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9007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docx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477452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

语文试题

1、积累和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晓战随金鼓,▲(李白《塞下曲》)

(2)▲,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3)▲,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

(4)▲,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5)法不阿贵,▲。

(《韩非子有度》)

(6)《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年轻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话是“▲”

(7)现在人们常用《醉翁亭记》中的“▲”这句话来说明说话做事表面在此,而实质在彼。

名句“项庄舞剑,▲”与其意思相近。

(8)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huàn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4分)

最chún(▲)变huàn(▲)攒(▲)聚精髓(▲)

(2)结合语境解释画波浪线的词语。

(2分)

玲珑剔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大搜索行动令人叹为观止。

C、面对如诗如画的瘦西湖风光,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摄着。

D、被浮冰围困多日的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船体前方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形成一条清晰的水道,真可谓柳暗花明。

半小时后,“雪龙”号成功突围。

4、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4分)

 ①电信诈骗的滋生和泛滥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②电信诈骗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而且损害了公民权益。

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1)第   句,修改意见:

       ▲

(2)第   句,修改意见:

       ▲ 

5.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在生活的土层下面,各种语言在跃动着:

有些语言,像矿物;有些语言,像植物;有些语言,像动物。

而最美的最有力量的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它属于以上三界。

A、饱含汁液晶莹剔透灵动飞扬B、晶莹剔透饱含汁液灵动飞扬

C、晶莹剔透灵动飞扬饱含汁液D、灵动飞扬饱含汁液晶莹剔透

6、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4G”下定义。

(不超过60字)(4分)

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

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并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每个人身份鉴定设备。

4G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便宜。

4G是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技术——它能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7、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7分) 

(1)【诗海撷趣】阅读诗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规律。

(2分)

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CTV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黄山解说词)

我的解释:

(2)【实践探究】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息。

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保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该做出怎样努力(2分)(答两点即可)

(3)【口语交际】你的同学小芳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3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7-8题。

(6分)

[注释]呼延:

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8、根据诗中刻画的将军形象,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独领残兵千骑归”一句的画面。

(3分)

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11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

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

米仓。

),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  )       

(2)又安敢毒耶(  ▲   )

(3)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      (4)备水旱  (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2)明主知其然也。

 ▲                    

12.甲乙两文都是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

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分)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                     

(三)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16题。

(18分)

【A】《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B】人一生的时间表

(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

项目

吃饭、睡觉

学习、工作

娱乐休闲

交通

做家务

共它

年限

29年

18年

12年

6年

6年

1年

占比

40.3%

25%

16.7%

8.3%

8.3%

1.4%

(根据新浪网材料整理)

【C】

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科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②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老人,让他们估测一分钟有多长。

结果是:

年轻人估测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一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一分钟了:

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一分钟,才觉得这是一分钟的时长。

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

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③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似乎要短得多。

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路很长。

而回来是,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变少了,时间似乎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④人生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少了一些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

丰富的经验是精神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

这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因而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⑤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

一个五岁的孩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占他生命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过程的2%。

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有删改)

13、围绕“时间去哪儿了”,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请逐一概括。

(6分)

▲  

14.指出材料C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分)

 ▲

15.比较材料A与材料C画线句主要表达方式及效果的不同。

(4分)

16.请结合材料A与材料B,联系生活实际,分别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4分)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20分)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

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

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

“磨剪子磨刀不?

”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

“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

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

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

“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

”我说:

“这怎么可能?

”他说:

“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

”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

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

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

“干吗不用砂轮?

”他憨然一笑,说:

“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

”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

“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

”他说:

“论件数,一把4块。

”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

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

“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

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

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

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密布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

“差不多就行了。

”他说:

“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

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

“还是一把合金做的。

”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

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

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

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

”我说。

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

“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

“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

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

我说:

“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

“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

”我说:

“不是有路灯吗?

”他说:

“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

”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⑾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

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

听完叙述,他感叹道:

“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⑿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

17、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

(3分)

     ▲    →开刀刃→   ▲   →收工钱→    ▲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4分)

                 ▲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见文中画线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                     

(2)说说文章末尾划线句的作用(4分)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                   

20、“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                 

3、写作(60分)

21、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可谓风靡全国,妇孺皆知。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珍藏着属于自己的“好声音”它可能是一段动听的音乐,可能是一句温馨的叮咛,可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能是一句动情的赞美,也可能只是自然界中不为人察觉的一丝轻轻的细响,还有可能是……你一定联想起了更多也许只有自己知道的“好声音”。

请以“我心底的好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⑷书写5分,请认真书写

初三年级语文答题纸

一、积累和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

(2)

(3)(4)

(5)(6)

(7)

(8)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1)(4分)chún()huàn()攒()聚精髓()

(3)(2分)玲珑剔透

3.(2分)(  )

4、(4分)

(1)第   句,修改意见:

       

(2)第  句,修改意见:

        

5.()(2分)

7、(4分)

7、

(1)(2分)我的解释:

(2)(2分)

(3)(3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6分)

8、(3分)

9、(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11分)

10、(4分)⑴⑵

⑶⑷

11、(4分)⑴

12、(3分)甲文

乙文

相似处:

(三)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16题。

(18分)

13、(6分)

14、(4分)

15、(4分)

16、(4分)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19分)

17、(3分)       →开刀刃→      →收工钱→       

18、(4分)

                                    

19、

(1)(3分)

                                    

(2)(4分)

                                   

20、(6分)

                                     

4、写作(60分)

2014秋学期初三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4、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4分)

 ①电信诈骗的滋生和泛滥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②电信诈骗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而且损害了公民权益。

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1)第 2 句,修改意见:

将“损害了公民权益”与“扰乱了社会秩序”这两个短语的位置颠倒。

 

(2)第3句,修改意见:

 在“校园” 后加上“活动”           

5.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

在生活的土层下面,各种语言在跃动着:

有些语言,像矿物;有些语言,像植物;有些语言,像动物。

而最美的最有力量的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它发球以上三界。

A、饱含汁液晶莹剔透灵动飞扬B、晶莹剔透饱含汁液灵动飞扬

C、晶莹剔透灵动飞扬饱含汁液D、灵动飞扬饱含汁液晶莹剔透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6分)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

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8、根据全诗将军形象,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独领残兵千骑归”一句的画面。

(3分)

一位身经百战,英勇无畏的将军带领他的的军队浴血奋战,突破重围,绝尘而去。

(3分,诗作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虽战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学生表达的内容中要反映出“败中要有豪情”的意思,如若相反,扣全分)

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歌颂了边塞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分,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2题。

(11分)

(4)【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5)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

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

米仓。

),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参考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

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

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

人之常情是:

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三)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17题。

(18分)

【A】《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B】人一生的时间表

(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

项目

吃饭、睡觉

学习、工作

娱乐休闲

交通

做家务

共它

年限

29年

18年

12年

6年

6年

1年

占比

40.3%

25%

16.7%

8.3%

8.3%

1.4%

(根据新浪网材料整理)

【C】

?

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科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

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老人,让他们估测一分钟有多长。

结果是:

年轻人估测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一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一分钟了:

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一分钟,才觉得这是一分钟的时长。

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

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

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似乎要短得多。

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路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