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9045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docx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

课堂观察的一般程序

【关键词】课堂观察程序

课堂观察的前提是发现教学问题,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课堂观察的类型一般有三种:

一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团队观察。

此类观察追求规范化的程序,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和研讨,以求达到全面综合地解决一些教学重点或者难点问题。

二是个体观察,是教师作为个体对他人课堂的观察。

三是自我观察,是教师对自己课堂进行的实时观察。

对于个体观察和自我观察,我们力求程序的简约化,期望尽量让观察和研究成为教师的日常生活。

第一步:

确定研究问题及目的——针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解决或改善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著名教育理论专家柳夕浪先生指出,课堂观察“一般只就课堂教学中某一个方面作系统观察,专心致志于特定的事件上”,“并不打算对教学行为作一全景式的观察和概览,而注重提供一些局部性的‘特定镜头’,有重点地作较为深入细致地诊断”。

柳夕浪先生所说的“某一个方面”、“特定的事件”或“一些局部性的‘特定镜头”’,其实都是主题的聚焦,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灵魂,要选择合理的主题进行观察,主题的选择应该是细小而具体的。

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但不宜过多;主题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的“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我们要注意的是,课堂观察应该选择好的观察视角进行观察,并研究性地进行记录,方能体现其价值。

例如我们对林凡老师进行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就是根据提问次数、提问时机、问题类型、问题呈现方式、教师回答技巧、学生回答表现等进行细化观察。

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观察”更加贴近一线教师,也更能发挥它鲜活、及时的特性,便于小结和反思。

那么我们确立主题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用多样的视角确立观察的主题。

我们可以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崔允口教授设计的课堂观察框架来确定观察的主题,框架分为四个维度来指导教师进行观察: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

比如学生学习维度(如下图所示)。

第二,注意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科特点、教与学问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开展。

比如对于一个新建学校和百年老校,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工作5-6年和工作10年以上的老教师,课堂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是基于学校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观察,围绕教学中的问题,或是针对某个教师教学技术的某个问题的研究。

我校语文组开展了“关键词在语文阅读课中的作用”探索,于是我们组织了此类课型的观察,语文组的张咸竹老师就此设计了课例《由厚到薄——对灯下漫笔的解读》。

又比如我们想探索“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优秀青年教师韦艺耘就此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自读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首先是对教学中可能存在问题的症结进行基本判断和分析,然后再确立相应的观察维度和视角,再进行分组观察、小组交流和会诊,最后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

如果我们是组织青年教师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观察,听课的目的为了学习某个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策略。

那主题的确定往往是根据自我需要而定。

比如我们在政治组开展特级教师示范课,李晓翎上高三复习课,毕业刚一年的小宗老师主要是观察她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而准备上高三课的小林老师则主要观察她如何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试题的命题意图。

第三,关注观察的层次与目的。

一是以毕业1-3年的教师为对象的课堂观察,主要目的是诊断与矫正。

一般而言,新教师在课堂常规、教学语言、教材把握、教学调控等方面会存着储多问题,我们可以就此设计观察主题,进行观察,帮助他们分析,给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领他们成长。

二是以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为对象的课堂观察。

这些教师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杰出的教学艺术与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就应以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为主要目的,并通过有个性的主题来进行精细的观察与分析,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三是以普通教师为对象的课堂观察。

比如我们对林凡老师的课堂观察,林凡老师已经工作6年,进行过高中教学的大循环。

我们对她进行观察,目的是促进她向骨干教师转化。

因此,既要发现课堂的不足,进行矫正性观察;又要注意捕捉她上课的一些成功经验,加以反复放大和张扬,然后再进行理论上的提升,逐步引领她学会从专业理性去思考教学问题,有利于她教学风格的形成。

所以,不同的观察对象,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不相同的。

第二步:

确定观察工具——《量择和设计相应的观察工具。

观察前,一般要先准备好学生的座位表、问卷表、录像机、录音机等,最为重要的是开发课堂观察的相关表格。

在课堂观察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相关的观察表,包括定性与定量的观察要求。

比如我们想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问题回答的各种表现,那么我们可以开发如下表所示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记录表:

量表横向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回答方式,二是学生回答类型,三是学生回答的主动性;纵向按照教学环节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设置了要点记录,观察教师对教学环节中学生应答行为进行定量记录,同时进行定性描述。

又比如我们想在课堂观察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理答进行分析,那么首先我们从宏观上来分类,理答的主要形式在A层面上只有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两种。

而语言性理答又可以细分为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发展性理答和诊断性理答。

诊断性理答又再细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肯定又可以分为对学生回答是简单说对错,还是纠正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或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还和学生一起总结提升问题的内涵。

而从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参照华东师大崔允口教授的观点,把它们细分为四种形式:

一是积极理答,二是消极理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

这四种形式在下面(第41页)量表中的B与C层面中也有所体现。

这样在具体实践中就更方便观课老师的记录。

据此我们开发出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分析量表”。

在课堂教学中,听课教师可以拿着这个量表进行微格观察与研究。

如果事先拿到详细教学预设的话,“问题”一栏也可以事先写好,然后记录好课堂教学进程的“时间”和在“语言性理答、非语言性理答”的相应表格中打勾或者作些注释就可以了。

又比如我们想做关于“教师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影响”这样一个主题式的课堂观察活动,则观察表格的开发应该以课堂评价的价值功能为依据。

