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434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docx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二

三国风云之——诸葛亮接班人之谜

(二)

书接上文,我们继续分析那么问题来了,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先来看几个细节。

首先,这段话《诸葛亮传》里面没有,《蒋琬传》里没有,《后主传》里没有,《杨仪传》里没有,《魏延传》里没有,《姜维传》里没有,更可疑的是,连《费祎传》里也没有。

这段话是出现在《杨戏传》,杨戏这个人还跟蒋琬之间有点小故事,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作诗品人物,写了个《季汉辅臣赞》,把一堆人轮番夸了一遍,而这个李福就在杨戏夸的范围以内,上面那段裴松之注就出现在李福的夸词底下。

那么多相关人物的传记中都没有记载,偏偏出现在这个李福的注里面,这是疑点之一。

姜维其二,现在考证的一种说法是,《益部耆旧杂记》这部书的作者也是陈寿,即《三国志》的作者。

如果陈寿认为这段是可靠史料的话,为何不直接写到三国志正文里呢?

还要劳烦裴松之注解进去呢?

其三,前文已经提到了,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既不许立祠堂,又废弃了丞相这个职位,可见刘禅急于独立掌权,而不想有一个人骑在自己头上。

一个要掌权的刘禅,会派人主动去问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谁么?

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主动找个人来和自己分权么?

其四,前文说到,诸葛亮之所以需要蒋琬这一个中间者过渡,完成蒋琬、姜维体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姜维是魏国降将,在派系复杂的蜀汉内部,很难立即站稳脚跟,如果直接过渡给姜维,他恐怕担不起这个担子,口水都能把姜维淹死,因此,需要有蒋琬这一个接班人来过渡。

但是,费祎并不存在姜维的问题,费祎甚至比蒋琬在派系当中更具有优势,因为费祎是荆州、益州兼顾,他出生于江夏、属荆州,又和刘璋攀亲带故,却没有做过刘璋手下,在益州游学的时候,正好赶上刘备夺得益州,所以留下来给刘备打工。

而从另一方面呢,费祎跟两个荆州派杨仪、魏延打得火热,又和益州派的大佬董允交情深厚,所以费祎这个人是荆州、益州兼顾。

而且诸葛亮还特别欣赏费祎,从南征回来之后,特地叫费祎一起上车谈话。

费祎这么一个左右逢源的人,甚至比蒋琬还适合做接班人。

并且,费祎有个天然的优势,诸葛亮死的时候,费祎就在军中,如果诸葛亮真的是想最终让费祎接班,何必要绕蒋琬这道弯儿呢?

直接就让费祎接班不是更好?

那样既省事儿,更重要的是,定下来主帅,能稳定军心,不至于六军无主,造成杨仪、魏延相争的惨剧。

所以,种种种种的迹象表明,这段话的真实性是非常可疑的,可以说,这段话极有可能是以结果推初衷,即用费祎最后的接班,来推测诸葛亮临死时的遗命,亦或是这段话本身就是个大阴谋。

看官们要说了,等等等等,你说了这么多可能有几分道理,但事实就是费祎在蒋琬之后接班了啊,你说的蒋琬、姜维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啊?

这个该如何解释呢?

先来看看蒋琬同志的履历,诸葛亮是建兴十二年去世,即234年,蒋琬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处群僚之右”、“总统国事”,过了一年晋升为大将军。

而蒋琬开府的时间,准确来说是在延熙元年,即238年。

蒋琬大概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修生养息,摆平各方势力。

直到238年,蒋琬决定北伐,刘禅于是叫蒋琬开府,过了一年,晋升为大司马。

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后来费祎是做了大将军的,但一直迟到延熙六年,即243年才做了大将军,中间有五年之久。

所以,易中天老师所说的,让文职的大司马蒋琬插手军队,让武职的大将军费祎协理政务,以此看出刘禅自己御权,从时间上来看,是不太站得住脚的。

那么,蒋琬为何选择在238年开府、北伐呢?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在238年的前一年即237年,都督汉中的吴壹去世了,代替吴壹的是王平。

之所以说吴壹之死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伐必过汉中,北伐司令必须全权掌控汉中,然后方能北伐。

比如前面的诸葛亮与魏延,魏延是汉中太守,但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也是北住汉中,而魏延呢?

