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x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理解惊异、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渲染感情
师: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所了解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
(生谈:
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
师:
你觉得课文中的哪几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别人着想的品格?
二、救助车夫(重点)
师:
出示“救助车夫”的图片,问:
这幅图是哪一件事中的场景?
(板书:
救助车夫)
师: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救助车夫”的段落。
师:
找到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齐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
)
师:
这段话连用了几个动词?
是哪些,用你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记出来(用九个动词──“跑、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
请同学们再观察图片,结合课文,想一想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1:
半跪着。
生2:
半跪着。
生3:
半跪着。
师:
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
生1:
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生2:
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
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
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师:
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
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
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
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
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3:
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
一个跪字,我们体会到了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他对车夫这样的劳动人民那深深的——生:
爱,带着这些感受我们再读第18自然段。
师:
让周晔记忆犹新不仅仅是这些细节,还有——(课件出示,齐读)
这时候,······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
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
“清清楚楚”
师:
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1:
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亲情景。
生2:
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记得伯父严肃的表情。
师:
(指名读)
师:
那变得严肃的表情背后是怎样的一颗心呢?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从鲁迅的表情、动作中去感受那份情感。
资料: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做黑暗时期: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封建礼教的毒害,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工人,农民,车夫,报童……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拼尽苦力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先生痛恨这个不公平的黑暗社会。
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先生会想?
来——
生1:
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仅仅救助一个车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有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受苦受难;
生2:
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全体劳动人民得到解放;
生3:
鲁迅先生忧国忧民,所以表情严肃。
表现了鲁迅先生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生4:
表达了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
师:
他是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
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哭泣。
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都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
(老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朗读)
三、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师:
从救车夫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怎样的品质?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师出示课件(学习方法:
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1.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小组合作自学笑谈“水浒”和“关心女佣”两个故事。
(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合作解疑。
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小组学习、引导)
2.教师梳理笑谈“水浒”
(1)伯父知道我读《水浒传》说明什么?
(2)为什么伯父的记性比我好?
(3)怎样理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4)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会“羞愧”、“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教师梳理“关心女佣”
(1)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
(2)从阿三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引导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鲁迅先生去世了,送挽联,送花圈的有—一(有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300多万字的文章,尤其到了晚年,他还常常带病熬夜写文章。
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些真实的事例从不同的方面做了回答。
的确: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齐读:
的确,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女佣阿三不会忘记他,那被救助的车夫不会忘记他,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不会忘记他,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爱戴,这样的人离开了我们怎能不让人悲痛,让我们再次回到万国殡仪馆,回到那感人的情景但中去吧!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自己想得少笑谈“水浒”——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
救助车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
为别人想得多关心女佣——关心别人胜过自己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渑池三中王芳
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诗歌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2、根据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及画面展现的特点朗诵诗歌,注意读出感情 。
3、感觉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朗读训练,通过读来感悟诗情
六、教学准备:
查找泸定桥的资料、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七、教学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题
1、同学们,请检查佩带自己的红领巾,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俗话说,“睹物思人”,每当我们升降国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有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我们会想起好多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让我们再次听听那激烈的枪声,看看那喷射的火舌,一起去感受吧。
然后我让大家观看曾经激战过的地方,并告诉大家它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课题。
出示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中的铁索桥指的是哪一座桥?
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然后让学生了解顾工的相关资料。
3、请看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读通读顺诗句
(2)通过多读,找关键字词,提问等方式引领学习。
(3)体会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二)组织学生齐读诗歌,然后点读。
(1)提出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诗文,写出每小节的内容,鼓励学生抓关键字词去体会。
(2)出示课件小结,让学生检查自己的总结。
(3)组织学生学习第一小节,提问: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此时让学生观看课件上的白云和白浪)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问题。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
(4)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体会。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请同学们齐读,然后提出朗读建议。
鼓励学生再次朗读
(2)、我和同学们一起读诗句,通过分析“高举、冒着、攀、冲破”等词语帮助大家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所以我分析时很形象的进行了讲解,目的是让大家能够体会红军当时的坚强和无
(四)过渡:
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并做了批注。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收获。
(1)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过渡:
由诗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体会到什么?
