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360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五、《离骚》教案

汪凯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风骚”中的“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楚辞” :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含义:

1本义指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诗歌体裁,带有巫术色彩的诗歌。

2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运用这种诗体创作的诗歌。

3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的《楚辞》一书。

2、屈原 :

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屈原的其他作品有《九歌》《天问》(172个问)《九章》《招魂》等。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全诗373句2400余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4.《离骚》含义:

1“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遭遇忧愁(班固)。

3离忧(司马迁)。

4别愁(王逸)。

5劳商的转音,是楚国古乐曲名(游国恩)。

6牢骚,“离、牢”双声(林庚)。

7遭遇扰动,去驻不宁(钱澄之)。

8离别之忧。

9离别时的牢骚等。

三、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修姱(kuā)                  羁(jījī)            謇謇(jiǎn)

侘傺(chàchì)             溘死(kè)               蕙(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ó)             方圜(yuán)

攘诟(gòu)                 鸷鸟(zhì)              延伫(zhù)

芰荷(jì)                  岌岌(jíjí)             杂糅(róu)

兰皋(gāo)                 可惩(chéng)            好修姱(hào)

相(xiàng)                   谇(suì)                偭(miǎn)      忳(tún)

(二)词义

1.重点词

太息:

叹息。

好:

爱慕。

羁:

马缰绳和马笼头。

喻指束缚。

修姱:

修洁而美好。

揽茝:

采集芳芷。

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

谏诤。

虽:

纵然,即使。

九死:

泛指很多次死亡。

灵修:

神圣,指君王。

浩荡:

荒唐。

众女:

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

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

造谣,诽谤。

工巧:

善于取巧。

偭:

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

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度:

法则,准则。

忳:

忧闷。

不忍:

不能容忍。

不群:

不能合群。

相道:

观察、选择道路。

延伫:

久久地站立。

止息:

停下来休息。

初服:

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

高耸的样子。

陆离:

修长的样子。

昭质:

光明纯洁的本质。

皋:

水边高地。

注意“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

离尤:

获罪,遭受指责。

“离”通“罹”,遭受;尤,过失。

朕:

我。

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2.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文中指圆形的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

謇朝谇而夕替(古义:

废弃,贬斥;今义:

更替。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

善于取巧;今义:

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

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

用……、拿……;今义:

认为,动词。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

认为……是……;今义:

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

荒唐;今义:

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

改变措施;今义:

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

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

修长的样子;今义:

形容色彩繁多。

4.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以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四)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

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四、朗读:

1.注意节拍,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 / 以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2.注意延长,“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如:

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五、名篇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六、对照注释,熟读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疏通原文:

【原文注释】1长太息(叹息)以掩涕(tì眼泪)兮,哀民生(百姓的生活。

一说人生)之多艰。

2余(我)虽(纵然、即使)好(hào喜欢、崇尚、爱慕)修(修洁)姱(kuā美好)以鞿(jī,马缰绳)羁(jī马笼头。

鞿玑,喻约束)兮,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朝谇(suì,谏诤)而夕替(废弃)。

3既(已经、既然)替(废弃)余(我)以(因为)蕙(huì,香草名,俗名“薰草”,也叫佩兰)纕(xiāng,佩带)兮,又申(重复、再三)之以揽(lǎn,采集)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

蕙纕、揽茝,喻高尚德行)。

4亦余(也是我)心之所善兮,虽(即使、虽然)九死其犹(还是)未悔(不会后悔)。

5怨(怨恨)灵修(神仙,指怀王)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兮,终不察夫民心。

6众女(喻许多小人)嫉(jí,嫉妒)余(我)之蛾眉(秀美的蛾眉,喻高尚品德)兮,谣诼(zhuó,造谣、诽谤)谓余(说我)以善(善于)淫(淫荡)。

7固(本来)时俗(世俗)之工巧(工于机巧,适合于投机取巧)兮,偭(miǎn,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8背(违背)绳墨(mò,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以追曲(随意歪曲)兮,竞(竞相)周容(苟合取容)以为(作为、奉为)度(法度)。

9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余(我)侘(chà)傺(chì,失意的样子)兮,吾独(我只有)穷困(阻塞不同,引申为走投无路)乎此时也。

10宁(宁可)溘(kè,突然、忽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我不忍心)为(做)此态。

11鸷(zhì)鸟(凶猛的鸟,像鹰雕类)之不群(合群)兮,自(自从)前世而固(本来)然(这样)。

12何(哪有)方圜(yuán,通“圆”。

方圆即方和圆,方榫头和圆凿孔)之能周(合)兮,夫孰(何、哪有)异道(不同道)而相安?

