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1984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docx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5日电(记者勿日汗)37年前,一个共和国开国少将的儿子来到遥远的锡林郭勒草原插队当知青,从此放弃城市的繁华,心甘情愿扎根在这片偏远的草原,带领牧民走上幸福致富路。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蒙古族,195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父亲廷懋是新中国授予的内蒙古最早的4名少将之一。

1974年,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插队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

在这里,这位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很快学会了打草、放羊、剪羊毛、种树、开拖拉机,先后担任了嘎查长、农场负责人、林场场长。

1976年,21岁的廷·巴特尔由于表现突出、工作出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物资匮乏的草原上,虽然生活清苦,但牧民的热情、淳朴深深感动着廷·巴特尔。

有一次天黑,廷·巴特尔外出工作来到一户牧民家,牧民将仅有的面条端给他吃,等他吃饱以后,牧民让自己的孩子们喝面汤。

这一场景让廷·巴特尔深受震动,他心里升起个念头,要让这里的牧民和他们的孩子痛痛快快地吃上面条!

不久,萨如拉图亚嘎查的乳品厂因为连年亏损准备停产。

廷·巴特尔知道后,为牧民出了个救厂子的主意。

他帮牧民们把手工生产乳品变为机器批量生产。

一年下来,乳品厂扭亏为盈,赚了5万多元。

这笔钱足够让这里的每一个牧民衣食无忧地过上两年。

得到了牧民们信任的廷·巴特尔也当选为嘎查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青大返城。

父亲廷懋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正好负责落实政策和知青返城工作。

人们都说,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回城的,但是廷·巴特尔一次次将机会拱手相让,最后他一个人留在了草原。

后来,廷·巴特尔与牧民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相恋、结婚,彻底将根扎在了草原,也多次谢绝了组织上给予他回城、提干的机会。

热爱草原的廷·巴特尔非常重视草原生态保护,看到牧民们盲目发展羊群规模,草原负荷加重而导致退化时,他琢磨出一套“蹄腿理论”。

“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

”“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

”“养200头牛费劲还是养1000只羊费劲?

”在他一遍遍的劝解下,牧民们纷纷压缩小畜,改养肉牛、奶牛,草场也慢慢得到了恢复。

为了草原的美丽,为了牧民的富裕,廷·巴特尔殚精竭虑,终日操劳。

他建起嘎查历史上第一个牛业公司,带领牧民发展多种养殖,搞起了旅游业,还修通了公路,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

在牧民心中,他不仅是党支部书记,也是农艺师、技术员和医生,更是老年人的好儿子,同龄人的好兄弟,年轻人的好长辈。

30多年来,他扎根草原,情系牧民,带领嘎查广大牧民走上了一条保护生态、建设草原的富裕之路,被誉为“草原之子”。

廷·巴特尔的事迹传遍全国,感动了很多人,他也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的十七大代表。

当人们不止一次地问起,一个将军的儿子,真的愿意当一辈子牧民,当一辈子普通老百姓吗?

他回答说:

“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生活多么富有,而在于能否深深扎根于群众,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

我就愿做一棵扎根草原的红柳,永远守护这片草原。

无悔戍边情

——记农四师优秀共产党员77团六连巴特尔

“我叫巴特,有事请找我”这句话已经成为七十七团六连职工巴特尔最常说起的一句话。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巴特尔乐于助人、勤劳肯干,脑子灵活的他又热心带领连队职工共同致富,在该团六连他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巴特尔,男,蒙古族,生于1977年1月18日,农四师七十七团六连职工。

于1996年参军入伍,2001年复员回到六连。

在近两年的生产生活中,连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回顾从前,巴特尔说年轻时他并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是当兵的那几年,让他真正成长起来。

他热爱军人这份神圣的事业,看到绿色的军营,就会联想到家乡团场茁壮生长的庄稼,也是在当兵期间,他开始真正思考生活这本大书。

巴特尔同志于1996年12月光荣入伍参军,在部队上入伍第一年就获得“优秀士兵”的光荣称号;第二年被所在部队提升为副班长;在部队的第三年由于工作出色,又被提升为班长。

