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docx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没有成熟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即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不论男孩或女孩,在身体内外都发生着许多奇妙的变化。
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在我国,青春期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学阶段,而实际上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以通常把10—20岁这段时间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青春期,青少年不仅在生理上和身体形态上有明显变化,而且在心理、行为模式、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情绪情感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开始,面对青春期青少年身体、心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青春期,使孩子在成长中保持健康的身心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等,对于家长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的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心理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心理活动又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1、青少年智力活动的特点
青少年智力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觉和观察、思维、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1)知觉和观察
由于青少年学生学习的要求及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其知觉和观察的水平不断在提高,且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2)记忆力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能够很好地按照一定的学习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记忆活动,意义识记已成为识记的主要方法,因此这一时期意义识记已居于支配地位。
(3)思维
青少年时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增强,但是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
随着青少年学习内容的深入,他们要掌握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重要的科学理论,如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原理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解等,这时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
加之青少年学习内容的繁杂,也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2、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征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人的自我意识一生都在发生变化,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青少年青春期自我意识成熟的具体表现是关心和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和社会价值;开始独立地评价自己或别人,并且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地自我特征;要求实现自我教育。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的道德行为的观念和体系,青春期孩子形成世界观有一个过程,一般少年时期有了对世界观问题的兴趣,但是认识很浅薄,而高中时期才开始逐步形成对于世界、对于人生较稳定、较系统的看法,因为世界观的形成是受许多因素所制约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然,青年初期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但还是不成熟、不稳定的,还要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进一步经受考验。
(3)能力,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品格,能力包含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结构复杂,因此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地说,知觉能力发展较早,最先达到高峰,其次是记忆能力,发展较晚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各有早晚,但是到青春期才趋于成熟,达到发展的高峰。
3、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征
情感的热烈奔放,大起大伏是青少年的显著特征。
青少年几种基本的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表现方式和掌控方式已经与儿童时期不同,这表明其情绪情感已经渐趋成熟,而且青少年已经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青少年对情感的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已经从外露型向内隐型过渡,主要表现为表情与内部体验的不一致,以青少年的交友来说,明明对某一个人很反感,但是他却表现出故作笑脸、以示友好的外部表情,而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明明很喜欢那个异性,但是表面却表现的很冷淡,甚至疏远等。
4、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征
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克服困难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具体表现为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地独立思考想办法,不再像儿童那样轻易求助他人;再就是青少年行动的果断性逐渐增强,由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青少年面对充满矛盾的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验比较迅速地辨明是非,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最后青少年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增强,行动带有理智,但是有时也表现为冲动,面对困难,能表现出坚持性,凡事不肯轻易服输,即使受挫,也不灰心。
5、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特征
健康的性心理发展是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主要包括青少年对自身性征发育的关注、与异性交往的体验、性冲动带来的各种心理以及性价值观、恋爱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性心理是随着青少年的年龄的升高而不断变化的,心理的变化必然在行为上有一定的表现,如对性知识的追求,对异性的好奇和关注,对自我形象地审视,如有些女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到苦恼、自卑等,对异性的爱慕向往,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欲望和幻想、性冲动与自慰行为等等,这些表现也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特点。
一般来说,影响性心理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人的生理状况、社会环境状况和心理状况等,因此也会呈现出性心理方面的差异,对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父母要特别关注,正确对待。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适应良好的状态,即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表达至今未统一,这里我们主要选出关于心理健康诸多标准中国内、国外的几种观点供家长参考。
国内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有代表性观点有以下:
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相符合。
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
认知功能良好;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近年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
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调查和专家讨论,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具体可从五个方面来衡量:
1、自我认识方面:
应该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有心理安全感;
2、独立性方面:
应该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能够解决日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3、情绪方面:
要求情绪基本稳定,心态比较积极,能够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4、人际交往方面:
应该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5、环境适应方面:
要求能够接受现实、承受挫折,并采取合理措施应对困难。
国外关于心理健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的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即:
清晰有效地感知现实;能较好的接受经验,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和增进人的整合、完整、统一;有良好的自发性、表现性,生气勃勃;拥有真正的自我,牢固的同一性,自主、独特的个性;增长了的客观性,超越自我;创造性的重新获得;融合具体和抽象的能力;民主的性格结构;爱的能力。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
