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4084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docx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

  摘要:

针对近年来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投资基金能否替代商业银行的争论。

传统的金融机构理论已不足以解释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

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指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个性化工具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设计。

加快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新时期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关键词:

商业银行;核心功能;风险管理;新视角

  引言

  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在所有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1868年世界上第一只投资基金——“海外和殖民地信托”在英国诞生以来,投资基金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长足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势头更为猛烈,并对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形成持续压力。

新世纪以来,美国投资基金的资产规模更是超过了长期处于金融系统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

由此引发了商业银行是否会消失,转而由投资基金所替代的广泛争论。

  一、对传统理论的简要梳理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或者说功能究竟何在,理论界众说纷纭。

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有以下三种理论:

  “资产转换”功能说

  “资产转换”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和储蓄—投资过程》以及托宾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中提出并作出论述的。

他们认为各种金融中介都是为财富拥有者提供资金组合,并通过竞争获得自身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各种金融中介在开展金融业务时,都必须尽可能满足储蓄者与投资者的偏好,这种竞争的方式或满足的方式就是进行资产转换。

不同的资产转换方式造就了各种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的差别,银行主要是通过满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负债。

  “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说

  1976年乔治·本斯顿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应为金融中介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

他们认为,金融产品的制造取决于其未来销售价格能否弥补该产品生产时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制造适应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产品,是因为它有三大优势:

其一,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获得大量信息;其三,减少搜寻信息的成本。

交易成本与金融产品种类、消费者偏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将使成本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商业银行调整产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将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信息处理”功能说

  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分析金融机构存在和功能的视角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7年勒兰与佩勒的论文《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与金融中介》分析了事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认为借款人如何能够获得信贷,依赖于作为信号的企业内部投资信息非常困难。

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搜集信息的代理人组成专门的金融中介,以使贷款的资产组合和投资充分吸收这些信息。

戴蒙德在198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金融中介与代理监督》中分析了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只有借款人能够无成本地获得投资的最终结果,才会使金融合同对具体借款人活动适用的约束降低。

  二、对传统商业银行功能理论的重新认识

  对信用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中介功能是指促进资金融通的功能,即促使货币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资金融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大类。

由于金融风险的投机性、市场主体风险偏好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性、金融风险的可单独交易性,以及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上升超过信息成本的下降,市场主体对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对支付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支付中介功能是指银行代理客户进行现金收付或存款划转的功能。

虽然支付中介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它本身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收入只占极小比例。

美国所有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服务费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虽然整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但其绝对水平仍然只有4%左右。

支付中介本身仍然是银行的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

银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务是因为它能使银行增加存款,并从存贷款利差中获得收入。

  对信用创造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创造功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其存款和贷款业务,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的功能。

实际上,信用创造只是银行从事存贷款业务的一种客观结果,而不是其主动追求的一种目标。

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也只是其管理金融风险这一核心功能从而寻求利润过程中的的一种附属功能。

  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认识

  金融服务功能是商业银行提供除存贷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的功能。

大部分金融服务业务,如代理收付、代理基金销售、代理保险销售、基金托管等等,与支付中介业务一样,不是单独的盈利中心。

是银行利用其在存贷款等风险管理业务中形成的已有优势,投入少量的变动成本所增设的盈利业务。

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银行提供这类服务的需求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

  三、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特点——与投资基金的对比分析框架

  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个性化工具

  1.与投资基金相比,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突出特征是它所使用的工具——贷款是个性化的。

严格说,银行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需要所设计的,无论是贷款的金额、期限、利率、发放贷款时的信息依据、调查、审查、发放、回收过程,还是其提款安排和偿还安排,都与借款人独特的未来现金流相对应。

这种非标准化的特征使得贷款这种工具适合于所有规模、所有类型的企业和消费者。

然而,有价证券的标准化与银行贷款的非标准化形成鲜明对照。

证券的标准化存在巨额固定成本,且必须要使社会公众普遍认可,这使得证券融资只适用于大企业的巨额融资项目和成熟产品的融资。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核心作用。

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非标准化贷款转化成为标准化证券的过程。

在贷款证券化后,银行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其以非标准化方式管理风险的全部工作。

银行所需要的只是资金以及相应的风险。

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银行提供的是管理金融风险的服务,资金本身只是银行管理风险的一种工具一个载体,提供资金本身并不是银行服务的目的。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化器”的制度设计

  1.从对风险的吸收方式来看。

投资基金的机制设计就是要由基金持有人分享所有风险收益,同时直接分担所有风险损失,而基金管理人只能收取固定的管理费。

商业银行的机制设计要求银行本身承担风险。

首先,银行以到期无条件还本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承诺从存款人处吸收资金,然后按约定条件将资金贷放给贷款人,其后若贷款人违约,银行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存款人违约,从而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信用风险。

其次,银行按约定要保证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的需要,却不能因此向贷款人收回未到期贷款,这样银行就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

从商业银行承担“风险内化器”这一角色的合宜性上看,商业银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银行和基金经理与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激励机制问题。

只有在委托人能够低成本地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向代理人支付固定报酬的激励机制。

在不能低成本地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将代理人的收益与其努力程度完全挂钩,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不透明的贷款。

所以,风险内部化是银行与其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委托代理安排。

因为没有考虑风险处理因素,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地位其实是被低估了。

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风险功能的业务,都没有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

例如,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银行已经通过调查、审查、设计等方式管理过风险的贷款,不再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如果仍然运用资产规模来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重要性的标准,必然会低估商业银行应该有的地位。

也是近些年商业银行功能弱化说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论与启示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在于管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通过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个性化方式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设计。

商业银行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以贷款方式管理风险的能力。

尽管迄今为止商业银行制度并不完美,商业银行体系依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但这只能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来加以修正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通过对投资基金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的比较分析,得出二者有交叉与融合发展趋势的结论。

对研究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可以在发展投资基金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不断地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做到二者兼顾。

可以预见,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仍将把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

  参考文献:

  [1]代军勋.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曾康霖.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基金的兴起是否能取代商业银行[J].财贸经济,2002,.

  何德旭.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

一个比较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2,.

  王维强,于振玫.投资基金制度会取代商业银行制度吗——关于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

  肖奎喜,刘建和,杨义群.从金融功能观点解析投资基金能否替代商业银行[J].财经论丛,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