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9618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x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

(一)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这三种教育都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三种教育形态的结合,才构成教育的整体结构。

从人类发展史看,教育的萌芽是出现在原始家庭之中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但家庭教育从未因此而消失,仍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上发挥着独立的作用。

每个教育对象都首先来自于家庭,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

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形成深深地烙印,是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弥补或剔除的。

孩子年龄小,他们对社会上人们的交往活动不可能亲身体验,是爸爸妈妈把各种社会思潮及日常社会活动信息带入家中,孩子们通过父母的言谈举止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社会。

在近年来关于影响青少年犯罪因素的研究之中,其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尽不到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责任等,是影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家庭因素。

其中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和缺失对未成年人构成最直接的影响。

一、父母素质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父母素质对子女的遗传和教育作用,决定着子女素质水平的高低。

父母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两个方面。

自然素质是指人的大脑、神经、体力等生理方面的素质;社会素质主要是人的心理、品德、科学文化、教育素质等,其中生理、心理、品德、文化素质是社会成员都具有的基本素质,而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

1.父母基本素质对子女的影响

(1)父母生理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其遗传素质是子女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比如,父母身体素质好,就会遗传给子女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健全的感官,相反,如果父母体质差,受到药物、烟酒的毒害,或者近亲结婚,就会通过遗传导致子女身体素质的缺陷,影响子女的成长乃至一生。

(2)心理素质方面,母亲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子女成长的最经常地、广泛的、稳定的因素。

母亲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直率、有活动能力,善于和大家共事;母亲过分严厉,子女的表现则往往是逃避或反抗,或胆怯或残暴;母亲处事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子女多表现为撒娇、放肆、神经质、自以为是、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力等等。

此外,母亲的志趣、生活情趣等也都影响着子女。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经过测试发现,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仅占学生总数的11.6%,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孩子的行为问题直接与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关系。

(3)文化素质方面,从总体上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学习机会较多,在对子女的期望程度、教育方式等方面更具有科学性。

文化素质和文化程度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文化程度是指受教育的年限、状况,而文化素质是指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它体现在运用智力的教育过程中,决定着父母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运用。

(4)品德素质方面,父母的品德在子女品德形成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一个人从降生到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

孩子对社会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

加上他们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心理上对父母的依恋,就使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说: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除了上面说到的基本素质外,父母的教育素质则会更直接地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2.父母的特殊素质——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犹如法官要精通法律,医生精通医术一样,父母要具备教育素质。

父母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

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父母教育素质的统一体。

(1)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念包括人才观(即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即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儿童观(即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教子观(即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等),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

以人才观为例来了解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普遍心态。

在孩子很小时,父母就为孩子精心设计未来,并且为了达到这个期望的目标,努力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给孩子的学业以很大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的学习成就的愿望就越强烈,其学业成绩也普遍提高。

然而当孩子的自身行为与父母的期望发生矛盾时,“就可能招致首先是心理上的相应制裁”。

父母期望孩子达到较高的学历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社会现实:

那就是就每个孩子自身的状况而言,各有其长处和特点,受高等教育、当硕士、当博士未必都是适合孩子的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过高的期望以及为了孩子升学所做的一切努力,势必加剧升学竞争,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颇,使一些孩子产生学习压力。

根据对儿童的访问及相关资料分析,调查者们设计了9个有关学习压力指标,如:

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讨厌考试;我不喜欢考试后排名次;我对我的学习很有信心;我对学习感到快乐;我总觉得学习太难;作业太多,我很难做完;我总没有时间玩;我没有时间做我感兴趣的事等等。

经统计,分出压力较大的占34%,压力一般的占45%,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占21%。

从家庭因素与孩子学习压力的相关分析来看,孩子在家庭中的积极体验越少,学习压力越大。

(积极体验包括父母之间关系很和睦;爸爸妈妈很爱我;爸妈很理解我;爸妈很相信我;爸妈总是鼓励我;爸妈为我感到自豪。

我在家里总是很快乐等12个指标。

)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父母。

分析表明,学习压力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积极的人格特征有负面影响(持久、成就),而对消极的人格特征有正向影响。