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结合以上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说法,针对青少年年龄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发展正常是青少年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条件,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经过专业测量,智商在70分以上属于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于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青少年较难适应社会生活,较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2)正确认识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逐渐地去改变它,同时还会努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坦然面对,相反,对自己认识不足的人,总是不能认清自己,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从而,常常处于紧张和不安之中,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也无法平衡。
(3)会与人相处
学会与人相处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在学校、家庭、社会当中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
能够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也能被他人所理解,被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交流与沟通,与人相处总是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因而在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从而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4)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
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的表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情感较活跃的时期,认知、情感、举止、言行应该基本符合其年龄特征,同时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性别表现,男生要具有男生阳刚之气,女生也具有阴柔之美的特点,这也是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尺度。
(5)会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抵制和克服消极不良情绪。
(6)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学习,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生活充满激情,能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在生活中,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和力量。
同时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还热爱生命,能认清生命对自己的价值,有这样一个案例:
17岁郑姓男生网上看到有偿器官捐献的广告后,男生一路北上湖南郴州,与中介谈拢价格后,在一家当地的医院做了肾切除手术,三天之后小郑就被带出了医院,同时他得到了换肾的22000元人民币。
郑姓男生告诉广东省深圳电视台:
“我想拥有一台iPad2,可是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一天我上网发现有卖肾中介登的广告说卖一个肾就给二万元人民币。
”回家后随着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这个男生不得不把事实告诉了母亲,母亲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但是那个中介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个男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唯物质至上,是很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的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还善于学习、热爱学习,把求知和增长才干看成是一种乐趣,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等。
(7)会自我调节
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会遇到许多矛盾,但由于青少年社会化水平较低,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高,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或不满,就需要自身去积极地面对,并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这也是避免心理损伤的重要手段。
(三)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亲子关系处理得当,才会使孩子对家庭产生深厚的感情和应有的责任感,形成积极地独立态度,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反之,处理不好,矛盾激化,则会刺激孩子的反抗情绪,进而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社会交往,使他们长期陷入压抑和孤独感中而难以自拔,对家庭观念的形成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留下一生的遗憾,父母也因此会失去孩子对自己应有的尊敬和爱戴,以至于丢失应有的教育权威,因此,父母很有必要了解孩子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于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障碍性心理问题,一类是发展性心理问题。
1、障碍性心理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引起的,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功能或心理发展,属于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自闭症、焦虑症、多动症等,对于障碍性心理问题,父母要带孩子找专门的心理咨询专家或心理医生治疗,一般青少年存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人数较少,更多的是发展性心理问题。
小梅从初二开始就有焦虑的情形发生,只要有点压力,他就感觉到浑身不舒服,特别是到了考试,他就更加难受,整个人简直是紧张无比,有时候真的受不了则会服镇静剂,现在小梅已经上大二了,但是焦虑的症状仍然未见好转,常常莫名奇妙的觉得“烦得要命”“没法活了”“头疼的受不了了”“生活不充实”
等等,他也尝试过自我控制,但效果总是不理想,有时候他甚至会抛下课本,自己一个人去个地方过一段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是回来以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
最近一段时间,她除了心神不安、晚上经常失眠外,白天多数时候则会出汗,全身肌肉僵硬,还有一些说不出来的莫名其妙的感觉,她自己也说不出来,这使她很难过。
以上例子中的小梅患的就是焦虑症,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
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焦虑症一般要立足于预防为主,关键就是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般对于患有焦虑症的人来说,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采用一些自我疗法如暗示疗法、松弛疗法、分析疗法、刺激疗法、催眠疗法等。
2、发展性心理问题
发展性心理问题是伴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但是,如果这些危机得不到及时解决,有的可能发展成障碍性心理问题,青少年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类问题、交往类问题、个性心理问题、情绪情感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需要父母适时地给孩子以引导,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危机,使孩子健康成长。
(1)学习类问题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大多数青少年身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有调查显示,在儿童心理门诊中,约60%的儿童是因为学习困难而就诊的,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类问题主要表现为:
厌学情绪、考试焦虑。
厌学情绪
2004年,据北京市部分中小学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学生厌学一般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冷漠,感到学习没劲,失去上进心,更为严重的根本就无心学习,引起青少年学习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障碍、学习方法不当、家庭环境不良和师生关系紧张以及父母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等。
小明在班里的个头最高,长得也很帅,大家都叫他帅哥。
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条件比较好。
可是上了高中以后,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下降,他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没劲学习,他身边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是跟他一样,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一谈到学习,他们都觉得在学校就是要好好玩一玩,除了上体育课,小明劲头十足外,上啥课他都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是睡觉就是开小差,总想着啥时间下课,下课后再去哪玩,他先是迷上了滑旱冰,玩了一阵子又迷上了上网,有时候上学校连书包都不带,随便借同学的书放在书桌上敷衍了事。
青少年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
再就是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学历压力很大,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有出息、有前途,具体就是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能超出别人。
