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7510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docx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

第一次中东战争

是1948年以色列为争夺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

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

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背景【分裂&领土争端】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的战败,国联授权英法两国临时殖民统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奥斯曼各省。

这两个国家随心所欲地划了边界,将这个地区分成四部分。

他们中的三个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

第四部分建立起来时叫做“叙利亚南部”,当时的官方名字是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

英国人重新修订过它的边界,但是按照丘吉尔的意愿这个地区被沿着约旦河分成两个行政区域。

约旦河以东的部分是外约旦,后来成为约旦王国,而河西区仍然保留原来的名称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变成犹太复国主义的中心,并且渐渐的有大量犹太移民涌入。

(他们大部分是为了逃离在欧洲的越来越多的迫害。

)这场移民立即遭到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当地的阿拉伯人反抗英国人,也经常性地攻击人口增长中的犹太人。

这些零星的攻击开始于1920年4月耶路撒冷大屠杀和1921年的雅法骚乱。

在1936年到1939年的大起义期间,阿拉伯人的总罢工和骚扰目标既包括英国人也包括犹太人。

这些攻击产生三种结果:

第一,导致犹太地下民兵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哈迦拿,它在1948年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使人们明晰这两个群体是不可调和的,产生了隔离开他们的想法。

第三,英国人发表1939年白皮书,平息阿拉伯人的反抗,同时也严格控制犹太移民。

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实际上的移民数量限定并未奏效。

白皮书协议也激化犹太人口,而且令他们在战后不再同英国合作。

与此同时,周围许多阿拉伯国家从殖民统治下建立。

1946年,外约旦从不列颠赢得独立,尽管仍然处在英国的强烈影响下。

1936年英埃条约中的条款包括不列颠维持苏伊士运河的防卫。

从1945年起,埃及想要重新就这个看成是屈辱的殖民残迹条款进行谈判。

黎巴嫩于1943年独立,但是法国军队直到1946年才离开,也是这一年叙利亚从法国统治下独立。

1945年,由英国的倡导,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外约旦和也门等国家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来协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方针政策。

伊拉克和外约旦的方针最接近,签订了互防协议;同时,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担心外约旦会部分甚至全部地吞并巴勒斯坦,甚至成为攻击或破坏叙利亚、黎巴嫩和汉志的基地。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将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分成两个国家的方案:

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每个国家都由3个主要的地区组成,由领土之外的交叉路口连接,再加上一个位于雅法的阿拉伯飞地。

大耶路撒冷地区将处在国际组织的控制下。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批评这个方案的一些方面,犹太民众大部分都欢迎这个方案,而阿拉伯领袖和一些犹太反抗组织则抵制这个方案。

开战&停战

第一阶段:

开战到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4日-1948年6月11日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

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苏联、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很快都予以了承认。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黎巴嫩部队、叙利亚部队、伊拉克部队、埃及部队、外约旦部队以及数量不明的沙特和也门部队开始进攻以色列。

第一次停火:

1948年6月11日-1948年7月8日

联合国在1948年5月29日宣布了一项停战协议,它于6月11日生效并持续28天。

这次停火由联合国调停员福克·伯纳多特负责监督。

同时对交战双方实施武器禁运以确保他们遵守停战协议。

停火期间阿拉伯方面没有取得更多急需武器,并产生内部纠纷,而以色列方面则设法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违法武器装备。

在停战协议有效期结束之前,福克·伯纳多特提出了一项新的土地分割计划,即将加利利地区划给犹太人,将内盖夫地区划给阿拉伯人,但是以阿双方都拒绝了这一计划。

7月8日,埃及恢复开战,这场战争又重新开始。

第二阶段:

1948年7月9日-1948年7月18日

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

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相反,以军作了充分准备,他们在全境确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构。

在北线,7月15日—16日,以军2个营利用夜间实施突袭,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并进而夺取了整个加利利地区。

第二次停火:

1948年7月18日-1948年10月15日

1948年7月18日,联合国关于阿以停火令生效。

两次停火间这年夏天气温最高的十天,以色列方面开始转入进攻,而阿拉伯军队则转入了防御。

以色列军队实施了三次大规模进攻行动,这些行动都是在停火期间精心筹划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进攻是Dani行动,其目的是通过占据沿途城市吕大以及拉姆拉来扩大连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之间的通道并确保其安全。

