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6699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docx

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2014年7月国际社会工作联合会对社会工作的概况: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予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

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1.普通社会工作。

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

如离退休人员当校外辅导员,一些志愿者从事公益服务活动等。

2.行政性社会工作。

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求助的人的活动。

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老人福利和儿童福利工作;企事业单位中工会救济和帮助困难职工的工作。

性质上说是行政性的,非专业的社会工作。

3.专业社会工作。

受过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

如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在某些医院、学校和社区开展服务。

✓《决定》描述的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三、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专业助人活动:

与一般的做好事、志愿服务不同。

性质上,它是以服务于困难群体,以利他为目的的职业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

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己任,以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目标。

3.强调专业方法

4.注重实践

5.互动合作:

与服务对象是互动的过程,是双方合作,共同面对困难、分析问题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困难的过程。

6.多方协作

四、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1)解救危难:

寻求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脱离危难。

2)缓解困难:

帮助有困难的、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

3)激发潜能:

激发受助者被压抑、被忽视的能力,调动内在积极性,并配合外部条件,帮助其走出困境。

4)促进发展:

通过增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等方式,是个人或群体得到发展,实现目标

2.社会层面的目标:

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1)解决社会问题:

既要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也要解决社会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消除不利因素和影响,增进人们的社会福利

2)促进社会公正:

公正包括机会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等内容。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3.文化层面的目标:

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1)弘扬人道主义:

通过宣传,倡导互助、助人精神,促进人民互相关爱、相互扶助、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2)促进社会团结:

相互亲和、相互包容、合作共事、共同发展的状态。

通过自己的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脱离困境,发展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组织互利活动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构建相互关怀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团结

五、社会工作的功能

1、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2)恢复弱化的功能

3)促进人的发展

4)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行政管理倾向于运用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和权利解决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则通过服务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2)建构社会资本

3)促进社会和谐

4)推动社会进步

六、社会工作的要素:

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专业方法和助人活动等。

1.社会工作的对象:

基本对象是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最需要帮助的人。

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当今社会以扩大到遇到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

2、社会工作者

1)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

服务提供者(物质帮助、劳务服务、心理辅导、政策信息提供)

治疗者(矫正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支持者(鼓励服务对象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自我决策、助人自助)

关系协调者(帮助服务对象处理好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倡导者(经过认真评估服务对象的能力后,向服务对象倡导某种行为)

2)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

行政管理者

资源筹措者

政策影响者

3)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既包括直接服务也包括间接服务

3、社会工作价值观:

利他主义。

以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行动目标。

4、专业助人方法

5、助人活动

七、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1、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2、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3、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4、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

5、在组织工作中的能力

八、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1)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工作:

最基本的服务包括对弃儿的救助,对残疾儿童的救助,对受虐儿童的援助,对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对童工的救助,对沾染不良行为的少年儿童的帮助,对青年在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辅导和帮助等。

2)老年社会工作:

传统社会,老人生活问题是由家庭、邻里、社区解决的,现在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包括:

贫困老人的救助及福利,独居老人的家庭服务,老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离退休老人对社会生活的应对,老人的心里健康,;老人丧偶后的生活适应等。

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政策。

3)妇女社会工作:

女婴被虐待甚至遗弃,贫困地区的女童失学问题,女性被迫失业,对女性的家庭暴力,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等。

要增强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4)残疾人社会工作:

增强和恢复他们的生理和社会功能为目的的福利服务。

5)矫正社会工作:

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罪犯或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使其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其行为模式,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

矫正社会工作秉持人格平等、与人为善的理念。

6)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军休社会工作、烈士褒扬社会工作、军供社会工作。

7)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向困难人群发放食物、生存物资和金钱,以保障他们免于饥饿、疾病,保障其生命安全;提供政策和心理的帮助,增强他们应对生存困境的能力;提供最低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

8)家庭社会工作:

以家庭整体为服务对象,协调家庭成员之间、家庭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恢复家庭的正常生活,发挥其正常功能。

如夫妻不和睦、离婚遗弃、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等。

9)学校社会工作:

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

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开展工作;

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

帮助学生适应剧烈的社会变迁开展各种辅导工作;

社区—学校社会工作:

联系学生家长,实现家—校沟通,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等。

10)社区社会工作

11)医务社会工作:

帮助患者有效链接医疗资源,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促进患者与医生的良好合作。

12)企业社会工作:

通过专业方法,心理辅导和专业培训等提高职工能力,改善职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及推进参与来改善劳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1.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包括基本需求的满足、免于贫困的影响和暴力的侵害、促进人际沟通与交往、扩大就业与社会参与机会以及更好地融入社群。

