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0032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

2019年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

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

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dàn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

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

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

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

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

这一阅读方法的làn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

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

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

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

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

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

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

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

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

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________________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给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dàn精竭虑(     )        làn用(     )

(2)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

请简要阐释。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

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

《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

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

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

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

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

“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

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

“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

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

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

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

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般人把阅读产生的快感、联想当作美感,学者们则认为考据和批评就是欣赏,二者都是误解。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下一些考据学的功夫,获取相关历史知识,这些工作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从欣赏层面来说,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并没有进入作品本身,也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则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关系;欣赏《饮酒》诗,就考定原本中到底是不是“悠然见南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苦心孤诣拉史实来附会;止步于考据,而不进行深入领略:

这些说明考据家们不明白艺术是创造的。

          B.衡量一切作品,全用心中预存的几条纪律,把“我”和作品割裂开来,以纪律代替欣赏,这是被称作“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缘由。

          C.“法官”式的文学批评者秉承亚里士多德提出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的看法,因此认定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

          D.印象派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的、主体的,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的嗜好,物我合一,因而,更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派别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同:

“法官”式的批评认为美丑有普遍的标准,印象派则认为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B.“批评的态度”对待文艺作品,总是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冷静而不杂情感,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C.认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有的人又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这两种现象都是错误的。

          D.内行和外行遇见同一个作品各有各的印象,欣赏和评价也不一致,但无论如何,文学批评都应该说出感受美丑的道理。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想北平

老舍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

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

我不是诗人!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热闹,以便刺激;在北平,却极为安静。

       ⑤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⑧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1928年至19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1)第④—⑦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分析第④段中“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意。

 

(3)第⑥段中画线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①                  ;②                              ;③                    。

(4)文章以“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

”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甲]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

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

周人之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

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

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

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

嗟夫!

秦人举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黎       百姓

          D.秦人举累世之资       全部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惑而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之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       其皆出于此乎

(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三、诗歌鉴赏(11分)

5.(11分)阅读《客至》,完成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翻译《客至》颔联和颈联。

 

四、默写(5分)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      ,      ,      ”三句指向儒家道德中智、仁、勇这三个范畴,传达一种自信、理性、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荀子的《劝学》善于设喻。

文中“      ,      ”两句以劣马拉车为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从“      ”四字起,由忆往昔转而写眼前所见所闻。

五、单选题(9分)

7.(3分)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______了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们今天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______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______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A.集聚       纷纷扬扬       理智

     B.集聚       纷至沓来       明智

     C.积聚       纷纷扬扬       明智

     D.积聚       纷至沓来       理智

8.(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________有些危机。

②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________,化为明日黄花。

③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________,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A.难免       抱残守缺       安之若素

     B.难免       故步自封       处变不惊

     C.未免       故步自封       处变不惊

     D.未免       抱残守缺       安之若素

9.(3分)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蒋干为了立功,再次自告奋勇前往江东探视军情。

周瑜与庞统经过密议,又一次将计就计,使蒋干引导着庞统来到曹营。

徐庶见到庞统,教他用连环计。

庞统借机向曹操献了锁战船的连环计,为火攻曹操创造了条件。

     B.曹操以为胜券在握,安然地大宴长江,月光下横槊赋诗。

谋士们一再提醒防范吴军火攻,曹操皆不以为意,以为东吴缺少火攻所必需的东南风。

     C.周瑜见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

孔明说要为他借东风,周瑜高兴地筑起了“七星坛”,然后把各路军马调度停当,等候东风吹起。

为了躲避周瑜的加害,东风一起,孔明便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然后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

     D.曹操急率人马撤退,在奔往乌林的路上,被吕蒙追杀;在去合淝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陆逊伏击;在往彝陵逃命时,又先后被赵云、张飞冲杀,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

华容道遇关公,关羽念及旧情,放过曹操。

六、语言表达(6分)

10.(6分)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误,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下达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

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肃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七、名著导读(6分)

11.(6分)以下选段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哪两种重要思想(原则)?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八、作文(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

你心目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

当你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请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1)殚        滥

(2)“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不是所有的都被视为伟大的,使表达准确严密。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3)用例证法证明诗歌的确可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但适用范围极其有限,不可随意运用。

(4)B

(5)C

(6)作者肯定“诗史互证”的阅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

因为诗歌具有记录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历史的阅读,可以在政治史、文化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批评盲目追捧这种阅读方法。

倡导真正从诗歌的体制、美学、语言文字的运用等角度阅读诗歌。

【解析】(4)此题注意“充分了解”“充分明白”“熟悉”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