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247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docx

精选山东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

山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

第I卷(共48分)

(本部分包括40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 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2、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违背宗法原则不得人心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正义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了官僚政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

这说明

A.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B.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商品设计着跟于不同阶层的需求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豪强地主是土地兼并的重要力量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6、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 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

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7、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

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

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 岁以上的儿子。

以上规定

A 推动了官镣政治的确立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8、汉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宫廷音乐盛行。

从宋朝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

这反映

A.宋代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              B.市民成为社会主流阶层

C.宋朝社会重人伦轻礼乐              D.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

9、南宋王灼《糖霜谱》记载,“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唐大历中,有邹和尚者,始来(遂宁)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

”以上材料可以用作研究唐代

A.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状况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内阁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历经仅能参政议政到拥有票拟权。

直至出现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严嵩,但皇帝同时授子司礼监批红权以控制内阁。

由此可知

A.宦官掌控了次策权力B.首辅权力失控

C.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D.君主专制加强

1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12、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3、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14、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

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 年) 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1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16、1872 年到1875 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 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 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17、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 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提高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积极性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18、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19、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

“敌人说:

‘广东共产’,我们说:

‘请看事实’……敌人说:

‘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

‘请看事实’。

敌人说:

‘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我们说:

‘请看事实’。

”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20、1936 年3 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这表明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21、《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

除有卖国行为的、经政府缉办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有精神病的人外,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调“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

”此规定反映了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中共在着手构建民主联合政府

C.中共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敌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22、1955 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严厉批评了有些地方党组织不重视政协工作、忽视统一战线和爱好“清一色”的倾向。

这一文件旨在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工业化建设B.团结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立法工作巩固三大改造的成果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3、1960 年8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 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 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走出经济发展困境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24、钱学森撰文回忆说:

“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

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是

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双百方针”的指导

C.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25、图1和图2 是不同时期农村中存在的重要的资料,图1到图2 的变化反映了

A.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变革B.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D.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26、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脉络。

据此可知,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年份

重要会议

主要内容

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

实现我国国民经济从无市场到有市场的转变

1982

党的十二大

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7

党的十三大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

1992

党的十四大

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计划与市场始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始终是党的基本原则之一

C.不断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D.及时调整经济改革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

27、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28、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D.扭转贵族受贿贪污的局面

29、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

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

西塞罗说:

“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

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30、15、16 世纪,欧洲人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香料,“食物本身己经无足轻重,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调料甚至从菜肴中分离出来,被装在托盘中不同的格子里,供人们随意添加”“……调料不仅供人食用,也供人饮用”。

以上现象现的背景是

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

C.欧洲香料产量猛增D.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31、英国有着判例法的传统,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

尽管17 世纪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之后,议会制定法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

这表明英国

A.司法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

C.司法依据呈现混乱无序状况D.封建势力依旧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

32、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 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

“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早期殖民扩张掠夺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3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变议会席位,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数量

34、到1910 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

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 名出身贵族; 在地方12 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36 位行政专区主席中,贵族占据了23 个。

据此可知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35、据俄罗斯的老人们回忆(前苏联),20 世纪初的农村,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一些大的村庄每逢星期天都要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

就此折射出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B.集体农庄改善了农民生活

C.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平衡D.已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36、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这说明

A.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B.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D.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37、20 世纪30 至40 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38、据统计,从1948 年到1994 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 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 是90 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

这反映了

A.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B.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C.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39、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40、1962 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

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第II 卷(非选择题,共52 分)

材料解析题(本题包括3 小题,41题25 分,42题12 分,43题15 分,共52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 分)

材料一1624 年英国的《专利法》是在对先前特许制度进行重大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判定国王特许在本国经营“任何东西的买、卖、制作或使用的”独占权,均属无效,只有新发明、印刷及某些军用品制造的专利权不在此限。

它将专利授予的对象由原来的城市、贸易公司、贵族大臣转向了个体的发明人; 重心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的销售专利、产品专利转向现代专利主体的技术专利。

