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0075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湖北省优质高中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B卷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优质高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B卷)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论语·八佾》记载,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孔子遵从周朝的制度;从材料“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可以看出,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25.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A.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汉代谏官制度实用规范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体现皇帝的反躬自省,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上书”“诏书”,无法体现严格规范性,故B项错误;材料“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并未体现使用规范,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

26.《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

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

“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

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

”这表明

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这种观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的现象时将东西方学说相互应证,其中“周髀七衡说”出自《尚书·天文志》与《楚辞·天问》,两书同处于战国,即西方的观点在中国史书中早有记载,故B项正确;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是在(1540—1610年70年与1540—1620年80年)在明朝末年,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文化走向专制,并且材料的核心主旨体现在《乾坤体义》的评价上,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

27.“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治理国家,诸子百家提出的是治国理念,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人从商”,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业的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并通过对商人的盘剥,抑制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故C项错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取自《孟子》,体现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豁达态度,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28.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

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鸦片战争前朝,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使得中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是双方平等贸易的产物,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属于自由平等贸易,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以彰显天朝大国的风范,故C项正确;清朝“海禁”:

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只有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最多只是给外国商人造成一些不方便而已,并没有影响贸易额,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体制

29、章开沅在《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提出“离异”与“回归”的命题,强调 “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

章开沅所说的“离异”是指

A.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B.拒绝西方近代文明

C.模仿西方近代文明D.对传统文化的完全否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回归”是指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是回归的体现,故A项错误;拒绝西方近代文明,是一种闭门造车的狭隘不可取的思想主张,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观点相左,故B项错误;“离异”是指为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吸收借鉴西方近代文明,故C项正确;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绝对化错误,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文明

30.“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

革命到来之际,他很镇定,安静地待在家里。

看见报上报道武昌起义的事,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

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乱了枪法”。

当门人向他报告湖南的革命时,他对于可能的动乱,无可奈何,觉得也可能会大乱将至,但却丝毫不做防备,一副不死不降不走的架势”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时人看待辛亥革命的心态B.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

C.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看见报上报道武昌起义的事,淡淡地记上一笔”“湖南的革命时……无可奈何……丝毫不做防备,一副不死不降不走的架势”看出王闿运为代表的时人的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一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王闿运的态度,以此说明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是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革命时王闿运“无可奈何,觉得也可能会大乱将至,但却丝毫不做防备,一副不死不降不走的架势”并未体现反对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3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

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

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

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10月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10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与“第一次绿灯信号”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与广东无关,故C项错误;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人民的思想,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32.周作人在《关于卢奇安》中认为,“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

”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B.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C.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D.演说术的兴盛使希腊法庭与议会迷失了正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体现了演说术的功用主要是有利于民主,故B项错误;奠定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城邦政治,智者学派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雅典演说术盛行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在需求,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33.“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考查学生对史料归纳综合能力。

从材料中“自己穷困潦”到“办工厂”再到“越爬越高”说明工业革命给部分群体带来了较大利益,从那个人说明社会人员结构的变化。

ABC均与材料所述无关。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34.“(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

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

”这一分析试图

A.说明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国大革命历史进程及原因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所示“(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宽容政策,”正说明了法国革命过程的曲折历程。

因此本题选B选项。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大革命、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发展·法国曲折的共和之路

35.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A.继续大力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注重发展商品货币市场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1925年,随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可知,布哈林主张二者同时进行,故B项错误;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主张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故D项正确。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0~41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5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共同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这是一个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首次作为储备货币,这也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一个改革和推动其包容性提升的机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图

材料二到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

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特里芬难题”的破题,并分析破题的背景和影响,(9分)

【答案】

(1)①由混乱到统一;②货币逐渐与重量脱钩;③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④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任答三点得6分)

(2)原因:

①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②西方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大量需求,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③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

(回答两点即得4分,中西两方面各得2分。

影响:

经济:

①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的转型(或农产品的商品化);②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③沿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

文化:

④产生了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⑤小说、戏曲、风俗画等市民文化繁荣。

(回答3点,并兼顾经济、文化即得6分,如果回答“英国为扭转对中国贸易的不利地位向中国走私鸦片和发动侵略战争”也可酌情给分。

(3)破题:

20世纪70年代,美元放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2分)

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缺陷;欧日经济恢复发展,与美国在世界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美国对外扩展,军费开支大增。

(5分。

每个要点2分,回答三个要点得5分)

影响:

不利于国际金融及世界贸易的稳定,金融危机频繁(只要能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金融、贸易的作用上分析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秦朝统一货币”可以得出:

由混乱到统一;秦朝统一各国的货币,到唐朝“开元通宝”都采用金属货币,宋代出现了“纸币”可以得出: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货币逐渐与重量脱钩;根据材料一“明初银锭”,并在明清普遍使用得出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600年,(中欧)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得出17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往来,”,“低处种植桑树”联系所学得出西方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大量需求,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根据材料二“1600年,(中欧)”“白银”“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得出:

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

第二小问影响,问题中角度鲜明,针对经济与文化,另一方面要涉及积极与消极,(经济方面:

根据材料中“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养蚕缫丝”可以得出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的转型(或农产品的商品化);白银流入,货币增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得出沿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文化:

根据所学得出结论。

(3)第一小问破解,根据材料“特里芬难题”问题:

双挂钩货币政策,给美元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的矛盾,得出:

美元放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第二小问背景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和背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货币的演变;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句话的理解(要求史论结合)。

【答案】41.(要求:

正确回答基本史实,得4--6分;能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史实,得6--8分;能有自己的理解、独到的见解,得8--12分)

答:

时代背景:

1944年7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基本好转。

中国敌后抗日军民开始了局部反攻。

(2分)

史实:

(1)当时中共正在进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时谋划战后维护国家统一,建立民主政治;(3分)

(2)华盛顿、杰弗逊等领导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及建立民主政治的斗争;林肯领导了美国解放黑人奴隶、维护民主、统一的斗争;(3分)

理解:

中美两国的斗争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治的相似特性;中国共产党也借此向美国表达了民主建国的诉求。

(一个要点2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最高得4分)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学)博士的任务主要为掌教弟子,当国有疑事时亦要掌承问对。

博士为在职现任官员,俸秩比六百石,博士有固定员额,西汉和东汉初俱设博士十四人。

……加博士祭酒共十五人。

在教学上,规定博士要以家法上课,每经按不同家法各有专任博士一名。

发展到东汉,以上要求又小有灵活。

如光武帝时曾增设《左氏》学博士四人,……此外,东汉还设有庆氏《礼》和伏氏《尚书》博士。

授课虽讲求家法,然亦有兼说者。

如光武帝时张玄,本为《颜氏》博士,他授课时又兼说严氏、(宣)冥氏《春秋》。

为了验证博士的学识、考究博士的论辩机智,还经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博士之间或博士与名儒之间的辩论。

光武帝刘秀即曾“会诸博士论难于前”;章帝大会诸儒于汉宫白虎观,以问难形式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由皇帝裁决,连月乃罢。

——摘编自《洛阳太学》

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教育部长朱家骅说:

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

陶行知说:

“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根据材料一,归纳两汉博士选任有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分析两汉严格博士选任制度的影响。

(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家骅与陶行知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会考制度的看法。

(6分)

【答案】

(1)变化:

博士选任员额有所增加;博士讲经可以兼涉别家;皇帝亲自主持考查博士的学识机辩。

(4分)

影响:

有利于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封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皇帝主持考查有助于提高博士的地位和儒学教育的发展。

有利于儒学地位的提高;(回答3点即得5分)

(2)焦点:

会考制度的利弊。

(2分)

看法:

有利有弊:

利:

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

弊:

仍然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利学生健康。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增设”“还设有庆氏《礼》和伏氏《尚书》博士”,得出:

博士选任员额有所增加;根据材料一“……然亦有兼说者。

”得出:

博士讲经可以兼涉别家;根据材料一“还经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博士之间或博士与名儒之间的辩论。

”得出:

皇帝亲自主持考查博士的学识机辩。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当国有疑事时亦要掌承问对”得出:

有利于封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根据材料“博士的任务主要为掌教弟子”学习经学(《左氏》《礼》《尚书》《颜氏》(宣)冥氏《春秋》)得出:

有利于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根据材料:

“还经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博士之间或博士与名儒之间的辩论”得出:

皇帝主持考查有助于提高博士的地位和儒学教育的发展。

(2)第一小问焦点,材料二中是针对《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教育部长朱家骅以积极肯定的评价,而陶行知先生道出是会考的不足,得出会考制度的利弊;第二小问谈看法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解析(即积极与消极并举),根据材料“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考查学校成绩”得出利:

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根据材料“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得出仍然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利学生健康。

考点: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教育改革·汉代教育改革;民国时期教育改革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

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

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

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

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

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

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一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9分)

【答案】

(1)职能:

陈述民情民意;参政议政;监督政府施政。

(6分)

(2)作用:

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议案,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咨议局的议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6分)但咨议局职权受到督抚制约,缺乏政治经验,运行时间短,收效甚微。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小问主要职能,据材料“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可知咨议局陈述民情民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