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1103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

健康管理平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4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法律法规3

1、行业主管部门3

2、主要发展规划及政策3

3、主要法律法规5

二、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5

三、行业竞争程度6

1、依托医院类6

2、产品销售类7

3、大流量平台类7

四、行业的壁垒8

1、品牌壁垒8

2、人力资源壁垒8

五、行业市场规模8

1、健康管理需求迫切且巨大10

2、健康管理机构难以满足需求12

3、医疗信息化大势所趋12

(1)医疗体系不健全是推动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原由12

(2)政策扶持是医疗信息化加速的重要驱动因素13

4、智慧医疗的投资正处于加速阶段14

(1)智慧医院系统14

(2)区域卫生系统15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法律法规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

2、主要发展规划及政策

近年来为促进本行业的健康发展,本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

政策扶持是医疗信息化加速的重要驱动因素。

重要政策及相关内容如下: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推动了以收费为中心的初级HIS系统发展。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新医疗体制改革。

新医改提出了“四梁八柱”,其中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任务,而且是医改成功逐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可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医疗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发展方向。

新医改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为四个重点:

疾病控制网络为主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康档案为重点的信息平台、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城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和远程医疗。

其重点任务可描述为“35212”工程。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医疗信息化推进步骤,2012-2013年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2014-2015年是夯实基础全面推进的阶段,医疗信息化将迎来发展高潮。

区域医疗平台市场08年开始技术准备,09年开始启动,10-12试点项目全面开花。

2011年3月份确定了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后来追加到17个,这些城市的区域医疗平台建设都已经开始。

单个大型城市区域医疗平台的深化建设投资需要超过10亿,全国市场空间超过700亿。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三项工作。

智慧医疗的投资正处于加速阶段。

智慧医疗的三大构成部分,在国内目前的进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

以智慧医院为代表的智慧医疗的大规模投资已经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卫生系统正在处于加速阶段中,而家庭智慧健康医疗的市场仍处于启动阶段。

3、主要法律法规

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是电子商务行业的基础性行政法规,从事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的企业需根据上述两规定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方可从事经营。

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中国软件登记中心,由国家版权局授权中国软件登记中心承担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工作。

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的《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了软件企业的认定办法。

信息产业部发布的《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确定了软件产品的认证和登记办法。

二、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

医疗卫生领域软件开发行业的中间领域,上游为各计算机硬件和数据库提供商,下游是各级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单位、企业。

本行业与上游行业具有一定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从而使本行业的产品方案与之联动变化。

下游行业包括以医院为主的最终用户以及为最终用户提供定制系统服务的增值开发商。

下游行业对软件产品和技术开发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

从长期来看,本行业的下游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处在持续增长中。

三、行业竞争程度

医疗卫生领域软件开发领域的市场空间较大,但市场集中度较低。

行业内的企业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依托医院类、产品销售类、大流量平台类。

1、依托医院类

依托医院类网站具备较大的用户流量和关注度。

2、产品销售类

此类网站以销售产品为主,并未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3、大流量平台类

此类网站主要为用户提供综合健康服务。

四、行业的壁垒

1、品牌壁垒

由于本行业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且行业内竞争者多为小规模的平台企业,产品的相似度高,因此,品牌、信誉、售后服务成为本行业企业在行业内竞争的重要因素。

品牌综合体现了企业产品的质量、设计水平、营销网络、销售服务、管理等因素,知名品牌的创立和形成需要企业长期的投入、建设。

非一般的小型企业轻易可以获得。

因此,品牌价值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进入者需要更大投入才能创立新品牌和突破市场原有品牌形成的壁垒。

2、人力资源壁垒

本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日常运营中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人员,从而保障公司及其产品的有效运作,并且某些关键岗位需要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优秀管理人员才能胜任,而这些员工的培养需要几年的时间。

所以,本行业对新进入者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壁垒。

五、行业市场规模

现代的健康管理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Managed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

美国最初的健康管理概念还包括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签订最经济适用处方协议,以保证医疗保险客户可以享受到较低的医疗费用,从而减轻医疗保险公司的赔付负担。

在如今美国社会中,律师、理财师、健康管理师已成为中产阶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师”。

随着实际业务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健康管理逐步发展成为一套专门的系统方案和营运业务,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并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或直接面向个体需求,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人们的健康意识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健康的消费需求已由简单、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

