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docx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习题课教学课例
一、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
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
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
化学研究什么?
化学怎么学?
)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使学生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使学生认识身边的具体物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
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提供理论保障。
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而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反映出的不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推断等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后面复习学习的基础。
这也将对全部初中复习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真正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2)能力目标:
提高筛选信息、数据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验化学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且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1、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先使学生清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而对于它的定义,我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启发学生思考,再引导他们去回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
这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特别是在复习课中,恰当的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也节省了一定板书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得到答案,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2、学法
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启发学生分组去进行学习。
将全班分成若干4人学习小组,分别解决三类不同的题型。
并指导学生将组内解决的方法与全班同学分享。
因此,本节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式学习: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团体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法与学法方面,两者是一个整体,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学是为了更容易教,甚至是不用教。
五、教学流程图:
典型例题
获得结论
分析解释
分析讨论
总结归纳
点明目标
知识回顾
六、过程设计
1、直接引入:
直接说明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复习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并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已引起学生的重视。
2、知识回顾:
给出四个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观察,使学生回忆起质量守恒定律。
这一部分不在于学生能够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原字不差的背诵出来,关键在于对定律的理解,特别是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量”,并能够进一步得出,这些“不变的量”是由化学变化的实质决定的。
这样,学生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就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
3、题型练习:
这一部分我准备了三类题型,首先,练习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题型。
题目如下:
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以提醒人们预防煤气泄露。
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
2C2H5SH+9O2====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这是一道关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的应用。
通过学生的自主完成并得出解题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含义。
其次,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不同应用。
这一部分我准备了三个题型:
(1)、将20g黄铜(铜和锌的混合物)、116.2g的稀硫酸共同放入质量为50g的烧杯中。
完全反应后,烧杯及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85.8g。
请计算:
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
这道题是这一类型总比较简单的一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
(2)、在一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X
①反应后D的质量X为g。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质量比是。
在第一题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后,学生很自然的会利用这一结论解本题的X值,此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理解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即表格中各物质的增加量等于减少量,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往往都忽略了“参加反应”这个关键词,所以很多学生容易将物质的质量比算错。
通过本题的解答,同学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含义。
(3)、加热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固体。
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克;若改为反应结束后,剩余的氯化钾为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克。
本题的解决要点是练习了参加反应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和,理解了这一点,这一题就不难解出。
最后,我引导学生对于由质量守恒定律引出的“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这个知识进行考察。
(1)、“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圆了国人千年奔月之梦。
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提供。
高氯酸铵分解有可能排入大气的物质是()
A.H2OB.SO2C.CO2D.CO
(2)、在一次化学实验时,小巍发现镁条表面是灰黑色,通过查阅资料,他知道了这层灰黑色物质是碱式碳酸镁【Mg2(OH)2C03】,根据所学知识,小魏推测镁条一定和空气中的和发生了化学反应,参加该反应的还可能有空气中的。
(填物质名称)
(3)、某物质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A中一定含有元素。
(4)、4.6g某物质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6gA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是g。
(2)A中一定含有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此部分题重点训练孩子们对物质组成的理解,加深对“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在解决以上三类应用时,都是通过学生自主解决。
在解决每一类题之后,我都会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一类题的方法和依据,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每一类题该如何思考,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目的性更强。
同时也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更为具体化,避免了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缺乏理解等问题的出现。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而这一过程正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一方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明目标]
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定律,是否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对初中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将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上一堂习题课
[直接引入]
点明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强调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提出问题1]
[思考回答]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元素的种类及物质的总质量都是不变的。
[问题设疑]
通过对这四个反应方程式的观察,使学生理解的记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进行逐字背诵。
这样即加强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又减轻了因记忆不牢而带来的问题。
[提出问题2]
