿松县养殖场畜禽粪便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回田,给地表水、地下水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家禽的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剧增,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如何在合理发展生态化、规模化养殖以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收入已成为宿松县养殖、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项目考虑以沼气为纽带,对养殖小区进行污染治理,通过“畜禽-沼-传统农作物、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沼-水产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农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工程的建设,为养殖粪尿污水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排放创造了条件,使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循环利用,解决了养殖场污染,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沼渣作肥料解决土地肥力问题,提高经济农作物产品质量和产量。

因此,通过“禽-沼-传统农作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沼-水产养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工程的建设既可增加土地肥力,解决因种植农作物而致土地肥力减退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治理环境污染,起着生态效益。

2.2.2“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大力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开展企业与村(镇)结对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企业为龙头,龙头连专业村(基地),以村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充分结合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宿松县姚圩村的优势资源发展综合循环养殖,促进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

依托优势产业,密切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与乡村展开合作,通过拉长加宽产业链,巩固和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与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

2.2.3项目建设适合宿松县优势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项目所在区人民大多受地域和思想的限制,发展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农民广种薄收,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那么,如何能够找到一条在短时间内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能让靠山地生存的农户脱贫致富,并能让广大农户所接受的有效途径已摆在当地政府面前,为此,建设一个集高效养殖、传统、优势种植、生态环保、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可以有效地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农户转变观念,提高科技水平,迅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效农业建设新路,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贡献。

2.4项目建设可行性

2.4.1项目符合地方农业发展趋势

宿松县发展的宏观思想是:

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旺县;发展战略是中部崛起、南北跟进的生产力布局;发展的主线与方向是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十一五”时期全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是:

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确立棉纺、水产、畜牧、竹木、粮油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建设区域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

围绕上述五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每个主导产业培育2个以上起点高、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有2-3家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7-10家成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20家成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7个,力争创建国内同行业知名品牌2-3个。

引导、培育和发展基础好、前景广、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力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0%以上。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工作指导和协调体系。

基于宿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构想,可以看到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势在必行,同时高岭乡以宿松县城郊型城镇的优越区位,是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较为合理的选址。

2.4.2项目建设对于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主要意义

本项目建设实施,不仅要发展肉鸭养殖开发、还可在生态农业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形成“养鸭—鸭粪—养蚯蚓—养鸭,草—养鹅—农田—草”,这一生态农业链,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对农业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生产规模及销售方案

3.1、生产规模

3.1.1养殖产品

一、水鸭养殖年出笼鸭子40万羽

二、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3000头

三、水产养殖310亩

四、种植产品建设60个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

3.3产品销售

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该企业的肉、禽系列产品可销往皖鄂赣的其他城市,可运往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在国内市场销售是不成问题。

3.3.1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

首先以最好的质量、合理的价格、优质服务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外销份额和争取占领国内市场。

产品外销采取订单销售,可在销区各大中城市设立窗口的办法。

3.3.2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该分公司可建立3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

建立销售网络,可在国内的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作为产品销售窗口。

同时可通过网站发布供销信息等。

建立网站销售窗口。

 

第四章市场或需求预测

4.1、商品猪市场分析

我国是一个生猪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猪肉及其制品消费大国。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94亿头,出栏量为6.81亿头,猪肉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2%,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

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中每天人猪肉均消费水平已经分别达到100~150克。

而农民年人均猪肉消费不足20千克。

虽然短时间内我国居民很难达到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元消费结构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将逐步提高,将是推动我国猪肉消费量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再次,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人口的较快增加(我省农村人均年消费猪肉约18公斤,城市人均年消费约35公斤)。

到2010年,全国人口将突破14亿,专家预测猪肉消费量年增长3—5%,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着成倍增长的空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瘦肉型生猪的需求越来越大,生猪销售价格趋于稳定。

以2003—2007年为例,生猪销售价格一直在12-14元/千克,平均价格13元/千克。

玉米价格则稳定在1.3-1.8元/千克,平均1.5元/千克,豆粕价格则在1.8-3.5元/千克,平均2.3元/千克,每出栏一头商品肉猪能获利润200元,2007年更是创下了600多元/头的历史记录,市场前景可观。

4.2、青、草、鲢、鳙、鲤、鲫等常规鱼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

青、草、鲢、鳙、鲤、鲫等常规鱼既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体产业,又是我国水产品市场供应的主导产品,其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因其价廉物美,以鲜活鱼为主,常年供应,很受消费者欢迎。

对稳定我国水产品市场、改善城乡居民饮食结构起了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青、草、鲢、鳙、鲤、鲫等常规鱼的市场零售价一直稳定在6元/kg~12元/kg。

2007年,在猪肉、蔬菜以及饲料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常规鱼销售市场零售价也有所上升。

综合各地情况,2007年10月上升幅度在0.4元/kg~0.6元/kg,上涨8%~10%。

但与猪肉、蔬菜等副食品价格上涨相比,常规鱼零售价涨幅最小。

2007年10月猪肉同比上涨54.9%,蔬菜上涨29.9%,常规鱼仅上升8%~10%。

2007年常规鱼市场的变化有几个特点:

一是销量稳定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淡水鱼年产量增幅保持在6%左右,主要增加的是常规鱼。

2007年也是如此。

在蔬菜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城乡居民转向消费常规鱼,今年市场上淡水常规鱼比较畅销。

二是青草鱼需求量增大。

今年规格在2kg/尾~4kg/尾的青草鱼市场零售价一直保持在10元/kg~14元/kg,是常规鱼零售价中最高的。

三是常规鱼市场季节差价仍比较明显。

每年的3月~6月常规鱼紧缺时零售价会上升,而9、10月份常规鱼上市高峰期,零售价又会有所回落。

从2007年整个副食品市场走势来看,2008年常规鱼市场行情将继续看好,需求量将增加,销售价格将有所上升。

主要理由:

一是蔬菜销售价格居高不下,将继续拉动常规鱼价格上涨。

二是由于荤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涨幅过大,居民将转向以消费常规鱼为主来替代某些荤食品。

三是休闲渔业将有较快的发展,这也将增加常规鱼市场需求量。

4.3、蔬菜种植业的市场分析

目前蔬菜经济高速增长。

据统计,1980年蔬菜播种面积为310多万hm2,总产量8062.6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80公斤;2000年扩大到1515.98hm2,总产量为41971.2万吨,人均占有量为325.4公斤,较1980年分别增长3.79倍、3.08倍,大大高于世界蔬菜人均占有量;1980-2000年,蔬菜播种面积平均年增长18.95%。

蔬菜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亩产值却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

同年,蔬菜的出口创汇额为20.3亿美元,进出口顺差19.6亿多美元,两项指标均居出口农产品之首。

可见,蔬菜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迎接入世挑战和机遇,扩大农产品出口,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设施蔬菜迅猛发展。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81-1982年度,蔬菜设施栽培面积720h㎡,总产量2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0.2公斤;1999-2000年度,蔬菜设施栽培面积约为160万h㎡,总产量为810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为60多公斤,比1981-1982年度分别增长220多倍、400余倍和310倍。

此外,还有1亿多m2的塑料遮阳网和300多万m2防虫网应用于蔬菜生产,覆盖栽培面积近7万h㎡。

全面提升蔬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依靠科技进步,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品质和单产,增加品种类型,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积极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增值,稳定提高蔬菜产业效益,适应内销和出口对蔬菜品种不断增加、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变化,实现由数量扩张型质量效益型的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有机蔬菜的生长强调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也不使用基因过程生物及产物,是一种富营养、高品质、环保型的健康食品。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在全球上市的主要农产品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产品是用有机耕作方式生产出来的。

有机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有机农业也将成为21世纪的农业发展方向。

有机蔬菜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蔬菜的生产与消费代表了当今国际蔬菜生产、消费的新趋势。

4.4、鸭子市场分析

我国的养鸭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

2004年我国肉鸭的出栏量超过24亿只,鸭肉产量约530万吨,占世界肉鸭总产量的70%左右。

中国羽绒(毛)每年产量约36.7万吨,鸭绒约占75%,羽绒制品每年为国家创汇13.4亿多美元,约占世界羽绒品出口量的55%。

我国2004年成年蛋鸭的存栏量达到3亿只~4亿只,鸭蛋年产量达到553万吨,2004年我国鸭肉、鸭绒初级产品的总产值已经达到500亿元,鸭蛋总产值约380亿元。

蛋鸭、肉鸭年消耗配合饲料约3000万吨,价值450亿元,同时带动羽绒、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养鸭业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态势。

饲养量平均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增。

2001年我国鸭子的年存栏量达到6.36亿只左右,占全球鸭子存栏总量的69.5%,肉鸭的年屠宰量将近6亿只,占全世界屠宰总量的70%。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鸭肉的价格要比鸡肉高1倍左右,在国内市场,鸭肉的价格比鸡肉的价格高达1.3—1.5倍。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的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要求已向低脂肪 低胆固醇 高蛋白 营养均衡 安全保健方向发展。

而鸭产品恰恰符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鸭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增长。

据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鸭产品的年产值已经接近300亿元人民币,产品远销欧盟 东南亚 日本 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养鸭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增加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五章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5.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

本项目以“生态农业”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按现代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安排建设规模:

即形成“畜禽-沼-传统农作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沼-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

5.2、建设内容

5.2.1.养殖基地:

600亩

A、鸭舍10栋(10m×100m)

B、猪舍10栋

C、生态池塘养殖310亩

5.2.2.种植基地

种植绿色有机大棚蔬菜150亩

5.3、实施进度

本项目区域点多面广,项目建设要求统一计划,统筹安排,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将项目的这几项内容的工程予以完成,尽快取得社会、经济与生态上的效益。

本项目计划建设期为26个月。

各阶段所需时间如下:

●实地勘察并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项目申报、评估、立项审批3个月。

●初步设计2个月。

●土建施工6个月。

●设备采购2个月。

●试运行及竣工验收1个月。

第六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6.1项目选址

本项目座落在在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

姚圩村为安徽省新农建设示范点,正在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规划。

6.2项目建设区概况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中部为丘陵,面积854平方公里,为本县最大面积的自然类型区,为粮油主产区;中南部有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总面积104万亩。

水文和水资源:

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总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

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两大河流,,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凉亭河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它们把大别山南麓的径流串入湖泊(县域中部和南部,水面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连成整体的泊湖、黄湖、龙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

除了充裕的水土资源外,宿松县作为农业大县,具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中多数具有养鸭的传统经验。

经过短期的技术强化培训后,可以掌握驾驭现代养殖技术。

所以,从生产资源的角度看,充分合理利用该地区优越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水禽养殖业潜力巨大。

高岭乡位于宿松县东北部,与太湖县、望江县接壤,融丘陵、圩畈于一体,版图面积42.8平方公里,现有7个行政村,218个村民小组,人口2.3万。

地处三县结合部,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C,无霜期223天,是农、林、渔、牧的理想发展之地。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旁有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105国道经过,濒临泊湖。

拥有可养水面1026.7公顷,其中泊湖水面733.3公顷,可开发水面933.3公顷,淡水养殖条件极佳。

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宿松县优质棉生产基地,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6.3社会经济状况

宿松是传统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包袱重、基础差、底子薄,加之20世纪90年代连续大灾的滞后影响,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

宿松县农业经济不足,农业与工业关联度弱,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之间没有形成链条式或层级推进式的良性互补互促关系,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知名品牌少,缺乏竞争力,抗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等。

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兴办龙头企业推动工业化;依托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并进而向城镇集聚,加速城镇化进程,形成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6.4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6.4.1政府高度重视

当地乡党委、政府对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同时,为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同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6.4.2饲料资源丰富

安徽省宿松县是中国第二大淡水养殖县,周边乡、镇是粮食和鱼产品的主产区,每年有大量余粮有待消化,饲料供应有保障。

6.4.3污染源少

境内无化工厂、无大型医院等污染严单位,“三废”的排放量少,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6.4.4交通方便

项目点所在地,区位优势明显,到宿松县城仅22公里的水泥路,至武汉190千米,至合肥220千米,至安庆140千米,至南昌170千米,原材料及产品运送方便,水、电供应及通讯有保障。

6.4.5校企“产学研”合作

根据安徽农业大学多次实地考察和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的商洽,一致认为建设“宿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对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能把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机制应用到园区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顺应现代农业市场的发展变化,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第七章项目技术方案

7.1项目发展模式

设置集中沼气池,集中收集人畜和农作物废料、经厌氧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富含N、P、K和有机质等肥料养分,经沉淀或固液分离后,沼渣用来生产有机肥料,沼液则排灌到果树基地和水塘,用于施肥、喷灌等;厌氧消化后的废水中还含有某些植物生长刺激因子和抑杀某些植物病虫害的因子,可用于浸种和喷淋等。

在这种模式中粪便能得到能源、肥料等多层次的资源化利用,生态农业得以持续发展,并最终达到区域内粪污的“零排放”。

形成“畜禽-沼-传统农作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沼-水产养殖”为主的结构优化模式实现物质能源多层次利用。

将肉鸭、猪粪和其它农家肥用于种植蔬菜、间种经济作物,形成良性生物链,保持生态平衡,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工艺流程

生态养殖、种植工艺流程图

 

7.2养殖工艺技术方案

7.2.1养鸭技术工艺方案

 

7.2.2养猪技术工艺方案

按照生产过程专业化的要求划分为母猪繁殖群(妊娠群)、分娩哺乳阶段、仔猪保育群、生长育肥群四段饲养工艺。

整个工艺按图6-2所示的生产工艺流程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

7.2.3养鱼技术工艺方案

鱅、鲢等鱼养殖方式“粪便——沼气池——化粪池——过滤沉淀池——氧化塘——鱼塘”。

本项目的水塘鱼养殖采用“生态、环保型放养”,水塘鱼品系真正做到绿色、鲜美、口感好、无异味。

7.3种植工艺技术方案

目前推广应用最多的有装配式镀锌薄壁钢管型(简称钢管大棚)和竹木圆拱型大棚两种。

主要用于番茄、甜(辣)椒、茄子、黄瓜等夏菜的春季早熟栽培和冬延后栽培,以及育苗、杂交制种等。

还有一种竹架小棚,常单独或与大棚配合(即大棚套小棚),用于冬春季茄、瓜类蔬菜育苗和春季早熟栽培。

本项目种植蔬菜150亩

 

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本项目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基本上无污染。

并且通过“畜禽-沼-传统农作物、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沼-水产养殖”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为养殖粪尿污水无害化处理、减量化排放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养殖场污染,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8.1项目区环境现状

项目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湿润,降雨充沛,日照充分,环境质量较好。

本项目选择的建设地址无探明矿床。

8.2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

8.2.1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