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4425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 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docx

清华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

清华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

清华2004年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点石斋画报》

【参考答案】《点石斋画报》是我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行。

《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事件的态度与《申报》类同,主要由“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以介绍社会新闻、世界风物、市民生活为主。

其接受对象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

画师多为写实派画家,构图完整优美,线条生动细致,内容丰富,敢于触及时事,对研究清末的社会、政治、历史、艺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刊出版至1898年停刊。

2.中国新闻社

【参考答案】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

演进简洁、快速、自然和流畅,这恰是电视新闻时效性高的表现。

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一样是不可逆转的,但心理时间是由物理时间决定的,形成人的主观时间观念。

电视新闻中的时间既是节目延续的物理时间,也是观众对新闻延续时间的印象的心理时间。

6.新闻的“性质说”

【参考答案】戈公振在对美国人关于新闻定义的“性质说”(QualityTheory)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事实之被选择为新闻与事实的性质密不可分的观点。

新闻并非是事实就值得报道,这种新闻事实需要具有一般性和时宜性。

陆定一认为,资产阶级新闻的“性质说”把新闻事实与事实的性质混为一谈,与唯物主义新闻观是对立的。

我们认为,所谓“性质说”所强调的是对新闻事实的规范或规定,即这种事实必须具有共同兴趣、及时、读者欲知、与人类的幸福相关等性质。

它所强调是新闻事实的特点,其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承认新闻报道的是事实。

二、简述题

1.《反对党八股》与延安《解放日报》的关系

【参考答案】

(1)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进行的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教育运动。

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整风运动开始,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这是指导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也是党的新闻工作整风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2)党的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整风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进行整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加强党报的战斗性。

(3)《解放日报》在党的新闻工作整风改革中走在最前面,树立了榜样。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反对党八股》等纲领性文献指导下进行了改版,纠正了以前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不足。

例如在版面安排上,改版前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的重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

改版后把本地新闻放在首位,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再如在社论写作上,改版前每天必须有社论。

但由于条件不足,不少社论缺乏调查研究,勉强凑数,产生不少主观主义、党八股的错误。

改版后注重社论的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2.“范长江新闻奖”的由来、概况及意义

【参考答案】

(1)“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该奖1991年开始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

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人品、文品俱佳,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应各项进行综合考察和评选。

(2)该奖项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检阅和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3.美国新闻史上的“Muckraking”运动始末

【参考答案】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

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经济秩序极度混乱,社会生活开始动荡。

其中,最核心、最严重的是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其广度与深度都令人瞠目结舌,几乎全社会都深卷其中。

严重、普遍的腐败造成社会道德整体败坏、精神全面危机,更使贫富差别急剧扩大、各种社会矛盾突然尖锐,危及到社会稳定的基础。

(2)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新闻界爆发了一场旨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旷日持久的“扒粪”(Muckraking)运动。

这场运动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使其避免了陷于一场重大社会危机和动荡。

记者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Steffens)是这场“扒粪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3)“扒粪”运动历时十余年之久,一些著名的作家也参与其中,如弗兰克·诺里斯(FrankNorris)的《章鱼》、《深渊》,对一些大公司的种种恶行作了生动、逼真的揭露。

“扒粪”运动促使社会猛醒,人们开始与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

各种立法如潮水般涌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尽管“扒粪”运动揭出社会的种种黑暗的确令人触目惊心,但它的目的和后果却不是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推翻美国制度和美国社会。

而是相反,它促使美国社会自我反省、调节、改革,避免了严重危机,从而变得更加稳定。

“扒粪”运动的现实意义在于

表明了任何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都不能没有作为“天下之公器”的大众传媒强有力的监督。

三、写出下列原理的要点

1.新闻真实具有四维空间

【参考答案】

(1)一个事实在某一具体空间里发生,这一空间又是一定大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定的历史空间发展的结果。

这种三维空间总是和时间不可分割的,它们构成了事实发生的四维空间。

(2)事件的变化既是空间的变化,也是时间延续的环生状态,单一事实的真实在四维空间中不仅具体,而且能再现本源的历史真实,即新闻中已经发生过的真实。

新闻真实的这种广度,揭示出社会发展的空间变换和内在真实。

(3)新闻真实具有四维空间,这表明新闻事实不仅具有方位的特性,而且具有时间性。

没有时间性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2.新闻记者肩负高度的社会责任

【参考答案】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肩负着报道事实、维护社会正义的神圣使命。

在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当坚守下列责任和伦理准则:

(1)禁止在采访范围内从事对己有利的活动,他们的报道必须与其切身利益无关。

(2)记者必须诚实、忠于广大公众。

新闻报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之上。

(3)要敢于坚持真理、为维持人民利益敢于揭露事实真相。

报道事件要持公正态度,不偏袒错误一方。

(4)不接受采访对象的馈赠。

(5)不隐瞒和封锁消息,捍卫公众的知情权。

(6)记者要敢于并善于同社会丑恶势力作斗争。

四、论述

“三贴近”与记者的受众意识

【参考答案】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三贴近”的内涵和背景:

“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这是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对当前新闻工作中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不良倾向提出的新要求。

“三贴近”的要求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即新闻工作必须真正把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作为自己的信息源头,必须充分重视群众的实际需要。

“三贴近”的核心,即党的群众路线问题,要解决的也包括传与受的关系问题。

新闻宣传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找准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2)受众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受众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新闻价值的大小来阅听新闻报道的。

新闻报道要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就要紧紧扣住读者要了解所需信息这一心理因素,把观点、意图和倾向寓于新闻事实的传播之中。

受众“关注度”是决定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闻媒体能否很好发挥作用及其作用大小,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受众对提供新闻和信息的信任度和信息量的大小。

树立受众意识对于我们的新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新闻工作者真正做到从受众的需要出发,按照受众接受规律办事,避免无效的新闻传播。

(3)“三贴近”与记者的受众意识的关系:

以“三贴近”原则指导新闻工作,理应以最广层面受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依归,设身处地为多数受众着想,充分体谅他们的需求和期盼,报道他们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是强迫受众接受一大堆空话套话、冗余信息或仅为几个人感兴趣的东西。

受众意识也就是群众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强化“受众意识”,就是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政治性与知识性、可读性结合起来。

这种统一和结合实现得好,那些曾令人“头痛”的工作性报道,就会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

(4)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清华2003年新闻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个5分,共40分)

1.新闻的整体真实

【参考答案】指高层次的真实,突破了新闻中具体真实的范围,把报道一事一物的准确度推进到对社会某些领域真相的反映,表现为整体报道的真实。

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个体事实的真实,甚至制约个体事实的真实。

整体真实的界定,是指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报道如实反映客观世界整体趋势的真实。

2.新闻事实的意态

【参考答案】事实的倾向性和品类作为新闻的内在属性,给事实的存在赋予一种功用性。

这是事实本身作用于人产生的意蕴,这就是新闻事实的意态。

3.一次性媒体的直接传播

【参考答案】受众首先从发布新闻的媒介获得新闻,是第一媒介一次性的直接传播方式。

所谓第一媒介,是指首先采集和报道某条新闻的媒介,和其他媒介相比较,它是新闻的发现者和第一发布者。

对受众而言,它又是直接媒介,即受众是从它那里直接获取新闻的。

媒体直接传播的内涵,主要是指受众从他最熟悉、最喜欢的媒介那里获取新闻,除此之外,很少从其他渠道获取新闻。

4.新闻工作的“二为”方向

【参考答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主要方针,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新闻事业都要全力宣传社会主义的真正含义和潜力,给人民群众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巩固。

同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批评破坏社会主义原则的行为。

5.“TaxonKnowledge”

【参考答案】知识税,是许多新闻出版税种的统称,包括印花税、广告税、纸张税、副刊税等,其目的是封建统治者通过征税的方法控制媒体,另外也通过这种制度维护一些大媒体的既得利益。

6.EdgarSnow

【参考答案】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

1928来华,曾报道“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

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翻译左翼作家作品。

1936进入陕北采访,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发表数十篇陕北采访报道。

1937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又名《西行漫记》),他的陕北之行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多年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共领导人、工农红军、陕北边区的情况,传播了中共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轰动中外。

斯诺具备作为一名记者的优秀素质,他独立思考观察,探索真理,勤学好问,善于捕捉重大新闻并勇于冒险牺牲,其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7.邹韬奋