就这样,他一点点在部队的关怀下逐步成长、不断成熟。

1

在部队上,巴特尔由于工作成绩显著,第四年光荣的被批准为正式中共党员。

入党之后,他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勤奋、踏实的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部队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志。

部队领导看见他如此努力也非常喜欢他。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锻炼,巴特尔更加成熟了。

1999年代表部队参加西部军事大演习,荣获团嘉奖一次、班集体嘉奖一次;2000年在部队作为班长的他又多了一份责任,关心和带领新战士尽早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他和全班战士团结一心,共同协助连队领导搞好战士的管理工作。

2001年带班期间,巴特尔带领自己班组的战士代表部队驻扎喀喇昆仑山,进行高原寒区适应性训练,获得了兄弟连队的赞誉。

在诸多荣誉面前,巴特尔始终保持着军人冷静、不断进取的心态,由于工作踏实,他被部队看中,要让他转志愿兵。

他没有答应,在巴特尔的心里,他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

当兵期间,他常常被一个梦牵引着不断完善自己,他常梦见自己热爱的绿色军营忽然变成了家乡团场广袤的土地,那些在风里摇摆的绿色庄稼似乎在不停地召唤着自己,从那时起,2他就暗暗下决心,做一个合格的军人,退伍后回到团场带领职工群众一起致富。

在部队锻炼成长的5年,对巴特尔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部队他学到了许多知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也为巴特尔复员之后能够出色的完成连队交给的各项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复原回到七十七团之后,巴特尔一直在六连承包土地至今。

由于他脑子活络,一心扑在种地致富上,又踏实肯干,每年他家种植的作物总是长得比其它地块的好。

同时,他家里又养有牲畜,每天饲喂牲畜之后,他总会抽一定的时间看看种植、养殖的书籍、上网查看最新的农业动态,研究怎样种地可以高产增收,牲畜怎么养才更科学。

他始终认为走种养结合的路子,是致富的一大法宝。

因此,复原回来之后后,他经常和连队种养殖经验丰富的职工交流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

巴特尔家现拥有牛8头、羊50只,另外还附带养殖一些禽类。

除了满足自家食用以外,还可以零星的卖一些换现钱贴补家用。

今年,巴特尔的牛又下牛娃子了。

天气刚一转暖,他就早早买来50只鸡雏,他有笔明白账,提前饲养,就早几个月出栏,这样就避开了大鸡集体上市的高峰期,还能卖个好价钱。

这就是巴特尔,凡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他心里永远都有本明白账,怎么发展能少走冤枉路,怎么干才最有效率。

他说:

“始终坚持种养结合,就一定可以致富,虽说时间有些漫长,但是,这样挣钱稳当、踏实。

巴特尔在部队上就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好青年,回到连队参加工作,就一心扑在工作上。

他认为讲究科学种田,搞好养殖业是连队职工的本分。

工作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给自己充电,他知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农业生产者,仅凭吃苦肯干是不够的,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来指导生产十分重要,他要做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新型职工。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先进事迹

毕力格巴特尔,蒙古族,镶黄旗巴音塔拉镇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1968年3月出生,2004年7月入党,高中文化。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是土生土长的镶黄旗草原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近年来,镶黄旗的气候十年九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场日益恶化、退化、沙化,牧民养畜成本逐年增加,仅靠传统畜牧业生产已经无法维持家庭生活,看到牧区现阶段的生产生活情况,毕力格巴特尔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追求牲畜头数的经营模式只会导致草场退化日益严重,要想得到长久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养畜的饲养模式,发展效益性畜牧业,走科学养畜之路。

2001年,他经过考察和学习,决定带头饲养西门塔尔牛,当时,在镶黄旗饲养西门塔尔牛还没有先例,况且饲养西门塔尔牛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家里的人不支持,牧民老乡也等着看他的笑话。

在这种情况下,他力排众议,毅然出栏部分饲养的绵羊,又和亲戚朋友借钱,筹款五万余元从赤峰买回20头西门

塔尔牛,牛买回来以后,就成了他的命根子,他认真学习西门塔尔牛的饲养知识,努力实践,尽心饲养,甚至多次睡在牛的圈舍中,经过精心饲养,到出栏的时候每头牛赚到了一千多元,效益十分可观。

