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docx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
亲子教育可按四大主题展开,即:
幼儿养性(0-3岁)、童蒙养正(4-12岁)、少年养志(13-18岁)、成人养德(>18岁)。
对此,中国仁人智者已有成熟的见解,曰: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体现了按发展阶段因时施教的科学态度。
专家简介
和平妈妈陈希红
深圳市第一届“中小学十大优秀家长”获得者,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深圳GTP共同成长空间发展教育专家。
陈老师帮助女儿在先天听觉障碍的薄弱起点上奋进,女儿获得第八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现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
陈老师擅长亲子沟通和家庭规则教育,她将瑜伽运动和心灵修炼融合到家庭教育技巧中来帮助妈妈们做个平和、幸福的妈妈。
第一阶段约0~3岁,幼儿期,从BB到上幼儿园年龄阶段,主旨是幼儿养性
性:
性情、习性也。
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信息却能够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
因此,若常能被父母搂抱亲吻,被爱与欣赏的愉快情感与语言所包围,并且避免电子产品等不良外界刺激信息,孩子的性灵情感就会得到充足的滋养,养成活泼又静定、亲近人又不粘人、与人合作又有主见的驯良好性情。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零到三岁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阶段。
西方心理学上,认为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培养亲密依恋关系,这与“幼儿养性”的中国传统观念相辅相成。
做到5点,算合格家长
想做合格的家长,性情、态度方面的准备,远比知识水平重要。
以下五点,能够做到即堪称合格的家长。
1、家长需要学习,并学会认错
教孩子不怕没有知识,只怕没有学习态度。
高学历人士也不一定具备育儿知识,多数家长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断学习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家长要承认能力的有限,愿意学习:
如吸取长辈的经验、与亲朋好友多交流、读科学育儿书籍、参加家庭教育讲座。
切忌以为父母人人能当就够了,只要孩子吃好睡好,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或老人。
家长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犯错,要允许尝试,允许犯错误。
对自己做错的事,要说:
爸妈错了!
这是改错的第一步,能挽回错误对孩子的损害,也给孩子做示范。
会认错的父母更受孩子喜爱,也更有威信。
2、把孩子、家庭看作自己的事业
一旦生养了孩子,养育孩子就成终身职责,甚至比工作还重要。
如果把孩子、家庭看作自己的事业,意味着安排事情时,会以家庭优先,具体如:
预留亲子时间,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运动会、比赛、表演之后,再安排自己出差、加班。
父母应尽量在中午应酬,晚餐回家吃,周末多陪孩子。
家长陪孩子时要关掉手机、电脑。
有的家长会安排年度、季度、一周的家庭活动计划。
3、愿意陪伴孩子玩耍
愿意陪孩子玩是合格家长的明显指标,在父母的怀里或身边长大孩子会感到安全。
虽然孩子小、不会表达,但安全感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安全感能发展自尊自信、自爱和爱他人等品质。
孩子小时跟谁呆的时间最长,就受谁的影响最大。
所以,不要让孩子跟保姆或老人相处的时间超过了和家长相处的时间。
下班后,父母要陪孩子玩,带他睡,周末也交给孩子。
孩子越小,陪伴孩子的时效性越大。
聪明的父母会花更多时间爱抚幼儿,等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会特有感情,经得起打骂,不记仇。
4、和孩子感情融洽,能一起享受快乐时光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即使家长文化不高,但能和孩子打成一片,也是有效的教育。
合格的家长温柔体贴,很关心孩子的感受,不作苛求。
孩子高兴的时候她也高兴,孩子难过时,她也流泪;真心关爱孩子,功利心很淡,享受和孩子相处。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很舒服轻松,孩子愿意说自己的感受。
5、给孩子安定的生活秩序
孩子需要安定的生活环境,因此要准备安定的住所、规律的作息、稳定的陪护人(保姆尽量少更换)。
还要有单一的就餐环境,少带幼儿出外用餐,更不要追赶着喂饭。
少让孩子去商场、歌厅等喧闹场所,减少不良刺激干扰,让他身心愉悦、平静地长大,性格不躁不烦。
良性刺激也最好定时定期进行,形成好习惯,如多到户外活动,睡前半小时的亲子阅读,让孩子在音乐中入睡。
孩子较大后,定期去书城、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和运动场及野外。
幼儿的娱乐应该有节制,看电视、玩手机、ipad等,从小训练限时进行,大人要作表率。
三岁孩子玩ipad风险有多大
如今,玩ipad(包括其他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下同)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的风险,一定会三思而行。
1、玩ipad影响孩子理智与情感发展
有父母认为,玩ipad的孩子显得聪明。
可惜真相完全相反,玩电子游戏不需要聪明,玩久了还影响理智与情感。
你知道孩子玩电子游戏时,理智和情感像老年痴呆症患者吗?
