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3761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docx

妇产科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子宫颈癌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二、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三、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

 

子宫颈癌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子宫颈癌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放疗及手术治疗或两者联合应用。

晚期子宫颈癌(Ⅱb及Ⅲ期以上)均不宜单纯手术治疗,因此,动脉内化疗和栓塞已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

子宫颈癌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子宫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使瘤体及周围组织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同时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

【护理评估】

1.术前

1.1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年龄、职业、体重、药物过敏史、婚姻状况、末次月经、慢性病史;询问肿瘤病史及以往的治疗经过。

根据妇科恶性肿瘤的不同特点,收集专科病史,如:

子宫颈癌患者应了解婚育史、性生活史、慢性宫颈炎病史,高危男性接触史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史;子宫内膜癌患者应了解绝经后出血史,有无肥胖、糖尿病、少育、绝经推迟及激素替代治疗等;此外,还要了解曾否进行过介入治疗等。

1.2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对全身基础状况的了解,体温超过37.5°C提示患者可能有感染,血压升高、脉搏异常,提示可能有心脑血管的病变,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后再行手术。

1.3评估阴道流血的发生时间、量、性质、颜色等,有无接触性出血;阴道排液的性状、气味;阴道排出物的性状;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贫血、消瘦、恶病质等症状。

一过性跌倒、失语、失明、头痛、呕吐、偏瘫及昏迷为脑转移症状。

1.4了解辅助检查结果:

①血、尿、粪三大常规及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检查,若白细胞<3.0x109/L或电解质紊乱应在纠正后方行动脉栓塞+化疗术。

②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纤维蛋白原的检测,了解病人的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③与疾病相关的检查:

癌胚抗原(CE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碱性磷酸酶(LDA)、CA125、甲胎球蛋白(AFP)等检验结果。

④宫颈活组织检查:

子宫颈癌病人可有阳性结果。

⑤分段性刮宫:

子宫内膜癌病人可有阳性结果。

⑥B超检查:

各病的阳性结果。

1.5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社会方面的不同表现,当病人被确认患了癌症后会产生强烈的悲观失望、无助感,手术前精神压力很大,她们害怕麻醉及疼痛、怕出血多,担心手术失败及昂贵的手术费用给家庭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

这些心理问题将导致病人食欲不振,坐卧不安,彻夜难眠,因此,护士应注意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术中

2.1评估心率、脉搏、呼吸和血压,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手术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2.2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休克等造影剂过敏反应;对动脉栓塞/灌注栓塞化疗的病人应评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引起疼痛的原因有二:

一是栓塞剂及(或)化疗药物到达靶血管,刺激了血管内膜,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疼痛,另一原因是随着血管逐渐被栓塞,引起血管供应区组织的缺血而发生疼痛;对注射大剂量化疗药物者应观察呕吐情况。

2.3心理评估病人进入介入室常因环境陌生、害怕手术疼痛及担心发生意外而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呼吸增快、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管痉挛、手脚冰凉,这些改变将影响导管的插入。

3.术后

3.1病史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值班护士应详细了解手术情况,主要包括:

麻醉方式及效果,手术方式,插管是否顺利,有无并发症,术中尿量、输液及用药情况。

3.2生命体征:

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术后一般有中、低度发热,持续时间约3-7天不等,与使用大剂量化疗药物及栓塞血管导致肿瘤细胞的大量破坏,坏死组织被吸收引起机体反应有关。

对发热者注意热型及持续时间,应用24小时自控镇痛技术者应注意呼吸频率和深度。

接受化疗者应动态观察血象变化。

3.3皮肤:

观察插管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或瘀斑,骶尾部骨突处有无红肿、硬结等,因为栓塞了肿瘤血管的主要动脉有时可造成下肢部分的毛细血管缺氧,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渗血、瘀斑等现象。

3.4穿刺侧下肢血循环:

评估穿刺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肌力等,与对侧肢体及术前作比较。

3.5评估病人术后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应用止痛剂的效果。

3.6观察并记录尿量、颜色、性质。

3.7观察记录呕吐物的量和性质,是否出现水电解紊乱。

3.8神经损害表现:

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和局部栓塞后血管缺血缺氧,神经营养受障碍,病人可出现下肢麻木、肌力下降、跛行等现象。

3.9阴道排液:

由于局部动脉被栓塞并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可导致肿瘤组织变性坏死,阴道排出少量血液并伴有黄白色液体排出。