继续观察这几个反应方程式,请同学们思考,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解释]
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应实质,才决定了我们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元素的种类及物质的总质量都是不变的。
[理解]
[提出要求]
我们已经清楚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中的三类例题,并通过组内讨论,得出每类例题解答依据。
在学生谈论的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分析讨论]
分组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并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和依据。
[活动探究]
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得到正确答案,并通过组内同学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题展示]
分别将三类典型例题展示在幻灯片中。
[解释结论]
由学生自己将本组负责的例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并总结出每一类问题的解题依据。
[分析讨论]
在他们清晰的讨论中、讲解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在面临新问题时的思路,可以判断新知识对学生来讲的难度系数,从而控制课堂的节奏。
在他们的表达过程中,用了最少的专业名词,用了学生最能够理解的语言,对自学能力、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听得明白。
[解释结论]
根据此反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确定X的化学式应该为SO2
通过学生的自主完成并得出解题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含义。
[总结提高]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解释结论]
(1)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得出氢气的质量=116.2g+50g-185.8g
=0.4g
这道题是这一类型中比较简单的一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
[解释结论]
(1)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X=4g+10g+1g+12g-(12g+15g)
=9g
(2)根据表格,反应前后只有B、C的质量增加,所以B、C是反应物。
而A、D是生成物,二者的质量比为
(12g-10g):
(15g-1g)
=1:
7
在第一题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后,学生很自然的会利用这一结论解本题的X值,此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理解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即表格中各物质的增加量等于减少量,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往往都忽略了“参加反应”这个关键词,所以很多学生容易将物质的质量比算错。
通过本题的解答,同学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含义。
[解释结论]
(1)生成氧气的质量=Ag+Bg-Cg
(2)生成氧气的质量=Ag-Cg
这道题加深孩子对“参加反应”的理解,
[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此类应用的解题依据。
[总结收获]
解题依据: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总结提高]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解释结论]
因为反应前的物质中只有氮、氢、氯、氧四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将B、C、D排除,故应选择A
[解释结论]
反应后的物质中含有镁、氧、氢、碳四种元素,而空气中含有氧、氢、碳的物质有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因此一定发生反应的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而氧气是可能参加了反应
这一知识点的应用经常出现在科学探究题中,学生在以往的科学探究题中进行猜想往往把握不住要点,不知该如何进行猜想;通过这些习题的解答,能够进一步明白,在猜测物质的组成成分时是要符合一定的规律的,而这一规律正是质量守恒定律另一表现形式——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解释结论]
应用三第三题,根据表达式:
A+O2CO2+H2O,可以判断出A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解释结论]
应用三第四题,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计算消耗的氧气的质量=
8.8g+5.4g-4.6g=9.6g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A中碳元素的质量=
8.8g××100%=2.4g
氢元素的质量=
5.4g××100%=0.6g
所以氧元素的质量=
4.6g-2.4g-0.6g=1.6g
[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此类应用的解题依据。
[总结收获]
解题依据: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总结提高]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总结]
通过这节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复习课,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过程和内容,探探自己的收获。
[总结收获]
[总结提高]
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落实本节课的目标,并总结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发现问题解决为题归纳总结;并能够将这一学习方法应用到日后的复习、学习当中。
八、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应用一: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进行计算
应用二: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进行计算
应用三: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合理猜想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你可能会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
12;H:
1;O:
16;Zn:
65;
Cu:
64;S:
32
应用一:
1、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以提醒人们预防煤气泄露。
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
2C2H5SH+9O2==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应用一解题依据: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应用二:
1、将20g黄铜(铜和锌的混合物)、116.2g的稀硫酸共同放入质量为50g的烧杯中。
完全反应后,烧杯及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85.8g。
请计算:
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
2、在一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X
(1)反应后D的质量X为g。
(2)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质量比是。
3、加热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固体。
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克;若改为反应结束后,剩余的氯化钾为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克。
应用二解题依据: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应用三:
1、“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圆了国人千年奔月之梦。
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提供。
高氯酸铵分解有可能排入大气的物质是()
A.H2OB.SO2C.CO2D.CO
2、在一次化学实验时,小巍发现镁条的表面是灰黑色,通过查阅资料,他知道了这层灰黑色的物质是碱式碳酸镁【Mg2(OH)2C03】,根据所学知识,小魏推测镁条一定和空气中的
和发生了化学反应,参加该反应的还可能有空气中的。
(填物质名称)
3、某物质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A中一定含有
元素。
4、4.6g某物质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6gA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是g。
(2)A中一定含有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应用三解题依据: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反思:
习题课在平时教学中作用非常大。
学生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都需要通过习题来完成,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加以应用。
因此习题课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同类习题分层次练习。
由简到难,逐渐形成认识,最终总结同类问题中的易错点和解题方法。
2.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表达和交流。
不同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产生个体在认识上的碰撞,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共识。
3.以点带面,兵带兵,挺高习题课的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小组内组长带动组员解决力所能及的小问题,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集体的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使的全员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概念的理解不准确,表达时用语不准确等,还需要通过练习来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