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集汇总.docx
《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集汇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集汇总
课题
第一课《肖像艺术》
年级
五年级
周次
第一周
教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物肖像画“以形写神”的重要特征,认识不同的艺术形式,了解课本中涉及的中外著名的艺术家。
2.能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作品,会区分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
3.认识艺术的多样化,培养欣赏多元文化的能力。
4.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例如白求恩),学习人物精神,适时渗透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从不同的美术观察角度去欣赏评述。
教学难点
对作品内涵(即传神)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课时
1课时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
课件播放动画片片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这就是绘画艺术,它用传神之笔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肖像艺术》(课题)。
你看出主人公在干什么吗?
由动画片导入,让学生从最浅显易懂的地方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分组学习
总结
选择课本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自愿组成小组进行学习。
学习要求:
1.艺术家表现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画面是如何通过人物刻画表现人物神态的?
3.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请讲给大家听。
4.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把它写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曾鲸的《张卿子像图轴》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人像的局部。
此画高111.4厘米,宽36.2厘米。
张卿子:
诗人兼名医,他编辑的《伤寒论》称之为“张卿子伤寒论”。
李焕民的《藏族女孩》的画面构图为近距离肖像特写。
从刀法上看,颇具特点。
想一想,为什么艺术家在表现女孩时脸部刻画与其他地方不同呢?
脸部为最亮的部分,但是又不乏层次感。
潘鹤在雕塑中运用了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
学生分组讨论并反馈。
《张卿子像图轴》:
用国画的形式表现人物飘逸、洒脱的外形。
作品中人物身着浅青色长袍,头戴乌巾,指甲修长,悠然捻须。
画家曾鲸将人物刻画得仪表端雅,仪态安详。
从画面中看出这是一个内心平静、待人友善的长者。
《藏族女孩》:
此画是用版画形式表现的。
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对新奇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期待。
脸部没有刀痕是为了表现女孩细腻的皮肤,长长的眉毛、充满渴望的眼睛及小巧的鼻翼处只留下点点刀痕。
衣服上舒展、干脆地刻制出了苍劲有力的粗犷意味,与女孩脸部形成鲜明对比。
《白求恩》:
采用浮雕的形式刻画了白求恩大夫。
从雕塑中不难看出他紧锁的双眉,好像在为战争带来的灾难而痛心。
人物形象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青年女歌手》:
画家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人物。
画面以中国山水作为背景。
画面构图类似于欧洲古典绘画风格,可谓是中西融合,形成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最后一问使学生有探究下去的动力。
通过老师总结,学生对不同画面的构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学生练习
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和大师一起画”。
看书中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根据你对人物的理解添加背景,并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学生把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不同感受讲给大家听。
通过练习添加背景,开发、引导学生的另一种欣赏绘画的思路。
评价部分
肖像艺术中“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我们在绘画时就要学会多观察人物特点、性格,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
2.画人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人物头像的能力。
2.学习、掌握人物头像的速写知识和速写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头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画出人物头像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照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出示一幅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猜猜她是谁吗?
你们说画的象不象?
这幅画用了一些简单、流畅的线条就画出了老师的形象,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吗?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速写的方法画人像。
二、新授
1.观察头像特征
速写是写生的一种方式,要通过观察,在短时间里用流畅的线条画出事物的大体形状、基本特征。
而画人像速写要仔细观察人物头部的基本特征。
请你们来观察这位同学的头像,说说有些什么特征?
2.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一画,直接用笔来画这同学的头像,并结合用流畅、简捷的线条,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学生试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
3.展评作品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
为什么?
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足?
需要怎样修改?
学生答(略)
4.初步了解人物的基本脸型及五官特征
你们说的很好,我们在画人物速写时,还应注意人的基本脸型和五官特点。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共同归纳一下脸型)有:
椭圆形的,瓜子形的,方形的,圆形的等。
我们还可以看出下巴到鼻尖、到眉毛,眉毛到发际线之间的距离大体相同。
这是人的脸型、五官的基本情况。
但每个人豆油自己的特征,我们在画之前都要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
三、示范
1.要先仔细观察(板书:
观察)那观察写什么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脸型五官特征)
2.画(板书:
画)速写同学,我们可以从最明显的部位开始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大小、特征。
(板书:
大小适当、比例准确)并用流畅、概括的线条画。
(板书:
线条流畅,概括)
3.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练习
请大家再取一张纸,选择脸部特征稍明显的同学来画人物头像。
(提示:
注意脸部特征,线条要流畅,速度要快一点)
五、讲评作业
1.学生自评
2.我们来看这些速写作品,对照第一次的作品,你是否进步了?