根据森昭雄教授研究,每周玩游戏三四次,每次1到3小时后,大脑前额叶活动水平骤减,每天玩几小时的人则降到0,不玩时也不恢复。
这和森教授研究老年痴呆症患者时发现的脑电波很像。
前额叶主管思考、决策,但玩电子游戏时,基本不用前额叶,更多用的是“动物脑”,靠低级本能。
这就是沉迷游戏的人容易烦躁冲动、不善交际的原因。
虽然ipad上有幼教软件和电子书,但对幼儿来说,游戏的吸引力远大于学习。
2、玩ipad是消耗型爱好
玩ipad也不是没好处,但付出是否比得到的东西多?
其实,玩ipad是典型消耗型爱好,虽然从这些爱好中得到快乐,但是,才干没有增加,消耗了时间和健康,付出远大于回报。
而积累型爱好,指通过做事情积累了能力,愉悦身心,还为职业打下基础。
比如幼儿踢皮球能锻炼身体;玩泥巴能感受物体性状;群体游戏能增进交往能力;读书能提高语言能力。
森昭雄教授说,大脑神经在10岁前快速发育,错过了不能弥补,因而要多使用前额叶,对一生都很重要。
玩ipad让幼儿少用前额叶,难以投入其他活动,限制了思考、意志和情绪控制的发展。
3、玩ipad大大增加家庭管教成本
幼儿迷上ipad后往往会变得不屈不挠,和赌博上瘾很像,电子产品令人成瘾。
本来合格爸妈只需多陪幼儿,和善地对待他。
若让幼儿接触ipad,会增加管教成本。
幼儿玩了ipad后,从此不爱跟着父母走。
而且,你会担心他的视力,担心他不活动,不听故事也不和小朋友玩,于是制止他玩ipad,监督、批评他,把ipad藏起来,孩子则会哭闹,青春期叛逆提前到来。
孩子这么小就难教?
其实不该用ipad考验幼儿。
尽量避免幼儿接触电子产品。
ipad不是孩子成长必需品,连益智玩具都不是,最好等孩子大些才让他玩,并限制时间。
每玩15分钟后,通过抛接球、听音乐、看星星等调整。
童蒙养正(上):
发展健全人格
童蒙养正:
第二阶段约4—12岁,儿童期,涵盖幼儿园与小学阶段,主旨是童蒙养正,指培养端正的心性及行为。
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说法,则为发展健全的人格。
此阶段不宜过早、过快地“起跑”,而要发展孩子的“内功”。
重点促进孩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控,使这些人格特质不断发展壮大。
冒不起的教育风险:
忽视人格培养
1.子女教育犯不起的错误是什么
父母随波逐流,通常会使孩子趋向两种类型。
一类是生活享乐型,孩子从小得到物质享受,理想是成就商家的梦想:
追求新款手机、电子游戏、追名牌、追星,常吃餐馆,不思进取。
另一类是学习压力型,孩子从小去才艺班、补习班,愿望是考试成绩好,被老师赞扬,父母喜欢。
绝大多数的孩子享乐第一、超负荷学习,二者兼有。
享乐型孩子长大后不想考大学,甚至不想工作,想啃老;压力型孩子长大后没主见、消极被动、不独立。
孩子外表长成了大人,内心却是侏儒,这时要重塑孩子,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内在人格是子女教育的根本
培养孩子的意志、勇气、品质,是子女教育要努力的根本方向。
人格即人的内在属性,积极人格除了意志、勇气,还包括毅力、自控力、自信心、专注力、自主性、决断力、行动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与态度,还有价值观。
人格健全指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好,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能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实现。
3.人格是核心竞争力
孩子要提高竞争力,虽然才能、知识也是竞争力,但都不是核心竞争力。
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格,当孩子人格趋于健全时,他洁身自好,勤奋学习,考试、登台会有理想的发挥。
他爱惜自己,也爱护朋友,因此人缘不错,选干部大家都投他的票。
人格健全的人更容易获得世俗的成功。
正所谓,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也会正确。