占领这些城市后,以色列国防军驱逐了这些地方的居民,其中包括5万巴勒斯坦人,这是战争中最严重的一次驱逐行动。

计划的行动第二阶段目标,俯瞰耶路撒冷的防御点拉通和拉姆安拉市也被攻占。

以色列筹划的第二波进攻是Dekel行动,其目的是占领下加利利地区。

第三个计划为Kedem行动,将动用较少的资源来确保耶路撒冷老城的安全。

第三阶段:

以军的第二次进攻至战争结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

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罗德岛签订停战协定。

外约旦于3月2日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

朝鲜战争

【朝鲜半岛战争、南北韩战争、韩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此问题现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在朝鲜半岛上的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分别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是清朝的册封国,定期向清朝朝贡。

19世纪,日本国力变强,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并最终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将清朝势力赶出朝鲜半岛。

1896年大韩帝国成立,朝鲜改称韩国。

1904年,日本又与俄国因为韩国爆发了日俄战争,并战胜俄国,从而彻底控制韩国。

后来日本在韩国设置了朝鲜总督府,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首先在开罗会议提出朝鲜独立的主张,后来美国和苏联又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即三八线)为界,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北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

8月24日,苏军占领北部后在三八线停止了进军,9月8日美军占领了南部。

美国一开始在南部地区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激起了朝鲜人的不满,之后美国驻军开始使用不了解当地情况的美国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鲜人民的反对。

北部地区则以金日成为首成立了朝鲜劳动党(由朝鲜共产党和新民党合并而成),并在1946年2月8日成立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管理朝鲜半岛北部事务。

1947年11月14日,美国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在苏联因为中国代表问题抵制联合国的情况下,联合国通过大会决议,决定由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监督,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由当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

此后苏联拒不承认这一决议,并拒绝委员会进入其管辖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1948年5月,美军以联合国的名义坐镇朝鲜半岛南部,开始进行选举,而南方的左翼组织抵制这次选举。

8月15日,亲西方的李承晚当选总统,接替了自1945年以来在朝鲜半岛南部执政的左派政府。

1948年8月大韩民国宣布建国。

同年9月9日,北方选举了金日成为元首,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冷战导致分裂】

由此,朝鲜半岛形成了两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政权。

但根据历次大韩民国宪法以及历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目前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停战协议

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主要分歧在军事分界线的划定和遣返战俘问题上。

在经历了几次谈判中断后,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双方以北纬38度线附近的当时双方实际控制线设立了朝鲜半岛非军事区。

然而交战双方至今没有签署任何和平条约。

支援韩国方面的联合国军除美国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等共15个国家;支援朝鲜方面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参加了战争,并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的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

1991年9月17日,在中国支持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

2009年5月27日,朝鲜宣布不再遵守1953年所定下的停战协议。

停战谈判

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的建议。

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

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鲜人民军。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答复:

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

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这样,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

朝中方提出三点建议,即:

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

韩美方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区,要求中朝方将军队撤至当时的实际控制线以北的金城、金化、市边里、伊川、洗浦里、淮阳、通川一线,给予联合国军方面1.2万余平方千米的土地作为“海空优势补偿”,中朝方拒绝。

第一次谈判破裂。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

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公里。

李奇微意识到:

“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

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

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

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

“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

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由于双方的条件过于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

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

撤军问题

撤军问题其实从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之前就提出了。

本来中国方面是想将撤军问题也纳入谈判议程,但是美国方面坚决反对。

为了尽快停战,毛泽东经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后,同意将撤军问题留待停战实现后再谈判解决,而不将其作为停战的前提条件。

但是1953年7月停战后,原定应在三个月内召开的高一级政治会议(解决撤军问题、统一问题、和平协议等重大问题)却未能召开。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朝鲜问题也是无果而终。

此后志愿军于1954年9月、1955年3月和10月分三次公开撤出19个师。

同时,在1958年全部撤出前,又多次秘密撤出许多军队。

因而,在1958年全部撤出前,通过公开和秘密方式总共撤出约100万人。

(停战时志愿军约120万,1958年撤出约25万)。

1956年4月,中国政府通过英国代办处向联合国军方面发出照会,提出双方同时撤军,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