此时是在诸葛亮的丞相府挂职当司马,说明诸葛亮对汉中和魏延的绝对掌控权。

但吴壹既是宿将,又是皇亲国戚,蒋琬对于能否让吴壹入自己的府,全面掌控汉中,有些吃不准。

237年吴壹去世,王平代替督汉中。

王平一来背景不如吴壹,二来是降将,根基不深。

蒋琬一下就吃定王平了,所以在238年蒋琬北住汉中的时候,王平也入了蒋琬的府——署琬府事。

也说明了蒋琬对王平和汉中的全面控制。

看官们要说了,等等等等,不是说费祎么!

好好好,来说费祎,那么,费祎是何时插足到接班人名单中的呢?

按照《后主传》中纪年来推断,应该是发生在延熙四、五、六年这三年里面。

即241-243年。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先看一下这三年《后主传》都记录了些什么——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禕至汉中,与蒋琬谘论事计,岁尽还。

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住涪。

十一月,大赦。

以尚书令费禕为大将军。

首先是四年的时候,费祎去到汉中,和蒋琬唠嗑,这一唠就是俩月,直到年底。

而赶巧的是,刚刚开春,在正月,原本“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的姜维,就率军驻屯涪县。

到六年的时候,蒋琬也从汉中撤出,到了涪县。

而费祎也正是此时才接任大将军这个职务。

驻屯涪县是个极重要的政治事件,这个同样在《蒋琬传》中提及——由是琬遂还住。

那么问题来了,蒋琬为何要从汉中撤出,屯住涪县呢?

涪县位于今天的四川绵阳,在汉中的西南方向。

在《蒋琬传》中,对驻扎涪县的原因是这么说的——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正如前文所说,涪县位于汉中西南,相对来说,汉中即在涪县东北方向,所以蒋琬的意思是涪县这个地方好啊,水陆四通八达,一有急事马上能够响应,要是汉中出事儿了,奔过来也不难呢。

但这真的说得通么?

“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你干嘛要等到汉中出事儿了,再赶过来?

你蒋琬现在人就在汉中啊,在汉中驻扎连这个“赴之”的工夫都省了不是么?

有看官要说了,因为蒋琬身体不好,比如蒋琬想出征的时候,就曾经“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蒋琬去涪县是养病、养老去了吧?

养病哪儿养不了,偏偏要去涪县,莫不是涪县人杰地灵、空气新鲜么?

显然不是,蒋琬退到涪县是早有打算的,姜维在延熙五年的时候入涪县,就是去给蒋琬踩点、打前站的。

既然不是去养老,作为北伐总司令的蒋琬干嘛不在汉中待着,跑到那么远的涪县去呢?

看官们请注意上面刘禅年表中的另一个细节,蒋琬前脚进涪县,费祎后脚就接任了大将军一职。

《费祎传》也有一样的记载——琬自汉中还涪,禕迁大将军。

一个前脚走,一个后脚晋升,这难道只是巧合而已么?

不是,这一切都是源于延熙四年就开始的角力和阴谋。

费祎在延熙四年十月去汉中,岁末回成都,这两个月和蒋琬是“谘论事计”,这个“事计”到底是什么?

而且这个“事计”一“谘论”完,蒋琬的踩点部队姜维就在来年的正月开拔去涪县打前站了。

这一个前脚“谘论事计”完,一个后脚就“自汉中还屯涪县”,难道又是巧合么?

显然也不是。

那么现在的重点就是费祎和蒋琬这两个月里谈了什么?

