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9458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6.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ppt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卢立涛卢立涛QQQQ/微信微信:

53576306:

53576306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l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博士(20032007)l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澳门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硕士(20002002)l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士(学士(19962000)l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课程教学与教师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与评价等方基础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面的研究。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我是谁?

我是谁?

分享内容l什么是校本课程?

l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l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l如何有效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l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影响是影响学校育人目标达成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变量;的重要变量;l影响学校教育效果影响学校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校本校本课程的有效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开发与实施;l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的开发开发受受设计者设计者的思想支配,是的思想支配,是设计者综合设计者综合思考后的决定;思考后的决定;l学校学校通过通过校本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可以,可以有效地有效地实现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育人目标l.“校本校本”并非是国内原创的词汇,而是源自西方国家的舶来品,其英文名称为school_based”其理念源于20世纪60-80年代英美等国家的“校本”运动,其初衷是为了摆脱外力对学校管理为了摆脱外力对学校管理的过多限制,为学校校长以及教师争取更多的自的过多限制,为学校校长以及教师争取更多的自主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主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发需求。

校本的缘起校本的缘起近代国民教育体制确立之后,随着义务教育近代国民教育体制确立之后,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民族国家都强化了对课程的管理和控制。

的普及,民族国家都强化了对课程的管理和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使教育得到迅速地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使教育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复和发展,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

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课程开发策略未能取得人民预期的成就,相反还产生了许多意未能取得人民预期的成就,相反还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对于国家课程开发想不到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对于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固有缺陷进行深入的反思。

策略的固有缺陷进行深入的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人们在对新课程运动的反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人们在对新课程运动的反思中兴起的,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要担思中兴起的,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要担负起对国家课程的缺陷进行弥补的责任。

负起对国家课程的缺陷进行弥补的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于对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担忧,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这场改革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学校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并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旨在立足于学校,以学校为基础的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校本”运动。

运动。

“20世纪90年代末,“校本”理念开始对中国的教育界产生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校本课程的规定,会议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以占到课程总量的16%。

校本在我国的发展校本在我国的发展ll1999199919991999年年年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第二部分第第二部分第第二部分第14141414条条条条l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年基基础础教教育育课课程程改改革革的的重重要要目目标标之之一是:

一是:

改改变变课课程程管管理理过过于于集集中中的的状状况况,实实行行国国家家、地地方方、学学校校三三级级课课程程管管理理政政策策,增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借助国家放开校本课程以及学校自主权的契机,众多学校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培训,开展校本研究,实施校本管理。

如此,如此,“校本校本”理念逐步渗透到了我国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渗透到了我国教育教学的一线。

的一线。

校本课程是什么?

校本课程概述l1.OCED定义:

学校使用的方案,被视为达成目的之手段,包含学校有责任接受学生所有的经验;l2.Skilbeck:

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及过程中达到教育目标的补充,要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实施。

l(Skilbeck,M.(1984)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London;Harper&Row)l3.校本课程是学校及校内外人员负较大责任,基于学校需求而设计与研发的课程,种类不限,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及潜在的课程.校本课程概述综合来说,校本课程综合来说,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种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形态,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

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

l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有效调节、调节、补充与拓展补充与拓展;l关于学校:

关于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外部专家,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外部专家,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l在学校中:

在学校中:

学校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

学校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

校本课程有何意义?

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三级课程管理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调节、补充与拓展调节、补充与拓展l国国家家课课程程要要面面向向全全国国,故故容容易易导导致致与与地地方方教教育育需需求求脱脱节节。

主主要要面面向向所所有有学学校校,所所以以容容易易与与学学校校办办学学条条件件脱脱节节。

它它要要面面向向全全体体学学校校教教师师,容容易易与与学学校校教教师师脱脱节节。

容容易易与与学学科科发发展展脱脱节节,因因为为国国家家课课程程的的编编制制周周期期和和修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陈旧和知识老化就在所难免。

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陈旧和知识老化就在所难免。

l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特点,更能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特点,更能适应教师水平,更有利于调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参应教师水平,更有利于调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参与课程建设。

与课程建设。

校本校本课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反映:

程是学校文化的反映:

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得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观念及行为上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实施校本课程,面临着学校文化的改造与重塑。

l校长不仅是行政领导,而且成为课程设计的领导与参与者;学校机构的角色与功能相应也发生变化;l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学生不仅是单纯的学习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和评价者;教师不再只是教学生,还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有助于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和谐地发展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个性的提高和养成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个性的提高和养成考虑学校实际可能,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促进特色学校形成促进特色学校形成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的重要措施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种模式l目标达成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

以泰勒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要遵循目标达成,依照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设计。

l过程互动模式:

过程互动模式:

以斯腾豪斯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要注重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生成。

l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

以斯基尔贝克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首先要从分析以斯基尔贝克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首先要从分析情境入手,根据具体情境开发课程。

情境入手,根据具体情境开发课程。

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

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

l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l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l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l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目标模式泰勒原理示意图: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过程模式l斯滕豪斯由此认为,人文学科课程与教学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

l1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

l2教师在教有争议的内容时,要提出中立的准则。

例如,教师不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责任的一部分。

l3在有争议的领域进行探究的方式,主要方法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

l4讨论时应保护参与者不同的观点,而不是试图达成一致意见。

l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

情境模式分析情境分析情境制定目标制定目标编制方案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解释与实施追踪与重建追踪与重建OECD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吴刚平)l需求主导模式:

学生喜欢什么?

需求主导模式:

学生喜欢什么?

l条件主导模式:

学校能做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

学校能做什么?

l目标主导模式:

学校想要什么?

目标主导模式:

学校想要什么?

校本课程设计一般流程判断是否设计校本课程判断是否设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与修正等实施、评价与修正等决定课程方向、决定课程方向、类型及模式类型及模式调整体制与分工合作调整体制与分工合作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定目标、选择与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l1.评估现状l对学校文化的现状评估应当如何做?

l如何了解教师能否进行校本课程设计?

l调查教师的时间安排l调查教师进行校本课程设计的知识、能力基础l怎样将学生与家长的智慧纳入校本课程?

l2.调整体制l学校课程委员会的组成应如何设计?

l如何打破学习领域或者学科内容来组建课程委员会?

l如何组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教师共同设计课程?

l学校课程委员会能否吸收校外人事参与?

l学校课程委员会与教学处应如何协调l本校家长提供建议的渠道有哪些?

l3.工作分配l组建相应的课程委员会,听取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学生等对校本课程的看法;l进行职能分工。

l4.形成课程方案l校本课程规划的基础(必要性与可能性);l总体目标;l课程结构与门类;l实施与评价的建议;l保障措施校本课程方案l1.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即,即学校教育哲学(学学校教育哲学(学学校教育哲学(学学校教育哲学(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当前可得到的当前可得到的当前可得到的当前可得到的资源(人力资源:

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专业人员等和资源(人力资源:

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专业人员等和资源(人力资源:

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专业人员等和资源(人力资源:

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专业人员等和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