3.10心理社会评估术后病人最为关心的是手术是否成功,有无并发症,急切期待好的疗效出现。

因此,容易将一些栓塞后综合征误认为是手术失败而表现为沮丧、忧虑,对后续治疗失去信心,可有情绪低落、不愿说话、失眠、食欲不振、不适的主诉增多等表现。

【护理常规】

1.术前

1.1营养与饮食:

术前增加营养可以改善贫血、增加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保证手术和化疗的顺利进行。

应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在食物的烹调方面尽量适合患者的口味,以增加食欲,尤其是晚期肿瘤体质衰弱者,可在三餐之间增加牛奶、豆浆、鸡蛋和新鲜水果等。

1.2化验检查:

根据医嘱指导病人做好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验;协助病人完成影像学检查,如盆腔B超、MR、胸片X光、心电图等,必要时协助完成癌性标记物的采集,为动脉介入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1.3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血压一次,送手术前测血压,如果体温37.5°C以上或有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暂缓手术,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

1.4术前协助病人测量身高、体重,所得数据供医师计算病人体表面积以便确定化疗药量。

测量体重应在清晨让病人排空大小便后空腹状态下进行。

1.5皮肤准备术前一天完成沐浴、更衣、剪指甲等个人卫生清洁,然后行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备皮范围:

脐部以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外阴部。

特别要注意双侧腹股沟穿刺部位有无皮肤疾患、破损或感染。

备皮完毕用蓝墨水在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作标记,便于术中及术后观察。

1.6药物过敏试验术前一日根据手术麻醉方式和造影要求,进行碘过敏试验,并准确观察记录结果,由于目前所使用的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均可发生副反应,有时副反应甚至可以危及病人生命,因此,进行碘过敏试验还是很有必要的。

碘过敏试验的方法:

取30%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0.1ml作皮内注射,20分钟观察结果,若为阴性,再将剩余的0.9ml药液作静脉注射后进行观察,如有皮肤潮红、手足麻木感、头痛、恶心、呕吐、荨麻疹等即为阳性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皮试前护士应了解病人有无诱发碘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

肾功能不全、心肺疾病、糖尿病、哮喘、荨麻疹、湿疹、造影剂过敏史、其他过敏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史等,对有危险因素的病人,应谨慎做过敏试验。

1.7胃肠道准备介入手术前一天给予易消化饮食,术前六小时开始禁食、禁饮,避免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引起误吸

1.8留置导尿管为避免术中膀胱充盈影响手术操作,术前需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

若使用球囊导尿管,球囊内注入无菌注射液以3-4ml为宜,因为注入过多溶液将会使尿管前端开口位置过高导致引流不畅并影响术野的造影效果。

1.9其他术前按医嘱使用药物,例如:

安定、地塞米松、甲氧氯普胺等,目的是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并预防造影剂的副反应。

1.10物品准备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导管、导丝、血管鞘、明胶海绵,备好术中常规使用的药物,包括:

造影剂、抗生素、栓塞剂、化疗药、止吐药、抗凝剂、止痛药及急救物品。

2.术中

2.1病人体位取平卧位,双手自然放置于造影床边,用支架承托病人输液侧手臂、身体相对制动,以利于导管插入及荧屏图像监视,DSA造影时指导病人屏气,确保摄像的质量。

2.2心理支持为减轻病人的恐惧,可安排一名熟悉病人的专科护士陪同手术,用鼓励、安慰性语言保持与病人沟通,使病人获得安全感。

2.3正确配置化疗药物及抗生素,确保剂量、浓度、用法准确。

再次检查导管、导丝、栓塞剂等用物正确无误,完好无缺,按使用先后顺序摆置在手术台上。

2.4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和呼吸,并观察神志、尿量。

2.5观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由于手术操作的刺激,病人可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如胸闷、呼吸困难、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应立即报告操作医生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护士应熟悉介入室急救器材和急救药物的放置及使用,以便配合抢救。

2.6观察过敏反应:

尽管目前较多应用了非离子型造影剂,但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造影药物过敏仍是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在病人本身存在过敏的高危因素时,如出现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惊厥、休克和昏迷时,应考虑是过敏反应。

重度过敏反应可危及病人生命,需紧急处理:

吸氧、1‰肾上腺素0.5ml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5-1ml静脉滴注,予抗过敏、抗休克等对症处理。

2.7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介入治疗术中病人有明显的下腹部疼痛,尤以接受动脉栓塞/灌注栓塞化疗者为甚,单纯灌注化疗不明显。

