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068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文

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第三次学分认定考试

历史试卷(文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现象的有①“相地而衰征”②“衣租食税”③“恶金(炼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一索缴

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

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中国古代冶铁技术成熟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3.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

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4.《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5.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58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

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

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富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显示朝廷的威严D.保证

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6.为迎接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某历史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他们在网上搜集到以下历史图片。

按照图片中器物出现的先后,它们的排列顺序应为

①白瓷长颈瓶 ②素纱禅衣  ③龙虎纹尊  ④脚踏三锭纺车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7.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

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

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

8.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史学界一般认为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

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的地区

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

C.机户与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9.某人写道:

“陛下命令我不要按照习惯的

方法走陆路去东方,而是向西取道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海路。

”文中的“我”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10.“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这样说主要是由于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

民族的融合、统一

11.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12.下表是1500

—1800年间英国、

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表中的“乙”是指

国家(代称)

1500—1599

1600—1700

1701—1800

705

371

196

65

1770

2950

811

1865

155

1300

A.英国B.法国C.荷兰D.葡萄牙

13.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

右侧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

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A.金银、玉米、烟草等

B.枪支、玻璃等

C.黄金、象牙等

D.茶叶、丝绸、瓷器等

14.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在《董贝父子》中这样描述,“房屋被推倒,街道被开挖被中断;地上要挖出深坑和沟渠;大量的泥土被掀起……”,所有这些“整个儿改变了居民的法律和习俗,”在其“平滑地消失之前,在其上运行的是文明和进步的道路”。

他的描述主要反映出

A.铁路交通发展对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B.工业革命对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C.机器生产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变革D.蒸汽时代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5.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16.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①始终体现了“科”与“技”的结合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③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④这一历程推动了世界连成统一整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1840年后,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

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18.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

“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器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19.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C.政治

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20.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这一述评论反映出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21.下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

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

该画

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22.列宁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

A.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3.1967年,英国工党领袖麦克米伦在参加首相竞选时提出的口号是:

“让每个英国人都成为股东。

”该口号所反映的经济发展趋向是

A.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B.资本的社会化

C.社会救济日益制度化     D.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24.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最适合的标题是

A.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B.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25.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7分,27题14分,28题19分,共50分。

26.(17分)工商业的发展和政策、市场、经营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桑弘羊等人于公元前118年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

(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

关于铁的专卖……据专家估计“当时役使了不少数量的官奴婢和罪人……此外还征用自由身份的民佚。

”……冶铁的技术也有空前提高,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贯,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两汉盐铁官营政策。

(6分)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图

公元960-1280年间宋王朝是集约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

……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3世纪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

(5分)

材料三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种种迹象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

明清时期,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6分)

 

27.(14分)民族资本主义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此分布的原因。

(5分)

 

材料二1895年底,晚清状元张謇弃官从商,在当时朝野震惊,引起了轩然大波;艰难起步后,1913年开始,张氏企业连年盈利,兴旺一时;民国十一年以后,张氏集团的企业开始出现逆境。

——据《状元实业家张謇》整理

(2)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謇会选择投资哪些行业部门?

指出张氏企业“兴旺一时”与“出现逆境”的外部因素。

(5分)

 

材料三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

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3)根据材料

三,概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分)

28.(19分)近代以来,人类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出现了严峻的农业形势:

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据《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问题。

(6分)

材料二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

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这样的举措以至于当时南方流行这样的说法:

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去践踏棉田。

这暗喻着做出如此荒唐决定的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农业政策的实质。

针对材料中“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并阐明理由。

(5分)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

(8分)

 

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第四次学分认定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AADBB6-10CBCCD11-15CCAAC16-20DABCB21-25DBBBD

26.(17分)

(1)两汉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盐铁官营的措施,如政府管理煮盐、冶铁;招募百姓自备经费,使用官府器具煮盐;严禁私自铸铁、煮盐;设置铁官管理铁器的专卖,役使奴婢、罪犯、自由民卖铁。

这些措施提高了冶铁技术;解决了国家所需的部分经费。

(6分)

(2)特点:

范围广(东至朝鲜日本,西及西亚、东北非沿海地区);沿海港口多,海外贸易发达。

(2分)

原因:

两宋时代,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的兴盛;水稻广泛种植吸引和支撑更多人口。

(3分,任答2点即可)

(3)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等。

(3分)

因素:

自然经济的阻碍;实行海禁政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制度的阻碍等。

(3分,任答3点即可)

27.(14分)

(1)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分)

原因:

列强侵略早(开放通商口岸早);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早;劳动力、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较多。

(4分,任答2条即可)

(2)行业: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

(1分)

1916年外部原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20年代初衰落原因: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跌价竞争。

(4分)

(3)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分,两点即可)

因素:

封建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分,任答2点即可,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可得2分)

28.(19分)

(1)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民付出太多,积极性不高;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6分,任答3点即可)

(2)实质:

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2分)

认同:

人口失业,饥饿横行。

(得分要求:

描述大危机时期的农业情况)

不认同:

(大危机中农产品价格下降)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重建市场信心、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得分要求:

描述政府举措的目的)(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

(3)特点:

起步较早;体系完整;覆盖面广;立法规范;成立机构;筹资模式多样;福利水平由增多到逐步减少。

(4分,任答2条即可)

背景:

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社会福利政策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凯恩斯主义失灵迫使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4分,任答2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