4.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父母要以最大的力气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子女教育要为此服务。
父母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把握人格:
一是思想,关注孩子的观点和评价体系;二是感情,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情操;三是意向,关注孩子的期望和理想;四是行为,关注孩子的个体、群体和社会行为。
实效的办法是,为孩子设健全人格记录本,列出健全人格的主要指标,随着年龄进行记录和总结。
重视人格的父母不会随大流,如:
不逼孩子上兴趣班;孩子犯错时,能顾及他的自尊;孩子学习欠佳时,不会慌张地找家教;不迷信名校,不盲目崇拜老师,也不会送礼巴结老师;父母是孩子的贴心人,孩子愿意把秘密告诉你;孩子不开心时,家长能第一个发现并关心;在商场里顶住孩子的撒泼,不随意给买玩具。
重视感受就是培养情商
1.和儿童谈感受
心理学大师萨提亚发现,功能不良的沟通常常植根于童年早期。
和儿童谈感受有助于孩子成为善于表达感受、善于沟通、能控制情绪的高情商的人。
谈感受就是细心观察孩子,琢磨其心理,把孩子的内心感受说出来,感受的名词说准确些,以便孩子识别。
例如:
孩子哭着要妈妈时,应安慰:
“妈妈上班不能陪宝宝,宝宝舍不得妈妈哦,好难受。
”接着转移注意力:
“走,我们去看花啰!
看看就不难受了。
”孩子不要打针时,妈妈抱着孩子说:
“打针疼,妈妈知道宝宝害怕。
是不?
但是针还是要打的哦!
”接着抚摸:
“来,妈妈抱抱再打吧。
”
2.和孩子玩感受扑克牌
当儿童长大些后,父母可以把各种感受的表情画出来,做成纸牌(不会画的,可找图画卡片)和孩子玩。
牌上写感受的名称,如:
想念、伤心、愤怒等。
玩的时候,把牌打出来念给孩子听,并表演那些感受,孩子不懂的就举例解释。
当孩子不开心时,就和他打相应的牌。
和孩子当时的感受对上号了,他会点头或者哭声变小,称“命名情绪法”,帮助孩子识别感受。
3.处理儿童的感受
不要排斥孩子的感受,多拥抱抚慰儿童,给他读故事、唱歌,带他出门找小朋友,如果他想静静待着也行。
最后问他:
“你现在好些了吗?
平静了吗?
”通过安慰,大部分的感受会自然地退潮。
不要排斥、批评或忽视他的感受。
如:
“不要生气!
别难过。
男孩子有什么好怕!
你怎么那么小气!
给小朋友玩嘛!
”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生气、难过、害怕、舍不得都是不好的,有羞耻感,或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不被信任。
4.感受都可以,有的行为不可以
孩子的感受是自发的、无法控制,只能要求孩子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把感受与行为分开,接纳感受,规范行为。
能接纳自己任何感受的孩子才能约束行为,发展自己。
否认、压抑、忽视自认不好的负面感受,心理容易不健康,行为也更容易有偏差。
当孩子知道产生任何感受都没有错,还能告知父母时,父母才能引导孩子。
让孩子爱上阅读
在电子时代,培养孩子的阅读(以纸质为主)爱好要分秒必争。
若孩子小学毕业后尚无一本小说让他废寝忘食,那他大概终生与阅读无缘。
《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说:
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若没有读书播种精神食粮,心田会荒芜。
不爱阅读的孩子精神空虚,易被电视、游戏、网瘾俘虏,注重物质,语言水平较低,想象力欠缺,理解力不高,语数英成绩不会太好。
他们同理心(即换位思考的能力)差,人缘受影响,难以接受道理。
爱阅读的孩子坐享思维、想象力、注意力提升的“红利”,语文课有明显优势,作文轻松,而数学题的理解也不错。
他们能预见后果,并规范行为;善于思考,能接受意见。
阅读开阔眼界,他们会对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等有兴趣,并对电子媒体有免疫力。
由于心灵充实,物质对他们不那么重要。
阅读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时代、地区、身份、境遇的人。
不爱阅读的孩子在困境时,只能靠自己仅有的经验;而爱读书的孩子还能依靠小说角色的经验。