2.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伦理难题:

3.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4.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5.维护社会正义:

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工作价值观受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2.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3.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和尊重;个别化和非评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权利与责任并重;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对服务对象:

尊重并保护队伍对象最佳利益,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保密原则,公平合理的收费等

2.对同事:

忠实与忠诚的态度,团队内相互协作等

3.对服务机构:

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宗旨和负责管理

4.作为专业人员:

适当的工作认知,专业能力的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公正与服务,专业知识的拓展

5.对社会工作专业:

保障专业的完整性和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两方面

6.对全社会:

促进整体社会福利、鼓励公民参与和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

四、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

1.经常面对各种挑战和矛盾,包括资源本身的缺乏,体制和政策的限制,伦理原则自身的相互制约。

2.社会工作实践中面对的伦理难题:

1)保密问题:

这是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

需要社会工作者审慎的思考和判断,避免出现任何伦理错误和失误。

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

尽量减少个人主观上的判断,多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与诉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选择。

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5)自我决定问题:

社会工作者要尽量避免为服务对象作出伦理决定,要与伦理专家和同事等商议,集体作出一个适当的伦理决定,避免出现负面后果和风险。

五、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

1.保护生命原则:

保护服务对象和其他所有人的生命

2.差别平等原则:

要平等对待服务对象,又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差异。

如老人院机构中对老人的照顾

3.自由自主原则:

充分调动服务对象在服务参与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见;鼓励服务对象表达不同意见;注重倾听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声音;尊重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的选择和决定

4.最小伤害原则:

尽力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不受到侵害,最大可能地减少甚至预防伦理决定和服务对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可能伤害,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5.生命质量原则:

通过提供经济帮助、心理辅导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从而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和提高服务对象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指数。

6.隐私保密原则:

信息资料的安全存放和使用程序上的专业性,不向任何人透露或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和隐秘资料,确保服务对象的利益不受到侵犯。

7.真诚原则:

坦诚对待服务对象,适当地做到向服务对象呈现自我,已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六、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基本内容

Ø服务、社会正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正直、能力

七、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国际惯例

1.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服务有需要的人群,促进社会变迁和正义为己任。

对待服务对象要关爱、有同理心和非评判;对待同事要公平,与同事合作同事;对待服务机构的政策要表一如一,维护机构的立场和利益。

在社会方面要努力促进社会福祉的发展,以实现社会正义。

2.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对服务对象的承诺/责任;自我决定;知情同意;能力;文化敏感性与多样性;隐私和保密性。

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尊重;保密性;合作;利益冲突与争议的处置;咨询;教育与培训;服务转介

4.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伦理责任:

注重专业的品性;加强专业评估与研究

5.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伦理责任:

维护机构的政策和立场;保管机构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妥善使用和保存机构的文件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促进机构与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协调服务对象与机构的关系

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促进公共参与;在公共危机下提供介入和救助措施;通过社会和政治行动减少不平等、反对歧视和促进社会正义

八、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制定的原则:

1.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2.本土社会工作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

3.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

九、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的主要内容

1.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

2.信任支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

3.践行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

4.提升专业能力,维护专业形象

5.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需要的意义和层次

1、人类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人的基本特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人类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基本的低级需要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会减弱。

人和动物在需求方面的区别: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同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

1)生理需求:

生存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等方面。

2)安全需求:

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

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等是寻求安全的工具。

3)归属与爱的需求:

希望成为群里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需要伙伴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希望爱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爱

4)尊重的需要:

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内部尊重即自尊,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的层次需要,指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体现自我价值,是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阿尔德弗尔ERG理论:

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1)生存的需要:

人的机体存在或生存,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

2)关系的需要:

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通过工作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

3)成长的需要:

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通过发展个人的潜能和才能,使个人得到满足。

◆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1)基本需要:

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方面。

2)中介需要:

所有文化中能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

比如有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二、人类需要的类型

1.(按起源划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如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等

2.(从内容角度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如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对学习提高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贡献能力的需要、独立自尊的需要等

3.(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

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三、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1、人类行为的含义:

广义的是指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和外部的反应,狭义的仅指外显的行为。

2、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人的行为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否认了人的心理因素。

3、德国社会学心理学家勒温认为:

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人类行为的类型:

1)(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本能行为来自遗传,如吮吸、爬行等;习得行为是后天与环境中互相逐渐学习而形成的,如工作、交往等。