但被联合国军方面所拒绝。

1956年8月,朝鲜党内发生“八月事件”(延安派干部批评金日成搞个人崇拜,希望金日成改正,但被金日成镇压。

4名干部逃到中国,还有几名滞留或逃往苏联)后,朝鲜要求中国和苏联将在逃朝鲜干部遣返,遭拒绝。

1956年9月,毛泽东建议米高扬和彭德怀一同前往朝鲜,劝服金日成改正错误,金日成被迫承认对延安派干部处理不当,答应改正,但金日成并未完全照当时承诺的改正错误。

11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认为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可能倒向美国,因而提出志愿军撤离朝鲜。

1957年1月,周恩来在莫斯科向赫鲁晓夫谈了志愿军撤军的想法,同时建议苏联从民主德国撤军。

赫鲁晓夫同意志愿军撤军,但认为苏联撤军还需等待时机。

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向金日成提出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的想法,并指出撤军对中朝有利,对美国不利,可使美国陷于被动。

并提出,若美国胆敢进攻朝鲜,中国军队将再次入朝作战。

金日成最终同意志愿军撤离朝鲜。

1958年2月5日,朝鲜发表声明,要求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

中国政府立即响应。

很快,周恩来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朝期间,双方政府就撤军问题达成协议,并发表联合声明:

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于1958年底前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

在撤军的同时,中朝方面又与联合国军方面就撤军问题展开一场宣传和外交斗争。

起初,美国陷于被动,但很快与其他国家达成共识,欢迎志愿军方面的行动,但联合国军在朝鲜统一前不撤出。

不过朝鲜停战后,部分联合国军也陆续撤出韩国。

至1958年前后,尚余6万左右。

至1970年代初,约剩3万人。

1970年代末,卡特政府一度准备将美军全部撤离韩国,后来又作罢。

1990年代,韩国政府收回美军司令部对韩国军队的平时指挥权,但战时指挥权仍归美军司令部掌握。

美国答应2012年将韩国军队的战时指挥权也归还韩国政府,但是至今暂未归还。

韩国预计将于2023年完成国防改革计划后,从美军手中收回战时指挥权。

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卡代什行动】

1956年

是一次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

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

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

到战争结束后,只有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起因

埃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苏伊士运河曾由英国和法国共同管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运河的战略意义重大,一旦控制苏伊士运河就可以控制整个东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战争中英军控制了该运河。

1947年英国军队从运河撤兵,次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之后不久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获得胜利。

1952年,埃及军队的军官们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国王的君主政权。

新政府抛弃了旧政府亲西方的政策,实行民族主义政策,这导致了西方国家和以色列开始因苏伊士运河而与埃及发生争端。

1956年,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升级,双方都时常袭击对方领土,由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总统领导的埃及政府于是关闭了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

【亲苏】另一方面,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新政府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公开反对英国在中东建立的军事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并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发展亲密关系。

这引起美国方面的不满,逐宣布停止向埃及提供援助修建阿斯旺水坝。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通过运河的收入来独自修建阿斯旺水坝。

由于苏伊士运河是欧洲国家到东方贸易的重要航道,而且英国企业和银行拥有运河44%的股份,纳塞尔的决定引起英法两国的极度不满。

【阴谋】在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几个月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在巴黎郊外的塞弗尔举行了秘密会议。

这次会议的详情直到多年之后才被曝光,而且会议的详悉记录已经被销毁。

会议的三方制订了周密的重夺苏伊士运河的计划:

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动袭击,然后英法两国介入,要求双方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停火,之后再由两国军队进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达到接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

停火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

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

经济上,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亦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

另一方面,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

美苏两国的介入动机各不相同:

美国希望能够拉拢一批刚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底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阵营;而苏联则能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淡化国际社会对其出兵匈牙利的关注。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苏伊士运河危机也导致英国艾登政府垮台。

