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38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2793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38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研政治38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研政治38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研政治38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研政治38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382.docx

《考研政治38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38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382.docx

考研政治382

考研政治-382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50,分数:

100.00)

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A.

 B. √

 C.

 D.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但对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问题成为现实的实践问题。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但是,列宁、与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

2.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的会议是

∙A.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B.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

∙C.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

∙D.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

 A.

 B. √

 C.

 D.

3.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口多、底子薄

∙C.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A. √

 B.

 C.

 D.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A.

 B.

 C. √

 D.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A.

 B.

 C. √

 D.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否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B.非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C.国有经济是否起主导作用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A.

 B.

 C.

 D.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从经济基础方面看的根本区别在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D正确。

A、C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已经存在,B项表述不正确,也不是根本区别,A、B、C不选。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A.

 B. √

 C.

 D.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生产力落后

∙C.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D.社会需要的动态性和全面性

 A.

 B. √

 C.

 D.

9.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

∙A.基本途径

∙B.奋斗目标

∙C.依靠力量

∙D.基本方针

 A. √

 B.

 C.

 D.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A正确。

党的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基本方针。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就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D.坚持党的基本纲领不动摇

 A. √

 B.

 C.

 D.

11.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是

∙A.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

∙B.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国防

∙C.现代经济、现代政治、现代文化和现代国防

∙D.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政治和现代国防

 A. √

 B.

 C.

 D.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C.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D.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A.

 B.

 C. √

 D.

13.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这是指十七大提出了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

 B.

 C.

 D. √

1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2020年实现

∙A.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B.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C.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D.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A. √

 B.

 C.

 D.

15.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

∙A.国家的统一

∙B.人民的团结

∙C.道义上的一致

∙D.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A.

 B.

 C.

 D. √

1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

∙A.相适应

∙B.相矛盾

∙C.相一致

∙D.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A.

 B.

 C.

 D. √

17.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开展思想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C.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A. √

 B.

 C.

 D.

1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A.

 B.

 C. √

 D.

C正确。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1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B.

 C.

 D. √

20.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

这是由改革的

∙A.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决定的

∙B.复杂性决定的

∙C.长期性决定的

∙D.任务决定的

 A.

 B.

 C.

 D. √

我国改革的全面性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改革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这就决定了改革必然是全面的改革。

D正确。

21.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

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分配体制改革

 A. √

 B.

 C.

 D.

2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A.

 B.

 C.

 D. √

D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二者既不是目的与手段、基础与目标的关系,也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的统一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D.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

 A.

 B. √

 C.

 D.

24.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后来,党的中央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这次中央全会是

∙A.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D.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A.

 B. √

 C.

 D.

正确答案是B。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5.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指

∙A.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B.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C.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产业领域

∙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A. √

 B.

 C.

 D.

A正确。

B是多层次的含义,C是宽领域的含义,D是对外开放的战略。

2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认识到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A.

 B.

 C.

 D. √

A、B、C三项也是对市场经济的新认识,但重大突破是认识到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这就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D正确。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A. √

 B.

 C.

 D.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可排除C、D两项,A是唯一正确选项。

B项“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专门指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与题干不符。

28.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会议是

∙A.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党的十四大

∙D.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A. √

 B.

 C.

 D.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三大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29.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党的十四大

∙D.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A.

 B.

 C. √

 D.

C正确。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这一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义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是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D.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为手段,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A.

 B.

 C.

 D. √

A、B、C三项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题意。

D项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是正确选项。

3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B.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D.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A. √

 B.

 C.

 D.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A正确,B、C、D不准确,不选。

32.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

∙A.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B.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C.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D.混合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A. √

 B.

 C.

 D.

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来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

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所以,这个认识过程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A正确。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A.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B.兼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C.兼有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D.兼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使命

 A. √

 B.

 C.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址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A正确。

3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于

∙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A.

 B.

 C.

 D. √

D正确。

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5.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

∙A.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决定的

 A. √

 B.

 C.

 D.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A最符合题意。

B、C不符合题意,D内容错误。

36.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以下对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B.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D.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A. √

 B.

 C.

 D.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A内容错误,但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

37.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A.

 B.

 C. √

 D.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因此,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集中表现应在“控制力”上,而不在“量”上。

C项正确。

A、B两项不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A项是必须纠正的传统观念,D项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混为一谈。

38.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应当是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A. √

 B.

 C.

 D.

39.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

∙A.组织形式上

∙B.所有权的归属上

∙C.经营方式上

∙D.分配方式上

 A.

 B. √

 C.

 D.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属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B正确,A、C错误。

所有制决定分配,D项也是错项。

40.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

∙A.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B.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C.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D.分配权掌握在谁手里

 A.

 B.

 C. √

 D.

股份制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C正确。

4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A.

 B. √

 C.

 D.

党的十五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B是正确选项。

C项“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显然与“非公有制经济”矛盾;D项“逐步向公有制经济过渡”是改革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和做法;A项是党的十五大之前的认识。

42.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A.投资规模较小

∙B.经营方式单一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D.不是法人企业

 A.

 B.

 C. √

 D.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体经济是从事个体生产与经营的经济成分,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私营经济是拥有较多资本,主要是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经营,存在剥削现象。

所以,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主要因为它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C项正确。

A、B、D三项不是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的内容,有的内容也不正确。

43.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是

∙A.个体经济

∙B.合资经济

∙C.私营经济

∙D.集体经济

 A.

 B.

 C. √

 D.

44.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A.

 B. √

 C.

 D.

B正确。

这里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混淆了。

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