并说说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恰当、不足的地方?
(1)线条
(2)形体特征
(3)五官特征
(4)布局
3.修改调整
4.展评。
教学反思:
收获:
这节美术课,相信学生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学生学得认真,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做得也比较理想。
抓住了特征,线条也非常的流畅、画出了人物的神态,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多画多练,提高自己的速写能力。
不足:
学生特别对作业要求、作业时间性这个基本要求还不大明白。
第一轮作业有的明显达不到要求,作业也有拖拉现象。
改进措施:
反复提示,进行一个周期的强化训练。
学画抽象画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欣赏其艺术作品,并能从中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画面,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教学难点:
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教学材料:
教学课件、画家作品、学生优秀作品、各种颜料、绘画工具等。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现抽象
欣赏身边抽象语言。
出示图片,如斑驳的墙壁、碎裂的玻璃、树木的纹理。
学生欣赏、思考后谈感受。
学生看到了点、线、面、色彩。
人们容易忽视自然和生活中的抽象现象,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点、线、面,感受抽象之美。
了解抽象
初识抽象。
1.教师示范:
滴一个色点,泼一片色彩。
2.展示当代家装设计中的抽象图案、服装设计。
学生欣赏
通过欣赏家装设计、服装设计中的抽象图案,帮助学生发现抽象之美。
引入新课
用纸偶剧的形式引入主题,提出课题。
同学们观看,互动。
趣味引题,使学生们产生兴趣。
走进画家
1.介绍画家波洛克:
早在几十年前,波洛克就已经开始将滴、甩引入绘画艺术了,他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
2.欣赏作品
学生欣赏作品,互相讨论。
互相启发,构思画面内容。
以倒叙的方式,从现代回到过去,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画是画家的一种艺术探索和创造性劳动。
解密抽象
体验感受
请学生尝试以“滴流”的方式进行创作。
抽象之美秘籍:
1.多样的面
2.运动中的线
小结:
动作的轻、重、缓、急会影响线条的视觉效果。
学生观察后总结:
泼洒的面、吹出的面、滴流的面。
学生观察后总结线条与速度和动作的关系:
速度快、动作简单时线条变化少,速度慢、动作多变时线条的变化也随之丰富。
抽象的形式之美有法可寻,如线条与色块的变化、整体的和谐与对比等。
学生在逐步探究的活动中,会获得更多感受,这些感受都将帮助学生最后顺利完成抽象画创作。
艺术实践变现抽象
实践提示:
请你运用吹、甩、滴、洒、点的方法,创作一幅富有动感、变化丰富的抽象画。
学生开始创作。
训练学生创作能力。
展示评价
展示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
通过评价,加深学生对抽象的理解。
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年级
五年级
周次
第二周
教师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应会: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来到操场。
学生在操场上坐好。
稳定纪律,准备上课。
2.引入新课
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中,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假如让你把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想站在哪个位置、选择哪些场景来表达你的感情呢?
我们怎样才能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这么多有层次的、立体的景物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观察、讨论,引出“透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新授课
(1)观察思考:
观察校园里路两旁的小树远近有什么不同?
观察学生队列。
(2)总结: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
(3)出示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那么,我们画风景画时运用什么方法表观景物的空间感呢?
(4)打开书,提出问题:
①第7页左上图片中木柱由近至远产生了什么变化?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③请你用直尺将两边木柱的变化画下来,你又有哪些发现?