在注药的短时间内,病人可感觉到腹部发热,伴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护士可予安慰鼓励;对程度较重的疼痛,术前或术中注射杜冷丁,可以缓解。

2.8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动脉灌注/灌注栓塞化疗的病人,由于短时间内注入大剂量化疗药的副作用,可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等化疗副反应,在手术前30分钟静脉注射昂丹司琼等可预防呕吐发生。

一旦发生呕吐应置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必要时使用吸痰器帮助清除口腔呕吐物。

3.术后

3.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每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一次,2小时后改为每小时测量一次,监测24小时。

由于术后病人可有3-7天发生中、低度发热,所以每天需测量体温3次,直至正常后3天。

发热期间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及补充水分,对中度以上发热者,尽可能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3.2病人卧位根据麻醉方式选择卧位,一般取平卧位,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制动6小时,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6小时后肢体可以左右旋转或取健侧卧位。

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护士应及时指导病人翻身。

翻身的方法:

病人用手紧压穿刺处向健侧转动体位。

并可通过护理人员给予按摩双下肢舒缓麻木和疲劳。

应避免屈膝、屈髋、咳嗽和打喷嚏动作,以免腹压突然增高而导致穿刺口出血,术后24小时后方可下床活动,应尽量避免下蹲动作。

3.3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术毕拔出导管后,穿刺局部一般以指压法压迫20分钟止血。

若有下列情况之一,压迫时间应延长,如:

患者消瘦、皮下脂肪疏松,出、凝血时间延长,穿刺不顺利或反复穿刺,高龄或有高血压病史者。

指压方法:

示指、中指并拢以指腹紧压皮肤穿刺点上端约0.5-1.0cm处,露出皮肤穿刺点以便观察指压效果,指压力量要适当,以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为宜。

解除指压后采用弹性绷带包扎伤口并置1公斤沙袋加压6小时,注意沙袋不能移位。

护士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保持敷料干燥,预防感染。

3.4下肢血循环监测应严密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肌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警惕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的发生。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宜30-60秒/次,应双足同时触摸,以便作对照,还要注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明显的疼痛及麻木感。

血栓形成多在术后1-3小时内出现症状,所以术后24小时要做好观察记录。

若出现皮肤颜色苍白、皮温下降、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物理治疗。

3.5尿量观察尿量正常是否可反映造影剂及化疗药物的降解产物排泄情况,因此病人术后应留置导尿管24小时并记录尿量,如术后在足量静脉输液24小时后有尿少现象,应警惕化疗药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3.6疼痛的观察及护理由于动脉栓塞后导致供血区组织的缺血缺氧产生疼痛,疼痛部位可以是下腹部、臀大肌、下肢等。

疼痛多表现为:

下腹部轻、中度阵发性胀痛,或持续剧烈的绞痛,缓解的措施是手术当天尽量注射杜冷丁,术后第二天开始,给予口服止痛药。

护士应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若疼痛超过一周,并较剧烈,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7会阴部护理由于介入术后可有一周左右阴道流血及排液,故应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

每日予高效碘溶液擦拭外阴两次,个别病人若出现化疗药物所致的阴唇部位黏膜溃疡,可予清洗后保持局部干燥,中成药珍珠散、喉风散涂布,若发生阴道黏膜溃疡,可予甲紫溶液涂擦局部,有感染者予1:

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两次。

3.8营养与饮食局麻者术后可进普食,由于化疗药物对消化道的副作用,患者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饮食宜清淡、高营养、易消化。

3.9做好心理护理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

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

简称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

其特征是在子宫肌层中出现了异位的内膜和腺体,伴有其周围的肌层细胞肥大和增生。

故有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而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则称为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为众多患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微创、安全治疗手段,既能满足病人保留生殖器官的愿望,又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缓解或消除月经过多、痛经症状,使肌瘤及子宫体积明显缩小。

【护理评估】

1.术前

1.1详细收集病人的资料,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月经史、婚姻生育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询问有关病史及治疗经过。

多数子宫肌瘤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时偶尔发现,应了解病人是否伴随其它压迫症状及继发性贫血,曾接受过何种治疗,疗效及用药后机体反映如何。

子宫腺肌病病人应了解有否接受过药物治疗及疗效如何。

1.2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营养状况,若血压升高,提示可能有新血管的病变;面色苍白,提示患者可能有贫血,应查明原因,给予适当处理后再行手术。

1.3评估月经周期是否规则,有无周期缩短或延长,月经量的改变,有无痛经史,若有痛经应了解痛经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

