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文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6518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在主义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存在主义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存在主义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存在主义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存在主义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存在主义文学.docx

《存在主义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在主义文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在主义文学.docx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百科名片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

从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

到了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派别观点

中国表现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文学史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

编辑本段文学主张、观点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

存在主义文学

义。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

一是以西蒙娜?

魏尔和加布里埃尔?

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

保罗?

萨特、阿尔培?

加缪、德?

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

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

萨特宣称:

“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

”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

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

“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

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

存在主义者曾经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

他们把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恶,看成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

存在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

由于它否认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在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及评价

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等。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

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

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

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

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

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

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

编辑本段名词简介

存在主义原是来自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克尔凯戈尔的一个哲学概念。

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

存在主义文学

心》开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河。

他于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哲学纲领,1944年上演的戏剧《密室》加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

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1942年)是存在主义最经典的两部小说,它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忧虑的、彷徨无主的“多余人物”。

早期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大都是表现荒诞世界中的生活的无意义的。

1946年萨特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论著,暗示了存在主义的新动向,作家不再单纯在荒诞的世界里书写无所事事,而是从绝望的世界中寻找希望。

萨特在战后的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新人道主义”精神,例如在《恭顺的妓女》(1947年)中,作者谴责了种族主义的罪恶行为,对被压迫被损害的黑人寄予深切的同情。

阿尔贝?

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大将。

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气息。

他的小说《局外人》和剧本《卡利古拉》(1945年)、《误会》(1944年)以及散文集《西叙福斯的神话》等,都揭露了荒诞世界里的荒诞人生:

现实世界无非是一个一无可为的荒诞世界,人的存在也是如此,人所苦苦追求的生活意义都丧失了着落,人的存在还有何意义。

存在主义的女将是西蒙娜?

德?

波伏瓦。

她是萨特的学生和伴侣。

《女宾》(1943年)是她的成名之作,小说描写一个摆脱了资产阶级陈规陋习羁绊的女性,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新人物。

此外,雷蒙?

盖兰、莫里斯?

梅洛?

蓬蒂、班雅曼?

丰达纳等作家也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显示了存在主义的风格,是存在主义的边缘作家。

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

秘鲁的巴尔加斯?

略萨,日本的安部公房和开高健,印度的尼勒默尔?

沃尔马等都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意大利的莫拉维亚、美国的诺曼?

梅勒和索尔?

贝洛等创作中亦可辨出存在主义的踪迹。

从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

到了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

存在主义文学最初是作为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象阐述而出现的,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其基本主题表现

存在主义文学

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

在特定的虚构的境遇在表现人物,展开情节,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其本质。

注重介入生活,贴近生活,作品富有真实感,如同实地拍摄一样地展示生活内容、集美丑于一身。

加强戏剧冲突,尤其注重表现人在选择与存在二者之间的痛苦的心理冲突。

结尾往往出人意料,意味深远,成为阐述问题的核心所在。

存在主义思潮流派,对后现代主义其他文学流派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编辑本段代表作家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

法国的让一保尔?

萨特(1905,1980),阿尔贝?

加缪(1913?

1960),西蒙娜?

德?

波伏瓦(1908,1986)

等。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

阿尔贝?

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1942),描写莫尔索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对死刑都等闲视之的生活经历。

以他的冷漠、局外人生活态度,表现世界存在的荒谬性,及其人物对世界秩序的精神不安与绝望心理。

《鼠疫》(1947)是加缪的顶峰之作。

通过鼠疫流行中人们的不同态度,表现重大的人生哲理。

成功塑造了里厄医生这样一个与鼠疫,即与法西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正面人物形象,展示世界存在的荒谬与罪恶,人类充满危机和无尽的灾难,只有选择正义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

波伏瓦的代表作品有《女客人》(1943)、《大人先生们》(1954)。

其他具有明显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有:

美国的诺曼?

梅勒(1923,)、索尔?

贝娄(1915,),法国的雷蒙?

盖夫(1905,1954)、莫里斯?

梅尔洛—蓬蒂(1908,1961),英国的戈尔丁(1911,)等。

编辑本段代表女将

存在主义的女将是西蒙娜?

德?

波伏瓦。

她是萨特的学生和伴侣。

《女宾》(1943年)是她的成名之作,小

存在主义文学

说描写一个摆脱了资产阶级陈规陋习羁绊的女性,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新人物。

西蒙娜?

德?

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

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

“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

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西蒙娜?

德?

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

萨特的终身伴侣。

又译做西蒙?

波娃。

全名为西蒙?

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

德?

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

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情。

波伏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

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

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

男性亦然。

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

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

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

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编辑本段文学先驱

存在主义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

克尔凯戈尔生于1813年,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管教,并且遗传了父亲的宗教忧郁症。

由于得了忧郁症,他觉得自己必须解除婚约。

但此举不太受到哥本哈根中产阶级的谅解,所以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受人唾弃和耻笑的对

象。

后来他逐渐也厌弃人也、耻笑世人,并因此而逐渐成为后来易卜生所描述的“人民公敌”。

他在晚年时,对于社会更是大肆批评。

他说:

“整个欧洲正走向破产的地步。

”他认为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缺乏热情和奉献的时代。

他对丹麦路德派教会的了无生气尤其感到不满,并对所谓的“星期日基督徒”加以无情的抨击。

对于克尔凯戈尔而言,基督教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而且是无法用理性解释的。

因此一个人要不就是相信基督教,要不就不信,不可以持一种“多少相信一些”或“相信到某种程度”的态度。

耶稣要不就是真的在复活节复活,要不就是没有。

如果他真的死而复活,如果他真的为我们而死的话,那么这件事实在深奥难解,势必会影响我们整个生命。

对克尔凯戈尔而言,活在‘宗教阶段’就等于是信奉基督。

不过对于非基督徒的思想家而言,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

盛行于20世纪的存在主义就是受到这位丹麦哲学家的启发。

编辑本段派别观点

两大派别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

一是以西蒙娜?

魏尔和加布里埃尔?

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

保罗?

萨特、阿尔培?

加缪、德?

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

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

萨特宣称:

“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

”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

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

“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

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

处世态度是消极的

存在主义者曾经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

他们把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恶,看成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

存在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

由于它否认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在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

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人并无先天本质

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

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

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

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

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

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

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

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

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