健康管理概念的兴起正是源于这种市场的倒逼需求,特别是由于人的寿命延长和慢性疾病发生的增加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

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在近十年迅速发展。

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将健康管理师列为新职业。

同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了第4批11种新职业,其中包括健康管理师。

1、健康管理需求迫切且巨大

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兴起是由于市场的需要。

国民的健康资源是中国近期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的健康资源,能够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资源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中国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

首先,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患病率是15-45岁人口的3-7倍,因此,对老龄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降低长期医疗费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在新传染病不断出现,已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的形势下,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日益严重,国人的健康受到双重威胁。

卫生部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时公布,我国有26亿慢性病患者,目前慢性病导致死亡已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

第三,中产阶级快速崛起,催生了健康管理的需求。

如今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中产阶级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已占人口的2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渴求与健康常识和预防知识催生了健康管理的需求。

2、健康管理机构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国内的健康管理市场上,大型医院占领高端市场,医疗体制改革使公费医疗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为了增强竞争实力,医院加大了设备及技术投资,造成成本增加,进而转嫁至诊治费用,给普通百姓的疾病治疗带来沉重的负担以上种种因素造成病人明显减少,大医院的经营战略开始发生转变。

大型医院将着重于科研及水平的提高,重、大、难、新病的诊疗以及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性的交流。

与此同时,中小型健康管理机构以常见病诊治、传染病预防,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防病指导,中老年病的防治为主营项目,同时开展社保、社区医疗。

但中小型医院市场开发能力及策划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整合资源,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使得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的群体集中在高收入人群,而占需求端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难以享受到高性价比的健康管理服务,这一现状催生了佑康云健康管理平台。

佑康平台着力于降低国民就医成本,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转变医疗机构的管理及服务模式,提高健康服务效率和质量;旨在增强国民健康观念,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3、医疗信息化大势所趋

(1)医疗体系不健全是推动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原由

由于国内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

尤其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

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使患者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2)政策扶持是医疗信息化加速的重要驱动因素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推动了以收费为中心的初级HIS系统发展。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新医疗体制改革。

新医改提出了“四梁八柱”,其中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任务,而且是医改成功逐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可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医疗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发展方向。

新医改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为四个重点:

疾病控制网络为主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康档案为重点的信息平台、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城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和远程医疗。

其重点任务可描述为“35212”工程。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医疗信息化推进步骤,2012-2013年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2014-2015年是夯实基础全面推进的阶段,医疗信息化将迎来发展高潮。

区域医疗平台市场08年开始技术准备,09年开始启动,10-12试点项目全面开花。

2011年3月份确定了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后来追加到17个,这些城市的区域医疗平台建设都已经开始。

单个大型城市区域医疗平台的深化建设投资需要超过10亿,全国市场空间超过700亿。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三项工作。

4、智慧医疗的投资正处于加速阶段

智慧医疗的三大构成部分,在国内目前的进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

以智慧医院为代表的智慧医疗的大规模投资已经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卫生系统正在处于加速阶段中,而家庭智慧健康医疗的市场仍处于启动阶段。

(1)智慧医院系统

在我国,HIS建设相对成熟,该系统已经从最基础的挂号、收费和处方等功能,发展到比较高级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子系统。

其中,大型医院(三级医院)的HIS系统基本建立成熟,手持设备也开始得到应用;中小医院还是以收费系统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刚刚开始建设HIS系统。

CIS市场刚启动不久,目前正处于建设的高峰期,PACS等子系统的应用正逐步开展,EMR(电子病历)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

估计20%~30%的三级医院和10%左右的二级医院上了CIS系统,但是各子系统基本没有进行互联,信息化较发达的医院正开始着手进行内部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据中国医院协会《2009~2010年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PACS、病理信息、手术麻醉和超声影像等系统在三级医院的样本中已实施率为30%左右,在三级以下医院的样本中已实施率仅为15%左右,而临床路径等系统在各类医院中的渗透在5%左右。

(2)区域卫生系统

在智慧区域医疗系统方面,国内的GMIS启动较晚,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展开,但区域信息化模式不成熟。

2003年SARS之后,政府才开始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等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投入,并推动了包括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等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目前,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以及新农合等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区逐渐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