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581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错题解析

1、下表是光在几种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而图(a)是光在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

介质

真空

空气

玻璃

光速/m•S-1

3×108

2.99×108

2.25×108

2×108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

(2)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光路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或“=”)

(3)由分析的结论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填“<”、“>”或“=”)

(4)现代医学中常用超声波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也发生类似光一样的折射现象.如图(b)所示,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

左侧

(填“左侧”或“右侧”)

考点:

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

推理法.

分析:

(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情况;

(2)由图a看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的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由表中数据知道光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依据

(2)中结论得出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4)超声波在人体内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超声波由空气进入人体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入射点应在O点左侧.注意超声波的传播速度:

介质

传播速度

(m/s)

介质

传播速度

(m/s)

空气(15℃)

340

血液

1570

肾脏

1560

脑组织

1540

肝脏

1570

脂肪

1476

头颅骨

3360

肌肉

1568

人体软组织

1540

 

 

解答:

解:

(1)由表中数据得出: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v真空<v空气、v空气>v水、v空气>v玻璃,由图a得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可得:

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由表中数据知道,v水>v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由于超声波在人体内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超声波进入人体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使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左侧.

故答案为:

(1)不同;

(2)<;

(3)小于;

(4)左侧.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能从表中数据和折射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3、汽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你知道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为什么不竖直安装呢?

有人说,挡风玻璃倾斜安装是为了减少行车阻力,使车身造型美观,其实从行车安全来讲,倾斜安装还有重要作用,你能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来分析吗?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简答题.

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可知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使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反映到司机的视野里,使司机分辨不清前方景物的虚实.

解答:

答:

晚上行车需要开前大灯,这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灯光会被迎面驶来汽车的挡风玻璃反射回来,耀眼的光亮将使司机睁不开眼;如果后面有车赶上来,那么后面车上的灯光也会通过竖直安装的挡风玻璃形成明亮的虚像,妨碍司机的观察;车内开灯照明时,来自车内人、物的光线都会通过挡风玻璃反射到司机的视野里,使司机分辨不清前方的景物.可见,竖直安装的挡风玻璃,在晚间行车时会使反射光严重地干扰司机观察,以致酿成车祸.为此,汽车的设计师们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巧妙地将挡风玻璃倾斜安装,使各种反射光旁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能.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一艘潜艇静止在水面下.当潜艇发现正前方5km处有一艘航空母舰正以30km/h的速度向潜艇驶来时,马上向航空母舰发射了一枚速度为110km/h的鱼雷,多长时间后鱼雷可能命中航空母舰?

考点:

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此题类似于汽车的相遇问题,航空母舰以30km/h的速度与速度为110km/h的鱼雷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行使了5km.

解答:

解:

s=5km,v舰=30km/h,v雷=110km/h,

由v=s/t

得:

s舰=v舰t,sl雷=v雷t,s=s舰+s雷=v舰t+v雷t=5km,

即t=s/v舰+v雷=5Km/30Km/h+110Km/h=0.o36h=129.6s

答:

129.6s后鱼雷可能命中航空母舰.

点评:

“相遇问题”在解题时应当注意画图分析.

5、S鱼雷=S+S航V鱼T+V航T=8KM

6暑假到了,住在北京的王强同学准备乘火车到济南的奶奶家去,王强想路上尽量快一些,还想在车上多看看沿途的风光,这里有一张列车时刻表,王强看不懂,请你帮他选择一个最佳的车次,并计算这次列车从北京到济南的平均速度.

2007年6月21日起实施

车次

2539

K51

T13

T35

自北京起公里

始发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17:

11

22:

20

20:

00

13:

30

终发

青岛

日照

上海

济南

6:

53

11:

52

10:

00

18:

00

0

北京

17:

11

22:

20

20:

00

13:

30

376

德州

22:

32

49

2:

31

36

 

 

497

济南

0:

28

42

4:

02

12

0:

31

39

18:

00

653

兖州

青岛

6:

53

6:

09

21

 

 

1463

上海

 

日照

11:

52

10:

00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

从北京到济南的列车,只有T35次列车,是下午13:

30出发,18:

00到济南,

整个旅程都在白天,在车上不仅能多看看沿途的风光,而且中间路过德州站不停,是北京直达济南的列车,省时间.

