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6521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已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连续进行了大规模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使得大学毕业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727万人,比2008年559万增加了168万人,高校毕业生成为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时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

为此,本人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此项调查。

一、调查对象

常州大学在校学生

2、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调查问卷实发250份,实际收回215份,有效问卷200份。

3、调查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的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从而让社会了解学生真正所需,及早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择业观。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

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调查结果

1、对所学的专业满意度

表一

选项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选择人数

22

39

85

35

19

对所学专业满意度

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度不是很高,43%表示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一般。

但是整体满意度(一般以上)还是占到七成以上。

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自我认识和对专业的未来发展把握还略显不足,学习专业后觉得还是和自己的之前想象不一致,导致满意度一般。

2、对职业的取向

表二

选项

民营企业

国营企业

外资,合资企业

自主创业

政府部门,国家事业单位

其它

无所谓

选择人数

24

48

50

6

56

4

12

对职业的取向

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进入国家和事业单位工作,想进入外企或者中外合资企业的人数也有四成。

值得注意的是想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只有12%,但事实是民营企业是吸收大学生工作的主体,这就产生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外资或合资企业尤其是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很是有限。

另外选择毕业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很少只有3%,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求职工作,这就更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3、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的因素

表三

选项

薪水

地理因素

行业前景

个人喜好

办公环境

其它

选择人数

46

34

32

60

22

6

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

选择工作学生首先考虑最多的就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这就要大学生深刻剖析自己的个人特性,选择真正自己喜欢并且热爱的工作,其次是薪水的高低,但是现实求职时可能并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需要大学生权衡和妥协,考虑一些客观实际的因素。

4、看待工作是否应该和专业对口问题

表四

选项

专业一定要对口

.既来之则安之

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行业

其它

所占百分比%

22

27

36

15

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在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上36%的人表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专业对口居其次,而22%得人认为工作与专业一定要对口。

5、第一份工作的薪酬

表五

薪酬期望

1500元以下

1500元—2500元

2501元—3500元

3500元以上

不要钱,能锻炼就行

选择人数

25人

57人

88人

24人

6人

百分比

12.5%

28.5%

44%

12%

3%

44%的人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应该在2501—3500元之间,28.5%的人认为应该在1500—2500之间。

从中看出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比较实际,当然也和如今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关。

6、希望到哪儿工作

工作地域选择

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选择在经济文化中心的人最多,其次是在一般的城市工作。

说明大学生毕业之后绝大部分还是希望自己在大城市里拼一拼,寻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这也导致如今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岗位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了“蚁族”。

7、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毕业生具备的素质

在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中34%的学生认为专业水平是最重要的,使所有素质中比例最高的,四成的人认为心理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表现。

这说明专业水平是大学毕业生毕业找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作为基础,才能在职场上更胜一筹。

8、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主要原因中最突出的就是缺乏实际仅能与经验这项也是目前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门槛,这说明高校还是侧重于对学生理论水平的培养而实践环节还是抓得不够,另外就业人数过多这一客观现实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9、毕业及即将毕业的人当中的平均就业率

表六

就业率

30%以下

30(含)~50%

50(含)~70%

70(含)~90%

90%(含)以上

不清楚

选择人数

14

23

45

56

12

50

百分比

7%

11.5%

22.5%

28%

6%

25%

对平均就业率的预期在50%~90%的选择人数最多说明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率预期不高。

10、会选择哪个途径求职

求职途径

从上图可以看出求职途径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就是父母亲戚朋友的介绍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还是以父辈们的人际关系找工作为主,可以大大降低工作的门槛,而自主寻找工作的难度比较大,往往成功率不高。

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上求职因其操作简单,效率较高,范围广,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的大学生群体也占了较大的比重,仅次于父辈介绍,校园招聘会也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渠道。

11、有否考过相关职业证书或兼职工作或学生干部

在校工作、学习经历

从上图看出大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的有过兼职、担任学生干部、考证的经历。

12、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

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

从上图可以看出由于大学毕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在大学生中也越来越提前大一和大二就开始关注的比率就达到40%。

说明大学生找工作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

13、学的专业与您找的工作是否对口

学的专业与您找的工作是否对口

上图中学的专业与您找的工作完全对口的比率只有11%,而绝大部分表示不是很对口或者不对口,说明高校专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所需的差距还是比较大,有人匹配度不是很高。

14、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有没有安排实习

学校有没有安排实习

15、实习对您求职过程中有没有帮助

实习对您求职过程中有没有帮助

从上面两图中看出虽然大多数高校安排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但是学生认为实习对自己求职过程中帮组很大的有较大影响的比率只有22%。

说明高校还是要根据目前用人单位所需来进行专业实习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16、工作中男女待遇比例是否均衡

工作中男女待遇比例是否均衡

从图中看出在男女待遇是否均衡的问题上48%的人认为男生待遇会比女生好,远远超过其他选项,说明在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的中,男生往往待遇更高就业更好。

17、高等院校专业近几年的就业低的原因是

高等院校专业近几年的就业低的原因

选择人数最多的还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一选项,这说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能力锻炼还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另外就业指导不够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目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体制还不完善甚至就没有就业指导完全任凭学生自我发展,这对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极大的欠缺。

