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8863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5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docx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解答

2016年9月17日

 

一、(20分)如图,上、下两个平凸透光柱面的半径分别为R1、R2,且两柱面外切;其剖面(平面)分别平行于各自的轴线,且相互平行;各自过切点的母线相互垂直。

取两柱面切点O为直角坐标系O-XYZ的原点,下侧柱面过切点O的母线为X轴,上侧柱面过切点O的母线为Y轴。

一束在真空中波长为λ的可见光沿Z轴负

方向傍轴入射,分别从上、下柱面反射回来的光线会发生干涉;借助于光学读数显微镜,逆着Z轴方向,可观测到原点附近上方柱面上的干涉条纹在X-Y平面的投影。

R1和R2远大于傍轴光线干涉区域所对应的两柱面间最大间隙。

空气折射率为n0=1.00。

试推导第k级亮纹在X-Y平面的投影的曲线方程。

已知:

a.在两种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的分界面两侧,折射率较大(小)的介质为光密(疏)介质;光线在光密(疏)介质的表面反射时,反射波存在(不存在)半波损失。

任何情形下,折射波不存在半波损失。

伴随半波损失将产生大小为π的相位突变。

b.sinx≈x,当x<<1。

参考解答:

如图a所示,光线1在上侧柱面

P点处傍轴垂直入射,入射角为θ,折射角为θ0,由折射定律有

nsinθ=n0sinθ0①

其中n和n0分别玻璃与空气的折射率。

光线在下侧柱面Q点处反射,入射角与反射角分别为i和i',由反射定律有

i=i'②

光线在下侧柱面Q点的反射线交上侧柱面于P'点,并由P'点向上侧柱面折射,折射光线用1'表示;光线1''正好与P'点处的入射光线2的反射光线2'相遇,发生干涉。

考虑光波反射时的半波损失,光线1''与光线2'在P'点处光程差∆L为

∆L=⎡n(-z)+n(PQ+P'Q)+λ⎤-n(-z

)=n(PQ+P'Q)-n(z

-z)+λ③

⎣⎢p0

2⎥⎦

p'0pp'2

式中λ为入射光线在真空中的波长,n0=1.00。

由题意,R1和R2远大于傍轴光线干涉区域所对应的两柱面间最大间隙;因而在傍轴垂直入射情况下有

θ≈0,i'=i<<1

①式成为

亦即

nθ≈n0θ0④

1>>θ0≈nθ≈0⑤

在傍轴条件下,柱面上P、Q两处切平面的法线近似平行,因此

1>>i'=i≈θ0≈0⑥

从而,在P、Q两处,不仅切平面的法线近似平行,而且在上下表面的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均近似平行于入射线,因而也近似平行于Z轴,从而P'与P点近似重合,即

zp'≈zp⑦

且PQ近似平行于Z轴,因而长度

P'Q≈PQ≈zP-zQ⑧

由③⑧式得

∆L=2n⋅PQ+λ=2n(z-z)+λ⑨

020PQ2

可以将⑨式右端的z-坐标近似用x-或y-坐标表出。

为此,引入一个近似公式。

如图b所示,设置于平面上的柱面透镜与平面之间的空气隙的厚度为e,柱面半径为R。

对三边边长分别为R、R-e和r的直角三角形有

R2=(R-e)2+r2⑩

2Re-e2=r2⑪

在光线傍轴垂直入射时,e<

r

2

e=⑫

2R

在光线傍轴垂直入射时,前面已证近似有

PQ//Z轴。

故可将上、下两个柱面上的P、Q两点的坐标取为P(x,y,zP)、Q(x,y,zQ),如图c

所示。

根据⑫式可知,P、Q两点到XOY切平面的距离分别为

x2

e1=zP=2R

y2

,e2=-zQ=2R⑬

最后,光线在上、下两个柱面反射并相遇时,其光程差∆L为

λ

∆L≈2n(z-z)+=2n(e+e)+λ

0PQ20122

=⎛x2

y2⎫λ⎛x2

y2⎫λ

 

