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的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0720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织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促织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促织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促织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促织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织的资料.docx

《促织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织的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织的资料.docx

促织的资料

促织,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

“促织”又名“蛐蛐”,和“蟋蟀”。

古谚:

“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

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

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

《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

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

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

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

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

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

写求卜得蟋蟀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

“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

写成名得蟋蟀、失蟋蟀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蟋蟀”是又一新的波澜。

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

“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

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

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

“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

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

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

  小说接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

  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

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

“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

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

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

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

成名因祸得福。

  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

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

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故事梗概:

  《促织》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

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

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

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

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

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

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

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6如被冰雪(同“披”)

  三、一词多义

  1、责:

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

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

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

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

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

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

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

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四、词类活用

  1、岁:

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

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笼: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辄倾:

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

  5、然:

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

  6、笼:

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8、高: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9、力:

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

  10、疏:

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

  11、奇:

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12、裘马:

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

  13、劣:

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游侠儿:

①古义:

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②今义:

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

①古义:

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②今义:

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六、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

(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成以其小,劣之。

  译:

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译:

(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

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

 

  理解

  “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

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

征蟋蟀——觅蟋蟀——求蟋蟀——得蟋蟀——失蟋蟀——化蟋蟀——斗蟋蟀——献蟋蟀。

其中“征蟋蟀—觅蟋蟀”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蟋蟀—得蟋蟀”是故事的发展,“失蟋蟀—化蟋蟀—斗蟋蟀”是故事的高潮,“献蟋蟀”是故事的结局。

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

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

成名初次觅蟋蟀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蟋蟀,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蟋蟀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