在书中,他们看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发现坚强和仁慈助于实现梦想。
阅读带来人生经验,帮助孩子,甚至影响一生。
童蒙养正(下):
犯错是教育良机
童蒙养正:
第二阶段约4—12岁,儿童期,涵盖幼儿园与小学阶段,主旨是童蒙养正养正,指培养端正的心性及行为。
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说法,则为发展健全的人格。
此阶段不宜过早、过快地“起跑”,而要发展孩子的“内功”。
重点促进孩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控,使这些人格特质不断发展壮大。
该错的时候
就让孩子错吧
1.犯错也是一种经历
儿童期的孩子最欠缺的是经验,而经验是从经历中来的。
明智的父母会给孩子各种体验,比如带孩子过传统节日、走亲访友、探访农村亲戚、做家务、旅游、交朋友、参观展览馆或其他活动。
只要孩子适合参与,孩子没试过的,都尽量让他试(电子产品例外,须在监控下接触)。
犯错误也是儿童经历的一种,撒谎、打架、偷东西、迟到、不交作业等,都是宝贵的经历,能变成孩子的财富。
犯错处理得当,就是挫折教育。
2.儿童期是可以犯错的年龄
4到12岁的儿童最容易犯错误,这时犯错误低成本,高收益。
为了鼓励探索,要宽容孩子犯错。
此时犯的错误最有价值,因为纠正价值观和调整人生方向都来得及,把犯错当成孩子的财富。
3.只能犯这个年龄段可以犯的错误
幼儿抢玩具很普遍也可以原谅,但高年级小学生还这么做就会让人困惑了。
所以该错的时候让孩子错吧,该错的时候就不要反对,孩子会变得谨小慎微、长大后想犯禁。
父母要更操心的是从未犯错的乖孩子,因为他们更欠缺能力,心理脆弱。
4.重要的是处理犯错的思路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镇静,告诉自己:
孩子的学习机会来了!
得知孩子犯错时,要给予情感支持。
此时孩子会挫败、内疚,父母要察觉和理解孩子:
“老师说你打了同学,你现在很难受、很后悔吧?
”孩子得到情感支持后,话匣子就有可能打开。
反之批评会让孩子沉默。
引导孩子应对犯错、让孩子学习负责任,处理犯错的思路就是把动机和行为区别对待,再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5.错的行为和没有错的动机
若孩子说谎,首先要肯定他要什么(如奖赏)或想避免什么(如丢脸),这些动机都没问题,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商量后,让孩子选择。
比如打架,先接纳他的情绪,他为什么愤怒,想讨回自尊也没错,然后和孩子讨论更好的解决办法,以及是否要取得对方的谅解。
要把人与行为区别对待,人是好的,只是行为不当。
虽然动机没有错,造成的损失尽量由他自己承担。
如弄坏了照相机,可以扣除压岁钱,或做家务补偿。
6.骂人贴标签造成心理不健康
父母忌讳在盛怒下骂人、给孩子贴标签,如拿人家东西就说是小偷,这无助于理性善后和吸取教训。
孩子可能会把合理的动机和不当的行为混淆,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否定自己,造成心理不健康。
关注问题
不如关注闪光点
1.孩子的问题也许是关注出来的
有种人太较真,看医学书会觉得自己患了所有的病。
学习家教知识也可能有类似的“对号入座”。
每学到一个新观念,就可能制造这个观念的新问题。
如家长听了讲注意力的课,就以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前和低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正常);听说多动症,就觉得孩子太活跃,恐怕要检查(孩子只是外向、自控力差);学到青春期叛逆后,孩子一顶嘴,就想“叛逆了!
”疑人偷斧,越看越像,发现问题越多越对孩子不满意。
2.你看到的缺点不是孩子的全部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
“成人关注孩子的眼睛,就像在黑屋子里用一支蜡烛去照,只能看见被我们关注所照亮的东西,但这不是孩子的全部。
”若一心关注孩子的问题就只能看见他的缺点,问题是找不尽的,缺点是改不完的,父母一生都要焦虑吗?