有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等症状。

1.4了解子宫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宫颈或阴道内有无脱出的瘤体等。

1.5了解辅助检查:

①血、尿、粪三大常规及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检查,例如:

心电图、胸部X光、肝肾功能测定,若白细胞<3.0x109/L,应在纠正后方能进行手术。

②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了解病人的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③性激素五项检查,了解病人性激素水平有无异常。

④诊断性刮宫,了解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以明确诊断。

⑤B超检查,粗略了解子宫、附件、肌瘤、子宫腺肌病的病灶情况。

⑥盆腔MR,精确了解子宫、附件情况,包括肌瘤大小、数目、位置、肌瘤的血供情况,子宫腺肌病的类型、血供及了解子宫内膜的情况等。

1.6心理社会评估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及对介入治疗的态度。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对待介入治疗的心态是不同的。

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①心理负担重,虽然子宫腺肌症本身并非肿瘤,但它的临床行为和表现却和恶性肿瘤相似。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症状,肛门坠胀及性交不适常影响情绪;月经不正常引起的贫血和痛经,使病人终日腰酸背痛,抑郁寡欢,甚至丧失工作能力;而长期的激素治疗,出现恶心、呕吐、体重增加、情绪不稳定、痤疮、血压升高等,致使很多病人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②患者年轻、未孕或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③多数患者是在经历了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后选择介入治疗,因此是抱着怀疑和期望的心态来作介入治疗的,她们虽然也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有所担忧,但最担心治疗效果不好,手术失败,不能减轻自己的病痛。

所以,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讲解手术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及配合治疗的信心。

1.7子宫肌瘤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不同于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①就诊的患者大多数为中年妇女,已无生育要求,但对肿瘤具有极度的恐惧。

②小部分患者有生育要求,担心介入治疗后肌瘤坏死,子宫是否也会坏死而影响生育。

③因为子宫肌瘤的治疗有较多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有效,但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举棋不定,彷徨不安。

④对介入治疗的疗效持怀疑的态度。

⑤对接受手术治疗感到恐惧不安,迫切需要咨询指导。

因此,护士应及时提供信息,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时消除病人的恐惧。

2.术中

2.1生命体征评估脉搏、呼吸及血压,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手术医生相应处理。

2.2症状和体征重点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和程度,产生疼痛的机制是:

栓塞剂作为一种刺激物,刺激了血管内膜引起微血管的强烈收缩,出现血管痉挛性疼痛;再者栓塞剂逐步栓塞了血管,引起该供应区的缺血而产生组织缺血性疼痛,除观察下腹部疼痛外,还应观察术侧肢体有无因股动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给予相应处理;此外还应观察病人有无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休克等造影剂过敏反应;子宫腺肌症病人应用博来霉素时应观察有无高热情况。

2.3心理评估病人进入介入室常因害怕手术疼痛及担心发生意外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表现为呼吸增快、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管痉挛、手脚冰凉,这些改变将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3.术后

3.1病史病人术后被送回病房,值班护士应详细收集病人术中的资料,了解手术情况,主要包括:

麻醉方式及效果、手术方式、插管是否顺利、有无并发症,术中尿量,输液及用药情况。

3.2生命体征: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发热者注意热型及持续时间,采用硬膜外麻醉自控镇痛者应注意呼吸变化。

3.3皮肤: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及皮下瘀斑,术后6小时观察骶尾部有无红肿、硬结等。

3.4下肢血循环:

评估术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肌力等,与对侧肢体及术前作比较。

3.5疼痛:

评估病人术后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应用止痛剂的效果。

3.6尿液:

观察并记录尿量、颜色、性状。

3.7心理社会评估选择介入手术的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她们对保留生殖器官有特别强烈的愿望,因此对术后的疗效尤为关注,且期望值很高,对躯体及生理出现的变化极为敏感,故护士应考虑病人这些心理特点,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护理常规】

1.术前

1.1营养与饮食:

术前增加营养可改善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应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含铁丰富、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1.2化验检查:

根据医嘱指导病人进行各项检验。

包括:

血、尿、粪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空腹血糖,性激素五项等。

协助病人完成影像学检查,包括盆腹腔B超、彩超、心电图、胸部透视等,为血管性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1.3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测血压一次;送手术前测血压。

如果体温>37.5℃或有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暂缓手术,并向病人及家属作好解释。

1.4配合医生作好诊断性刮宫的护理,以便明确诊断及了解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5皮肤准备术前一天完成沐浴,更衣,剪指甲等个人卫生清洁,然后行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备皮范围:

脐部以下至大腿上1/3,双侧至腋中线,包括外阴部,特别要注意双侧腹股沟穿刺部位有无皮肤破损及感染。

由于剃毛时很容易造成一些肉眼不可见的皮肤表浅损伤,成为病原菌入侵的门户,故在备皮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皮肤皱褶处须绷紧后再剃除汗毛,注意不要损伤皮肤。

备皮完毕用笔在双足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标记,便于手术中及术后观察。

1.6药物过敏试验术前一日根据手术麻醉方式和造影要求进行碘过敏试验,并正确观察记录试验结果。

对有肝肾功能损害、心肺疾患、过敏体质及高龄等过敏反应高危因素的病人应谨慎做皮试,并密切观察其反应。

1.7胃肠道准备介入手术前一天给予易消化饮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食禁饮,术前日晚上予灌肠一次,可避免麻醉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排便污染手术床及减少术中肠道内容物造成的误影影响摄像视野。

1.8阴道准备为了预防感染,于手术前三天开始用1:

15碘伏液灌洗阴道,每日一次,手术前一日灌洗阴道二次。

1.9术前必要时留置导尿管,静脉输液尽可能选择患者左手,这样不妨碍医生在患者右侧操作。

术前按医嘱使用止吐、抗过敏药物。

1.10物品准备

⑴、器械准备:

根据手术要求选择不同型号的导管、导丝、血管鞘、微导管、1kg沙袋。

准备好抢救器械,包括氧气、吸痰器等。

⑵、药物准备:

①常用药物:

抗生素、地塞米松、肝素钠、昂丹司琼、生理盐水。

②栓塞剂:

明胶海绵颗粒(GF)、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KMG)。

③急救止痛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盐酸罂粟碱、杜冷丁等。

④子宫腺肌症者还要准备博来霉素15mg。

2.术中

2.1病人的体位患者平卧于造影床上,双手自然放置于床边,用支架承托输液侧肢体,身体相对制动,造影时指导病人屏气,确保摄像的质量。

2.2心理支持为减轻病人的恐惧,可安排一名熟悉病人的专科护士陪同手术,术中当注入栓塞剂后,较大肌瘤者可出现较剧烈的下腹痛,患者可能会惊慌,此时应安慰病人并指导缓解疼痛的应对措施。

2.3正确配制药物,确保剂量、用法准确,术前常规用药:

生理盐水2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以预防造影剂的过敏反应;精神紧张患者可遵医嘱静脉注射安定10mg,以减轻紧张情绪;栓塞剂遵医嘱给药,并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2.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⑴监测心率、血压、脉搏和呼吸,并观察神志、尿量。

⑵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介入治疗术中病人有较明显的下腹部胀痛,在注药的短时间内,病人可感觉到腹部发热伴一过性轻微胀痛,属正常现象。

护士可予安抚。

对程度较重的疼痛,术中注射杜冷丁可以缓解。

⑶严密观察过敏和过敏样反应的发生:

少数病人过敏试验虽为阴性,但在注射碘造影剂时仍可发生过敏反应。

如出现恶心、热感、呕吐、瘙痒、荨麻疹、潮红、声音嘶哑、疼痛、腹痛、心悸、面部水肿、寒颤,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休克、惊厥、心跳停止、知觉丧失、昏迷,应考虑是过敏反应,须报告医生作对症处理。

4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一旦发生呕吐应置病人头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内,并帮助其

吸出口腔内的呕吐物。

⑸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精神过度紧张和有恐惧心理的患者,容易导致插管困难,若发现有肢体疼痛、发麻、皮肤苍白,应首先想到血管痉挛的可能。

此时对末梢血管采取保暖措施能促进末梢循环,可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或罂粟碱30mg,湿盐水热敷也可收到一定效果,如痉挛时间较长应加用肝素抗凝治疗。

3.术后

3.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由于术后病人可有3-7天出现中、低度发热,所以每天测量体温3次,直至正常后3天。

3.2病人卧位根据病情选择卧位,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6小时,6小时后肢体可以左右旋转或取健侧卧位。

此时护士可指导病人翻身,术后24小时方可下床活动。

3.3营养与饮食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改善和维持营养状态,供给适当的营养和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失衡。

3.4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形成,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引起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常见原因是:

拔管后压迫止血的力度不适宜或时间过短,患肢过早屈曲及运动,妨碍了穿刺口血痂的形成或过早脱落引起出血,所以导管拔出后局部应立即以指压法压迫15-20分钟,若有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