这个要从《蒋琬传》中找线索了。

蒋琬在延熙元年开府、继而北住汉中,是想仿效诸葛亮故事,有一番大作为的。

但蒋琬的整体战略构想与诸葛亮略有不同,虽然他也曾命令姜维“数率偏军西入”,即至陇西一带,但蒋琬的重点战略却是想“乘水东下”、“由汉、沔袭魏兴、上庸”,就是由水路从汉水攻取上庸,即刘备攻下汉中后,刘封、孟达一路取上庸的路线。

对于这个不同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构想(且叫其东征吧,因为上庸在汉中之东),蒋琬是阐述了其原因的——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五次,大多时候都是为粮道所累,因为“道险运艰”,运送粮食太不方便了,无粮就必须撤退,所以北伐多次,也是“竟不能克”。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蒋琬提出了东征的战略,且开始大规模地造船,准备顺水而下,可是由于“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

虽然没有成行,但是蒋琬这个战略构想一提出来,却是舆论哗然,反对之声接踵而至——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大家一致认为,要是攻上庸没有捡到人头,回来补血又困难,岂不是要死翘翘了?

我们可以推断,在一片喷子喷吐沫星子的时候,即在延熙四年,费祎被刘禅派去和蒋琬“谘论事计”,这个“事计”,明面上来说,是劝蒋琬放弃东征计划,暗地里来看,是逼蒋琬交出权力,退出汉中。

费祎为何能做到这一切呢?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蒋琬成功上位的三大因素——诸葛亮的遗命,宿卫营下掌控的皇权(即刘禅),和北伐军队(杨仪带回成都的)。

费祎要想取代蒋琬,必须在三大因素上下足工夫,大做文章。

我们来看看费祎都做了哪些事儿呢?

首先费祎逼死了杨仪。

有看官问杨仪是如何失势的,这个在前文说过了,三大因素中,杨仪不占两条,只占北伐部队其一,而率军回成都,既没有魏延的气魄以勤王之名夺权,反而还入他人之瓮,交了兵权,而后自然失势了。

这也正是魏延比杨仪更高瞻远瞩的地方,因为魏延深知,这支北伐军队能使自己在外则安,在内则亡。

杨仪失势后,非常不痛快,每日里就喷,喷的重点是,我杨仪应该是接班人啊,他蒋琬算哪根葱,他哪年当官的?

我哪年入职的?

我杨仪处理政事的时候他蒋琬就一小屁孩儿呢!

说着说着,越说气越大,赶巧不巧,此时费祎出现了,杨仪终于可以拉这个人抱怨了,这次比以往说得更生气——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

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争议的点是这个魏氏指的到底是魏延还是曹魏,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曹魏。

贫道反而不这么认为。

其原因有三:

一来,魏氏一词,终究是指人名更多一些,其他地方提到曹魏,似乎也没有用魏氏一词来指代的。

二来,魏延事件说破天,是人民内部矛盾,后主传就说是因为杨仪、魏延不和造成的。

而投降曹魏,就变成了投敌叛国了,整个性质就变了。

杨仪如果是这个意思,那罪过就不止是贬为庶民了,说不定直接斩立决,至少也是个无期。

三来,杨仪虽然是喷,但是逻辑并不混乱,他的攻击重点是蒋琬,话题重点是夺取蜀汉最高权力失败。

因此,杨仪的核心论点是自己如果当时如何如何,就不至于让最高权力旁落。

而他此时大概才咂摸出魏延那套在外而生,在内而亡的理论。

所以他的大概意思是,如果当时和魏延一起同心协力,是万万轮不到蒋琬这小屁孩儿来分一杯羹的。

不管怎样,杨仪的话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费祎听完杨仪这通抱怨后,给刘禅递了一个密表,杨仪被贬庶人,而后杨仪继续诽谤,这才被打入监狱,最后自杀身亡。

等等等等,费祎要取代蒋琬,何必要先逼死杨仪呢?

杨仪作为诸葛亮的核心成员,托孤三人组成员,他可能知道的事情太多,或者换句话来说,费祎希望的是杨仪永远闭嘴,这样自己后来发布的消息才无可辩驳,而让杨仪真正闭嘴的方式就是让他死。

那么,费祎要发布什么消息呢?