(5)讲解视平线和消失点。
(6)分析作品:
展出几幅学生作业,请学生分析是否符合透视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初步认识透视现象。
①路近宽远窄。
②路两边的小树近高远矮。
学生回答问题: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生打开课本,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
①近的高,远的矮。
②近的粗,远的细。
③由近至远,它们之间的密度也在加大。
④两边由近至远缩小的木柱,最终都集中到一个点上。
学生学习认识新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作品中不对的地方,提出正确的意见。
运用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过讨论、学习,领会本课知识的重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新知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4.学生作业
(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
带领学生选择适合的角度,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
学生作业。
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以近大远小的原理观察景物,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表现校园一角的透视现象。
5.小结
交流作业:
其他学生的作品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
学生展示、交流。
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交流经验。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增添生活的乐趣。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学校
姓名
年级
5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
学
目
标
1、初步了解、认识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发现生活中的比例,并运用比例知识设计美术作品。
2、通过比较、测量等方法,运用比例知识对物品及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表达对比例的认识。
3、认识比例在生活中以及美术中的作用,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重点
了解比例知识,发现生活中比例的美,运用比例知识赏析物品,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设计。
难点
理解比例知识,能够巧妙的把比例知识进行作业设计。
教师准备
课件、范作
学生准备
手工纸、画笔、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素材
拓宽思维
感知发现
探究方法
自主设计
创新应用
欣赏交流
评价建议
欣赏图片
感受,回答问题
1、了解比例知识
2、欣赏《溪山行旅图》
感受画面中的比例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欣赏,了解人体比例关系
4、欣赏图片,了解到生活中的比例知识。
5、了解黄金分割比,感受黄金分割比
6、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创作的主观处理
根据教师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绘画
展示设计图
评价
1、展示图片,引导提问
2、展示课题
1、介绍比例知识
2、欣赏中国绘画作品:
展示《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欣赏,寻找画中的比例知识。
3、欣赏外国绘画作品:
达芬奇《维鲁维斯人》、
安格尔作品
4、介绍生活中比例知识
5、介绍黄金分割比。
展示《巴黎圣母院》
6、展示作品《步撵图》《巨人》和服装设计图
提出作业要求:
用学过的比例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心目中的小区。
引导学生欣赏、评价
总结
通过对比,感受生活中比例的存在,明确课题
了解比例的定义
通过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比例知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国外作品学习,了解比例处处存在
通过教师介绍,了解黄金分割比
比例是客观存在的,进行艺术创作时也可进行主观改变
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设计,不同比例给人不同的美感,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用比例知识进行评价
偶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由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
2.欣赏偶戏图片,了解偶戏的种类。
3.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偶戏人物,并自编偶戏故事,进行偶戏表演,激发学生喜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偶戏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魂宝及偶戏的种类。
教学难点:
制作偶戏人物并利用偶戏人物表演。
课前准备:
教具:
偶戏作品图片及偶戏人物范作
学具:
疲旧布料、手套、剪刀、胶水、彩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你们喜欢看偶戏吗?
2.你知道偶戏是怎衫动起来的吗?
3.请一学生上台说出或表演出来。
4.师小结:
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魂宝。
板书:
《偶戏》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作品:
《木偶戏演出图》
(1)这些人在看什么?
(2)上面的木偶是怎么动起来的?
(3)还有什么办法使木偶人也能动起来?
2.出示示范作品:
(1)提线偶
(2)扙头偶
(3)布袋偶
(4)皮影
师:
你有办法让它们动起来吗?
(请学生表演)
3.我们玩的这些木偶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名称吗?
(请学生翻开课本填空)
4.师出示学生的创作作品:
(1)这些木偶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怎样才能让它们动起来呢?
(3)你能把它放在一起编成一个故事吗?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喜欢的童话故事
(2)用带来的材料怎样制作故事人物?
(3)怎样去表演?
三、作业练习:
与小组同学选一个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跟据内客制作一组布袋偶。
四、作品展示:
展示并表演,小组根据布袋偶戏的角色,大家一同表演展示。
提线纸偶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示,并发表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
纸偶的装饰。
教学难点:
纸偶的装饰方法。
教学准备:
彩纸、各种各样的纸偶提线纸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欣赏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
二、新课
1、出示小纸偶,问,它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
它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
(板书:
方法)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考你们聪不聪明的:
你
能用不同的方法把它装饰得更好吗?