3.家庭教育不是改正缺点的教育
知识分子父母最容易纠结孩子的缺点,从而把家庭教育狭隘为改正缺点的教育。
他们要找出孩子的每个缺点,穷追猛打。
家庭教育不是改正缺点的教育,是成人教育。
自我价值感高,是成熟之人健康心理的地基,只有教会孩子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才能产生自豪感,使他有勇气改变缺点,完善自身。
4.关注问题不如关注孩子的闪光点
与其用蜡烛去照孩子身上的脏油渍,不如去照孩子身上的好东西。
孩子会很快忘掉他的缺点变得更好,对成长更有益。
如担心孩子不自信,当他在悠悠球上有自豪表现时,要说:
“你真自信!
玩悠悠球的时候我看到了。
”小气的孩子把饼干给小朋友时,要说:
“你把饼干给他了,你看他很开心。
你愿意分享。
”坐不住的孩子少见专注学习,要说:
“你这次做作业很安静,注意力很集中。
”
5.“挖掘”他的闪光点
认为自己好的人才愿意改善自己;认为自己不好的人会维护缺点,不肯改变。
在关注优点的前提下,更容易改正缺点。
比如,劈头就批评孩子,没有孩子会高兴;但在表扬他之后,再对孩子提意见,他却能愉快接受。
父母的态度要真诚,重心落在表扬,否则会被孩子当作耍手段。
记住,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证明孩子不好,而是证明孩子好。
父母可以问专家或自己:
“我的孩子有哪些优点?
这些优点怎么发挥?
”记孩子优点的本子可以摊开,“无意”地让孩子看到,缺点的记录却要藏好。
阅读爱好
越晚越被动
1.孩子长大后,可能被电子媒体俘虏,这样就不太可能再爱上读纸质书。
读纸质书需要思考,太辛苦,远不如做沙发土豆、玩游戏的轻松愉快。
2.孩子长大后,学业繁重,孩子和父母没精力和动力去培养不能马上见效的阅读爱好。
培养阅读的信念,容易被成绩不佳、表现不好的短信打断。
3.犹太人为了让孩子爱阅读,把蜂蜜洒在《圣经》上,任幼儿舔,让他感到书是甜的。
家里多摆放童书,父母常捧着书,给孩子念童谣,能熏陶培养阅读。
最重要的是建立阅读习惯,如睡前半小时的亲子阅读。
4.每晚的亲子阅读,在孩子2~3岁就实施,最好不要超过6岁,超过3年级可能无效。
幼儿都喜欢睡前阅读,亲情和孩子的阅读习惯都有了,一举两得。
5.定期带孩子去书店和图书馆,不但培养对书的亲切感,更能让他置身爱书的人群中,使他们对讥讽读书、追星、追电子产品的潮流有判断力。
少年养志:
青春期的管与放
志向拉着孩子向上走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各种心理调查研究结果:
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沉溺在物质中的孩子,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空虚无聊。
父母不能满足于孩子的温饱,必须让孩子有追求,会努力。
2.要让孩子有努力的意识和愿望
穷苦孩子往往吃苦精神好,肯努力,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改善生存条件;若生存条件太好,一切想要的东西,不用努力就能得到,孩子会活得不上进。
父母要控制住宠爱的冲动,不要全方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更不宜不等孩子开口,就把各种高档的玩意(如平板电脑)买给孩子。
要让孩子总是缺点什么,缺的东西要经过努力才得到,孩子开口争取,父母便占据了教育的主动。
3.志向拉着孩子一生努力
①读人物传记。
为了让孩子立志,父母从小要给孩子读中外英雄的故事、英雄人物传记,尤其不要错过小学的高年级段和初中,这时要让人物传记占据阅读主流。
如果孩子看不进传记,他多半会有喜欢的文体明星,找这些明星的传记来读。
②接触优秀人物。
有机会多带孩子出门,让他接触优秀成人。
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是一大资源。
择其优秀者、成功者,事先介绍亮点,安排好,专程拜访,让孩子与其交流,能让孩子受鼓舞。
③利用网络演讲和公开课堂网络能将世界精彩人物送到眼前,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岂容浪费。
乔布斯、杨澜、哈佛耶鲁教授的演讲视频,具有无穷魅力,能使孩子产生向往,从而帮助孩子立志。
4.志向,从孩子的兴趣而来
你的孩子有爱好吗?