正是前文中,我们看到的李福与诸葛亮的那一段对话——福谢:

“前实失不谘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

故辄还耳。

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

“文伟可以继之。

”又复问其次,亮不荅。

福还,奉使称旨。

重点就在那几个字上——蒋琬之后,文伟可以继之。

前文对这段话的疑点已经说明了,不再赘述。

《益部耆旧杂记》记录这句话,一定是当时有如此之说法,但陈寿觉得不足以作为史料,即认为不是诸葛亮说的,所以没有采纳。

那这个说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受益者来看,只有一种可能,是费祎散播的,或者是费祎假借李福的口散播开来的。

这就是必须提前弄死杨仪的原因,杨仪已经变成了一个喷子,而他又恰是北伐小组中的核心成员,费祎这个消息一发布,杨仪要是跳出来说不对、没听说过,费祎必然下不来台。

这就是费祎夺取三大因素的第一步——篡改诸葛亮遗命。

诸葛亮给刘禅的密表定蒋琬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费祎是更改不了,但是对于诸葛亮在前线说的其他话,比如说“文伟可以继之”这样的话,费祎是可以捏造出来的。

这样一来,费祎占领了第一个法理制高点,即自己也是诸葛亮的合法继承人,不过是隔代继承。

夺取了第一因素后,费祎开始向第二因素发功——皇权。

前文说到蒋琬为了掌控皇权时,多次提到一个词,宿卫诸营。

也正是由于对宿卫诸营的全面执掌、调度、赴难北行,蒋琬占得了皇权的先机。

前文同时也提到,这宿卫诸营本不在蒋琬的管辖范围之内,宿卫诸营真正的老板是董允,而并非蒋琬。

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北方诸葛亮刚死,杨仪、魏延相持不下,董允选择了和丞相府的留府长史蒋琬合作,形成攻守同盟,这才有了蒋琬的崛起。

而董允选择和蒋琬合作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更好的合作对象,因为费祎不在成都,而在北伐军中。

无论是从《费祎传》也好,《董允传》也好,我们都可以看到费祎、董允两人的关系是极好的,首先是两人在蜀中齐名,二来,两人长期一起驾车出行,一次是去许靖儿子的追悼会,一次是自驾游(虽然后来未能成行),三来,从许靖儿子追悼会回来之后,由于用车事宜,董允的老爹董和表扬了费祎一番,从整个的语境和言辞来看,董和对费祎也相当熟悉,看来费祎没少去董允家蹭饭,两人更多像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而董允和蒋琬的交集几乎没有,除了那一次蒋琬调动宿卫诸营以外,这又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次,但赶巧不巧,费祎那个时候偏偏在北伐军队里,而并不在成都,等到费祎回来之时,大局已定,他也无力回天。

但至少费祎从蒋琬夺权的道路上学会了一点,董允和他手下的宿卫诸营尤为重要,谁控制了董允或者说是宿卫诸营,就相当于控制了刘禅和皇权。

董允对刘禅控制到何种程度呢?

刘禅的“献纳之任,允皆专之”,而且连刘禅要娶几个老婆、能娶几个老婆都由董允说了算。

你说一个皇帝不能插手前朝的政事还则罢了,连后宫娶老婆这样的事儿还要别人管着,你要是刘禅这样的皇帝,你觉得憋屈不憋屈?

以至于刘禅对董允“怨允日深,谓为自轻”,认为董允特别轻视自己。

费祎本来就和董允交好,此时又看到了董允的价值,自然要好好利用,利用董允的宿卫诸营实施对皇权和刘禅的控制。

但这利用也要等一个好的时机,什么时机呢?