13屈(委屈)心(心意)而抑(压抑)志(志向)兮,忍(忍受)尤(责骂)而攘(rǎng,忍受)诟(gòu,侮辱)。

14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兮,固(本来)前圣(前世圣贤)之所厚(推重)。

 15悔(后悔)相(xiàng,选择)道(道路)之不察(没有看清)兮,延(久久)伫(zhù,久立)乎吾(我)将(将要、想)反(返回)。

16回(掉转)朕(我,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做皇帝的自称)车(车)以复路(返回原路)兮,及(趁着)行迷(迷路)之未(不算远)远。

17步(缓行)余(我的)马(马车)于兰皋(gāo,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兮,驰(快跑)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岗)且(暂且)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

18进(到朝廷做官)不入(不被君王所用)以离(通“罹”,遭受)尤(yóu,指责)兮,退(隐退下来)将(将要)复(重新)修(整理)吾初服(未出仕前的服饰)。

19制(裁剪)芰(jì)荷(荷叶)以为(做)衣(上衣)兮,集(缀缝)芙蓉(荷花)以为(做)裳(下装)。

20不吾知(不了解我)其亦(也就)已(止,引申为罢了、算了)兮,苟(只要)余情(我的内情)其信(确实)芳(美好)。

21高(再加高,活用为动词)余冠(我的帽子)之岌岌(jíjí,高耸的样子)兮,长(再加长,动词)余佩(我的佩带)之陆离(修长的样子)。

22芳与泽(芳香和光泽)其杂糅(杂糅在一起)兮,唯(唯独)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其犹(还是)未(没有)亏(亏损)。

23忽(忽然)反顾(回过头)以游目(放眼远眺)兮,将(将要)往(去)观(看看)乎四荒(指四方辽阔的大地)。

24佩(佩戴)缤纷(繁多)其繁饰(众多装饰品)兮,芳菲菲(服饰品的芳香浓烈)其弥(更加)章(痛“彰”,明显)。

25民生(人生)各有所乐(各有各的乐趣)兮,余独(我唯独)好修(爱美,比喻修行养性)以为常(认为是常规)。

26虽(即使)体解(身体被肢解)吾(我)犹(还是)未变(不会改变)兮,岂(难道)余心(我的心志)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二、探究:

1.哪一句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明确:

1句“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为何“太息”“掩涕”?

此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

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句承上形象的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开启下文。

3.诗人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何“謇朝谇而夕替”?

明确:

1小人投机(众女谣诼)2君王不察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诗人外在形象是怎样的?

明确:

着装——用香蕙做佩戴,剪荷叶做上衣,缝花瓣做下装,加高本已很高的帽子,加长本已很长的佩带,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菲菲芳香更加显著,还有秀美的娥眉。

1.  诗人有什么内在的品质?

结合有关诗句分析。

明确:

1句-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4句-坚持真理,现身理想。

10句-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14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20句-虽遭贬抑,仍修身洁行。

25句-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26句-忠贞不移,至死不渝。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三、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

第三课时

一、疑难妙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

我长声叹息止不住泪流满面,哀怜着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

剖析:

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和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

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

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剖析: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剖析: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儿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儿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同流合污,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预感到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文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较多的句子。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

人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剖析: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等,令人感慨万分。

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

“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即使五马分尸,也改变不了自己。

难道“我”的好修之心是可以惩罚的吗?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

这一段以退为进,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和品质。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了出来,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二、重点语段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

剖析:

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一群小人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对此,作者坚定地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鸷鸟之不群兮”至“固前圣之所厚”。

剖析:

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剖析:

这首诗的中心内容,在于表现诗中“我”与险恶的现实难以相融这一基本矛盾,包括“我”与党人的矛盾、“我”与国君的矛盾和“我”自己思想上的矛盾。

对改革弊政的困难估计不足,因而有了隐退的想法。

但这种隐退并不意味着屈原妥协,这正表现了作者修身洁行的品格和坚持理想的精神,表明他不愿随波逐流,并且“虽体解吾犹未变”。

4.“制芰荷以为衣兮”至“芳菲菲其弥章”。

剖析:

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

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

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

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

三、理清结构:

节选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3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1.自叙受屈遭贬原因——

      1志行高洁,遭屈受贬(1-2句)

      2坚持正义,九死未悔(3-4句)

      3怀王信谗,众小构陷(5-6句)

      4风俗伤败,群奸肆虐(7-8句)

      5嫉恶如仇,至死不渝(9-10句)

      6鸷鸟不群,傲然独立(11-12句)

      7忍尤纕诟,坚守清白(13-14句)

     2.抱法守正献身理想——

     8相道不察,欲志还恋(15-16句)

     9欲进不以,洁身自处(17-18句)

     10修吾初服,自守节操(19-20句)

     11愤世嫉俗,独怀昭质(21-22句)

     12欲退不忍,眷恋祖国(23-24句)

     13自我完善,不改初衷(25-26句)

四、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自述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作者回顾自己从政遭遇的艰难,写了自己与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表明了自己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对楚怀王的怨愤。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

用“何方圆之能周兮”比 喻 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用“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4.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6.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

( 1 )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2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

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

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

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

 

六、探究: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2.查找屈原作品中有关求索精神的句子。

诗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对联:

(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民俗:

    端午节的来历及其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