(攻击)

孩子是否从事家务劳动以及家务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调查表明,有33.1%的父母表示很少鼓励孩子做家务,现实生活中对孩子的劳动训练更是远远不够的。

在谈到不鼓励孩子做家务的理由时,有45.3%的父母说:

“孩子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做家务”。

此外,有45.3%的父母说“为了学习,我要求孩子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有39%的父母说“只要孩子学习好,孩子的一切我全包了”。

在许多父母看来,抓好孩子的学习是硬任务,而能力培养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专家研究分析表明,儿童的家务劳动时间与独立性和勤劳勤俭品格显著相关,即家务劳动时间越长,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勤劳勤俭的品德。

而家务劳动的缺乏,正是他们独立性差,缺少勤劳勤俭品格的直接原因。

(2)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

具体来说,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情绪传导作用。

父母的情绪状况主导着家庭的情绪气氛,并且通过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态度亲切和蔼、富有耐心,孩子便有一种愉快感、安全感,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在这样的感情下,才有利于父母将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孩子,使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习日常规范和学习生活技能的任务。

而父母自身情绪欠佳,心情烦躁,反映在教育方式上则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或者置孩子于不顾。

孩子则会因为内心恐惧,害怕受到惩罚,或不能满足对父母的亲和需求,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二是性格形成的作用。

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

粗暴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愤怒的情感,也是固执、任性等性格产生的原因;以友好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往往使孩子富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亲切、天真、善于交际;对孩子过分保护和照顾,孩子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被动性格明显;对孩子冷漠,便会使孩子形成孤独的性格和行为。

三是行为规范作用。

对孩子来说,最初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家庭,他们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最简单的动作,并直接接受父母对他们行为准则的灌输和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教化,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来的。

拒绝什么、允许什么、奖励什么、惩罚什么,表明了父母的道德判断及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状况,规范了孩子的思想认识及言谈举止,使孩子懂得善与恶、美与丑;懂得哪些事情符合道德规范可以做,哪些事情与社会准则相违背不可以做。

而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同,约束的严厉程度不同,孩子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专家们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将父母教育方式归为6类,分别是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

溺爱型,主要表现为在家庭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的位置上,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否定型,主要表现为父母经常批评、责怪、打骂孩子,对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民主型,表现为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过分保护型,主要表现经常为孩子安排学习内容,陪孩子做作业,帮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情;放任型,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的独立行为较少了解,不加干涉或过分迁就;干涉型,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包括看电视、交朋友等限制过多等等。

运用调查资料所做的相关分析表明,民主型是理想的教育方式,而其他类型都在不同方面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否定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最多,最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攻击性强,不利于培养持久性。

其次是过分保护型和放任型、溺爱型、干涉型。

研究表明,教育方式对子女道德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儿童的道德优点大致分为五类即:

社会道德、学习努力、独立性、创造性、勤劳勤俭;道德缺点分为八类即:

学习不努力、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集体意识较差、缺少独立性、进取精神较差、缺少创造性、勤劳勤俭精神较差等。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道德发展的相关分析说明:

①溺爱型不利于培养孩子勤劳勤俭的作风,却助长孩子学习不努力的不良习惯。

②否定型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的养成和学习努力精神的养成,使孩子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勤劳勤俭精神较差;③民主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很少有孩子进取精神差、很少有孩子学习不努力的情况;④过分保护型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勤劳勤俭道德的养成,同时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⑤放任型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同时是孩子学习不努力、勤劳勤俭精神较差;⑥干涉型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不努力。

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道德及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育能力对子女的影响

教育能力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指导孩子的能力等等。

父母教育能力通常是在自身学习和运用家教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的。

在一些父母看来,把劲使在孩子身上,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前途,因而竭尽全力为孩子付出。

而对于用科学的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

长期以来,多数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和帮助略显不足。

在被调查的父母中,学过“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比例比较低,排在调查所列6类知识的第五位;调查显示,分别有82%和89%的孩子说“爸爸很爱我”、“妈妈很爱我”;而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的分别只有36.6%和48.2%。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

