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859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docx

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专用原卷word版

2021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

(二)

(新高考专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

《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

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

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

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

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

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

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

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4.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4分)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

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

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

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

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

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

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

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

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

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

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

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

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

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

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人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人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人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9.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天祐中,刘守光署为幽州掾。

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徐属,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寻为人所救免。

守光败,监军使张承业征辟为本院巡官。

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

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

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

“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

“道所掌笔观,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为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

“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

”重诲曰:

“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

“此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

”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虽素未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

一日,道因上谒既退,明宗顾谓侍臣曰:

“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

”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

晋少帝即位,加守太尉,进封燕国公。

道尝问朝中熟客曰:

“道之在政事堂人有何说?

”客曰:

“是非相半。

”道曰:

“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

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

”然道之所持,始终不易。

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B.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C.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D.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辟”即“徵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B.“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用“衣冠”指代缙绅和士大夫。

C.“太尉”,古代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称“大司马”,唐宋时定为最高级武官。

D.“中书”,中书令的简称。

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道喜欢读书,文采斐然。

从小以读书为乐,善于写作,特别擅长韵文歌赋,所写文章典雅清丽,被人们传诵。

B.冯道有胆有识,敢于直言。

在庄宗发怒时,身为太原掌书记的他能够挺身而出,权衡利弊,使庄宗息怒,也替同僚解了围。

C.冯道身居要职,提携贤良。

对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即使素不相识也加以重用,对行为浮躁的人一律贬抑不用。

D.冯道正视荣誉,坚守正道。

面对人们对他毁誉参半的状况,他以圣人孔子自比,表现出淡泊名利的胸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2)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

14.选文注重从侧面刻画冯道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哀郢①二首(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②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

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③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

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

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②徂岁:

言岁月流逝。

③章华:

指章华台,楚国离宫,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后毁于兵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

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6.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

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

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

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

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

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

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

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

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

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

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

“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

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

”视频里,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

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加强学者的学术毅力。

②不能排除个别人虽然在年轻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多数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是年过半百才取得的。

③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④崇尚学术的环境也有助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⑤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⑥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5分)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

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

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

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粤港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

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兴旺发达的磅礴力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梁书》)

②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之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

(《修匿命编》)

③施恩勿念,受恩勿忘。

(《朱子治家格言》)

④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司马光)

⑤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林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自后世,读了上面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清远择其中两三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