爱好是孩子志向发展的温床。
一旦发现孩子有明显的爱好和优势,父母要保护(不要怕影响学习)和鼓励孩子探索,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为他创造条件。
有栅栏的家才自由和安心
1.青春期孩子的管与放
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的孩子经验有限,却又渴望尝试。
当孩子急于挣脱父母奔向广阔天地时,父母必须放手;但当孩子挡不住诱惑,向着悬崖走时,父母往回拉一把却是雪中送炭。
2.适当的限制,平衡娱乐享受
有一个妈妈,平时会把读初中的孩子的手机收起来,周末才还给她。
她问孩子:
“妈妈这么做,你觉得霸道吗?
”。
孩子却说:
“还好,都有限制。
”这说明适当的限制避免了父母的担心,同时得到了孩子的认可。
这样孩子避免了违反校规、影响学习,是父母和孩子都希望的。
未雨绸缪总是最主动的。
父母在买电子产品之前,要和孩子讨论,订下双方都接受的使用规则,孩子答应了才买。
有些孩子会担心自己的自控力,放弃购买。
3.严格的限制不越雷池
对于另一些“乐趣”,则必须态度鲜明,严格限制。
要明确告诉孩子,坚决不允许尝试抽烟、服摇头丸、止咳药水之类的软毒品,不能擅自在外过夜。
这些“乐趣”严重威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有的还触犯法律,不可跨越雷池一步。
严格限制的有效性,来自于父母有爱的权威。
这种类型的父母使孩子确信父母对他们负责,关心他们,并相信父母会言出必行。
4.对孩子有宽松的要求
对青春期的孩子还应该有一些口头约束的要求,不需协商,但必须让孩子知道,以保证父母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重要的限制上,同时又不会忽略发展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小摩擦。
这些要求包括:
放学后先回家,如果不回家或出外,须打电话向父母报告行踪;在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朋友外出不能晚于几点回家;不能晚于几点睡觉;说话不要顶嘴;少上麦当劳肯德基、喝可乐以及其他含糖饮料等。
批评孩子
父母要有“本钱”
1.青春期的孩子怎么说不得
到了青春期,孩子说不得了。
孩子变得冲动、烦躁,本来很乖顺的孩子,现在一说就翻脸,冲回房间,“砰”的一声关上房门。
父母在门外又气又急。
2.说孩子是要“本钱”的
并不是个个进初中的孩子都是一惹就毛。
有的孩子就经得起父母说,父母的话听得进,因为他们的父母有“本钱”说他。
说孩子是要“本钱”的,要感情的“本钱”!
关系够铁的就可以说!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够不够铁呢?
那要看父母和孩子是否亲密?
是否相互尊重?
如果在进初中前,有够“铁”的亲子关系,孩子当然可以说(仍要注意说的方式)。
这叫:
关系决定交流的层次。
3.感情银行账户的“富翁”和“贫农”
小时候,父母是否亲自带过他,还是把孩子交给老人,上学了才接到身边?
或者孩子虽在身边长大,但总是跟着保姆,对保姆比对父母还亲?
父母有多少次陪着孩子读书、看动画片,和他一起笑?
父母有多少次在孩子难受的时候,让他在你的怀里哭,然后帮他擦眼泪?
感情就像银行账户,是这样一笔笔存起来的,到了初中,有的父母成了“大富翁”,有的却还是“贫农”。
之所以有的孩子说得、骂得,甚至打了还是不记仇,是经过了如此大笔“取款”后,感情银行账户仍有盈余,可见父母的感情账户是多么富裕。
而有的孩子轻轻说一句都不行,容易受伤,则可见父母的感情账户很可怜,批评一次就“透支”了。
4.少取多存,重建“铁”的关系
感情银行账户的“贫农”要赶紧“存钱”,而且在账户不富余之前,尽量不要“取款”,以免“透支”。
和孩子关系不够“铁”的父母,当务之急是重建关系,这不仅指亲密的关系,还要相互尊重。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在感情“储蓄”不多的情况下,必须开源节流,不要轻易动用存款,到重大关键问题时,感情“储蓄”才能发挥作用。
直到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比较信赖父母了,过去不够亲密的孩子,可能还会主动征求父母的意见。
这时,甚至不需要批评,孩子也学会尊重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