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0191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6 大小:16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6页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1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x

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一年级

(1)

(2)班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1)班有学生有人,一

(2)班有学生有人。

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

如:

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等。

学生的程度不一,有的孩子提前上学前班,已初步认识了数字,会数数,会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有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了解不多,学生的程度深浅不一。

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开始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来接受正规的教育。

但是还谈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二、本册教材教学内容:

1.数一数7.分与合

2.比一比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分一分9.认识11~20各数

4.认位置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

5.认识10以内的数11.期末复习

6.认识图形

(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电教图片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及创新意识。

4.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训练形式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6.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教学进度

单元

课题

教时

日期

教材学情分析

数一数

2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教材选择儿童乐园场景图,图中物体或人的数量分别可以用1到10各数表示,从儿童喜欢的场景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比一比

2

教材安排“比一比”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习惯和比较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的直接经验,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比较,学习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意识及初步的观察,判断,推理。

分一分

2

一年级小朋友已经能够对日常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但还不能说出具体的分类方法和标准。

在教学当中通过对学具,文具的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分类,怎样分类。

然后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比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单元

课题

教时

日期

教材学情分析

认位置

2

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位置概念的理解还很模糊,无法十分清楚地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当中,通过对小朋友熟悉的教室内物件位置的比较,接触并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这些位置关系。

认数

(一)

14

数是从具体事物的数量抽象出来的,教学时从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景图中数一数量分别是1-5人或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日常生活里的数,教学1-5的认识读写时,每个数可以先用算珠表示,再让学生认数和写数,结合认数,还可以让学生用1-5各数说说自己周围的事物。

认识图形

4

教材先通过学生合作搭积木,感知不同立体图形的实物,再从这些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中区分并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和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单元

课题

教时

日期

教材学情分析

分与合

10

教材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分与合的操作活动,并及时引导学生以物体的分

与合抽象出数的分与合,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知。

教材有机地将“分”与“合”组合到一齐,在“分”的同时也学习“合”,在“合”的同时,认识“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效率,也便数学知识更有系统化,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加减时,从一幅图中既看到“合”的内容,也看到“分”的含义。

10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

25

本单元主要教学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合起来”的感性认识,建立加法的初步概念,引导学生已有的“去掉一些”的感性经验建立减法的初步概念,引导学生通过看看、摆摆、算算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并初步学习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认识11~20各数

2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学生以前可能接触过简单的统计,但没有系统。

单元

课题

教时

日期

教材学情分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7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以及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之前,有了1-10各数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十一

认识11~20各数

2

这部分内容主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数。

教材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弄清楚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

再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数和接近整时的时间。

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十三

期末复习

10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完整本书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通过让学生先回忆,然后交流或整理,采用多种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增强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思考、分析和交流,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至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化。

 

上课教案

课题

数一数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2.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数学的意识。

重点

体会数数的方法。

难点

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教法

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学法

讨论交流法、尝试法

课前准备

挂图、书、铅笔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

小朋友们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你们一定知道很多好玩的地方,谁愿意第一个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介绍?

师: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探索实践,体验领悟。

1.初步感知。

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分别在哪里?

2.看主题图数数。

师:

图上画了这么多,你能数出它们的个数吗?

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数出它有多少个。

3.总结方法。

师表演一种不按顺序数的方法。

师:

这样数好不好?

为什么?

那么怎么数又对又快?

师:

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

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我们再来数一数图上物体,看谁数的最快。

4.教学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师:

第一幅小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几个?

你能在大图上找到它在哪里吗?

师:

表示一个滑滑梯的个数也可以用一个圆点来表示。

师:

第二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几个?

应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

在图上的什么位置?

师:

第三幅图呢?

你能不能象这样说一说下面的几幅图分别画了什么,有几个,用几个圆点表示?

师:

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飞球的个数?

师:

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

8个点子呢?

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

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巩固深化,生活实践

1.找数游戏

师:

小朋友,在我们美丽的教室里,你知道哪些东西的个数?

