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9902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docx

三至六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一)》

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课时从丰富的实例出发,使学生感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对称轴。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循序渐近,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上下左右,在一年级下册又初步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为学习轴对称图形打下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以了解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又能提高数学观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地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难点:

如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并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特征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向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师:

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

生:

我是看出来的。

师:

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

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

生:

可以将它们对折。

师:

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把它们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课件演示对折重合)

师小结: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左边和右边能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1.设疑,激发兴趣。

师:

老师用彩纸剪出了一些图形,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1:

可爱的小鱼。

(板贴:

鱼)

生2:

美丽的小花。

(板贴:

花)

师:

观察一下,这样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

对,它们都是美丽的对称图形。

师:

这些对称图形很漂亮吧!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这些图形的吗?

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小组讨论怎样剪,然后汇报)

请一位学生说怎样剪出对称图形。

2.动手操作。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彩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剪的最快。

(放音乐,教师巡视,并把部分学生作品展于黑板上,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3.认识对称轴。

师:

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了这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为你们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而感到骄傲、自豪。

虽然大家剪的图案不一样,但是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什么?

生:

折痕。

师:

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

(板书:

对称轴)

师:

沿着这条对称轴对折,对称图形的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可见这条对称轴很重要。

谁能说说小鱼、花的对称轴在哪里?

(学生指认,师指导画对称轴)

师:

同学们都认识了对称轴,下面请同学们用笔和直尺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

三、巩固应用

完成第29页“做一做”。

先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试画对称轴。

四、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物体都是对称的。

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

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5、布置作业

长江

反思

 

第2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例2和例3

教材分析

教材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发现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

学情分析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使其感受两种现象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根据要求画出、摆出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难点: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风车、地球仪、陀螺、小车等玩具。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

(出示商场和游乐园情境图)

这就是我们平时购物、娱乐的地方。

走,一起进去看看吧。

(课件播放各种物体运动等视频)

师:

喜欢吗?

请快用手势跟着比划比划,看一看它是怎样运动的?

师:

同学们,商场里这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老师的眼睛都花了,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

(先自己想一想怎样分,再与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生:

电梯、小鱼的运动是一类;而转椅、转盘是一类;分类的理由:

电梯、小鱼,它们都是沿着一定方向做直线运动;转椅、转盘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条中心轴做圆周运动,所以是一类。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刚才同学们根据这些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了分类。

小鱼、电梯都是沿着一定方向做直线运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转转盘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条中心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一种运动叫“旋转”。

(边说边用手势表示)

这也是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平移和旋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新课。

师:

现在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哪一小组能最快判断出下面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缆车、陀螺等)

师:

陀螺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

(出示风车等玩具)想试试吗?

请先看规则:

边玩边说出它们的运动方式,好吗?

(分发给每一小组)

生:

小组内边玩边说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平移、旋转)

师:

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玩的玩具的运动方式?

生1:

风车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生2:

地球仪的运动是旋转。

师:

对了,我们看似坐着不动,实际上我们一直随着地球在旋转。

师:

老师太佩服同学们了,会在玩中学习!

现在请大家先把玩具收起来。

除了这些玩具,其实生活中像这样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还有很多,谁来说说你见过哪些?

生:

推拉窗户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

(要求:

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师:

(播放视频)不好啦,水龙头哗啦啦在流水。

小朋友走过去,关水时水龙头的运动是什么?

生:

旋转。

师:

老师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做爱水惜水节约水的好少年!

2.实例感悟

师: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你们相信房子会搬家吗?

(会,不可能)

师:

答案如何?

敬请收看一则新闻报道吧。

(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报道上海古老的音乐厅平移66.4米的新闻录像)刚才咱们一起目睹了中国人创造世界奇迹的历史时刻——沐浴了74年风雨的上海音乐厅,经过一年的时间向东南方向蹒跚“行走”了66.46米,成功平移!

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生:

真了不起。

我为中国感到骄傲。

生:

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力量。

师:

建筑师们运用平移知识将古老的上海音乐厅完好无损的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太神奇了!

知道吗?

