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6152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答案】

(1)D

(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

(4)B

【解析】【分析】

(1)D项“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作者改造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故选D。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读者好像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欣赏。

故选B。

(4)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故选B。

故答案为:

(1)D; 

(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

逗号把句子切分为意群,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作用的分析。

诗中多次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似乎是作者与读者在谈话,让人感到亲切真实;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

(1)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曹操是此气势恢宏往往运用:

①情景交融;②虚实结合;③动静结合;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乙】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两首小诗都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现代女诗人________,她原名叫________。

(2)甲诗中“心中的风雨”具体指什么?

(3)两首小诗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情感?

(4)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为接近?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你的心中

B.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你辛劳岁月的见证

【答案】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内容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主要内容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

《繁星•春水》是现代诗人冰心代表作,冰心原名谢婉莹。

(2)“心中的风雨”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对母爱的歌颂。

(4)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B中“条条斑痕”“辛劳岁月”不符合这一主题。

故选:

A。

故答案为: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各内容的理解能力。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

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2)“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字效果却更好。

为什么?

【答案】

(1)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老”字比“尽”字更传神。

“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解析】【分析】

(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几外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

答题格式:

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

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⑴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⑵“老”字比“尽”字更传神。

“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

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触觉:

冷;视觉:

明;听觉:

声。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解析】【分析】

(1)“已讶衾枕冷”的“冷”是触觉感知到的;“复见窗户明”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

“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

故答案为:

⑴触觉:

冷;视觉:

明;听觉:

声。

⑵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⑵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行;早春

(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题目和内容分析,题目“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是诗人游览的地点,“春”点明游览的时间,“行”是这首诗的线索,诗人首先游览的景点有:

孤山寺北、贾亭西,诗人边走边欣赏美景,最后到白沙提终。

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新燕”可以看出诗人游览的季节是早春。

(2)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早莺”“新燕”,他们的动作有“正暖树”“啄春泥”,边读边想象这几处早莺和新燕的动作、心理等,还要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进行着手,然后把这些想象到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故答案为:

⑴行;早春

⑵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线索及所写季节的能力。

一般古诗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②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③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等。

找线索的方法:

①要注意诗歌标题;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③要注意诗歌中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等。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

地名。

②拙:

同“茁”。

③行人:

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

(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9.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

(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

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

B.“夕阳西下”照应首句中的“昏”字,点名了时间。

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

【答案】

(1)形容悲伤到极点

(2)D

【解析】【分析】

(1)翻译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词语解释。

断肠人:

悲伤到极点的人。

断肠:

悲伤到极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小令的前三句分别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面的氛围凄凉伤感,第二幅画面氛围温馨,第一、三幅画面和第二幅画面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一种漂泊的凄凉。

最后两句中的“断肠人”直接点明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凄凉、思乡之情。

故“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表述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

⑴形容悲伤到极点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答案】

(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解析】【分析】

(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表达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2)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故答案为:

⑴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⑵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及写作手法的把握。

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情感和分析写作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意象的作用。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

(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

(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

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

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忽放;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