【参考答案】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1926年10月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深受读者喜爱;“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生活》周刊创造了当时杂志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大众生活》、《抗战》等,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之一,死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闻理论,如关于新闻言论自由、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等,尤其是广为人知的“韬奋精神”。

8.“客里空”

【参考答案】“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二、判断下列命题(每题2分,共10分;对者打√,错者打×)

1.新闻是重要的、新鲜的事实本身。

(×)

2.新闻价值是指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这类事实的特征。

(×)

3.马克思说,受检查的报刊和自由的报刊必然是一好一坏。

(×)

4.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中央机关报是延安《解放日报》。

(×)

5.《每日纪闻》是西方近代第一份日报。

(×)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每题不少于100字)

1.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参考答案】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

他还很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以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同时还很重视对新学术新知识的传播。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这种新文体出现了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2.简述有关“真理标准”的报刊讨论

【参考答案】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标准只有一个》,指出:

“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

”这预示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

1978年5月,改版后的《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文章指出:

真理的标准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早已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

这篇评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新华社在同一天全文播发,《人民日报》等30多家报纸转载,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6月,《人民日报》以《精辟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为题报道了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

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的特约评论员文章,针对有关真理标准讨论问题的种种责难作了系统的驳斥,《人民日报》等报刊加以转载,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新闻界旗帜鲜明地进行了宣传。

1978年6月至11月,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了一批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文章。

报刊上开展的这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了各行各业拨乱反正的顺利开展。

四、写出下列原理的要点(每题10分,共20分,每题不少于100字)

1.新闻事实都是相对的。

【参考答案】事实的知悉意义、新与旧、已知与未知的广度都是相对的,由此构成了新闻事实的相对性。

事实能否构成新闻,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绝对的。

某一事实在一定条件下是新闻,在另一条件下不是新闻。

新闻事实的相对性,随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某一要素的变化而变化,使新闻事实的相对性变得复杂。

2.新闻道德是对记者行为的特殊约束准则。

【参考答案】新闻道德是对新闻报道准则的特殊调节体系,具有特定的约束意义。

首先,新闻道德不同于新闻法规,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某种意志,而是记者在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刻的职业意识和理想,内化于新闻报道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

其次,新闻道德也不同于新闻工作纪律。

新闻纪律基于自身活动而外化为他律形式,由制度化的条例、条文体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约束效能。

新闻道德是一种内化规范,其内容与新闻法、新闻纪律有重叠之处,但从实质上看,只有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能转化为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它才能发生作用。

清华大学2002年新闻理论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

1.事实的混沌

【参考答案】事实的混沌是指事实最初的迷蒙状态,各要素处于面目模糊的初始阶段。

它既是“这个”事实,又不是这个事实,但它是一定事实的孕育过程,表现出难以把握的无序状态。

事实的混沌表现为社会矛盾的隐状,矛盾的各个侧面还没有明确的走向,在一定时空还没有出现新事件。

2.新闻的具象化

【参考答案】新闻的具象化是指新闻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再现生活、思想和感情,表现为事态的可感性。

新闻的具象化是新闻的实现形式,事像移入记者头脑,借助纪实化思维中介转化为具象,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事实形象。

新闻的具象化特征是以事像为核心,以影像诉诸受众的感官,事像是新闻反映的内容,具象是反映形式,影像则是具象被记者感受的表象。

3.分析性报道

【参考答案】新闻多层次、全方位地解剖广阔社会背景下的事实叫做分析性报道。

分析性报道打破客观报道纯粹报道事实的方式,加入记者的释析,回答公众所关注的“事件为什么是这样,它向何处发展?

”等问题。

从事实走向思辨,又依据思辨开掘事实是分析报道的基点。

多向思维的框架把分析报道的容量扩充到最大极限,多种事实的短缺组合又开拓了事实的深度。

4.经济资讯

【参考答案】经济资讯主要是指传发各类经济信息,成为直接创造财富的信据。

它给广大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生产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巨额资本,在全局或局部都引起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

经济资讯包括广告、特殊经营性版面和节目,一般说来,它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及时、快速,直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

5.保护新闻来源权

【参考答案】指新闻工作者有权不向外界透露提供消息者的姓名和身份,也有权不公开消息的来源渠道。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新闻自由权,它在19世纪得到新闻界的公认,并写进了新闻法。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消息来源的畅通,保护消息提供者的人身安全。

