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2927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docx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存在就是被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问题探究:

同学们认为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学生方芮曾经很相信星座占卜。

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不是很好,即使十分努力也没有什么效果,为此她非常郁闷。

后来偶然进了一个占星网站,在那儿,她知道了“原因”,那就是当年她的“考试运”不好。

从那以后,她便很相信占星,只要遇到什么事,都会去算一算。

妈妈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及时开导她,让她明白了大部分预言其实都比较笼统,偶尔碰上几件很正常。

而且迷信占卜的人往往深陷其中,把“预言”拼命往自己身上套,当然“越算越准”。

现在她明白了,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遇到问题,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千万不可被虚无的占星所迷惑。

教师引导:

你们也相信“星座占卜”吗?

为什么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好多人都相信这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之所以会相信这些迷信活动,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来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推进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哲学基本问题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板书: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两对概念一一对应。

使学生明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不同的。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注意:

关于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内容学生只要了解,因为以后会具体学习,在这里进行区别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两对关系是不同的,注意不要混淆。

板书: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问题情境形神关系的论战(多媒体课件展示)

我国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肖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肖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

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

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

范缜听后,哈哈大笑:

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问题探究:

范缜指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

“神”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是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略。

教师总结:

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

范缜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因此,应该是先有“形”,后有“神”。

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

所以说,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

哲学就依此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问题探究: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马上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

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可以做U盘的一个东西。

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说的意识。

再换个情况,如果我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和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农村的农民说手机、MP3,他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

学生:

肯定不会。

教师进一步设问:

通过这些分析,大家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学生:

应该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可以使学生明确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是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从而更加坚定唯物主义的立场。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问题探究:

你们觉得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有三种看法,其中,认为思维(意识)可以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种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拓展探究:

大家看看自己是属于可知论者还是属于不可知论者呢?

通过这一师生互动环节,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可知的。

因为,就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而人类社会目前还存在未解之谜,是由于就某个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总是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关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

“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问题探究:

你是否同意惠施的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

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

在生活中,我们应坚持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经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

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尚书·洪范》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

为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板书: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

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

人们做事情为什么要先有计划后有行动?

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够实现?

我们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是虚拟的?

人和外部世界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都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关,而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知识拓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即承认物质第一性,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地解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会多一些。

反之亦然。

教师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板书: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还要了解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

不少人相信算命。

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69岁成年人。

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

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

“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教师引导:

在座的同学中可能也有这样的现象吧,那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计算机算命”“星座算命”,认为由神或者某种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属于什么观点呢?

我们又该坚持什么样的观点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导入二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6·26”特大投毒杀人案(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3年5月25日至6月27日,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连续发生罕见的投毒杀人案,导致17人死亡;16名拾荒乞讨人员均猝死街头;1名佛教信徒因抢救无效,于7月9日死于医院。

经过公安机关日夜侦查,犯罪嫌疑人陈福兆于7月1日落网。

令世人震惊的是,这起系列命案的制造者陈福兆是一名“法轮功”痴迷者,指引他一而再、再而三投毒杀人的是李洪志“师父”点化他的所谓“反修”:

通过“杀生”来“提高自己的功力,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

李洪志散布的歪理邪说造成了极大危害。

李洪志宣称,修炼“法轮功”就能够“灵魂不灭”,并将人度到“天国”极乐世界。

他还宣称,人生病是前世造“业”欠债的现世报应。

一些“法轮功”练习者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欺骗、迷惑,有的患病后拒绝去医院,不打针、不吃药,贻误治疗导致死亡。

有的因练“法轮功”自杀身亡或精神失常。

有的甚至采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他人。

“法轮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恶果不胜枚举。

教师引导:

法轮功的说教不仅是反动的而且是唯心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从而明确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决反对和抵制“法轮功”。

推进新课

一、唯物主义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12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

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

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

不同意。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此外,还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作为划分标准;也有人把心硬和心软作为划分标准;等等。

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呢?

板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谈到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板书: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我国,很早就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以成万物)。

不仅我国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是这样认为的,国外也有一些类似的观点。

如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

整个宇宙就是靠水蒸气维持的有生命的机体。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火构成的。

“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归复于火。

问题探究:

同学们分析判断一下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唯心主义?

学生:

是属于唯物主义的。

因为它们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教师: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以上观点所反映的是其中的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板书: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解。

板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以“物”为本,从自然界自身去探索和寻找世界的物质本原,主张物质先于精神,把世界理解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思想的存在。

这种物质观的本质和方向是正确的,对于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奠定了客观基础。

知识拓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

“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

水既是实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局限性:

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知识拓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因此缺乏科学依据。

我们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个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一样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例:

教室中的黑板、桌子、椅子,教室外的花草树木、车辆行人等,这些都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那么,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呢?

比如:

人、动物、植物,各有特点,它们的共同的本质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但可能回答不准确,教师进行概括。

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就是,不管你认识与否,不管你感觉与否,不管你承认与否,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哲学上的物质,我们以后会学习到,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教师总结:

了解了哲学上物质的概念以及具体的物质形态指的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了。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虽然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④代表性观点(多媒体课件展示观点)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以成万物)。

阴阳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形神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

气理说: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活火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

“水”是万物的“始基”。

(泰勒斯)

问题探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有什么联系?

学生: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教师总结: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唯物主义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板书: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它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

因而,人们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原,于是得出: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问题探究:

上述观点有什么合理性呢?

又有什么局限性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基本观点: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合理性:

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

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是不可分割的。

这显然不能解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不符合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们知道原子可以分为核外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

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知识拓展

英雄史观(多媒体课件展示)

英雄史观,亦称天才史观,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把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个别的英雄人物可以凭借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否认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宣传所谓“英雄创造历史”。

教师总结: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

板书: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课件展示表格:

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完成。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教师分析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异同。

同:

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异:

各自对“物质”的理解不同。

二、唯心主义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建议学生分别扮演两个角色朗读)

王守仁问弟子:

什么是天地的心?

弟子说:

人是天地之心。

王守仁问:

什么是人的心?

弟子说:

只是一个灵明。

王守仁解释说: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的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吉凶灾祥?

弟子问:

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王守仁说:

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问题探究:

(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

(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

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先后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