当孩子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时,部分家长就可能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而不是去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负担,当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有的甚至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后果,如:
浙江某地的有一位小学生因对其母亲的严加管教不服,不仅厌学,而且产生对抗心理,最后一气之下,竟然把他的亲生母亲给杀了。
最后就是孩子的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有些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希望能有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和老师,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不善于灵活运用知识,结果还是事与愿违,考试成绩经常不理想,因此就感觉到自卑,觉得自己比别人笨,无脸见同学、见老师、见父母,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打骂。
指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厌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要主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更多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找出厌学心理的原因,并且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远大的理想。
第二、父母要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并且要积极配合学校,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多给他们一些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让孩子顺其自然,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健康地发展。
第三、要教会孩子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启发孩子正确地对待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不断地鼓励和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因考试压力而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
每逢考试,尤其是一些重大的考试,就会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坐卧不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这些都属于考试焦虑的表现。
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考试焦虑在青少年学习类问题中占突出地位,大部分青少年学生都有考试焦虑情绪,但是严重的程度都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偏高,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而引起的。
一位父母离异的六年级女生,承载着单亲母亲不可理喻的过高期望,每学期必须考第一,巨大的心理压力,折磨着孩子整晚睡不着觉,在保持了五年全班第一后,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一考试全身颤抖,最后根本就无法正常学习,只能暂时回家休学,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得孩子的压力过大,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心理学研究认为,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是可逆的,可改变的。
因此,根据青少年考试焦虑的成因,可以帮助青少年降低和防治考试焦虑。
适当的焦虑对孩子是有益的,孩子在考试前表现出适当的焦虑是有益的,可以加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有助于孩子的考试,但是对于考试焦虑严重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例如孩子所感兴趣的事情,并给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以积极适时地肯定,同时建议父母们多和教师沟通,也可以让教师多关注、多表扬、多鼓励孩子,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随着自信心的提升,孩子慢慢地也会克服考试焦虑状态。
其次,父母要弄清楚孩子考试焦虑的原因,有的孩子是因为考试对自己的重要性、简单和复杂的程度等所造成的考试焦虑,有的孩子则是因为本来个性就比较胆怯、敏感,遇到事情就紧张、焦虑,有的孩子则是因为过去考试成绩不好,心里有抹不去的阴影,因此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父母应该弄清楚孩子考试焦虑的具体原因,帮助孩子解除焦虑,如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其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让孩子明白,考试是为了检查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不是与同学之间进行竞争,再就是考试前父母要让孩子做好复习的工作,不要过于疲劳。
第三就是教给孩子考前自我放松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孩子在进入考场后,以舒适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平衡,心里默默数数,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像闻花香一样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为脚、双腿、背部、颈、手心,然后再开始答题。
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心情平静。
(2)交往类问题
青春期孩子的交往对象无非是同伴、朋友、父母和教师,我们主要了解孩子与同学、父母、教师的交往关系的主要特点。
与同伴的关系,青少年与同伴交往和相处得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他们希望在班级同伴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以及同伴朋友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有的青少年与同伴关系不融洽,得不到所期望的友谊,感到孤独寂寞,还有的青少年不能理解同学间竞争和合作的关系问题,与同伴关系紧张,自己也很苦恼。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历时十年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该中心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进行了3次调查,3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调查对象是全国10个省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调研发现:
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较为和谐,人际关系好于非独生子女
调查显示,近5年来,独生子女对朋友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知心朋友”的独生子女比例由2005年的37.6%上升到2010年的43.3%,而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知心朋友”的非独生子女比例则由34.9%略微下降到34.2%。
这说明,朋友在独生子女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凸显,独生子女对朋友的需求和重视愈加强烈。
异性交往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普遍现象
进入青春期的儿童交友的对象发生了变化,2010年的调查显示,10.6%的初中生与同学朋友在一起经常讨论异性同学,是小学低年级(2.5%)和小学高年级(2.7%)时的4倍,而初中生经常讨论同性同学的比例(11.5%)仅较小学低年级(8.3%)和小学高年级(7.3%)略有上升。
进入初中后,少年对异性的兴趣迅速提升。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异性交往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个人才能逐步了解和熟悉异性,学会与异性相处,从而在处理人际交往时能自然、从容,完成个体的社会化。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已经开始向恋爱关系方向萌动与发展。
今天中学生对恋爱的态度更为开放。
201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
认为恋爱是“个人自由”的初中生比例为43.2%,认为“绝对不可以”恋爱的占56.8%。
从小学到中学,认为恋爱是“个人自由”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分别为17.0%、18.4%和43.2%。
数据还显示,10.4%的初中生谈过恋爱,城市初中生(11.9%)略多与农村初中生(9.0%),男生(13.2%)多与女生(8.0%)。
研究表明,青少年早期过于频繁的约会和恋爱关系,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有负面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早期的恋爱关系对青少年而言是一种没有价值的人际交往经历,只要不是过早地、过于频繁地投入狂热的恋爱关系,同完全没有与异性交往相比,适量的异性交往与青少年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伴而生。
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父母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等。
随着青少年生理、社会性以及认知等的变化,这一时期青少年与与父母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亲子冲突,一般来说,初中阶段亲子冲突一直呈增长态势,而初三阶段最为严重,高中阶段亲子冲突逐渐缓和,而大部分冲突都是有关青少年生活琐事所造成的冲突,例如青少年的个人卫生问题、按时上下学问题、消费问题、上网问题、交友问题等等,而关于青少年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冲突比例很小。
大多数亲子冲突发生在青少年与母亲之间,因为现在大多家庭都是母亲更多的去管理孩子的日常生活,而父亲参与青少年日常活动的程度和范围要少于母亲。
与父母冲突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心理发展的速度,那么必然会使其身心发展产生不协调,他们的情绪情感起伏变化比较大,自我控制能力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