二、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请在括弧内,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10分)

1.新闻是“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

(√)

2.新闻的整体真实表现为全国媒介报道的真实。

(×)

3.新闻传播值体现为新闻对记者的有用性。

(√)

4.受检查的报刊是“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第三个因素”。

(√)

5.新闻工作的“二为方向”是指坚持改革方向和开放方向。

(×)

三、简述下列原理的基本观点(每题10分,共30分,每题不少于200字)

1.新闻活动受社会形态的制约。

2.新闻价值的大小最终通过报道与传播过程体现出来。

【参考答案】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若干因素的总和,表现为受众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

新闻价值通过提供新闻事实而实现,是由受众满足感向社会需要转化,其主要标准,是新闻给人们提供的认识效益,基本包括:

知识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服务价值。

新闻价值的实质就是推动新闻有效传播的内在因素。

新闻价值着眼的不仅是作为新闻内容的事实,而主要的是指受众获益的客观效果。

受众是新闻报道的直接对象,新闻价值必然以受众为评价主体。

由此看来,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单一的实体范畴。

也就是说,新闻价值不仅是某一事实的固有特性,而且是一种关系的产物,即新闻作用于接受者的产物。

新闻价值的最终认定要经过新闻报道与传播过程,否则新闻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从严格意义上讲,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3.新闻报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参考答案】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新闻的精神价值是由一定社会形态决定的,并为该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人的精神追求服务,表现为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获益性。

新闻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其社会效益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不以其物质载体的商品价值为衡量尺度的。

实践证明,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对社会以至整个人类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与历史价值。

新闻是舆论机关,发布的言论和消息影响整个社会,影响千万人的情绪、思想和行动,可能使社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使精神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增长。

因此,新闻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而最终也会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综合论述题(共40分,不得少于1500字)

论题:

新闻观与宣传观辨析

清华2001年新闻理论试题与答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

1.原始新闻

【参考答案】原始新闻泛指原始社会的口头新闻、声光新闻和图画新闻,新闻传播手段的原始性使其停留在对自然物的选择上。

氏族间运用自然物互告消息,是原始新闻的第一个特征;在任何一个原始人的头脑中,还没有出现通过新闻控制他人的动机,新闻传播不包括影响他人立场的影子,人人都可以成为报告新闻的信使,这是原始新闻的第二个特征;除非感观误差造成虚假,否则新闻的真实程度几乎可以达到完美的地步,表现了无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纯洁,这就是原始新闻的第三个特征。

2.软事实

【参考答案】软事实是新闻中难以确定具体的时空限定、表达情态和义态的事实。

它带有模糊、含蓄的特点。

软事实还包括新闻中的议论,这是对事实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作出的评价,揭示记者对事实的评价。

新闻中的软事实仍然是客观事实,不允许记者主观杜撰,不管记者怎么写,都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达纳新闻定义

【参考答案】查里斯·达纳1869年至1897年主管美国《纽约太阳报》,他认为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这是对“新闻”的一个典型的定义。

达纳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还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4.“有闻必录”

【参考答案】“有闻必录”是19世纪初中国思想传播界很时兴的说法。

在“有闻必录”这一报道宗旨下,新闻媒体对各方面的报道全样照登,其中包括民间的小道消息,以示对各种消息来源不持偏颇的立场,对其真伪也不负责任。

这一宗旨也反映了当时新闻界崇尚消极客观的不严肃态度。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有闻必录”有时成为记者应付当权者指责的借口。

5.新闻的半传播

【参考答案】新闻信息发出但是没有寻找到收受对象,就是新闻的半传播。

新闻传播不单是记者的主观行为,而是记者的主观行为与受众行为的对接。

重视半传播研究,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是编辑记者疏通传播渠道的重要举措。

二、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请在括弧内,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10分)

1.网络传播是无形的国家主权。

(√)

2.对事实的逼真叙述并不等于新闻真实。

(√)

3.追踪报道就是跟着权威媒体后面报道。

(×)

4.新闻自由是记者(媒体)享有报道一切事实的权利。

(×)

5.新闻道德是法律范围内的善恶是非规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