看到毕力格巴特尔养“洋牛”效益好,牧民老乡们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请求他帮助大家养牛致富,他不计前嫌,主动分享养牛经验和技术,帮助牧民群众成立了镶黄旗巴嘎达布苏嘎查巴音锡勒牧民养殖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吸收会员18户,截至目前,合作社良种牛发展到300多头,良种羊发展到5600只,参加牧民合作社的牧民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随着牧民群众收入的稳步增加,毕力格巴特尔在牧民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2006年他当选为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以一村之长的身份带领牧民群众共同致富。

当选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以后,他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大家实施巴嘎达布苏嘎查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工作,在建设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成果卓著:

一是他身体力行,积极响应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号召,坚持抓棚圈建设,截至目前

已累计新建标准化暖棚3700平方米,加上原有砖木结构畜棚畜圈,现已超过了户均一处100平方米的标准;二是他依靠广大牧民群众,带头自筹资金,结合国家投资项目,克服重重困难,架通了草原深处10个浩特用电线路,实现了全嘎查牧民盼望已久的村村通电、户户用电的愿望;三是为改善嘎查交通条件,投资50万元(个人出资5万元),历时2年修筑了巴嘎达布苏嘎查至文贡乌拉苏木全长5公里的砂石路,结束了草原深处牧民群众行路难的历史。

巴嘎达布苏嘎查至文贡乌拉苏木砂石路是多年来巴嘎达布苏嘎查人民的期盼,他积极争取到项目后,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参与占用牧民草场补偿工作,多次组织嘎查牧民群众召开砂石路修建进度会议,多次走镇里、跑旗里,在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砂石路的修建工作于2009年完工,方便了嘎查200余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四是全力促成了牧民活动中心的建成,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夯实了基础。

从项目的立项争取到最后的活动中心的落成剪彩,再到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转与维护,毕力格巴特尔都参与其中,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安排部署,殚精竭虑,为了项目的成功实施累病过多

次,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我们嘎查基础设施起点低,牧民老乡艰苦了一辈子,有点儿小病都要到镇上旗里那么远的地方去看,从来没有看书看报参加娱乐活动的场所,养的牲畜出问题了也没有办法,却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我,现在我有机会了,一定要把这个活动中心建成建好,不辜负广大牧民群众的期望,决不能懈怠。

”他的话掷地有声,牧民活动中心如期完工,投入使用,为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五是大力发展草产业。

毕力格巴特尔在担任巴嘎达布苏嘎查长以后,他认真考察嘎查畜牧业的问题,由于天然草场面积有限,再加上连年干旱天气,所产牧草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正常的畜牧要求,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每年都需要购入大量草料,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资金,有些牧民群众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身体力行,筹资20万元,打深水机井,对160亩高产饲草料基地实现灌溉,此外,还种植了900多亩青贮玉米,2010年喜获丰收,基地的青贮饲料能够满足嘎查大部分牧民的生产需求,每斤0.12元价格的青贮饲料大幅度降低了嘎查牧民的饲养

成本,同时高产饲料为嘎查的集体经济带来了三余万元的收入。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为个人谋取私利,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身为嘎查长,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确定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民主管理嘎查事务”的工作原则。

工作中抓好牧民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在毕力格巴特尔同志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工作下,巴嘎达布苏嘎查的嘎查经济、草原生态、牧民收入等各项指标都在镶黄旗的评比中名列前茅。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2004年被评为镶黄旗青年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镶黄旗先进工作者,2006年当选为镶黄旗第十一届党代表,2007年被评为镶黄旗劳动模范,2007年当选镶黄旗人大代表,2008年被授予锡林郭勒盟科技技术示范户称号。

扎根草原深处——

党的好干部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一

锡林郭勒草原美丽壮阔,一望无际。

1974年夏天,19岁的蒙古族小伙子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来到这里插队,从此就在草原深处扎下了根,一干就是28个春秋。

他的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曾任内蒙古军区副政委、政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

廷〃巴特尔本可以选择另一条生活道路,回到城市里从政、经商,或坐办公室,但他却义无反顾地留在了草原深处,成为牧民的贴心人、致富的带头人,成为大草原上‚三个代表‛的坚定实践者、真正的草原巴特尔(英雄)。

如今的廷〃巴特尔,是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县)洪格尔高勒苏木(乡)萨如拉图亚噶查(村)的党支部书记。