北部湾事件【视为越战一部分】

【东京湾事件】1964年8月

是1964年8月北越和美国之间在北部湾(东京湾)海上发生的武装冲突。

该事件导致美国国会通过针对北越的北部湾决议案,开始对北越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越战全面升级。

背景

日内瓦会议后越南南北分裂。

在美国支持下,南越吴廷琰政权在南越推行反共独裁统治。

与此相对,共产主义的北越坚持统一越南的方针。

1960年在北越暗中支持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在南越成立。

越共在南越进行的游击战,使南越政权带来很大打击;同时吴廷琰及其家族的独裁统治也造成国内各阶层的不满。

1963年吴廷琰和肯尼迪先后被杀,南越杨文明又很快下台,阮庆和约翰逊各自执政。

约翰逊指示加大对南越的军事援助力度。

而距此稍早的1961年,中情局已经开始进行一项秘密进攻北越的计划。

为此事件爆发前不久美国海军专门从挪威抽调舰艇。

不过其中的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很大程度上夸张了自身卷入交火的情况。

事件简介

马多克斯号自7月31日起开始在北部湾一带巡逻,进行侦查任务。

据其反映,8月2日其在公海遭到3艘北越P-4巡逻鱼雷艇攻击,其进行自卫还击。

当时在附近的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闻讯派遣战斗机增援,击沉北越一艘鱼雷艇,重伤一艘。

马多克斯号受轻伤,后与另一驱逐舰特纳·乔伊号会合,驶回南越海域。

8月4日马多克斯号与特纳·乔伊号再次在北越沿海进行巡哨活动。

晚间它们根据雷达确认受到北越攻击。

尽管连马多克斯号的舰长也无法确认敌人是否存在,两舰依旧进行了“还击”。

【第二次事实不确定】

受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尤其是8月4日的“事件”),8月7日美国国会全票通过了北部湾决议案,授权总统约翰逊对北越采取措施。

自1965年2月起美国对北越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开始,越战全面升级。

【解决机制与越战相连】

越南战争

【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1959年—1975年,共16年。

1945年-1954年,9年越法战争

为南越(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

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

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

背景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

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

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南部。

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

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选举将使共产主义的影响进入南越政府,因此吴廷琰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南越行个人独断独行的威权统治,这也使北越赢得公共关系战的胜利。

开战

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

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反吴廷琰政府的各派组成,事实上由越共中央委员会控制。

同年,中苏论战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运”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北越对南方进攻。

【实质美苏冷战】这时候中南半岛的冲突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热战。

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共产主义的决心。

同时认为,冲突最好遵循朝鲜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两超级强权间直接核战争威胁的一种方式。

此时,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乡村,虽然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权与腐败导致吴廷琰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民族解放战线扩大势力。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吴廷琰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开启了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

结束

1969年,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让美军逐步撤出越南,并于当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军。

但在美越谈判进行的同时,战争仍在继续。

1969年3月,美军开始秘密轰炸柬埔寨境内的北越军事基地;5月,汉堡高地战役爆发。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亲美的朗诺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的政权;5月,在朗诺的默许下,美军入侵柬埔寨,进攻那里的北越军事基地。

到1971年,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4万。

1972年3月,武元甲动员了几乎全部北越军事力量,发动了比1968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以失败告终。

复活节攻势的失败,美国B-52战略轰炸的威力,以及急于同美国改善关系的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压力迫使北越回到谈判桌前。

1973年1月27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美国、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在巴黎正式签定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即巴黎和平协约)。

随后两个月内,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美军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间的战争并未结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

游击战依旧在进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乡村。

1975年1月,北越从复活节攻势的巨大损失中恢复过来,发起了最后的决定性攻势。

短短几个月内,南越政府军心土崩瓦解。

阮文绍于3月17日宣布南越放弃中央高地,各地军队无秩序地撤退,各大城市相继迅速陷落。

在1975年4月,北越发动春禄战役和胡志明战役,旨在于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贡,以防南越军队能在雨季重新组织起新的防御和反击。

美国总统福特于4月7日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国会重新考虑援助越南,包括拨出紧急军事援助,不成,于4月23日宣布越战正式结束,美军从此只协助美国军民及其他与越南共和国有关系的南越人离开越南。

4月27日,西贡新山机场开始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