现在,我们就一起下位去数一数这些东西的个数吧。

找一找我们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

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摆小棒游戏

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同桌用小棒摆出表示的数。

3.师:

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他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

今天回家就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四、总结全课,联系生活。

师: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作业

设计

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板书

设计

数一数

挂图

上课教案

课题

数一数(练习)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数出数量,初步接触1—10各数,学会按顺序数数。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会用点子图表示具体的物体个数。

难点

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教法

谈话法、讲练法

学法

尝试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导入。

谈话:

小朋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呀?

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并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物体个数,好吗?

我们来比一比谁说得最好,谁画的最好!

二、课堂练习。

1.数一数,再涂一涂。

让学生打开《补充习题》,看第1题。

提问:

小朋友,你能分别数出途中苹果、花朵、书本、桃子的个数吗?

请你在每个物体的下面涂一涂。

学生在书上涂,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数一数,再画○表示。

让小朋友说一说,第一幅的意思(有几个○,就在下面画几个○)。

然后学生照样子完成其余三幅图的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引导小朋友,做事要细心、数过一遍,再数一遍,这样就不容易出错,对小朋友的作业展示,鼓励评价。

3.数一数,连一连。

先说明题目的意思

先要数一数每样物体的个数,还要数一数点子的个数,然后再把物体有几个就和相应的点子图连起来。

做完后,集体交流。

鼓励和表扬做得好的作业。

三、课堂总结

作业

设计

数一数家庭成员的个数,用点子图表示

板书

设计

数一数(练习)

上课教案

课题

比一比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客厅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教学。

2.联系生活实际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已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思维方法。

难点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讨论交流法、尝试法、比较

课前准备

几枝长短不同的铅笔、实物、投影仪 、天平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

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后交流反馈,说说比较方法。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

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观察一下哪个重些。

指名交流。

4.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

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

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

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提问:

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学生自由交流。

作业

设计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板书

设计

比一比

上课教案

课题

比一比(练习)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

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难点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讨论交流法、尝试法、比较

课前准备

主题图、水杯、胡萝卜、辣椒、青椒。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新课导入

问: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本领?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1.”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让学生仔细观察3个杯子,问:

哪个杯子最粗,哪个杯子最细?

(3)讨论:

哪个杯子水最多,哪个杯子水最少,为什么。

学生汇报。

2.”想想做做”第6题

(1)比青椒和西红柿的轻重

师:

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2)比一比胡萝卜和黄萝卜的轻重

师:

谁轻谁重?

师:

在重的物体下面画“√”,轻的物体下面画“○”。

师:

通过实验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3”想想做做”第7题

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教师指导学生排队。

7.出示图,重的画”√”最轻的画”○”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套环游戏”

师: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套环游戏,丁当有三个套环,分别是蓝套环、黄套环和绿套环。

请在最大套环的右边画“√”,最小套环的右边画“○”。

2.“气球和篮球图”

出示篮球和气球的实物

师:

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篮球,她想把它们比一比,可又不知道该比什么,你们说它们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不同的比较标准。

四、总结全课,评价过程

师:

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什么?

回家以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并且再找一些实物来比一比,好吗?

作业

设计

回家以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并且再找一些实物来比一比

板书

设计

比一比

上课教案

课题

分一分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认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重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讨论交流法、尝试法

课前准备

一些水果、一些文具、一些玩具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接触“分类”,动手操作 (多媒体)

1.小朋友,今天小天使领着小朋友来到了商店一角,瞧,柜台上放满了东西。

它们分别是什么?

做什么用的?

(按用途可以分类)

2.学具应该放在学具盒里,文具该放在文具盒里。

玩具归一类,学具归一类请小朋友动手整理,直至全部整理完。

3.习惯教育:

平时小朋友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分一分,在整理好,又整齐,使用又方便。

4.出示试一试

把树叶分在3个筐里,用线连一连。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树叶都有哪些形状,哪些颜色?

引导:

你先想一想准备怎样分再试着用线连一连。

你想把树叶分在哪个筐里,就用线连一连。

然后再小组里说一说你的分法,互相检查分得对不对。

交流:

展示不同的分类结果,并要求说说是怎样分的。

注意帮学生就在分类中的错误

二、想想做做,拓宽思路

1.第一题,把能够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第二题,空中飞行的涂蓝色,陆地行的涂绿色,水中行的涂红色。

鼓励小朋友在分类时有不同的标准。

依次提出涂色要求,学生涂色。

交流涂色结果。

3.第三题

出示杯子图。

提问:

你想怎样分,可以分成几类?