至少要蒋琬不在成都才行。

因为彼时的北伐军队已经被蒋琬接管,比起宿卫诸营,北伐军队无疑是更强壮的大腿,宿卫诸营是拗不过的。

这一天被费祎等到了,延熙元年,蒋琬开府,旋即就北住汉中,准备北伐事宜。

但仅仅熬到蒋琬离开成都还不行,因为彼时的北伐部队还是上下一心、受蒋琬节制,现在哪怕是利用刘禅,也不便给蒋琬定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换下来,所以费祎还是要等,等到蒋琬自己出错。

还好,这一天也没有让费祎等太久,不到延熙四年蒋琬就出错了,出错的重点,就在于前文提到的更改战略,由东征计划代替北伐计划。

这个计划一出现,就造成了以下的局面——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这是“众论”、还是“咸谓”,当然不是说大家吃了盐再喷,而是“都说”的意思,一个众、一个咸,说明朝野内外,庭内军中,对这个计划给予了足够大的舆论压力,以至于压死了蒋琬。

可惜蒋琬终究是没有诸葛亮的权力,也没有诸葛亮的气魄,来面对这一波波的口水和舆论。

而更让蒋琬头疼的是,刘禅派人来过问了,这个被派来的人,就是费祎!

费祎认为此时是最好的时机,一来,自己发布了诸葛亮遗命的另一个版本,即先蒋琬、后费祎的遗命,且此时已是延熙四年,这个版本中的关键人物李福已经去世了——延熈初,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李)福以前监军领司马,卒。

费祎正好来个死无对证。

二来,蒋琬离开了成都几年,费祎、董允这对好朋友又可以愉快地玩耍、搞自驾游、谈笑风生了。

三来,舆论一边倒,蒋琬压力山大,此时是最好的时机削弱蒋琬,夺取最高权力的时候。

费祎如同一个守候已久的猎豹,终于决定出击了,就在延熙四年十月,他北赴汉中,代表刘禅跟蒋琬谈判。

那么,蒋琬真的是那么好对付的么?

显然不是。

对于费祎的三招,蒋琬是有防备的。

费祎一来,蒋琬北住汉中之时,是带着李福一起上路的——“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福以前监军领司马,卒。

”还安排了个要紧的职务,但赶巧不巧,李福没有福,不多久就死了,这才让费祎有机会来个死无对证。

二来,蒋琬知道费祎和董允交好,是想了办法离间两人的。

比如说蒋琬从尚书令跳到大将军的时候,就想把尚书令和益州刺史的职位让出来给费祎和董允,“上疏以让费禕及允”,又在刘禅面前表扬了董允一番,注意哦,这封表扬信中并没有提到费祎。

蒋琬这么做无非是想拉拢董允,把费祎、董允扶到一样的高度,两者相互制衡,自己就安如泰山。

可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董允对于蒋琬的施舍不予理会,而费祎是全盘接收,当上了尚书令。

三来,费祎代表刘禅和蒋琬谈了两个月后,蒋琬明显感觉到形势比人强,不得不有所让步。

但蒋琬的让步,是人让权不让,人走心不走。

蒋琬在让步前做了几个动作——首先,蒋琬极力提拔自己人姜维。

你们这一波一波的口水不就旨在说明我的东征战略不如北伐战略么?

好,那我就顺水推舟,咱们就继续北伐战略,以凉州为攻略目标。

但是呢,我蒋琬这老胳膊老腿不行了,不过姜维同志体格不错,是个极合适的人选,按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是“凉州上士”,干脆把小姜提拔成凉州刺史,总理北伐事务,叫“衔持河右”。

这是蒋琬做的第一步,改变战略,安排自己人上位。

有看官要说了,楼主你为什么一直说姜维就是蒋琬的自己人呢?

有两点可以看得出来,一是前文说到的,姜维在蒋琬之前到涪县,给蒋琬打前站,此事非心腹不可为。

另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段话在《三国志》中大家非常熟悉,说的是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禕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大家读到这段话时不觉得奇怪么?

为什么只提到了费祎“裁制不从”,而没有提到蒋琬?

要知道,蒋琬总理国事的时间是九年,费祎是六年,蒋琬时代长于费祎时代,而且,姜维也在蒋琬当政时“数率偏军西入”,却没有受到蒋琬的“裁制不从”。

说明蒋琬、姜维是栓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而费祎不是。

除了提拔姜维,蒋琬反制费祎的第二招是严控军队。

蒋琬退出汉中,进驻涪县,是对刘禅和舆论的让步,但汉中可以退出来,主管汉中的必须是自己人,谁呢?