”时,有40%的孩子列举的内容与父母有关。

经过对孩子在家庭中的消极体验进行分析(家长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总不让我做想做得事、家长经常不尊重我、我不愿意学家长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家长经常侵犯我的秘密、家长限制我交朋友、家长总是斥责我、经常威胁我、家长经常打我、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70%的孩子都有消极体验,30%对家庭的消极体验较多。

尤其是在被访父母中没学过儿童心理知识的,孩子消极体验达到74.5%。

没学过教育知识的,消极体验的孩子达到53%。

这说明由于父母教育知识的不足,而表现出教育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主要取决于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否侵犯孩子的隐私、是否经常打骂和威胁孩子以及是否欣赏自己的孩子等因素,而这些正是父母教育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孩子身上表现出的许多人格、道德、能力方面的缺陷,都可以或多或少从他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所以说,要想当好父母这一角色,必须不断地进行角色学习,否则会直接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家庭教育的效果。

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看法。

事实证明,他们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

作为成年人应该意识到,在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中,原先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历史的必然,而孩子们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获得的对成年人进行反向影响的能力亦在情理之中。

对此,专家们提出了成年人转变观念,向孩子学习的5点建议:

第一,    现代社会应该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非常快,不仅儿童面临着发展问题,成年人也面临着完善自我,迎接社会选择的挑战。

面对未来世界,成人已经不可能再去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已经明白了。

所以,当成人和孩子共同面对未来世界时,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探索者。

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第二,    教育应该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

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独有的一种权力,它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

一方面是子女可以教育和影响家长,这种教育和影响是自下而上的;另一方面,成年人应当允许孩子对所接受的教育影响作出选择。

第三,    成年人应当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

按照传统的观点,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丝毫无权利可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这种看法,把孩子当作发展中的独立的人,把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

只有当孩子成为一个能动的权利主体的时候,他们在成年人的眼里才不会是无知无能,可以任人摆布的被动的生命体。

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成年人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去发现和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第四,    向孩子学习应当是成年人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在现代社会,成年人和孩子同步接触信息,而且孩子们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他们束缚较少。

另外现在的孩子接受社会的压力大,要获得自我发展,对社会的反弹非常大,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很多想法值得成年人学习。

向孩子学习并非成年人无能,而是成年人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第五,    成年人应该看到信息时代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在信息时代,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

他们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孩子的才能在儿童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

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

二、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小升初阶段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是小学阶段的第三个转型期:

孩子们将进入生理、心理动荡期,将完成小升初的转型。

一、具体表现:

学生身心的发展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

1.孩子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

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体还不会轻易解散。

2.孩子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

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

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

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

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

3.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

4.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

比如:

“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

“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

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

5.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要求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

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

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二、家长要主动做的事情有:

①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家长要主动保持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倾听孩子的诉说,及时给孩子讲一些生理变化的面对方法,快乐地面对成长,如果自己没有合适的方法,一定要及时向有关老师或教育专家请教。

家长千万不能觉着自己是过来人,仍以过去的观念方法来看待现在的孩子,要明白,现在的孩子与家长当年所处的年代不同,所接受的信息广度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教育管理他们的方法,适应孩子的变化。

同时也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以前孩子的“主宰”,转换为孩子的朋友、导师。

②了解教学进度,与主要任课教师保持紧密联系。

③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学习经历,及时找出不足,和老师、孩子一起商量训练的方法,及时修正,不留后患。

小学高年级孩子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也进一步提高,家长要引导孩子在学习上多做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到知识点或题型之间的联系,这样,面对考试难度的增加和知识点的综合,总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应对也一定会越自如。