大楼不仅可以平移,还可以旋转呢。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的旋转餐厅。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3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强调,车的方向一致才是平移。

2.完成第3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

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们想创造美丽的图画吗?

课后大家可以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5、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

缆车、小火车、滑滑梯

旋转

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跷跷板、荡秋千

 

第3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例4

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变换”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习过简单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之后,教材设计了这节既具探索性又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课“剪一剪”。

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理解了平移和旋转之后,进行这一操作,能很容易发现剪的规律,教师要趁机引导学生把自主探索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让学生设计喜欢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正确的画法和折法,能剪出漂亮的图案。

难点:

理解折法和画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纸。

一、情境导入

1.感受剪纸的魅力。

(出示漂亮的剪纸作品)

2.你想试一试吗?

想要剪出漂亮的作品必须从简单的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剪一剪。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

1.猜一猜。

(1)出示一个小人,教师通过对折引导提问:

它是一个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轴对称)

(2)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剪出这样一个图形呢?

教师简单验证。

(3)给这个可爱的小人取个名字。

2.想一想:

(1)观察:

小人非常调皮,一眨眼就成这样了,这4个小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啊?

(引导学生观察出是一模一样的4个,而且是手拉手连起来的)

(2)讨论:

怎样才能很快剪出4个这样连续的小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引导,一个小人是把纸折成2份,那么4个小人应把纸折成8份,重点是突出折法)

3.试一试:

(1)在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试一试。

(2)展示:

注意收集各种典型问题的作品,请学生说一说,找找原因。

4.展示成功作品。

5.错误原因:

(断开,原因是没有把小人的胳膊画到边)

(半边人,说明画的方向不对,应该靠折边画,不能靠纸边)

6.小结:

折的时候要注意把纸折成同样多的8份,画的时候要注意靠折边画不能靠纸边画,剪的时候不能去剪手,这样才能手拉手。

三、巩固应用

完成第35页“练习七”第11题。

拿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说出不同的剪法会剪出什么样的图案。

四、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

①根据图形的对称关系,我们只需要画出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完整小纸人或围成一圈的小纸人。

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美丽的剪纸,你们想不想剪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并剪出来。

5、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剪一剪

注意事项:

1.把纸对折

2.从折叠的不开口处画

3.连接处不能剪断

                   

 

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

(一)(练习)

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

(一)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3、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

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难点:

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七第8题

先引导学生看清图,再根据要求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七第9题

学生同桌之间游戏,教师巡视

(3)练习七第10题动手拼。

展示自己的作品

(4)练习七第11题照样子,折一折,剪一剪。

交流自己的作品。

说:

在折、画、剪时要注意什么?

(5)练习七第12题引导学生观察。

你见过看出这个图形中是怎样移动这个小人吗?

这些都是正方形的纸剪的,你能看出是绕什么旋转的吗?

都是沿着正方形的中心旋转的,所以折的时候也要以这个点为中心。

法:

以正方形的中心为标准,把正方形分成了8份。

(见下图)

讨论:

要注意什么?

以总的一条这边为主,头朝中心,手要连起来(红色箭头处要连在一起,

不要剪断)。

学生画,教师巡视指导。

剪法:

学生操作。

展示。

(6)练习七第13题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答案。

(7)练习七第14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3、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四、归纳小结:

这个单元学完了,你想说些什么?

5、当堂训练:

剪一幅自己喜欢图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第1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应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例题根据已有的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所学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顺利探究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学会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

熟练应用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谈话: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不知大家忘了没有?

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看得又对又快。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12÷3=  18÷6=  3÷3=

2.填空,并说一说括号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2×(  )=4     3×(  )=6

4×(  )=8(  )×3=12

(  )×4=205×(  )=15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有56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

56÷8=K。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

问:

你是怎么计算的?

(想乘算除,想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

要是挂7行呢?