追问:

根据刚才的交流,这些杯子可以有几种分法?

各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分的结果怎样?

7.说说自己如何整理书包和房间?

三、总结新学,突出重点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本领,会把生活中的东西来分一分了,而且在分类时要想一想:

按什么标准来分?

如果分类的方法不同,那么分得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了。

四、组织评价,鼓励进步

哪些小朋友在课堂上表现好?

哪些小朋友比昨天好?

谁是会思考的小朋友?

谁是会表达的小朋友?

谁是动作快的小朋友?

作业

设计

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想一想该怎样整理。

板书

设计

分一分

上课教案

课题

分一分(练习)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分类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重点

会按不同标准分类。

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

教法

指导练习法

学法

观察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一分,板书:

分一分

二、练习拓展

1.涂色练习。

提问:

你能说说下面这些图形中有哪些形状?

指明学生回答

说明题意:

让学生把涂上绿色,涂上红色,涂上黄色。

展示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做事要先观察清楚,然后做完再,仔细地观看一遍,避免出现错误。

学生做完后,教师进行评价,对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稍差的学生,要养成做题细心的良好习惯。

2.把不同类的圈出来。

⑴胡萝卜包菜蜻蜓茄子

⑵桃子西瓜苹果篮球

⑶狗女孩兔子猴子

(注:

以上都是实物图片,并非文字)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分别是哪些物品。

先指名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做题,教师随机指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帮助、辅导。

3.天上飞的画√,水上行的画○。

直升飞机客轮航空母舰小狗小鸟游艇

(注:

以上都是实物图片,并非文字)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物体的名称。

学生自己做题,然后集体交流。

提问:

为什么有的物体既不画√,也不画○

三、总结全课

提问: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

设计

帮爸爸妈妈整理房间,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类整理的

板书

设计

分一分(练习)

上课教案

课题

认位置

第1教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认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

1.教会学生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

2.教会学生能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

学生学习左右位置,及如何应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学法

讨论交流法、尝试法

课前准备

实物、挂图、多媒体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

小朋友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左手。

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举得对不对。

提问:

生活中你的两只手能够做什么呢?

(学生议论、交流)

(1)上课发言举哪只手呀?

写字时一般用的是哪只手呀?

(2)你注意过没有,解放军和警察叔叔敬礼时举的是什么手?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

(板书课题:

认位置)

二、观察情境,认识位置

1.认识左右。

(1)提问:

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举的手是哪只手?

(2)提问:

第一张课桌坐的是小明和小红,谁能说说小红在小明的哪面?

小明又在小红的哪面呢?

追问:

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哪面?

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哪面?

(3)讨论:

你还能看图说一说吗?

2.认识上下、前后

要求:

请小朋友用上、下说一说图里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

提问:

除了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两个物体还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游戏。

(1)听口令,做动作。

①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②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③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

2.说一说。

(1)坐在你左右前后的小朋友是谁?

(2)(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前)谁在谁的左面?

谁在谁的右面?

(3)(三位小朋友站成一横排)谁在谁的左面?

谁在谁的右面?

3.看图说一说。

学生可能更多地用上、下描述物品之间的关系,要提示还可以用左、右来描述面包和牛奶的关系。

4.涂一涂

学生按要求涂色。

交流结果,提问:

你涂了几朵红色,涂了几朵黄色?

从左往右看,原来的红花是第几朵?

从右往左看,原来的红花又是第几朵。

5.摆一摆

请小朋友听口令摆一摆。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这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

作业

设计

回家后把家里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

设计

认位置

上课教案

课题

认位置(练习)

第2教时

教学

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法

谈话法、指导练习法

学法

交流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程序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二、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填一填(小黑板出示)

书包

茶壶

电话机

木马

篮球

玩具汽车

录音机

玩具狮子

玩具火车

(注:

图中都是实物图片,并非文字)

先指明说说图中各种物品的名称。

同桌小朋友互相说说。

在《补充习题》第4页的第1题上填一填。

⑴电话机在茶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