——王平!

王平本来就是汉中太守,后来是“署琬府事”,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蒋琬退出汉中、进驻涪县后,更是“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也就是将汉中的所有事宜全部交付给自己人王平,不允许费祎染指,没有汉中的费祎,任凭你晋升成了大将军,又有何用呢?

有看官不服气了,说王平也是蒋琬的人,这有证据么?

关于这个证据,咱们从时间上倒叙来看。

蒋琬在延熙九年就去世了,而费祎迟到延熙十一年才北住汉中,这是为何呢?

因为总统汉中事宜的王平在延熙十一年才去世!

前文说到,欲北伐者必掌汉中,没有汉中的北伐总司令便称不得是总司令了。

看官们可否还记得前文中说到过,蒋琬是何时北住汉中的?

是在延熙元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彼时总统汉中事务的吴壹在前一年去世了,确保了蒋琬对汉中的绝对控制权。

同样的道理用在费祎和王平身上也是合适的。

其实,除了后来北住汉中的时间往后推了两年以外,蒋琬退出汉中后,作为大将军的费祎去汉中的次数少之又少,用半个手掌就数的过来。

其中,在延熙八年——“大将军费禕至汉中,行围守”。

围守就是大家所知的魏延汉中防御体系,就是在汉中的外延根据地形优势设立围,就是据点,然后“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在诸围以逸待劳,让敌军只能拔一围前进一步,诸围之间又相互呼应,用消耗战磨敌军的性子和军粮。

费祎的行围守,就是指去修葺围,巩固防守的意思,这个大将军当得也是比较窝囊,千里迢迢跑到汉中去糊篱笆。

之所以要行围守,是因为在前一年,即延熙七年,围被敌人大规模攻击,以致有损坏。

这就是著名的兴势之战。

战争的发动者是曹真的儿子曹爽,按《王平传》的记载是——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

按《曹爽传》的记载是——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

综合来看,大概情况是曹爽一共是十余万人,前锋是六七万人,而王平的兵力呢,是“汉中守兵不满三万”。

在这种兵力对比下,其他将领建议固守汉、乐两城,等待涪县的援军。

而王平则认为应该守更外面的诸围,争取更多的时间,使涪县的援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到达汉中。

看官们请注意,无论是其他将领,还是王平,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涪县援军,而根据《三国志》记载,真正救援汉中的其实是两路援军,一路是费祎从成都带来的援军,一路就是汉中诸将提到的涪县援军,也就是蒋琬驻地派来的援军。

这次救援事件,可以看出两点猫腻,一来是以王平为首的汉中诸将拜涪县蒋琬为尊,压根没指望成都救援。

二来,也是更关键的,蒋琬虽然退出了汉中,交出了大将军的位置,但他并未交出兵权,而是手握重兵屯驻涪县,有随时驰援汉中的能力。

纵然费祎机关算尽,可蒋琬见招拆招、牢牢地控制住了汉中和北伐军队,费祎也是束手无策。

接下来,费祎该怎么做呢?

费祎还能做什么,等呗。

但费祎并非是傻等,他也在慢慢培养自己的力量。

比如说和董允、胡济搞个公款出游,虽然后来并未成行,但董允、胡济就是费祎重点拉拢的对象。

在费祎坐上大将军位置之后,尚书令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本来对于官位一推再推的董允,这次却没有推诿,而是欣然兼任尚书令一职,并且《董允传》记载是“为大将军费禕副贰”,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两人一个正班长、一个副班长。

看官们注意哦,从诸葛亮时代开始,董允就是侍中领虎贲中郎将,主管刘禅的日常事务和宿卫诸营,十几年来不曾有过职务变动。

一直到费祎升任了大将军以后,又是“加辅国将军”,又是兼任尚书令,一下子走入了权力核心圈。

当上尚书令的董允更是对前任费祎崇拜无比——“说这么多事我(董允)听都听不完,费祎是怎么那么快那么好就都处理了的?