解答:

解:

由列车时刻表知:

t=18:

00-13:

30=4.5h,s=497km;

所以,v=s/t=497km/4.5h≈110.4km/h.

答:

从北京到济南的平均速度为110.4km/h.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加了学生的见识.

7\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如图1,是明清两代皇帝祈谷、祈雨、祈天的地方.天坛的回音壁,人站在圆形围墙内附近说话,声音经过多次反射,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

在峰峦林立的山中大喊一声,可以听到好多次声响.反射回来的声音传入耳中,听到的就是回声.通常回声比直接传入耳中的声音(原声)稍晚一些到达耳中,如果晚到时间离原声终止时间0.1s以上,人耳就能把这两个声音区分开来,如果在0.1s以内,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就会使原声加强或延长.天坛的圜丘,是建筑师利用声音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圜丘第三层台面实际并不平,台面中心略高(图2),四周微微向下倾斜,当有人在台中心喊叫一声,传向四周的声音,有一部分被四周的石栏杆反射,射到稍有倾斜的台面后又反射到台中心,因为圜丘第三层半径仅11.5m,从发声到回声返回中心仅需0.07s,所以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分辨不开,只觉得声音格外响亮,还使人觉得似乎有声音从地下传来.

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天坛回音壁的建造原理是什么?

(2)天坛的圜丘,人站在中央台上说话,为什么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3)举例说明回声带来的不利影响.

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对给出的题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得出答案.

解答:

解:

(1)天坛的回音壁,人站在圆形围墙内附近说话,声音经过多次反射,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

所以北京天坛同音壁的建造原理是:

声音的反射;

(2)人站在天坛的圜丘中央台上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的原因是:

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分辨不开,使原声加强、延长,因而感觉到声音格外响亮;

(3)例如:

利用录音机录音时回声使声音不够清晰;体育馆内由于回声过分嘈杂;电影院、剧院墙壁处理不好,产生回音,影响音响效果等等…

点评:

此题属于信息题,要对文章中给出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和问题相一致的答案,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是中考的常见题型.

82009•潍坊)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两条)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

实验题;答案开放型.

分析:

光的传播路径我们看不见,可通过一些方法间接看到,如通过水雾、烟雾等,这里用光屏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也是通过“平”的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解答:

解:

①我们看不见光的传播路径,就无法对光线进行研究,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安装一个光屏后,能够间接的在光屏上看到光的传播途径;

②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共面.

故答案为:

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②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点评:

“光屏”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材,只有明确了它的作用,我们才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唯一.

9下列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分析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只有发生镜面反射的物体我们才能看到它

C.光照到衣服上时会发生漫反射

D.当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后,其反射光线将不再平行

考点:

镜面反射;漫反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实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

镜面反射是将光朝同一方向反射,漫反射是将光朝各个方向反射.

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③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解答:

解:

A、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本选项错误;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能看到它,故本选项错误;

C、室内的石灰墙壁、白色的衣服、以及投影的幕布都是粗糙的表面,所以发生的是漫反射,故本选项正确.

D、当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后,其反射光线将仍然平行射出,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注意两种反射的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线“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ABCD

考点:

光的反射.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解答:

解:

如图,当两块平面镜互相垂直时,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OM⊥ON,所以∠OBC+∠OCB=90°,因此∠ABM+∠DCN=90°

所以∠ABC+∠BCD=180°-∠ABM-∠OBC+180°-∠OCB-∠DCN=360°-180°=180°

所以AB∥CD.

因此若平行光照射到互相垂直的平面镜上时,将反向射回.则司机便可以知道前面有自行车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故选B.

点评:

自行车上包含了众多的物理知识,并且自行车离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所以相关的题目页比较多.自行车的尾灯本身并不发光,但是它能够将光线“反向射回”,会引起司机的注意,避免事故的发生.

