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066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测试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政治因素在中国服饰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满清政府,要求“复中原古制”。

这说明太平天国(  )

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

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

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

解析:

选D。

服饰、发辫复中原古制,不能反映政权的性质,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一切依旧回归清王朝的统治,并未引发剧变,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倡导者,希望创建人间天国的美好理想,非改朝换代的工具,故C项错误;服饰发辫的变革,是从外在的方面,显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故D项正确。

2.下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情况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摘自《兴盛与危机》

A.清朝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向一致

B.外来侵略使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C.太平天国运动明显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D.甲午战争后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有所遏制

解析:

选C。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与材料清朝政治腐败曲线图趋向不一致,故A项错误;材料图中,1860年以后清朝政治腐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B项愈演愈烈说法与此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图中,1860年以后清朝政治腐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故C项正确;据材料图表可知,1900年前后清政府政治腐败有所上升,D项有所遏制与此不符,故D项错误。

3.军权、财权、人事行政权等集中于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是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坐大,使这一基本态势发生重大改变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清末新政时期

解析:

选B。

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崛起,体现地方督抚权力坐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4.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

“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解析:

选D。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平天国的科考并没有改变传统科考的方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得出赢得支持的不只是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得出选拔各类人当官,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D项正确。

5.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解析:

选B。

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洲贵族担任变为汉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朝重用汉人超过满人,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6.普拉特认为,“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两个最大的贸易市场。

两个国家的内战,使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

”“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

”英国“放弃中立”的表现为(  )

A.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配合清军镇压武昌起义

解析:

选B。

据材料“两个国家的内战”“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得出中美内战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年,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得出中美两国内战发生之后,英国权衡利弊介入中国内战即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而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故B项正确;英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年,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爆发时间是1911年,且列强表面上保持中立,故D项错误。

7.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但随后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

B.行政权受立法权制约

C.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析:

选A。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阴谋篡夺革命果实,故修改约法内容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修改约法,体现不出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人民参与法律制定,民主法制观念增强的内容,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是辛亥革命果实即将被袁世凯窃取,体现不出民主政体臻于完善,故D项错误。

8.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解析:

选C。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D项错误。

9.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

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动”。

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

A.领导辛亥革命B.领导义和团运动

C.倡导戊戌变法D.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

选A。

材料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动”说明了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势力的对外态度,即守旧党代表了顽固派,中立党是指维新派,维新党实际是指革命派,所以结合史实可知革命党发动了辛亥革命,故A项正确;“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意在作乱以反动”不符,故B项错误;“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倡导戊戌变法,与材料中“意在作乱以反动”不符,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与材料中“20世纪初”不符,故D项错误。

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材料认为(  )

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

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

解析:

选D。

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指的是1905-1911年清末预备立宪,故A项错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是在清末预备立宪之前,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了很多汉人,并未提到社会各个阶层,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故D项正确。

11.“武昌起义后,立即出现许多党派争取参加政府的局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胜利。

更是表现出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  )

A.推翻了辛亥革命的成功B.导致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D.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

解析:

选D。

材料没有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也就无法说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崩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一直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党派争取参加政府”“欢欣鼓舞”等信息反映出人们参政热情高涨,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故D项正确。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

这表明(  )

A.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

B.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

C.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D.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结合所学主要是因为我国当时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时君主专制统治已结束,故C项错误;革命派遵循了三权分立原则,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从农民阶级立场出发,把《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是真神、人皆上帝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材料与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的平等内容,使宗教的教义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证而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赵去章《〈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

材料二 (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

“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

兹特降谕:

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秀全成功发动农民起义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杨秀清对发展中英关系的态度。

(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观念。

(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知,洪秀全把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深受西方列强蹂躏,民愤日深;清政府为偿还对外赔款加重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2)根据材料二“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

兹特降谕:

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进行分析可知,他仍然以传统的大国自居的思想看待中英问题,并许诺英国货物可以“自由出入”“随意进退”,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

(3)分别从积极和消极,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分析。

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宗教中的平等思想确实起到了组织发动群众的作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一种凝聚力;利用宗教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酿成了天国内部的分裂;在对外关系方面把西方国家称为宗教上的朋友和兄弟,甚至出现放弃国家主权的行为和言论,未认清西方国家的侵华本质,一定程度刺激了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

答案:

(1)原因:

洪秀全把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运动;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深受西方列强蹂躏,民愤日深;清政府为偿还对外赔款加重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2)态度:

他仍然以传统的大国自居的思想看待中英问题,并许诺英国货物可以“自由出入”“随意进退”,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

(3)评价: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宗教中的平等思想确实起到了组织发动群众的作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一种凝聚力;利用宗教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酿成了天国内部的分裂;在对外关系方面把西方国家称为宗教上的朋友和兄弟,甚至出现放弃国家主权的行为和言论,未认清西方国家的侵华本质,一定程度刺激了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

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见下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根据题意自拟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答案:

评分说明: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一等

(12~9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分)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一:

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

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

(论述略)

示例二:

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

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论述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