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是偏远的牧区,廷〃巴特尔毅然选择了后者。

一次次返城的机会,廷〃巴特尔都让给了别人,他把自己的身心都留在了草原

廷〃巴特尔11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时任内蒙古军区副政委的廷懋成了‚黑帮‛,被关押起来;内蒙古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任上的母亲也未能幸免。

廷〃巴特尔成了无人照顾、受人歧视的‚黑崽子‛。

在动乱的屈辱和磨难中,廷〃巴特尔度过了中学时代。

1974年,巴特尔高中毕业了。

他曾经想当兵,但遭到了拒绝。

既然‚黑崽子‛当不了兵,就上山下乡吧。

那时,父亲的‚牛棚‛生活已经结束。

趴在父亲用过的军用地图上,廷〃巴特尔的手指指向了地处浑善达克沙地——锡林郭勒草原深处一个叫萨如拉图亚的偏远的噶查。

他知道,蒙语‚萨如拉图亚‛是月亮的意思,多美呀!

可姨父对他说:

‚别去那个地方,我在那里打过土匪,那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

‚那正好,我去了,就不回来了。

‛廷〃巴特尔平静地说。

‚去吧!

年轻人多吃点苦有好处。

‛父亲的鼓励坚定了廷〃巴特尔的决心。

谁也没有料到,那个晚上近乎随意地那么一指,竟决定了廷〃巴特尔的一生。

1974年7月,廷〃巴特尔和40多名知青一起,怀着年青人的激情和梦想,颠簸了700多公里的路途,来到了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

大草原不仅广袤,而且美丽,宁静,让廷〃巴特尔的身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展和快慰。

尽管生活的艰辛、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都出乎意料;但草原的博大,牧民的宽容,抚慰着廷〃巴特尔的心灵,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最纯真的情感。

他说:

‚到了草原,彷佛到了另一个世界。

牧民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

他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而他们的孩子却享受不到。

晚上牧民和我们都没有被子,只能和衣而卧,看到我们衣服单薄,牧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给我们盖上,你不同意都不行。

‛从那时起,廷〃巴特尔就对自己说:

‚牧民对我的好,一定要报答!

报答的心情化作了实际的行动。

打草,放羊,剪羊毛,种树,开拖拉机,巴特尔样样干得起劲,样样干得出色。

不知不觉中,廷〃巴特尔成了全嘎查40多名知青的‚头儿‛,并先后担任农场负责人和林场场长,成了牧民们喜爱、信赖的‚知青巴特尔‛。

1976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国家落实政策,下乡知青可以返城了。

消息传来,知青点炸开了锅,大家兴奋地说:

‚终于有盼头了!

‛可是,当大家得知廷〃巴特尔的父亲负责落实知青政策,热烈喧闹的气氛一下子安静下来。

‚有老子当靠山,第一个走的准是廷〃巴特尔。

知青们开始躲避他,疏远他。

巴特尔明白大家的心理,嘎查召开知青大会,廷〃巴特尔站起来只说了一句话:

‚谁有指标谁可以走,没有指标我的让出来。

大家留下来干,我领头;走,我把最后一个送上车!

知青们一个个地走了,没走的也心绪浮动,而廷〃巴特尔仍在扎扎实实地干。

村乳品厂连年亏损,难以为继,巴特尔主动请缨,接过厂长的担子。

白天搞生产,晚上点着蜡烛自己动手改造机器设备。

有的干部想从厂子里白拿乳品,巴特尔回答:

‚不行,这是集体的财产。

‛一年下来,巴特尔体重掉了十来斤,厂子却扭亏为盈,赚了5万块。

这一年的11月20日,21岁的廷〃巴特尔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牧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牧民‛。

廷〃巴特尔融入牧民的大家庭中,就像一颗金色的种子,在博大而丰厚的草原上吸取养分,开花结果

牧区的生活不如城里舒适,牧民们对于知青纷纷回城都能理解。

牧民宝音德力格尔说:

‚廷〃巴特尔不回城,我也奇怪,如果换了我,有条件回城,我肯定回去了。

但廷〃巴特尔坚持留在草原,自有他的道理。

一年春节,已经当上副嘎查长的廷〃巴特尔回呼和浩特探亲。

母亲看着皮肤黑红的儿子,心疼地说:

‚巴特尔,我和你爸都老了,你回来吧,回到我们身边来。

巴特尔对母亲说:

‚我不能回来。

回城我是文盲,在牧区我算是有文化的人。

再说,我一走,牧民就哭。

‚要不先把户口迁回来,你什么时候想回来再回来。

‚那怎么行呢!

