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试题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docx
《综合检测试题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检测试题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检测试题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与中原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变法虽晚但后来居上,成为影响最深远、变革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这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列不属于“众多因素”的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吸取各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C.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以民为本、缓和了阶级矛盾
2.据《史记》载: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即“卖”)的原则。
这实质上反映了商鞅
A.废除分封制、实行集权制
B.加强思想上的统一
C.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D.确立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3.据记载,秦惠文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出逃,去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住宿者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
这一事件能够反映出商鞅变法
A.触动了秦国的根本利益
B.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C.重视店主和投店旅客的利益
D.重视用法令治理国家
4.据史书记载: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孝文帝爱好学习
B.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
C.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
D.孝文帝受汉族文化影响深刻
5.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
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
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A.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
B.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
C.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D.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
6.孝文帝说: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这表明孝文帝
A.据守黄河流域B.执意改变风俗习惯
C.治理中原地区D.决心迁都洛阳
7.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这是因为这次改革
A.结束了分裂状态B.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基
C.促进了民族融合D.改变了国贫现象
8.《梦溪笔谈》记载:
“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馑枕路。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9.“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中的这段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10.关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的影响,今天史学界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变法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的史学家认为很多措施实际上是扰民。
对此,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应持怎样的立场
A.封建大官僚大地主阶级
B.封建小农阶级
C.客观立场,综合看待
D.封建中小地主阶级
11.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
“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
”对此材料中的“它”解读全面的是
A.阻碍了社会公民道德的发展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危及了国家安全
D.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发展,需彻底废除
12.法令规定:
农民赎买份地之前,还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交付货币代役租和工役租。
这样的农民称临时义务农。
农民在征得地主同意,将份地赎为私产时,才终止临时义务,成为自主农。
据此分析,农民在未交完赎金以前,未发生变化的是
A.政治身份B.土地使用权限
C.人身依附关系D.经济依附关系
13.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A.具有明显的局限性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4.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
“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日本武士日益贫穷,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武士仍是幕府坚实的统治基础
15.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
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
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
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A.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D.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16.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
“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
这段文字
A.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
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D.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
17.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是基于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
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
18.有人认为: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发生在中日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二者都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
对这一趋势的准确理解是
A.全面迅速实现国家的近代化B.政治民主化取代军国主义
C.君主立宪制取代民主共和制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19.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
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
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
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20.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埃及阿里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
A.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C.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安元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当年“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正式在各地推行《置屯田令》,屯田的主要方式有“军屯”和“民屯”。
军屯始于西汉,民屯则是曹操的首创,将闲散的劳动力安置为50人一屯,分配在收归国有的荒废农田上进行耕作,“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为保证屯田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加强管理,曹操颁布“重(禁)豪强兼并”的法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和控制劳动力,使得“流民归还,关中丰实”。
设立了“典农部”,专门管理屯田事务,在地方也设置专门机构来保证屯田的有序实施。
大兴水利,治河修渠,构建起科学的灌溉体系,使得“以溉稻田,官民有蓄”。
同时,还改进灌溉工具“翻车”和“耧犁”技术。
——摘编自孙金刚、孙晓平《枭雄曹操的经济政策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大历十四年(779年),刘晏接掌度支、户部,逐步对第五琦的“榷盐法(官收官卖)”进行改革。
刘晏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因此,他只在产盐之乡“因旧监置吏”,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纵其所之”,其余州县不再设官。
另外他将制盐民编入特殊户籍(亭户),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并根据盐场的环境特点,派遣专门官员对亭户制盐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
同时,又于淮北十三处置巡院,以“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
在距产盐区较远的江、岭地区,则设置“常平盐”,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结果“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刘晏的改革成效显著,新法初行之时,盐专卖收入仅几十万缗,改革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盐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刘晏的盐政改革。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奉旨与许衡等议定官制,其后又主持制朝仪,在前金故老和许衡、徐世隆等人的指导下,“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主要参照唐《开元礼》斟酌损益,定为新制。
并搜访乐师,配备了音乐……朝仪既定,元世祖观礼后十分满意,刘秉忠又奏立侍仪司掌之。
从至元八年(1271年)天寿节(世祖生日)开始举行,此后凡即位、元旦、天寿节、诸王及外国使臣朝见、封册、上尊号、祭祀及群臣朝贺等典礼,一律行朝会仪礼。