你能够解决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5)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38页“做一做”。

让学生说一说用的口诀,再计算。

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完成第40页“练习八”第1题。

(1)先让学生说用的口诀。

(2)让学生独立填写答案。

四、课堂小结

提问: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数目大了些。

5、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1)

56÷8=7口诀:

(七)八五十六

56÷7=8口诀:

七(八)五十六

 

第2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

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经历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材通过主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

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了乘法口诀,也会应用口诀进行表内除法的运算,本课时应多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

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师:

上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看哪位小朋友的反应快,老师出题,你们快速地说出得数,并说说你使用的是哪句口诀。

27÷9= 54÷6= 40÷8= 42÷6=

28÷4= 35÷5= 63÷7= 48÷8=

学生依据每道算式,说说自己是如何使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师:

同学们计算得很正确,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7、8、9的口诀求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有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

27÷9=K。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

问:

你是怎么计算的?

(想乘算除,想三九二十七,所以27÷9的商是3。

(4)学生独立解决:

要是每列摆3个,可以摆几列?

你能够解决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5)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39页“做一做”。

让学生说一说用的口诀,再计算。

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1)先让学生说用的口诀。

(2)让学生独立填写答案。

四、课堂小结

提问: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小结:

今天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先看一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另外,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

跟老师一起念:

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啥就商啥。

5、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

27÷9=3 口诀:

(三)九二十七

27÷3=9 口诀:

三(九)二十七

 

第3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

教学内容:

第4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部分内容的课后练习。

根据平常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7—9的乘法口诀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学生在口算除数是7、8、9的除法口算题时,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相应的乘法口诀掌握得不是很牢固,特别是“大九九”,常常把相近的口诀混淆在一起。

例如:

54÷9=5,学生把口诀“六九五十四”错记为“五九五十四”。

2、看错运算符号,在加、减、乘、除混合的口算练习中,有部分学生把“÷”号看成“-”号,从而导致计算出错。

例如:

15÷5=10,学生看错了运算符号。

3、除法算式的读法常常与乘法算式的读法混淆,部分学生学生受乘法读作的影响,常常把除法错读成“除”,例如:

24÷8,正确读法是“24除以8”,部分学生错读成“24除8”。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熟练并正确地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正确应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的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

准确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练习。

(出示课题: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我们这节课要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比一比谁脑子动得快,发现和收获多!

好吗?

2、整理复习

1、口算:

21÷756÷832÷835÷736÷9

63÷718÷940÷864÷827÷9

2、按要求写算式除数是9除数是8除数是7

(1)独立完成。

(2)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交流:

你有什么发现?

3、巩固练习

1、填一填

6×=544×=283×=24

54÷9=28÷7=24÷8=54÷6=

28÷4=24÷3=

2、比一比

72÷872÷8÷372÷8×372÷8+372÷8-3

()﹤()﹤()﹤()﹤()

3、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如果不对,请你在括号里改正。

54÷9=5()32÷8=3()28÷7=5()

48÷8=5()36÷9=6()

4、提高练习

1、解决问题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9元24元8元16元7元

(1)福娃晶晶的价钱是欢欢的几倍?

(2)买6个福娃妮妮要几元钱?

(3)买2个福娃贝贝和一个福娃迎迎一共要多少钱?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试一试,并解答。

2、动脑筋

6×()÷()=6

()×4+4=249×()÷()=9

()×8-7=49()×5÷()=2

()×3-9=18

5、全课总结

提问: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数目大了些。

六、布置作业

长江

附件1:

前测题

班别:

姓名:

18÷98÷863÷756÷827÷921÷740÷845÷949÷732÷814÷781÷916÷89÷935÷748÷836÷97÷763÷972÷828÷754÷924÷842÷756÷764÷8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步构建“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设置背景问题时留出很大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用已初步构建的解题思路来分析、推理。

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这类问题,并学会验算。

2.熟练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均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大家学得真不错。

假日里,小明来到商场,他在柜台前愁眉不展,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我们去帮帮他吧!

(出示课件:

教材第42页情境图)

师: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从画面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猜一猜,小明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说说他遇到了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有56元钱,每个地球仪8元)

(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4)汇报交流。

板书:

56÷8=K

问:

你是怎么想的?

(求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

(5)学生独立解决。

(6)要想知道自己解决问题做得对不对,还要验算。

验算的方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