11有一种设计巧妙的自行车尾灯,车身并不发光,但当来自自行车后面的汽车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向“尾灯”时,它都能将光线“反向射回”,明亮耀眼,其结构如图所示,是一些相互垂直的小平面镜组成的,请回答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反向射回”的效果(间述理由,画出反向射回的光路)

考点:

光的反射.

专题:

作图题;简答题.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解答:

解:

通过作图知,平面镜互相垂直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即光线从哪里来,还反射到哪里去,即产生“反向射回”的效果,会引起司机注意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自行车的尾灯还是红色的,反射回去的光变为红色,更加醒目,且红光的波长长,能够透过雾,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此题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很具有实际意义.

12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B.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树木的倒影

C.日食、月食现象

D.我们不能看到站在墙后的人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声与光.

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日食与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解: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片叶子挡住了眼睛,眼睛就看不见后面的泰山了.这是因为叶子挡住了来自泰山的光线,之所以能挡住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B、平静的湖面上看到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日食、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站在墙后的人,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题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词语意思,二是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一般来说:

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13下列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

A.日食和月食

B.影的形成

C.小孔成像

D.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鸣声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比声速快分析.

解答:

解:

A、日食和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影的形成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鸣声,是由于光速比声速快造成的.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和利用光速比声速快解释现象.

1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的是(  )

A.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B.射击时的瞄准要领是“三点一线”

C.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D.人不能看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东西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来分析后,选择正确答案.

解答:

解: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

日食、月食、射击时的瞄准要领是“三点一线”.所以B、C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人不能看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东西,是因为物体的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选项D也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所以选项A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我们要能够判断出哪些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6(2011•哈尔滨)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如图所示,可知方框内的光学元件对光有

会聚作用,请将该元件画在方框内.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先分析光线是被会聚了还是被发散了,再确定光学元件的类型.

解答:

解:

由图象可知,光线水平射入,经某一光学元件后向中间靠拢,所以该光学元件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

会聚,

点评:

在判断光线是否被会聚时,可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若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在出射光线的外面,则光线被会聚了.

17一束光线经某光学元件后的出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方框内画出你所学过的两种光学元件.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答案开放型.

分析:

有以下几种可能:

(1)可以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凸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3)凸透镜的过焦点的光线和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凹透镜通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和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答:

解:

若用平面镜或凸面镜,光路如图:

若用凸透镜,光路如图:

若用凹透镜,光路如图:

故答案为以上任意两图均可.

点评:

本题主要抓住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来分析,而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使光的方向发生改变,故有6种可能情况.

18(2005•资阳)如图所示,根据光线的传播路线在方框内画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

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找到入射点,将两个入射点连接就会得到镜面.

解答:

解:

分别延长入射光线并反向延长反射光线,相交于两点,即入射点,把两个入射点连接起来,从而确定镜面的位置.

故作图如下: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有关定律的内容要牢记,同时会灵活的运用,本题运用了数学上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

19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噪声源和阻断噪声的传播.男女生说话的声音较容易区别,是因为他们说话时的音色不同.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电磁波交谈,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某人看到闪电后2S听到回声,那么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人680m.吹口哨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而发声的,流水的声音是靠水振动而发声的. 比较牛和蚊子的声音,牛的声音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 在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中,在声源处减弱效果最明显. 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OdB是人们刚刚听到的最弱声,为保证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2)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噪声源和控制噪声的传播;

(3)响度是指声的大小,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4)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5)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噪声等级用分贝表示;

(6)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s=vt可求出路程.

解答:

解:

(1)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噪声源和控制噪声的传播.

(2)不同人的声音音色不同,男女生说话的声音较容易区别,就是因为他们说话时的音色不同;

(3)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电磁波交谈;

(4)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人的距离:

s=vt=340m/s×2S=680m.

(5)吹口哨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而发声的,流水的声音是靠水振动而发声的. 

(6)比较牛和蚊子的声音,牛的声音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 

(7)在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中,不让噪声发出最好,所以在声源处减弱效果最明显;

(8)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9)OdB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人们刚刚听到的最弱声,为保证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故答案为:

空气传播;控制;控制;音色;电磁波;真空;680;空气;水;牛;蚊子;声源处;20Hz--20000Hz;刚刚听到的最弱声;70d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声音的有关内容,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