 

四、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

但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旦应聘受到挫折后,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缺乏自信。

这种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

2、焦虑心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大多为过度焦虑。

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

目前,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

然而,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

毕业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牛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

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

3、依赖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家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已成为历史,但仍有毕业生对此感觉不适应,他们不愿放弃传统就业渠道,思想上还残存“统招统分”的意识观念,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却又不愿意到处奔波,寄希望于学校,寄希耀于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听候学校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就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4、不平衡心理。

有的毕业生受某些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或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等,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产生不平衡心理。

看到有关系、有门路的同学顺利找到待遇好、薪水高的工作。

而自己到处奔波,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常常会产生不公平感。

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心理。

这种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与人攀比,工资待遇达不到别人的水乎一律不去,由此丧失了许多选择的机会。

5、怕苦心理。

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他们就业期望值很高,工资待遇、交通、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都列在选择标准中,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和高工资又舒适的工作,不愿选择条件较差的或者更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去工作。

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创业,从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注重享受、坐享其成,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

这种脱离实际的怕吃苦、讲实惠的心理,使得就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

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l%)。

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只有9.62%和7.39%。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

(1)高校的不断扩招,供需矛盾长期存在。

扩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这是大学牛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痼疾。

然而,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大学毕业生212.2万人,2008—2013年大学毕业生分别为559万人、610万人、631万人、660万人、680万人和699万人,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牛将达到了刨纪录的727万人,这势必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压力增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

所谓的供需矛盾并不是单纯地指我国的大学生太多了,而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结构与市场要求的矛盾,以及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等。

比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冷门与热门专业之间的不平衡、偏远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将成为供需矛盾的主要体现。

这些供需矛盾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2)就业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打破了由国家“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传统就业体制,本着公正、公平、择优、自愿的原则,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

这些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3)经济危机的影响。

金融海啸的危害使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的受害者。

从各校统计的数据看,与2008年同期相比,一些高校的到校登记举办宣讲会的企业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减少了三分之一。

据调查,减少的职位主要为一些出口贸易、生产制造型企业以及银行、证券公司、房地产等职位,一些相关企业甚至取消了招聘会。

即使在已经开始的校园招聘会上,来招聘的单位没有往年多,需要的名额也十分有限;且实质性的招聘比以往减少,更多的只是为了宣传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而已。

面对这样一个“寒冬”,2008年后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

2、学校因素

(1)学科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也暴露出来,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日益凸现。

高校的职责就在于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校就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培养力度。

然而,许多高校在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不搞深入的社会调研,盲目扩充专业、扩大招生。

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

大多专业划分又相对狭窄,针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且重理论重知识、轻实践轻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自信,竞争力不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2)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现在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重视管理功能,忽略了其根本指导意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就业指导的内容也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

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乏味,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对于如何结合本专业的实际,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毕业生明白自己适合的工作类型及方向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比较缺乏,几乎不含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求职道德、成功道路等方面的教育。

这些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无法准确地自我定位而茫然失措。

(3)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不够深入。

2014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

尽管高校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但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依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

3、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1)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和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据调查,大学生中有36.5%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2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不十分清楚,54.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不十分清楚。

同时,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认识也很模糊和不确定。

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比较关心就业问题,对自己大学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但另一方面又对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

(2)一些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

一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二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沟通的能力;四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31。

而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大学生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3)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据相关数据统计,30.4%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几乎没有心理准备。

对待就业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不能IF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

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

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

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

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

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要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1)客观评价自我,主动适应社会。

常言道:

知人为聪.知已为明;知人不易,知已更难。

每个大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树立良好的心态,客观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身能力。

审视自己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有哪些优势和欠缺,更适合做哪些工作等,避免“眼高手低”。

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自我定位,找准求职方向,然后对照自己,检查自己,逐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2)建立自信,敢于竞争。

竞争无处不在。

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深入改革,增强竞争意识,敢于竞争。

要从实际出发,依靠真才实学,并准备经受挫折。

要知难而上,知难而进,要敢想、敢说、敢于,要相信自己经过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只要在实践中大胆去干。

就没有胜任不了的工作;只要在竞争中奋力拼搏,发挥自己的长处,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3)不怕挫折,从基层做起。

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一定不要消极退缩。

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

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要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4)不断充实自己。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大学生要想在就业中顺利应聘进而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在完成学业同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写作能力、交往能力及公关能力等。

在就业或面试时,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知识面宽,爱好运动、拥有健壮的体魄,善于沟通交流等等特长和能力,都可能成为较强的竞争优势。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

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否定的心态,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舒缓不良情绪:

(1)自我转化法。

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

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

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

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

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

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

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

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

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

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

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

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六、附录

(一)、附录一:

对此还做过调查的学者、专家有:

1.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著作]

2.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期刊论文]

3..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期刊论文]

4.邵淑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期刊论文]

5.朱秀珍.陈新添.王相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期刊论文]

6.张彩霞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体因素分析及调适[期刊论文]

7.胡卸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

8.夏甘霖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

9.李俊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干预[期刊论文]

10.陈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