把你们的体会告诉老师。
(2)、老师评价,随机出示课件板书。
(五)重点提示:
(1)抓住“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桥险、景美;
(2)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体会到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3)补充资料:
相关铁索桥的历史故事,作者的背景资料。
再次重复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
让我们带着雄壮豪迈的感情读第二小节。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读朗读方法。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总结学习重难点:
学完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挥。
九、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想
铁索桥攀铁索
云雾淋弹雨
白浪冲破火舌
红军不怕牺牲、大无畏的精神,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渑池三中赵丽娟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
三棱柱
教学过程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渑池三中董景梅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2、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3、能力目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治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西门豹?
(生介绍,师适当补充)西门豹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
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历史故事。
二、初读课文,预习探究。
师: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做了哪几件事?
(生读文后概括,师相机板书:
查因 惩恶 开渠)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看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呢?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
(找老大爷问怎么回事)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
(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
③新娘从哪来?
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
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
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
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
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
2、出示三个带“闹”的句子:
略
3、学生读书总结:
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
那么,如果我们说得更简洁些,可以用那个成语来概括?
师总结板书:
天灾人祸
4、师:
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
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说)
师:
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
直接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
西门豹有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不这么做?
他听了老大爷的话后是怎么说的?
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西门豹说: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
”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
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
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
“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
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
“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
“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
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
过渡语:
西门豹会怎样做呢?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10-12)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师:
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
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师:
话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送新娘了。
来到漳河边,西门豹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生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
师呈现课件:
西门豹说:
“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
”巫婆叫土地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
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
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1、齐读一遍,
2、课件单独呈现西门豹说的话。
3、师引生读:
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
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
“不行……”
指名读。
点评。
(这是西门豹将计就计,为救新娘而找的借口,要让大家信以为真,所以三个“不”读得很坚决。
)
(指名读,齐读)
4、师:
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
难道西门豹相信真有河伯?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说西门豹的想法。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
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借口。
“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
师:
从你们的分析中,我听出了西门豹的话假中有真。
那说什么是假,说什么才是真呢?
课件先呈现: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
课件再呈现:
西门豹说___________是假,____________才是真。
西门豹说___________是假,____________才是真。
5、师:
哦!
我明白了,就算此时新娘是美女西施,西门豹也会说……
他的目的就是……
6、师:
西门豹巧妙地借助河伯娶媳妇,惩治了巫婆,真是大快人心啊!
就这样,西门豹巧妙地借助河伯娶媳妇这件事惩治了巫婆,那他又是如何巧妙地惩治官绅的呢?
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
“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
“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
“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
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
“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师小结:
可以看出西门豹当时说这两句话的不同目的,前者是借口让官绅去催一催巫婆而惩治了官绅的头子,后者是利用官绅头子的命运来教训官绅,让他们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从而让老百姓明白这是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阴谋。
西门豹果真用计巧妙地达到了他的目的,你看:
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课文上说,在河边看热闹的老百姓“都明白了”。
你们明白了吗?
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过来。
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也若有其事似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就这样,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
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关系。
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绅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
师:
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
从而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
板书:
破除迷信。
(2)、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
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
(官绅、乡里的书生、老百姓、小孩,你可以说一个,也可以说两个,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几句)
(生选择对象说)
生:
小孩说:
“呀,原来巫婆说的话是假的。
”
生:
书生说:
“西门豹有胆有识,高明!
高明!
”
生:
农夫说:
“哎!
以前我们怎么会相信巫婆的鬼话?
多亏西门豹大人,以后我们有好日子过了!
”
师:
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师:
经过这一段西门豹惩恶,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
课文写到了吗?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造福于民
师:
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
“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应了开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四、巩固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西门豹有了全面的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除害、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关心百姓生活的人,
师小结:
正因为西门豹是一个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关心百姓生活的人,所以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话。
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做一个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人。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