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设计.docx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1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解决处理一些生活实际小问题。
在本学期中,我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现总结如下:
一、一学年教学工作回顾: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
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琐碎,尤其学到微观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
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引路”作用。
“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多给学生指明方向,多做鼓励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对他的关系和爱护,让学生有内动力。
2、备课方面精讲精练,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规划,认真写好每一句要讲的话。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课时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
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
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
例如: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步骤简记为7个字,“查装(茶庄)定点收离熄(利息)”。
3、课后及时做好课堂总结
每节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搜集每节课各种教辅书中考核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课上有时间给学生提提问题,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以提高自己分析思维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必经途径。
4、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听课学习
为了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参与听课,教师间相互听课、听完课后能虚心向师父请教学习教学方法,收获颇丰。
新教师之间讨论困惑,相互取长补短,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对于第三章微观结构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能有直观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资源,
力求让学生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奇妙。
二、几点反思:
1、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
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中考试题涉及环保、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
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来逐步加强。
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知识,了解与化学相关的时事热点,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3、提高自身素养方面
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终身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我们也要坐下来静静的思考和学习,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学习新课程理念,品味着工作中的苦与乐,
抒写下每一天的感受,用心去体验生活与工作,感悟着其中的快乐。
每一学年的结束,其实也就是新一学年的起点,在这期间,我要认真思考自己怎样才能更有艺术地去教育学生,去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止为了孩子们的那双清澈的眼睛,也为了自己的那热爱教学的跳动的心。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初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科学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从初二的科学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打开初中科学的大门,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拔高。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
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科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
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
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
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
中学阶段形成科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科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例如科学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
学生如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科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
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
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
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
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
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
科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
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
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科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引入。
通过电的应用、产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发电站产生电如何输送来引入电路知识。
从电路实物图画法难过渡到电路图。
二、学生分析
对电学生是非常熟悉的事了,小学的常识课就已经涉及到了。
知道电比老虎还要可怕,电是非常有用的。
对于电的产生,电路还是相当陌生的。
从实物图过渡到电路图,学生在认知方面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
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并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
3、会画电路符号,能用电路符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4、知道用开关控制电路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元件的作用,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难点:
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五、方法设计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现代社会是一个电气化社会。
在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电在你的家中有哪些用途呢?
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要用电?
电从哪里来,你知道吗?
家庭和工厂用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
各种电池(认识各种电池:
干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可供各种小电器用电。
(二)电路
设问:
电灯为什么会发光?
怎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
实验:
图4-3小灯泡发光实验:
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
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思考:
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1、电路的组成:
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说明:
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的作用:
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回到电源的负极。
导线的作用:
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的作用:
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的作用:
控制电路通、断。
拓展:
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电能的;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能有无的。
2、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
继续刚才实验1的演示,重做图4-3的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
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小灯泡都不会发光,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
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将小灯泡取下,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
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绕坏,是不允许的。
必须防止电源短路。
思考:
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电流的大小比较:
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电流大小、电流正常、没有电流、电流过大
小结:
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
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观察:
观察手电筒电路。
看看这个电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可让学生自带手电筒,作随堂观察)。
思考:
手电筒电路的开关与我们演示实验中所用的开关是否相同?
你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此不同的开关?
