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823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恒山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游恒山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游恒山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游恒山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游恒山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恒山记.docx

《游恒山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恒山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恒山记.docx

游恒山记

总第二十九课时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

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

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名弘祖,字振之。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

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

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

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

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

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

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

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

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

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

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

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总第三十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

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

再写登顶的艰难。

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

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

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

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

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

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这种现象的成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

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峭:

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

循崖乘峭而上。

3、古今异义

但古义:

只;今义:

但是,表转折。

例句:

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古义:

从此;今义:

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

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

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

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例句:

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

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例句:

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

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例句:

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

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总第三十一课时

24满井游记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

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

冻风,冷风。

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

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

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

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

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柔梢披风:

梢,这里指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

用泉水煮茶喝。

泉,用泉煮。

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

端起酒杯唱歌的。

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

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

曝,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

呷,吸而饮。

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

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恶能无纪:

恶,安、怎么。

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

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

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

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

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

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

满井 

人物:

我与数友 起因: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

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

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成课后练习三。

 

总第三十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

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

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

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

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

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

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

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

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

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

游人 

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总第三十三课时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

(学生回答:

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

(学生回答:

“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

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

(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

“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

后面的动词有哪些?

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

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

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

并体会其意境。

(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下雨)

设计问题①: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

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

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回答:

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很自然引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

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

(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

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总第三十四课时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

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

[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

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

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

检查朗读情况。

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

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

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

家常话又有哪些呢?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

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

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

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

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

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

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总第三十五课时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

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

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

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总第三十六课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

范仲淹: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