17 世纪后期,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

……尤为重要的是,1624 年《专利法》是英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保障。

“如果资本主义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就是合法的所有权制度。

”这份文件使原有模糊的科学技术产权有了同其他产权一样的明确归属,尽管有些简单、粗糙,但若无此专利法,“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论英国1624 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魏建国

材料二1912 年,民国政府设立了主管工业专利的专门机构即工商部工务司,办理工业品发明及特许事项,并于同年12 月颁布实施《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

章程规定,经过工商部考验合格后属于发明的,分等级授予5 年以内的专利权;属于改良的,给予名誉上的褒奖。

同时废除了晚清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官奖爵的奖励措施。

基于当时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国计民生的考虑和对我国专利事务被西方列强以治外法权干涉或我国市场被外国专利产品垄断等现象的担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只保护称得上发明的产品,不保护制造方法,并且授予专利的对象仅限于发明和改良的工艺品,食品和医药品不予专利。

同时,明文禁止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

据统计,在1930 年以前,依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授予的专利仅有135 件。

——《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一一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姚秀兰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42 年英国《专利法》相较于先前特许制度的进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专利法实施效果不同的原因(13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考察历史的巨变,必须掌握宏观的辩证法。

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既不能看成是“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也不能看成是“外因”与“内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互动,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

——以上图文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依据材料和图片内容,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内外因兼顾,阐述有史实依据。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材料一非传统型的市镇,在明清时期大量兴起,地区上集中在江南。

这些市镇作为农村副业产品的收购站,往往是在天亮前拂晓时间挑灯交易,天亮以后农民就可赶回家中。

从这些市镇运送商品的路线看,这些市镇与县治或府城缺乏传统的集散关系,松江梭布销广东,金山县朱泾镇的布“达两京者不少辍”,南翔镇及魏塘镇的刷线布,又名扣布,售至京师。

这些市镇吸引了外地的大量资金,远来的客商既无时间也无能力直接与为数众多的乡民打交道,双方都要通过当地的中介商人,称为牙行、布庄或布局。

一一摘编自赵冈著《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近代苏中市镇贸易逐渐纳入以上海为中心的贸易网络中,大量棉花通过市镇运往上海、无锡等地,再由上海出口国外或作为原料供应上海、无锡等地的纺织厂。

苏中市镇商业中五洋业兴起和发展(五洋泛指洋油、洋火等洋货),地区传统手工业开始解体和分化,最显著的发生在棉纺织业,土布生产也被迫改进工艺,大量使用洋纱。

1895年张謇在唐闸镇创办了大生纱厂,其它市镇也陆续建立了工厂,到民国建立前,苏中市镇近代工业已经粗具规模。

——摘编自梁磊著《近代苏中市镇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非传统型市镇的特点。

(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苏中市镇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C

B

C

A

B

C

A

D

D

B

D

C

B

B

A

C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A

A

D

B

D

D

C

B

A

B

C

D

B

A

C

B

D

A

B

二、材料题

41、(25分)

(1)进步性:

反对封建特权;注重维护个体发明人的利益;注重维护新技术发明创新。

(6分)

意义:

明确了科学技术的产权;有利于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技术前提。

(6分)

(2)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挽救民族危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4分)

原因: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辛亥革命后又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而英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社会稳定。

中国资本主义只是得到初步发展;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近代科技发展缓慢;而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近代科技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的专利法制定粗糙,权益保护不明确、充分。

而英国的专利法内容科学合理。

(9分)

42.(12分)略

43.(15分)

(1)特点:

集中在江南,主要商品为农副产品(依托农村手工业发展);直接联系国内市场,从事长途贸易;吸引大量外地资金,利用中介进行间接贸易。

(5分)

(2)新变化:

以通商口岸为中心、面向世界市场的贸易网络;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产生发展。

(6分)

原因:

西方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