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472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我将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部分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课题的教材进行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相关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猜测;

结合图3-2,分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

结合图3-3,分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的实验设计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想从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来谈一下教法。

一、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二、教法设计

而本节内容又主要以实验为依托,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我准备采用“翻转课堂”新课改教学模式,录制微视频、编写相应的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归纳整理相关问题。

而在展示课环节则采取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借助知识竞赛这一形式,促成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并利用课件、动画等手段提出一些具有探讨性的问题,以及实验的细节问题,帮助学生融入到整个科学探索过程中,同时在探索中领悟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潜移默化中,也就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俗话说:

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通过自学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而讨论法呢,是通过小组展示,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归纳法则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实际教学中,这堂课是分为了自主课与展示课两个过程。

自主课中,完全放手学生,让其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为学生编写了导学案,录制了微视频,学生既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平板电脑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

也可以借助无线wifi利用手机上网,在QQ群或是微信群当中搜索对应视频学习,也可以借助手头参考书、课本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可以随时将遇到的问题发送到班级群中与大家共同探讨。

而在展示课中,课堂采用知识竞赛这一新颖形式,将本节内容分为:

分组抽签→必答题基础知识(小组展示)→师生共同探讨实验环节→风险题知识总结(小组抢答)→当堂检测(检验知识掌握程度)→附加题(课后作业)五个环节。

导入:

PPT播放“成龙父子、父女”“林志颖和他的双胞胎儿子”“四胞胎、三胞胎、熊猫、郁金香”等图片,引出遗传现象这一话题。

概括: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引出本节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提问:

DNA是遗传物质这一观点大家是怎么知道的?

要怎么样才能认可、承认DNA是遗传物质这一观点?

学生回答:

(略)也就是说要有科学的实验证明,要有真实的实验事实方可证明。

教师提问:

另外一个关键词大家要注意,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一词怎么解释?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提示:

在本节课最后,科学家研究了烟草花叶病毒,发现其遗传物质是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提问:

问题来了,我们知道染色体在生物体的遗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构成染色体的DNA和蛋白质到底谁是遗传物质?

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顺利进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学习和探究。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开始我们今天的课堂:

抽签选题

必答题基础知识——小组展示(每题15~20分)

探究点一: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20世纪30年代,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然占主导地位。

探究点二:

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特点

类型

图示

有无荚膜

菌落表面

有无毒性

是否致病

S型

光滑

R型

粗糙

探究点三: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

1.实验材料:

R型肺炎双球菌、S型肺炎双球菌、健康小鼠

2.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R型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正常,说明R型细菌无毒;

②S型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死亡,鼠体内有S型活细菌,说明S型细菌有毒;

③加热杀死S型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不死亡,说明加热杀死S型细菌无毒;

④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死亡,鼠体内分离出R型、S型菌,并且S型活菌经培养得到S型菌。

3.实验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在小组成员讲述知识点的同时,其他同学既可以听也可以纠错,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共同探讨】

思考1:

第三组中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毒?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思考2:

按照第一、三组的结论,四组预期应是小鼠不死,结果出人意料,小鼠死了,原因何在?

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思考3:

上述“活R型+死S型→活S型”的转化如何实现?

死S型

↓某种物质

活R型——————→活S型

转化

活R型→活S型(×;第2组否定);死S型→活S型(×;第3组否定);

 

思考4:

实际实验中,四组小鼠尸体内所提取的S型菌经过培养仍为S型菌,说明了什么?

说明R型细菌向S型细菌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思考5:

第四组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实质是什么?

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基因重组。

教师提问:

可惜的是,格里菲思做完这个实验之后,就参军了,他的科研之路也就没有继续前行。

那么,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呢?

要怎么找?

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思路?

(分离、纯化S型菌的各种成分)

提示:

随身钥匙可以开门锁,在没有明确告诉哪把钥匙是正确的情况下,怎么开门?

一把把的尝试......

探究点四: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

1.实验材料:

R型肺炎双球菌、S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

2.实验过程:

①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培养基中能分离出R型、S型细菌。

②S型细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脂质)+R型细菌培养基中能分离出R型细菌。

③S型细菌的DNA+DNA酶+R型细菌培养基中能分离出R型细菌。

3.实验结论:

S型细菌的DNA就是格里菲思提到的“转化因子”;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分析:

DNA能引起可遗传变异;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由此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4.实验设计思路:

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

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师生共同探讨】

思考1:

第一、二组形成相互对照,表明了什么?

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等物质不是。

思考2:

第一、三组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什么?

表明了什么?

自变量是“DNA结构是否完整”;表明了DNA结构不完整,无法行使转化功能。

教师提示:

遗憾的是,受技术限制,艾弗里提取的DNA即使纯度最大,也混有0.02%的蛋白质,这就给支持“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家们有了可以质疑之处。

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有!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具体内容我们下节课认真探讨。

风险题知识总结——小组抢答(每项答对5分,答错-5分)

【知识小结】肺炎双球菌体内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操作人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细菌培养场所

小鼠体内

培养基(体外)

巧妙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做对照

将物质提纯分离各自观察

结果观察

小鼠是否死亡

培养基中的菌落

实验结论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类比知识的能力。

课堂检测(每题答对10分,答错-10分)

(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1.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成功的表明了(C)

A.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DNA已经失去活性而蛋白质仍具有活性

B.DNA是遗传物质

C.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哪些类型的细菌(C)

①有毒R型 ②无毒R型 ③有毒S型 ④无毒S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D)

A.3和4B.1、3和4C.2、3和4D.1、2、3和4

4.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细菌有毒,粗糙。

B、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R型细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细菌,是由于S型细菌DNA进入了R型细菌并且成功表达,转化也是一种基因重组。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附加题—课后作业(每题10~15分)

1.体内转化实验中细菌数量变化曲线图解读及相应试题;

(1)

下图为小鼠体内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两种细菌在小鼠体内含量的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R型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在S型细菌糖蛋白的诱导下发生突变产生的

B.该实验中注射的是R型活细菌和S型死细菌的DNA混合物,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出S型死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C.bc段数量下降是由于大量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结果 

D.实验中DNA高温下变性但随温度降低又恢复其活性是实验成功的根本因素之一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

B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C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DS型细菌数量从0开始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的结果

2.收集资料,预习总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3.观看微视频,总结作为遗传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精髓,板书应依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效果精心设计,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记忆为原则。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的物质

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蛋白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特点

类型

有无荚膜

菌落表面

有无毒性

是否致病

S型

光滑

R型

粗糙

3、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材料:

R菌,S菌,小鼠

2.过程:

①R→小鼠→没死

②S→小鼠→死

③S(加热杀死)→小鼠→没死

④R+S(加热杀死)→小鼠→死

3.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四、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

1.实验材料:

R型菌、S型菌、细菌培养基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

S型细菌的DNA就是格里菲思提到的“转化因子”;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4.实验设计思路:

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五)说教学反思

“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尤其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整节内容理解可能就不会那么透彻,这样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采用翻转课堂新课改教学方式后,通过学生自发观看微视频、自主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填写导学案,很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思考分析和讨论中,学生的科学想法得以表达和流露,科学探索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这对他们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且在课堂上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促成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并提出一些具有探讨性的问题,以及实验的细节问题,帮助学生融入到整个科学探索过程中,同时在探索中领悟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潜移默化中,也就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小组学生的差异性,展示时间无法把控,课堂教学时间不易控制,实验设计的思想体现得还远不够充分。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