我已经是牧民了,得生活在草原上。

牧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牧民。

当他风尘仆仆回到萨如拉图亚时,闻讯赶来迎接的牧民们‚呼啦‛一下围住了他,有人冲上前来紧紧地抱住他,好像生怕他跑掉似的。

热泪盈眶的巴特尔深深地感到,牧民对自己的这份深挚的感情,比什么都真实,比什么都珍贵。

母亲对巴特尔留在草原的理由将信将疑,她要亲自来草原看看究竟。

百闻不如一见。

到了萨如拉嘎查,老人家才真切地感受了牧民对巴特尔的依恋之情。

她对记者说:

‚牧民们什么事情都找巴特尔商量,有了什么难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巴特尔,把他当成了主心骨。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不会相信的。

‛打那以后,老人再也不提回城的事了。

也许是怕廷〃巴特尔会突然走掉,牧民们开始为他张罗婚事。

一天,嘎查里的套马能手、巴特尔的好朋友道不钦苏荣把他拉到一旁,神情庄重地说:

‚我有两个妹妹,非常勤劳,你挑一个在咱这儿成个家吧!

1981年底,廷〃巴特尔和道不钦苏荣的小妹妹额尔登其木格结婚了。

因为工作出色,嘎查奖励巴特尔一匹带小马驹的母马,他用这匹母马换了一顶小蒙古包,这便成了他们的洞房,成了他们的家。

母亲从呼和浩特赶来,看着那一顶破毡房和两双筷子、两个碗的家当,心疼得落了泪。

巴特尔却笑着安慰母亲:

‚没啥,别的牧民也是这样过来的。

家风连着党风。

廷〃巴特尔的成长,与良好的家风熏染密不可分。

而扎根草原28年的磨砺,使廷〃巴特尔由将军之子成长为草原之子

从萨如拉图亚嘎查采访完毕,我们驱车来到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军区大院,采访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老人。

老人年近九旬,精神矍铄,爽朗健谈。

他早年就读山东大学,曾任学生会主席,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后来又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936年加入党组织,1937年参加八路军。

应当说,廷〃巴特尔的成长和成就与家庭的教育影响密不可分。

但廷懋老人谦逊地说:

‚廷〃巴特尔不是我们培养的,是草原培养了他,是牧民培养了他,是党培养了他。

我对孩子谈不上多少教育,如果说教育,那就是家庭的影响。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比别人高贵,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我被打成‘黑帮’后,对我和家人最好的还是那些普通老百姓。

因此,一个人要想一辈子站得稳,就要永远和老百姓息息相通。

在我这个家庭,我特别强调这种思想意识。

比如,我们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爱劳动。

平时家里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活儿,都是自己干,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品质。

‚此外,我也常常给他们叨咕:

一不要依赖父母,那是没有出息的表现,路要自己走,事业要自己干;二做人要有一点‘傻气’,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不要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人谁都不喜欢;三要注意强壮身体。

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廷懋将军也时常惦记着自己的儿子,也曾经去草原看望,但每次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不惊动当地的领导。

草原的路不好走,汽车在沙窝子里爬了窝,牧民们知道后骑马赶来推车。

‚人民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廷懋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谈起儿子巴特尔留在草原的事,老人说:

‚有人不理解巴特尔的选择,似乎高级干部的子女留在草原不可思议,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牧民需要他,需要就是价值嘛!

他在牧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为什么非让他回来不可呢?