课堂评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

从情感态度方面来说,它应该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从学习效果来说,它对课堂学习氛围有很好的协调和创设作用;从方法来说,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起到指引作用。

那么我们首先从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课堂反应、师生互动三个维度来把握,而教师课堂行为又从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内容和有效性两个角度来进行观察。

对于教师课堂的评价,我们可以借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华盛顿大学课程和教学论博士罗伯特.J.马扎诺著《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评价专家RichardJ.St/ggins《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四版)》等理论著作的相关成果。

同时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的“教师”纬度。

所以我也可以继续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设计的课堂观察框架,这样我们就开发出下面一系列的课堂观察的量表(教师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

(一)、

(二)、(三)、(四))。

又比如观察课堂的互动行为,我们就要边听边记边思考: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

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学生,回答水平)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

多少人没参与?

活动有序吗?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学困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将观察的角度设立得小一点,观察的内容集中一点,有针对性一点,我们的课堂观察才能凸显出它的优势,不然,则事倍功半。

当我们确立好观察的主题和相关表格后,紧接着就是确定观察团队的分工。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分工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分时法”,是根据时段进行的观察,教师的分工也是以观察时段来确定的。

比如,以“课堂提问有效性”为观察主题,我们每组教师(根据参与人数而定)观察不同时段的提问情况(每组5分钟)。

第二种“盯人法”。

比如“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观察,我们的分工方法是每一位教师观察一组学生(一组学生一般为4-5人,也可以由两位教师承担同一任务,根据参与人数及学生数而定)。

第三种是综合法。

这种方法往往是因为观察主题的非单一性引起的,这种观察既有按时段的观察任务,也有“盯人”的观察要求。

比如以“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习惯”为观察主题,我们将“学习习惯”分为”一般性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习惯”,一般性学习习惯(准备的习惯、草稿本使用的习惯、作业习惯等)采用“盯人法”,而数学思维习惯的观察(观察之前我们对“数学思维习惯进行了假定)则采用“分时法”。

此外,我们都要做现场观察记录。

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做全息录像、录音。

我们在现场观察记录时主要是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强调的是数据统计,而定性强调的是对教学细节的描述与放大。

具体分类如下表(第43页)。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讲究规范的同时,必须对程序作一些简约的处理,课堂观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日常的教研活动。

第三步:

观察的实施——组织观察、自我观察、个体观察的选择实施。

对于不同的观察类型,观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组织层面的课堂观察应该规范化。

教师在规范化的观察中学会观察的技巧,养成观察的意识,掌握观察的方法。

在团体观察时,参与观察的全体成员要处理好协作关系,做到分工、职责明确,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观察活动,做好相应的记录,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包括问题的归因、改进的建议。

课堂自我观察是日常的观察,瞬间的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

通过自我观察,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变化,以及对教师授课的反映,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了解自己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效果,便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反思;让教师及时寻找出预设与实践的差距,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寻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自我观察促使教师立足于观察自己的课堂从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自我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活动,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

自我观察也是一种探究途径,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在观察结束后整理出较完整的观察结果和发现,并对这些发现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形成更好的教学方法,为有效课堂服务。

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课堂效益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师只有努力做到:

思想领先、思考深刻、行为跟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课堂观察的基点和最终目的。

第四步:

分析与思考——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我们首先来了解课堂观察后的课后会议的一般程序:

第一,教学者反思。

观察者提出诸如“你的课好在什么地方?

达到了哪些目标?

什么地方需要改善?

”之类的问题,帮助教学者进行自我反思。

第二,总体感受和片断反思。

观察者呈现数据,围绕所观察到的教学事实,与被观察者一起分析、讨论。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比如说:

“这堂课合作讨论用了10分钟,占22%。

”“这节课提问共有5次,用时分别为3、1、4、1、1分钟。

”“我发现几个学生打哈欠,小明看着窗外,小强在玩铅笔。

”这说明学生很无聊,那么我们重点讨论这种现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在讨论中,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比如说“1分钟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交流来说够不够呢?

如果不够,能否达到讨论的效果?

那这样的讨论是否有必要就值得考虑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可以减少讨论的次数,选择难度较大、需要集中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一点的时间进行交流”。

第三,深入的反思。

我们在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尊重观察到的教学现象,在思考的时候要基于教学的整个系统,要十分注意发现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联系,致力建构,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行为与理念。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泼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

他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就只能停留在一个原来的水平上。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今天,面对许多教学上的新问题、新挑战,教师要学会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各种教学行为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思考,通过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西哲叔本华说过: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课堂观察就是这样一种用眼睛看、用心思考,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附录:

下面是南宁市第三中学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来的课堂观察的“三表”、“四要求”、“五步骤”,以供参考。

三表:

一是任务表,每个教师人手一份任务分工表;二是座位表,这份座位表应包括学生的姓名与座位编号;三是分析表,就是供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后分析的相关表格。

四要求:

确定一个主题,设计一套方案(包括量袁),开展一次研讨,总结一项成果。

五步骤:

一是明确任务,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分析;二是精细观察,进教室之前对表,根据主题进行田野笔记式的记录,注意记录时间段标志;三是深度反思,根据分析表提供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与整理;四是积极对话,特别注意与执教者的互动;五是整体总结,形成观察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