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173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洛阳八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生物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洛阳八中下学期第二次段考

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检查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11-30题每题2.5分)

1.某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的研究对象对应于哪一生命层次()

A.个体B.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

C.同一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彼此交配

D.广口瓶中饲养的全部果蝇是一个种群

3.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

A.种间竞争、种内斗争B.共生、寄生

C.寄生D.种内斗争

5.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6.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约为18.2%

②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③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④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8.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到3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10.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1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12.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检验或修正数学模型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检验或修正数学模型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性质→检验或修正数学模型

13.下图是生命系统中常见的调节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表示的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其对维持生命系统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B.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则甲可表示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C.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切除动物的甲状腺,甲所表示的物质分泌增多

D.若图表示的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羊两种群数量变化,则甲乙分别表示狼和羊

14.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增长型和衰退型B.衰退型和增长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1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结合如表的实验数据,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Ⅱ与Ⅳ相比,Ⅳ内酵母菌先到达K值,Ⅱ种群数量先下降

B.因为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所以4支试管内的种群增长速率一定相同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之前,一定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试管Ⅱ的环境阻力小于试管Ⅲ

1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17.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A.甲=乙B.甲>乙

C.甲<乙D.无法确定

18.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19.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还有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这种生物是()

A.乙B.丙C.丁D.戊

20.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B.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D.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出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21.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至少有()

A.3个B.4个C.5个D.无法确定

22.在如图食物网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y,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x,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A.y=90ax+10xB.y=

C.y=

D.y=

2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C.图中

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24.假设某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摄入量为a[单位:

kJ/(㎡.a)],粪便量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c)/5

B.该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a-c)

C.该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b

D.该次级消费者的呼吸消耗量为(a-b-c)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只狼吃了一只羊,就获得了羊的大部分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26.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果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强

28.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实验,图甲为获得的实验结果,图乙是酵母菌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M点的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酵母菌分解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C.图乙中X为丙酮酸,通过两层磷脂分子进入线粒体被利用

D.酵母菌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原因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29.图1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元素在图1中的B、D、E、F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

B.图1中的A与B、C、D、E、F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C.图2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

D.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a时期

30.图示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变化趋势)。

下列可用此数学模型表示的有()

A.若x表示外界O2浓度,y表示CO2释放量,则a为有氧呼吸强度,b为无氧呼吸强度

B.若x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

C.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生理作用,则a为对根的促进作用,b为对茎的促进作用

D.若x表示时间,y表示种群数量,则a可表示竞争中的优势种群,b可表示劣势种群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

31.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2)图甲的生物种群密度将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乙图中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时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值,对应在乙图上的点。

同一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多于老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定进行分析,原因在于大熊猫所处的。

(4)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m,农作物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等于/小于)m+n。

32.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形式进行循环.

(2)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3)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

来自鼠,

来自蛙,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需消耗植物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

,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

(4)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

(5)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学者研究的是某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研究对象是这个地区的这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对象属于种群.

故选:

B.

2.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A正确;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含有多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

C、同一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彼此交配,C正确;

D、广口瓶中饲养的全部果蝇是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

B.

3.C

【解析】我国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长。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定义:

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②意义:

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A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异种微生物和乳酸菌之间属于种间关系,所以属于种间竞争;

2、根据“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说明到了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等资源的缺乏,导致种内发生斗争.

故选:

A.

5.D

【解析】

试题分析: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

D.

【答案】D

【解析】①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①错误;②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②错误;③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③错误;④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④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7.C

【解析】

试题分析:

A、小鱼吃的小虾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A错误;

B、吃小鱼的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

C、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C正确;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营养结构,D错误.

故选:

C.

8.C

【解析】

试题分析:

A、图中第1~5年间,λ大于1,且一直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A正确;

B、第20~30年间种群λ等于1,增长率为0,B正确;

C、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到1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C错误;

D、第15~20年间,λ小于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D正确.

故选:

C.

9.C

【解析】

试题分析:

A、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

丙→甲→乙→丁.当乙的数量增加时,因乙是以甲为食的,所以甲由于天敌增加,数量就会相应下降;由于甲是以丙为食,也就是甲是丙的天敌,丙的天敌数目减少其数目就增加;又由于丁是以乙为食,乙的数量增加,导致丁因食物充足而数目增加。

所以D项正确。

考点:

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可结合着食物链掌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

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

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第三步:

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第四步: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所以A项正确。

考点:

题围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一般研究方法,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表现出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则甲可能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切除动物的甲状腺,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甲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将增多,C正确;若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关系,则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即甲表示羊,乙表示狼,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甲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

乙曲线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说明属于衰退型.

解:

甲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乙曲线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说明属于衰退型.

故选:

A.

考点:

种群的特征.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相对而言,试管Ⅲ的培养条件最好,其次是试管Ⅰ和Ⅱ,最后是试管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解:

A、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Ⅳ中起始酵母菌数量较多,其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也先下降,A错误;

B、在“同样实验条件下”,但4支试管内培养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有所不同,故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之前,一定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C正确;

D、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Ⅲ中培养液体积较大,利用酵母菌生存,因此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试管Ⅱ的环境阻力大于试管Ⅲ,D错误.

故选:

C.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

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

故选:

D.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的多少,甲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8种,乙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5种,故甲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于乙地。

考点:

种群和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A、甘蔗田种植作物较单一,杂草地中物种较多,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A错误;

B、该杂草地动物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

C、在弃耕的甘蔗田中形成了杂草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该杂草地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

C.

19.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由图可知:

在该食物网的6条食物链“甲→丙→戊、甲→丙→乙→戊、甲→丙→己→戊、甲→丁→丙→乙→戊、甲→丁→丙→己→戊、甲→丁→戊”中,丙是乙唯一的食物来源,故若丙绝,必然导致乙灭绝.可见,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

B.

20.A

【解析】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否则只能到灌木阶段,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1、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