”——可见董允是费祎的铁杆粉丝。

胡济这是个比较谜一样的人物,《三国志》中并没有胡济的传,他的故事都是点点滴滴的,不成系统。

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开始就特别赏识他,把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等一起并列说成是自己的诤友,就是类似于魏征那样每天负责批评上级的人。

他的另一个有名的故事是与姜维相关的,此处先按下不表,后面再说。

此时费祎拉拢他,是有深刻思量的。

虽然费祎手上也有军队,虽然他也援救汉中,且是耀武汉中,从曹魏方的记载来看,费祎到了之后是作为蜀汉方的总司令打败了曹爽。

但毕竟汉中长期在王平手中,而王平不是自己的人,却是蒋琬的人,让费祎这个大将军从未名正言顺地在汉中待过,去也是去干“行围守”这种脏活累活。

因此,费祎比任何人都懂得汉中对于大将军这个职位,以及掌控军队的重要性。

但王平就是王平,终王平之世,费祎都未能染指汉中,直到王平死的延熙十一年,费祎才是“出住汉中”,可见其憋屈。

拿下汉中的费祎,自然需要一个自己人掌控汉中,而这个人,就是费祎拉拢的第二个对象,前文讲到的——胡济。

所以,在《华阳国志》中可以看到——十一年,镇北将军王平卒,以中监军胡济为骠骑将军,代平督汉中事。

《三国志》裴注里面也是记载着——(胡济)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

《姜维传》里也记载着——督汉中胡济。

把这些串在一起,可以看到费祎的布局和良苦用心。

他一方面需要有人在朝廷里把握局面,所以拉拢董允,一来用侍中控制宫闱,一来用尚书令控制朝廷。

另一方面,费祎拉拢胡济,并在王平死后,任用胡济督汉中,牢牢地掌握蜀汉的北大门。

善于对弈的费祎,也善于布局。

其实除了此两人以外,费祎还嫌不够,又拉拢了一个人,这个人又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陈祗。

陈祗是谁?

陈祗很多看官对三国后期不熟悉,也就没怎么听说过此人。

我想大多数人在诸葛亮死后就基本看不下去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此终止。

但如果你是姜维粉,或许你会认识此人。

毫不夸张地说,真正决定了蜀汉最后命运走向的,既不是诸葛亮、和他的继任者们,也不是祸乱朝纲的黄皓。

因为没有陈祗的话,黄皓上位恐怕都很难,而在陈祗的时代,他控制下的黄皓只是有节制的上位,并没有后来那么猖狂。

陈祗是许靖哥哥的外孙,但从小是个孤儿,所以是在许靖家长起来的,跟亲外孙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是个官三代。

在注重家世名声的三国时期,陈祗可谓是根正苗红。

现在的社会也有不少的富二代、官三代之类的,但这仅仅只是他们出身的一个标签,如果他们再比一般人更聪明或是更勤奋的话,那就更可怕了。

真真是,富二代不可怕,就怕富二代有文化。

陈祗就是这么一个有文化的人。

首先他长的不怒自威,叫做“矜厉有威容”,一看就是一脸官相。

更关键的是,他有才华,“多技艺,挟数术。

”什么汽修美容挖掘机,大概都不在话下。

这一切都给了费祎足够的理由要提拔他,而且不是一般的提拔,是超前提拔、越位提拔。

那费祎干嘛要拉拢和提拔陈祗呢?

原因很简单,这在费祎提拔陈祗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是为了接替董允。

而接替的原因也很简单,董允死了。

董允去世在延熙九年,而赶巧不巧,有一个人在同年去世,那就是前文提到的诸葛亮密表的接班人、费祎掰手腕的对象——蒋琬。

没错,蒋琬也是在延熙九年去世的,在《后主传》里面记载得特别详细,是冬十一月去世的。

而更赶巧不巧的是,就在这段记载之后,裴松之引了魏略里面的一句话——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就是这么重要的一句话,同时也是被大家往往忽略的一句话!

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时之权臣,而诸葛亮死了之后,刘禅便乾纲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