人类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先天本能加后天学习所产生的。

2)(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就是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如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反社会行为就是攻击他人或对社会有消极作用的行为,如暴力行为、侵犯行为、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等。

3)(按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划分标准有个体主观体验、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和行为适应性标准。

5、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可控性、整合性

6、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四、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环境的含义:

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包括人造物质环境(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和纯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

2.社会环境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五、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一)、家庭

1.家庭的含义:

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也是人接触社会的基础。

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初级群体。

2.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

1)核心家庭:

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规模小,家庭关系简单,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家庭关系

2)主干家庭:

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3)联合家庭:

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至少有两对同代夫妇,除了直系亲属还存在旁系亲属关系,比较容易产生矛盾。

4)单亲家庭:

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生活。

如离婚、丧偶、未婚生育等

5)丁克家庭:

夫妇双方都有收入但没有孩子的家庭。

6)其他类型:

单身家庭、失独家庭、空巢家庭等

3、家庭教养模式:

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

1)娇纵型:

父母忙盲目的溺爱和疏于管束,构成骄纵型教养方式,容易是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骄横跋扈、疏懒散漫、贪婪无度的霸王,很容易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

2)支配型:

过分溺爱和严加管束结合。

家长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严加管教。

容易使孩子形成怯懦胆小、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等心理特征

3)专制型:

家长缺少爱心或耐心,管理方式粗暴。

孩子的人格、自尊、意志、权利不被尊重,家庭亲子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

容易使孩子产生不信任感、戒备心理严重、自卑、消极、暴躁、懦弱、依赖或反抗权威等人格特征。

4)放任型:

家长既缺少爱心、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

孩子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正常的约束,形成缺乏自信、自制力差、不负责任、情绪波动异常、待人处世具有攻击性、易受诱惑、做事权宜敷衍、缺乏理想等心理倾向

5)冲突型:

家庭关系紧张、不和谐,容易形成冲突。

孩子容易形成缺乏安全感、意志薄弱、残忍冷酷、撒谎,大多数有激烈的反抗,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6)民主型:

互相尊重、平等交流,既有约束又有鼓励。

孩子自尊、自信、自律,具有创造力,社交能力强,具有成就动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

4、家庭的功能:

1)情感支持。

成员之间日常互动频繁,相互理解和支持

2)性爱满足。

3)繁衍后代。

通过双系抚育、确立婚姻、夫妇配合等一系列制度来实现繁衍后代,维持人类的延续

4)社会化。

家庭是成员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5)经济。

家庭经营的功能逐渐弱化,消费功能却日益增强

5、家庭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家庭内的互动包括纵向和横向。

纵向影响主要来自于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事件对当今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横向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民主型的家庭模式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正常发展。

(二)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的含义:

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2、同辈群体的特点:

平等性、开放性、认同性、独特性

3、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直接影响;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与社会主流一致就会有积极的作用,与社会主流不一致就会起到消极的影响

3)同辈群体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三)学校

1.学校的含义:

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

2.学校的类型:

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公办是有国家财政全额或差额拨付,教学设施比较完善,学费较低;民办是由私人或私人机构投资,经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

根据教育层次不同,又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3.学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学校行为受校园文化、班级规模、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1)校园文化。

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班级规模。

班级规模过大,教师很难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就很难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小班化教育方式,能让教师对学生有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教学质量较高

3)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一切以考试为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接受到知识和技能,也能发展个体的个性和能力。

4)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在行为上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活动,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产生孤独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或是有攻击性,影响学习和成绩,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问题。

(四)工作单位

1.工作单位的含义:

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正式社会组织。

人在工作单位的时间仅次于家庭时间

2.工作单位的类型:

1)国家机关。

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和军队中的各级机关

2)事业单位。

包括行政类的事业单位、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又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3)企业单位。

包括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

4)社会组织。

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

社会团体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

民办非企业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分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法律服务和其他等10类。

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和非公募基金

3.工作单位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2)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工作的需求和社会需求

(五)社区

1、社区的含义:

社区的基本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功能

2、社区的类型:

1)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

按照社区的空间特征划分的类型,比如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功能(精神)社区是从社区所发挥的功能性特征来划分的社区类型,如留守儿童、单亲母亲等群体

2)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成员组成的地域性社区,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少;经济活动简单;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较为传统;组织结构简单;家庭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

城市社区是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成员组成的地域性社区,特点是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结构复杂的群体和组织;家庭规模较小,血缘关系淡化;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

3)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

传统社区生活节奏较慢,生产方式以人力和畜力为主。

现代社区表现为城乡一体、生活节奏快、交通发达等。

3、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

2)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