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5028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docx

名校必备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高考政治主观题七种类型的解题法和演练题

高考政治主观题“反映类”题型的解法指导和专项演练

(一)

高考政治的主观题答题一直是考生的薄如环节,教师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强化,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高考主观题解答中游刃有余。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以下分别从设问方式、涉及考题、解题方法、典例分析就几种题型进行剖析。

  

(一)设问方式:

体现类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或用经济(或哲学或政治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

  

(二)涉及考题:

2000年第36题第

(1)问:

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15分)

  2003年第39题第

(1)问:

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

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8分)

  2004年第38题(32分)第(3)问:

"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10分)

2005全国卷二38

(1)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

(12分)

2007年第40题第(5)问: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12分)

(三)"体现类"的解题方法

  首先划分层次,然后找出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即每一层次的主体和主体的行为),再联系调动相关教材知识作答。

答题要点一般是:

教材原理+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

(四)典例分析:

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⑴问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

(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

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给材料:

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主体是中国政府。

  联系所学的知识:

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

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参考答案:

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

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

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

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五)巩固演练:

1.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血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2.(2008重庆卷39)

材料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表3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年份

人均生产总值(元)

各产生的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375

3.37

1.84

1.44

1992

1 468

16.59

4.46

12.24

1999

4 166

34.19

24.00

47.42

2007

12 109

55.33

96.57

190.29

资料来源: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

(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0分)

答案:

①立足西藏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

②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结合国家发展大局与西藏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与西藏本地发展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同时利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扶持与帮助,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3.(2008全国卷Ⅰ38)(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

答案: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高考政治主观题“反映类”题型的解法指导和专项演练

(二)

高考政治的主观题答题一直是考生的薄如环节,教师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强化,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高考主观题解答中游刃有余。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以下分别从设问方式、涉及考题、解题方法、典例分析就几种题型进行剖析。

  

(一)设问方式:

“反映类”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这类题经济学中又经常以图表题的形式出现。

  

(二)涉及考题:

2001年第38题第(3)问②:

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6分)

  2002年第38题第

(1)问:

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2分)

2006年第38题:

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

(8分)

(三)反映类”的解题方法

  “反映类”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即现象),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要揭示出本质),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和政治术语加以表述。

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四)典例分析:

06年全国卷第38题

(1)(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

(8分)

答案要点

(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

(4分)②从2002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

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

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源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4分)

(五)巩固训练: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

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33分)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l2分)

答案要点:

(1)①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过去的单一经营到现在的多种经营;②政府加大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③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2.(2008广东卷)(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

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分)

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8分)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3.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

在迎奥运过程中,某校高三

(1)班同学开展了“感受奥运、参与奥运、做奥运文明使者”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

同学们从网上下栽了各具特点的部分奥运会会徽和具有“篆书之美”的第29届奥运会体育图标,“金玉良缘”的奥运奖牌,“祥云瑞霭”的奥运火炬,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感染,为设计者的智慧所折服。

 北京奥运会部分体育图标

(1)结合《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融合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在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以篆书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汉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树立了创新意识。

情境二:

有同学说,在家门口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我们观看更方便了;有同学说,举办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斤泛的影响。

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你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请举—例)

举办奥运会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高考政治主观题“原因类”题型的解法指导和专项演练(三)

高考政治的主观题答题一直是考生的薄如环节,教师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强化,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高考主观题解答中游刃有余。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以下分别从设问方式、涉及考题、解题方法、典例分析就几种题型进行剖析。

  

(一)设问方式:

"原因类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二)涉及考题:

如2001年第39题第

(1)问: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0分)

  2000年第37题第(3)问:

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

如何插手?

(6分)

  2001年第39题第

(2)问: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

(15分)

  2001年第40题第(5)问:

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如何加强?

(8分)

  2002年第39题第(5)问:

如今古城焕发了新的青春。

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

分析该开封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6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

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10分)

2007年第39题第(3)问:

(3)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14分)

(三)“原因类”的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答题格式:

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积极影响)

(四)典例分析: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

(2)问

39.

(2)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

15分

  依据: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3分)(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

  意义(重要性):

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

(3分)

  (说明:

这是按照修订前的教材内容回答,同学们请思考,如按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作答,应如何组织答案呢?

  [本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

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意义。

以及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性。

]

(2005年文综高考题)农民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收人增长缓慢,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民务工人数增长趋缓。

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

(10分)

(依据):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

(意义):

②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③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巩固演练:

1.(06上海)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某著名大型超市因出售假冒世界名牌皮包,被人民法院判令罚款30万元。

上海某海内外知名小商品市场尽管经济效益很好,但由于销售假冒名牌产品现象较多,市政府决定予以关闭。

请用有关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

(2)保护知识产权是WTO成员必须遵守的国际规则。

我国作为WTO成员,为什么必须在这方面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

(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依据)只有将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保护市场参与者的正当权益,制止欺诈、侵权等违法行为,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意义)

(2)WTO成员有义务遵守该组织关于国际贸易法规准则和接受监督。

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是我国加入WTO是的庄重承诺(依据)履行WTO成员义务和承诺,有利于充分行使我们应当享有的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及有效保护自主创新成果(意义)。

2.材料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竞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套主义的宝责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套公平结合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10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3.(2008北京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分)

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4.(20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赞成上述哪种观点?

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7分)

①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③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

 

高考政治主观题“怎么办类”题型的解法指导和专项演练(四)

高考政治的主观题答题一直是考生的薄如环节,教师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强化,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高考主观题解答中游刃有余。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以下分别从设问方式、涉及考题、解题方法、典例分析等进行剖析。

(一)设问方式:

 "怎么办类"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或直接以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方法、建议等设问。

(二)涉及考题:

如2000年第37题第(3)问:

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

如何插手?

(6分)

  2002年第38题第

(2)问:

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9分)

  2003年第38题第

(1)问:

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8分)

  2003年第41题第(4)问: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

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10分)

2007年第39题第

(2)问:

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8分)

(三)“怎么办类”(措施、方法、建议等)的解题方法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仍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具体来说答案可从三个方面去找:

(1)从材料中找方法:

①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呈现水土流失、赤潮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②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2)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比如解决农业的措施书本上就讲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3)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提出的重大措施)。

 (四)典例分析:

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问

 41.(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

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

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

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

  三梳理、作答:

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依法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