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2119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 1.docx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31

《把固体放到水里》案例设计

【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认识固体》一课后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通过吧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故而,本课有研究,又有拓展。

本课教学内容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第二部分、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第三部分、从溶解与不溶解中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分离。

结合学生实际,本课重点难点应放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学情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

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

问什么硬币在水中沉,而金属轮船就会浮?

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知识技能:

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物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设计思想】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

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本节课有研究、有拓展,在教学本课时,以“课标”新理念为指导,引入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我采用了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发现学习”和“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实验前猜测与实验后的结果对比,引发学生原有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索,经过对实验结果的思索,老师的引导正确认识固体的沉浮、溶解现象,纠正原有认知中的错误。

【教法、学法】

1、在教学中还具体采用了以下具体教学法及模式:

a、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行多向交流,努力为他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红苹果”评价活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b、“做中学”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学法

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定、结论的总结都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木铅笔、大蜡烛、小蜡烛、塑料瓶盖、纸条、乒乓球、硬币、粉笔、沙子、盐、大土豆、一片土豆

小瓶子12个盛水的水槽6个、烧杯12个、筷子6个活动记录单、大烧杯1个、米一些、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本课探究内容

1、谈话介绍材料,复习固体的共同特征

2、谈话引出课题

1、认一认材料,发现这些材料共同特点,识别出这些材料的类型。

2、明确本课研究内容

复习固体共同特征,引出本课研究内容

二、探索研究

1、进行实验前的猜测。

2、让学生进一步说明猜测理由,了解学生前概念。

3、提出问题:

如何进行实验研究?

组织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出现在课堂。

4、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必要提示。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汇报交流,针对其实验结果与猜测的不同,进一步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沉浮与轻重没有关系。

6、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无论大小都会浮,而土豆不论大小都会沉,发现物体沉浮与材料有关。

7、课件出示硬币与轮船的对比图,提问:

小小的一枚硬币竟然会浮,你有没有想过一艘巨大的轮船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上?

8、明确指出科学家把像盐这样放到水里“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

把“化了”改为溶解。

9、组织学生谈谈通过本次探索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学生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并在活动记录上进行记录。

2、汇报猜测,并叙述理由。

3、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并进行汇报

4、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记录。

5、进行汇报,并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下,对实验的现象结果进行深度思索,逐步形成结论。

6、通过教师引导,观察蜡烛无论大小都会浮,而土豆不论大小都会沉,发现物体沉浮与材料有关。

7、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索,通过观察对比图发现硬币与轮船在形状上有不同。

从而知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影响沉浮。

8、语言描述盐在水里的现象,通过教师讲解知道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列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体名称。

9、学生说说本次实验中的收获。

1、猜测环节,体现“做中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教学做必要铺垫。

2、制定实验方案,以学生自主形式为主,教师加以辅导,归纳。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许多与猜测不一样的现象和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些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与原有认知的冲突。

4、谈谈收获为了巩固通过实验研究形成的新认知及相关知识

三、知识拓展

1、提出问题:

盐撒到米里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分开?

2、课件出示三种分离方法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1、根据老师提问,大胆思考方法,各抒己见。

2、了解三种分离方法,并于生活中的运用联系起来。

3、回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法。

通过拓展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利用固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特点,转入了解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三种方法。

这是溶解与不溶解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附:

活动记录单

第()组

请你猜测下面固体材料放到水里面会出现什么情况?

并进行实验验证(用符号表示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选择下面适当的词。

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无关)

我的收获:

【教学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第二课,本课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本节课与前一课《认识固体》共同来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

本节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

教材取材于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开展实验,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

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

因而这两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同,教学过程中的先后次序也可以颠倒。

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故而,本课有研究,又有拓展。

前不久,我在学校内的公开课上,我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设计并执教本课,通过设计和执教这一课使我感触颇深,下面就结合本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灵活运用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按照教材的编排本课课时1课时,教学的内容有研究沉浮、溶解以及分离方法,对于1课时来说内容是十分多的,而且每一块内容都是重点、难点。

要让学生在短暂的40分钟内接受如此多的内容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纵观整套教材,对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内容在后续的教学中还有专门研究,因此我们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有选择性的突出,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溶解现象。

难点:

通过实验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固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对于沉浮与密度、形状的关系,重点在于通过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疑问,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起探究兴趣,要视学生接受程度而定,不必强求其弄懂搞清楚。

对于其他内容如溶解现象只要求其认识溶解现象,不必过多深究。

分离方法定位本课的拓展内容,了解三种分离方法即可。

通过这样对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可以使整堂课详略的当,重难点突出,学生更容易从课堂中得到印象较深的收获,不会厚此薄彼。

二、实验材料的选择重中之重,要做“有效准备”

实验材料是科学实验课学生研究的对象,学生通过对其研究,可以发现其隐含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课前实验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科学选择,做“有效准备”。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学生对其了解并不全面统一,其中还存在这许多认知上的错误。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不但要选择一些容易判断的物体之外,还应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容易判断错误的物体。

正因为把握不准,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并且应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典型材料。

例如:

在本节课中我选择的材料木铅笔、乒乓球、塑料瓶盖为学生容易判断的物体,而大蜡烛、小蜡烛、大土豆、小土豆片的选择是为了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与学生原有认知引起冲突,一般学生,甚至包括我们成人都会认为大蜡烛、大土豆会沉下去,而小蜡烛、一片土豆片会上浮。

这样的材料选进实验中,就是为了猜测时了解其前概念,让其实验时有出乎意料的发现,打破其原有认知,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也突出了本课重、难点。

硬币的选择和课件中轮船的出现,是为了引导其发现增大物体在水中的体积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上浮。

粉笔的选择是为了强化学生实验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观察会有新发现,因为粉笔放进水中不会马上沉下去,会冒出许多气泡,然后沉下去。

沙子与盐的选择是为了让其认识溶解现象。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材料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是从课前材料的准备起步的,本节课的材料是值得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的。

三、讨论声音大就是真的在激烈讨论吗?

在执教本课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讨论、实验时声音非常大,科学课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乱”、“吵”吗?

起初我还以为他们是在激烈的讨论,但是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真正认真做实验、讨论的组,他们的声音并不是很大,而且也不乱,而那些又“吵”又“乱”的组,其实是他们合作交流意识的一种欠缺表现,缺少良好的探究实验学习习惯,其实这也告诉我们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是一种需要在学习中长期训练的内容,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探究实验学习习惯要比某一个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要,它可以是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每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而且使我这位执教老师也有了不小的教学经验上的收获。

“做中学”给我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教学理念。

“做中学”能让孩子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对孩子们来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有益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