太宗即位时(1229年)曾初行朝仪,但不完善,未能改变蒙古旧俗,至此始为定制。
这是对蒙古朝廷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秉忠朝仪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刘秉忠朝仪改革的意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
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
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
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
它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一定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
在各郡也实行类似方案。
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
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
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着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止“田里不粥”,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故答案为C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店主害怕违犯法令受到处罚的现象,这正是商鞅大力推行严刑酷法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A、B、C三项表述都可在材料信息中反映,但D项是造成A、B、C三项所表述现象的原因所在。
“最为准确”的“解读”是考查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实质,故D项正确,A、B、C三项排除。
5.【答案】D
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
材料中的“平城”曾是北魏政权的都城,“河洛”是指黄河流域的洛阳,依据材料文字“徙居”“大举”“光宅中原”等信息可知,题干中的信息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的事实,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7.【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结合改革措施可知,原因在于其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C项。
北魏孝文帝并没有结束当时中国分裂的状态,A项错误;B、D两项与题干无关。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庆历新政。
根据材料“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知,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故排除。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从材料中“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的信息分析,应当是方田均税法,故答案为C。
10.【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综合调节了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对各阶级的影响各有不同。
而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一,主要是受其研究角度、阶级立场等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持客观的立场,综合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它。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等可知,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依据“农民赎买份地之前,还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交付货币代役租和工役租”等分析可知,D正确。
13.【答案】A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的明治维新。
材料中“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说明武士阶层贫困,这表明原来的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也就预示着原来的幕府统治受到冲击,而不是说武士仍是幕府坚实的统治基础,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A项不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中提到“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可见司法不受行政权的干预,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
题干中关于中日两国的对比,可以看出D符合题意。
A、B、C三项分析片面,排除。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
B项说法错误,C项在《上清帝第六书》后才出现,D项中的“已充分发展”表述错误。
18.【答案】D
【解析】19世纪中后期,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资本主义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项的“全面迅速”不合理,B项说法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中日两国的实际。
通过排除法,应选D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在均田制下政府并不是无偿把土地分给农民,相反农民需要交纳赋税;科举制的废除出现于1905年的清末新政时期,而不是戊戌变法时期,C项错误,故排除;日本的明治维新只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标志是1889年宪法的颁布,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是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本题在作答时可采取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涉及政治改革和政治制度以及西方民主思想,故排除A、B、C项;上述改革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D项说法正确,故选D项。
21.【答案】
(1)设屯田试点,首创民屯,与军屯并举;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屯田事务;颁布法令,强制推行,抑制豪强;配套、改进灌溉体系和生产工具。
(答出三点即可)
(2)改进耕作技术,增加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军粮供应;安抚了部分流民;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世制定土地政策提供借鉴经验。
(答出三点即可)
出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屯田事务;据材料“大兴水利,治河修渠,构建起科学的灌溉体系……还改进灌溉工具‘翻车’和‘耧犁’技术”可得出配套、改进灌溉体系和生产工具。
第
(2)问,根据材料“得谷百万斛、官民有蓄”可得出增加了粮食产量;根据材料“将闲散的劳动力安置为50人一屯,分配在收归国有的荒废农田上进行耕作”可得出安抚了部分流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屯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世制定土地政策提供借鉴经验。
22.【答案】
(1)特点:
精简盐务机构;改革流通环节,改官收官卖为官收商销,让利于商;政府加强对盐产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打击私盐贩运;调节物资,稳定市场价格;成效显著。
(2)评价:
提高了制盐的技术和产量,促进了盐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安定了社会;有利于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平抑边远地区盐价和保证边远地区的食盐供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盐政改革。
第
(1)问,根据材料进行高度概括。
据材料“刘晏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因此,他只在产盐之乡‘因旧监置吏’,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纵其所之’,其余州县不再设官”可得出精简盐务机构,改革流通环节,改官收官卖为官收商销,让利于商;据材料“派遣专门官员对亭户制盐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可得出政府加强对盐产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据材料“又于淮北十三处置巡院,以‘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可得出打击私盐贩运;据材料“在距产盐区较远的江、岭地区,则设置‘常平盐’,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可得出调节物资,稳定市场价格;据材料“刘晏的改革成效显著”可得出成效显著。
第
(2)问,根据主要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政府加强对盐产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举措可分析出提高了制盐的技术和产量,促进了盐业发展;根据打击私盐贩运,调节物资,稳定市场价格举措,可分析出有利于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平抑边远地区盐价和保证边远地区的食盐供应;根据材料“改革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可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
23.【答案】
(1)改变蒙古旧俗;主要仿效唐代制度;改革内容涉及广泛。
(2)延续了中原传统的朝仪制度;促进了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
24.【答案】
(1)历史因素:
1832年议会改革不彻底,选举权仍受很大限制。
现实因素: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发展,两党制的形成。
工人运动和其他阶层群众运动不断高涨。
经济上,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业城市兴起,人口向先进工业城市迁移。
(2)积极:
扩大了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更广泛参与政权;适应并推动了工业革命。
消极:
普选权仍未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
(1)问,依据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
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
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联系19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从历史与现实因素概括归纳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
第
(2)问,依据材料“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结合对材料中英国议会改革内容的理解并联系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概括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