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作用相同,结构可以不相同。
(三)电路元件和符号电路图
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为了简便,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件。
1、电路元件符号:
导线、电池、电池组、灯泡、开关、导线交叉不相连、导线间连接等。
2、电路图:
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叫电路图。
⑴让同学画出图4-9实验电路图。
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⑵变换一下图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
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⑶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实验:
图4-10、图4-11,画出实验电路图,引入电路的连接方法
3、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是串联和并联。
如果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法叫做串联,如果把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法叫做并联。
介绍: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干路、支路和分支点
补充:
1.画好电路图应注意的事项
(1)完整地反映电路的组成,即要把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都画在电路之中,不能遗漏某一电路器件。
(2)规范地使用器件符号。
(3)合理地安排器件符号的位置,应尽可能使器件均匀地分布在电路中,画成的电路图应清楚美观。
(4)平直地描绘连接导线,通常用横平、竖直的线段代表连接导线,转弯处一般取直角,使电路图画得简洁、工整。
2.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识别串、并联电路可以从电路中有无支路入手分析:
串联电路没有其它支路,并联电路中有几个支路。
也可以从电路的通断来判别:
串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个用电器,整个电路就被切断;而在并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条支路,其余支路仍然是通的。
3.设计电路的方法
设计电路,就是按照要求确定电路中的各个元件的位置。
其方法是:
先将开关和用电器对应地连接起来,要能分析出开关是控制哪个用电器的,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是控制干路,还是控制支路);再将开关和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起来,若开关是在干路中,应与电源串联。
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出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
在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画出电路图。
作图时,电路元件要按照规定的符号画出来。
最后,根据题中要求,按照所作出的电路图,逐项检查,看是否合乎要求。
4、连接电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按照一定顺序连接;②各元件与导线间的连接要牢靠;③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④连接电路时,一定要防止用导线把电源直接连接起来。
5、识别串联电路的方法是:
(1)从连接方式去识别:
在串联电路中,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
(2)从工作特点去识别。
因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所以流过第一个用电器的'电流,要全部流过第二个用电器,若第一个或第二个用电器出现问题,另一个用电器一定受到影响,也停止工作,即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彼此互相影响。
(3)通过实验观察识别。
只用一个电键就可以控制串联电路的各个用电器。
6、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是:
(1)从连接方式去识别:
在并联电路中,用电器是并联在电路的两点间的,所以电流的路径不是一条,而是若干条。
(2)从工作特点去识别:
因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若干条,每条路径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电路,各用电器彼此互不影响。
(3)通过实验观察去识别:
电路中的开关不只是一个,其中有一个控制整个电路的所有用电器,其余的开关控制各自支路的用电器。
练习:
(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需要哪些器材(包括名称、数量)?
(2)为防止接错或漏接,自己先拟定一个接线顺序。
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关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
(3)图1所示电路中的开关的接法是否正确?
如有错误,把它改正过来。
五、课后反思
课后练习安排的电路图的连接学生很感兴趣。
课后纷纷要求教师面批。
积极性令人感动。
本节内容安排为1课时。
教材从现实生活着手,带着学生进入电的世界。
教材的难点在于电路连接状态的判断。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好,基本能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
但在实物图和电路图的转化中却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4
初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身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实验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内容的兴趣。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问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如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并用纸片盖住倒转,发现纸片将杯中的水托住了不掉下来。
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
“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
”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二、实验教学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
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
因此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测塑料块上浮的原因。
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很容易猜出:
水对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浮力。
然后教师说:
“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不能作为定论;任何一个假设都要经过实验证明才能上升为科学的道理,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根据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有结构”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开展了,实验活动。
三、实验教学材料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支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
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工具箱器材。
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的(每种材料分10组)。
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
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先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3、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总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如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有结构”的材料如:
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的磁铁,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沟沫塑料板、磁铁座、小车等器材。
四、实验教学形式应具开放性
如学习《光》一课时,教材中原来安排了小孔成像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小孔成像实验,改成一个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探究“树荫下太阳的光斑的形状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
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
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五、实验教学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
六、实验教学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台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
如在学习《弹力》一课时,教师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已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来,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它有弹性。
七、实验教学信息要实现共享化
观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
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
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信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探究性实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学生交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文为主的文章,邓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个共同观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就是本文的文题。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的智慧无穷无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峦叠障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
”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话。
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
二.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停滞:
因为受到了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
不堪设想:
不能想象未来的情况,指事情的发展会有很坏的结果。
尖端:
发展水平最高的(科学技术等)。
三.课文内容讲解: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
这两次谈话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段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
这一段内容的重点是阐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背景。
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世界在变化”话语简短,却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准确地表明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科学技术。
而“封闭”、“自我孤立”则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发展不协调的现实,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
从1978年到1988年期间国内虽有变化,但邓小平认为力度不够,能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所以才说我们“落后了”。
而正是这个“落后”促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一科学论断,精辟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制约中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宗旨。
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此,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段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