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docx
《新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
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12级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
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
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
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
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
那行字是这
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
“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
”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
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
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
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
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
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
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
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
媒人说:
我并没有骗你呀!
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
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
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
“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
”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
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
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
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
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
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
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真题回做
(2013·四川)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
因民之 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
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
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这样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了。
【参考译文】
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
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
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
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
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吾、余、予、尔、女
(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
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
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
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
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
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
如判断句:
“„„者,„„也”等。
反问句:
“不亦„„
乎”“安„„哉”等。
被动句:
“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
“如„„何”“何其„„
也”“况„„乎”等。
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
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
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
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
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
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
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
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
„„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答案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
参考译文
我听说:
廉洁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祸害。
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
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与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
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
„„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
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
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分析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
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
“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
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
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文言文断句
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
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今、斯、唯、盍、夫、且夫、至若、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⑵句末语气词:
“也、矣、(与)欤、哉、(邪)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⑷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⑸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久之”“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3.找顶真,对偶,排比等
修辞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4.找总分。
如“总、凡”等。
5.找引文(对话)
文言文中,有一些明显的对话、引文标志,如:
“曰”“言”“云”等。
根据这些标志,很容易找到一些断句的地方。
不过,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六、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答案】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司马光)曰: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判断句“……者,……也”,被动句“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为采分点。
(2)“粹白”,理解为“美好”。
“粹”,纯、无杂。
“治平”,同义复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
(1)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
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
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
(2)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候的执政者呢!
4.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
“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
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
(《说苑·杂言》)
孔子曰: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老而不教,死无思也。
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达人者”的“达”为使动用法。
(2)“与”,动词,“帮助、援助”之意。
【答案】
(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5.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1)断句。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翻译。
译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2)题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
(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
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
“请你用它来置办衣服。
”曾子没有接受。
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
使者说:
“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曾子回答说:
“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
“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辽敻(xiònɡ),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
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
“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人又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请用“/”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①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②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这样)这竹楼就差不多能不朽烂了。
【参考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
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此亦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
“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
”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
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
“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谓:
“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
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