2、课件展示: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装饰,用粘、绑的方法。
用彩色的易拉罐装饰,用剪、贴的方法。
用五彩的毛线装饰,用编、缠、粘的方法。
3、讨论:
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材料:
布、电线、包装纸、棉絮提线纸偶
方法:
绑、粘、剪贴、编、、、、、、。
三、小组合作
请与小组同学合作编个故事,进行角色分工后,提线纸偶
用各种彩纸制作纸偶,并准备简单
的背景、道具。
然后,演给其他组的同学看。
学生表演纸偶戏。
四、小结
让同学们用互评的方式评出优秀小组
第九课《创造绿色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并结合造型表现的方法大胆创作。
2.通过图片和导语观察和体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引发学生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和讨论,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创作出畅想绿色生活的作品。
3.认识低碳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绿色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运用造型表现等多种形式、表现低碳、环保对绿色生活的作用。
难点:
思考并体会低碳、环保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造型方法大胆表现这一主题。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观察和感受、思考和讨论、讲解与示范、创作与体验、思考与欣赏等。
教学工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废旧纸材、剪刀和胶水;油画棒、水彩笔和图画纸。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例举环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不良的做法,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进行交流,信息共享,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引发学生对绿色生活的关注。
)
(二)新授:
1.出示课件,分析各种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分组讨论、汇报。
(激发学生对绿色探究意识和对绿色生活的向往。
)
2.出示课件,请学生观察课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分组进行交流。
(查找污染原因,增强学生对环境污染给生存环境带来恶劣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
3.了解绿色生活的含义。
先请学生发表自己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倾听老师对绿色生活的介绍。
(通过学生的介绍和交流,明确绿色生活的概念,建立绿色生活的意识。
)
板书:
课题。
4.思考与讨论:
如何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
引导学生分小组对怎样节水、节电、怎样循环利用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了解绿色生活的实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绘画创作做准备。
解决难点。
)
5.现代科技是怎样创造绿色生活的呢?
出示课件,启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绿化、能源、回收改造方面进行讨论。
(开阔思路,为绘画做准备。
解决难点。
)
6.提出问题:
我们能为创造绿色生活做些什么呢?
请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欣赏,回忆创作方法。
感受绿色生活从我们身边做起。
解决教学重点。
)
7.以绘画为例,分析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引导观察分析说说画面是怎么样表现绿色生活的?
我们该如何创作?
(启发学生创作,解决难点。
)
(三)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
创作一幅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四)评价要求:
1.作品主题明确,有想法。
2.作品生动形象,有细节。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课堂小结:
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生活的理念及重要作用,参与创作绿色生活的行动来吧!
板书设计:
9.创造绿色的生活
绿色理念:
自然、环保、节俭、健康
创作方法:
创意、资料、表现形式、主题和背景
色彩的色相
五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受到国内外的喜欢,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些这样的民间工艺品,大家想看吗?
2、大屏展示民间工艺品。
3、问:
大家喜欢这些物品吗?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师:
原来同学们是喜欢他的色彩。
人们为了区别不同的颜色就给他们起了个名字,这就是色彩的色相。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色相。
二、讲授新课
1、大屏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2、到底什么是色彩的色相呢。
大屏。
3、出示色相环
这个色相环包含了许多颜色,你能认出这些颜色吗?
你能说一说这些颜色的色相叫什么吗?
学生说。
小结:
原来世界上的色彩很多很多,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三、探究学习
1、出示两张绘画作品:
一张黑白,一张彩色。
2、出示两张绘画作品:
一张色彩单一,一张色彩丰富。
小结:
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享受也是不同的。
3、欣赏学生作品。
a、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都表现了什么内容?
使用了那些颜色?
b、你最喜欢那副作品,理由是什么?
4、对比观察,分组讨论。
a、这两张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b、他们分别给人什么感觉?
(在色相环上,色彩距离较近的色相在一起使用对比越强,感觉上越强烈。
在色相环上色彩距离较近的色相在一起使用对比越弱,感觉上更统一。
)
四、作业练习
1、启发创作。
如果给你们一张画,填充颜色,你想用什么样的色相进行设计呢?
2、老师这里有一张画,我想把它画成一张色彩强烈的作品,请你帮我想一想我需要哪些颜色?
3、分组每组一张画,按老师要求填上颜色。
五、作业评价。
1、介绍作品运用了哪些色彩。
2、小组评议作品是否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六、课后拓展。
世界上的色彩多么丰富多彩啊!
同学们,你能说一说色彩还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那些方面嘛?
《色彩的明度》
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九册第11课
课题:
色彩的明度
教学年级:
小学五年级
教科书:
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九册小学美术课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1、教材分析:
本课是色彩知识系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学会什么是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调配方法基础上,通过做尝试性的色彩游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让学生体验明度渐变可产生的纵深感与节奏美。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色彩的明度知识,对“明度”一词有较准确的了解。
2、能力与方法目标:
掌握色彩的明度的变化的处理方法,并能在绘画中运用,提高学生用色的造型的能力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激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去创造艺术美和表现生活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体验色彩的美感。
难点:
用水粉彩铅或其他自己所喜欢的工具表现一张明度变化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准备工具:
师:
卡片、装饰画、笔筒、折纸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