④提前了解中小学学习上的差异,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

从小学进入中学,在成年人看来,只不过是从一所学校跨进另一所学校而已,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校园变了,老师、同学全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再加上作息制度不同,活动方式不同,老师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同,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初中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这些变化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会给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到自己理想的初中学校参观,了解学校的特点,录取方式和政策,提前为孩子建立目标,帮孩子做好思想准备,可邀请高一级的孩子向孩子介绍中学教师上课的变化,提供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养成做笔记、及时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暑假时,可帮助孩子对小学的知识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进入初中后,要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与老师商讨解决方法,使孩子能及时赶上不掉队。

 ⑤配合学校、鼓励孩子参加各项活动,增加实践体验感受,这同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孩子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家长在保证孩子的营养外,还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使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正常的学习。

⑥指导孩子正确交往。

家长要通过实例向孩子讲清什么是同学之间真正的友谊,应该跟什么样的同学交朋友。

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正确选择朋友。

要特别关照孩子不要跟校外不明身份的少年交往。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主动原谅他人的错误,要有大度胸怀。

再者,开玩笑要适可而止。

一年级学生不懂得开玩笑,遇到什么事都是一种很认真的模样。

二三年级学生可以听明白玩笑和一般对话的区别,但是自己不会用,常常张冠李戴。

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伦不类”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

有时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

这些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

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

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

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⑦养成完整做事的习惯。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

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

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

  ⑧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如果说中低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而做作业,那么,许多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

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所以他们会非常关心学习成绩。

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另外,五年级孩子由于自我认识偏差、学习压力、周围评价以及以前问题的累积,最容易出现下面几种心理问题:

(1)挫折与焦虑感

五年级学生由于有了较强的分析能力,在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时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回忆、评价。

如果有一些不顺利的经历,而且自己无法克服,就会产生过度的挫折感。

再者,为了使孩子在上初中时能到更好的学校学习,不少家长从五年级开始便给孩子增加学习力度,使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复习、做题中度过,这些额外增加的题目往往还是偏题、怪题,有些家长还希望通过这种题目设置的困难让学生理解学海无边,要不断进取的道理。

殊不知这些题目不仅不能使学生达到家长的目的,反而先使学生体会到不应体会到的挫折感。

过度的挫折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动力,从而引发其它问题,例如,一个五年级女生自述有胸闷、大汗淋漓等症状,可常规检验却查不出任何问题,直至到了心理门诊,被诊断为情绪障碍:

原来是班干部选举落选,挫折感扩大、泛化的表现。

另外,过度焦虑感也是五年级学生的一个常见心理发展问题,从网上发布的各地学生的焦虑感检出率来看,不同的调查结果不一样,低的7.3%(焦虑感),高的居然到74%(学习烦恼)。

焦虑感是一种影响较大的消极情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引发其它心理疾病,破坏内分泌失调、降低免疫力,产生各种心身疾病。

(2) 逃避

学生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逃避,它有多种表现:

第一,不愿提及。

表现为学生不愿提及自己的学习情况,只要话题一涉及这些内容其行为活动马上改变,好象突然换了个人。

第二,不愿行动,或勉强行动。

比如上学时磨磨蹭蹭,学习用具准备不充分;参加有关活动时能不参加就不参加,非得参加时被动应付。

第三,极端表现。

孩子可能会以某种极端反应来表示自己的态度。

例如,一位五年级的女孩因成绩不好,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公然在教室里解大手,这种逆反便是逃避心理的一种极端表现。

第四,替代行动。

替代行动是指孩子在另一种活动中能够体现到成就感,便以该活动替代学习活动。

例如,有些孩子在其它活动中通常会异乎寻常地热情,给别人的感觉是“特别能讨好人”,这种异乎寻常行动的对象一般是针对老师和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孩子希望这些行动能在老师心中留下好印象,从而弥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

此外,游戏厅、网吧已成为学生替代行动的另一个重要场所,而学生沉迷网吧也会由原来的替代反应演变为其它心理问题。

(3) 胆小、恐惧倾向

在经常被责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胆小、恐惧倾向等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前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尚能应对,表现正常,只是显得有些胆小、怯懦,进入五年级后,由于过于关注将来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因为焦虑而演化出恐惧的特征。

另外,由于五年级学生活动能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