老人接着说:

‚我退休的时候,北京军区在北京八大处给我盖了房子,还可以带一个子女进京就近照顾我。

我问巴特尔愿不愿意跟我进北京,他表示不愿离开草原,我就把北京的房子退了。

这个时候他完完全全成了一个牧民,与嘎查牧民兄弟的感情更深了,事业也发展起来了,心情舒畅,日子过得不错。

他的选择我很理解,我欣赏我的儿子。

问及对巴特尔的宣传有什么建议,廷懋老人说:

‚这个宣传有必要,走的是正路,弘扬的是正气。

但是,宣传要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了。

其实人都有缺点,巴特尔也不例外。

‚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了。

‛说得多好,我们铭记着老人的叮嘱。

(人民网呼和浩特6月23日电)

牧民的贴心人——

党的好干部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二

廷〃巴特尔(右)与嘎查长那松陶克陶一起了解柠条生长情况。

吴坤胜摄

2001年1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了锡林郭勒草原。

飞雪挟着扬沙织成一张污浊的大网,铺天盖地而来。

白魔肆虐,天昏地暗,廷〃巴特尔心急如焚:

嘎查牧户人畜怎么样了?

有没有毡包被风雪吞没?

有没有断粮断柴的人家?

有没有人畜被困在风雪中迷路的?

想着想着,廷〃巴特尔再也坐不住了,顾不得妻子的劝告,顾不得生命的危险,开着自己的客货车,冲进了暴风雪中。

凭着对嘎查一沟一壑的谙熟,凭着对每一户牧民的惦记,廷〃巴特尔就像天外来客一样出现在一户户牧民的家里,为身处险境的牧户们送来了粮食、草料,送来了党对群众的关怀。

牧民们感动得说不出话,心中却在庆幸自己的嘎查能有这么一位好书记、贴心人。

‚做人要正,做事要公,做官要清‛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一把手‛。

廷〃巴特尔之所以受到嘎查牧民的衷心拥戴,不光是他作为高干子弟留在草原不回城,更重要的是他党性强,人品好,脑子灵,有能力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八十年代初,村里分自留畜时,廷〃巴特尔定了一项政策:

知青不能养自留畜。

当时知青只剩他一个人了,这个政策实际就是管他自己的。

当时,一头牛才合三四十元钱,如果凑点钱,买上十来头牛,轻轻松松一倒手就能赚上几十倍。

但廷〃巴特尔自断财路,没沾集体这个便宜。

1983年村里实行草畜双承包,承包的结果,嘎查长廷〃巴特尔的牲畜最少,草场也最差。

1996年重新划分草场时,草原局的同志为补偿巴特尔的损失,把靠河边的好草场划给了他,他发现后坚决换了过来。

照他的话说:

‚做官就不能让牧民吃亏,宁可亏自己,也不能亏了牧民!

这次重新划分草场,上面派来的测绘人员放下一张图纸就走了。

廷巴特开着自己的客货车奔波了一个月,上沙梁,趟大河,照着图上的地址,一家一户地丈量,硬是用25天的时间做完了别的嘎查需要5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

任务是完成了,可他那辆客货车却差点报废了。

鉴于牧户过去常因草场划分不均发生争执,每次调解都得到旗里找划分图。

为解决这个问题,廷〃巴特尔晚上挑灯夜战,自学测绘知识,白天开车、骑马实地测量。

几天后,一幅1:

5万的精确的萨如拉图亚草场划分图问世了。

图上,草场划分、水井位臵、牧民住址,河流和树木分布,都标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有了精确的划分图,牧户再也没有为草场划分发生争执。

廷〃巴特尔也借助这张图对村里的发展进行规划。

萨如拉图亚嘎查面积437.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新加坡,村干部开展工作需要交通费用,同时还要招待各方面的客人。

但巴特尔上任以来,嘎查帐面上却没有一张汽油票和汽车修理费单据,招待费的单据也只有50元钱。

是干部没开展工作?

不是。

车是用了,用的是干部自己的车;油是耗了,花的是干部自己的钱;客人也招待了,吃的是干部自家的饭。

洪格尔高勒苏木党委书记宝力嘎对记者算了一笔帐,他说:

‚这四年,我个人去巴特尔家商量工作至少有200次,不算吃饭,光是喝奶茶,就有600碗,每碗3毛钱,合计就是180元。

大家想想,算上其他各方面领导和客人,廷〃巴特尔一家光是招待费,就要花去多少钱?

为公家花了多少钱,廷〃巴特尔从不记帐,而嘎查的帐目却是一清二楚。

嘎查的钱由正副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