2n0ç2R

+2R⎪+2=n0çR

+R⎪+2⑭

⎝12⎭⎝12⎭

若P、Q两点在XOY平面的投影点(x,y)落在第k级亮(暗)纹上,则∆L须满足条件

 

⎛x2

y2⎫λ

⎧kλ,

k=1,2,,亮环

∆L=n++=⎪⑮

0çRR⎪2⎨(k+1)λ,k=0,1,2,,暗环

⎝12⎭⎪⎩2

⑮式中亮环条件对应于第k级亮纹上的点(x,y,z)的x-、y-坐标满足的方程。

更具体地,不妨假设R1>R2,根据⑮式中的亮环条件,可得第k级亮纹的方程为

x2+y2==⑯

A2B21,k1,2

kk

它们是椭圆亮环纹,其半长轴与半短轴分别为

Ak=

k=1,2,,Bk=

k=1,2,⑰

 

评分参考:

①②式各1分,③式2分,④⑤式各1分,⑥式2分,⑦式1分,⑧式2分,⑨⑩⑪⑫

式各1分,⑬式2分,⑭式1分,⑮式(亮环条件正确)2分。

二、(20分)某秋天清晨,气温为4.0︒C,一加水员到实验园区给一内径为2.00m、高为2.00m的圆柱形不锈钢蒸馏水罐加水。

罐体导热良好。

罐外有一内径为

4.00cm的透明圆柱形观察柱,底部与罐相连(连接处很短),顶部与大气相通,如图所示。

加完水后,加水员在水面上覆盖一层轻质防蒸发膜(不溶于水,与罐壁无摩擦),并密闭了罐顶的加水口。

此时加水员通过观察柱上的刻度看到罐内水高为1.00m。

(1)从清晨到中午,气温缓慢升至24.0︒C,问此时

观察柱内水位为多少?

假设中间无人用水,水的蒸发及罐和观察柱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2)从密闭水罐后至中午,罐内空气对外做的功和吸收的热量分别为多少?

求这个过程中罐内空气的热容量。

0

已知罐外气压始终为标准大气压p=1.01⨯105Pa

,水在4.0︒C

时的密度为

0

ρ=1.00⨯103kg⋅m-3,水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平均体积膨胀系数为κ=3.03⨯10-4K-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m⋅s-2,绝对零度为-273.15︒C。

参考解答:

(1)清晨加完水封闭后,罐内空气的状态方程为

p0V0=nRT0①

式中n为罐内空气的摩尔数,p、V=πm3和T=277.15K分别是此时罐内空气的压强、体积和

温度。

000

至中午时,由于气温升高,罐内空气压强增大,设此时罐内空气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1、

V1和T1,相应的状态方程为

p1V1=nRT1②

式中T1=297.15K。

空气和水的体积都发生变化,使得观察柱中水位发生变化,此时观察柱内水位和罐内水位之差为,

∆h=V1-V0+V1-V0+κ(T1-T0)(S1+S2)l0③

S1S2S2

式中右端第三项是由原罐内和观察柱内水的膨胀引起的贡献,l0=1.00m为早上加水后观测柱内

水面的高度,S=πm2、S=4π⨯10-4m2分别为罐、观察柱的横截面积。

由力平衡条件有

p1=p0+ρ1g∆h1④

式中

ρ1=

ρ0⑤

1+κ(T1-T0)

是水在温度为T1时的密度。

联立①②③④⑤式得关于∆h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ρgS'(∆h)2+(pS+λρgV)∆h-(T1-λ)pV=0⑥

1011000

0

式中

S'=

S1S2

,λ=1-κ(T-T)⑦

S+S10

解方程⑥得

12

 

-(pS+λρgV)+(pS+λρgV)2+4ρgS'pV(T1-λ)

01100110100T

∆h=0=0.812m⑧

2ρ1gS'

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

由③⑤⑦⑧式和题给数据得

V-V=S'∆h-κ(T-T)Sl

=-0.0180m3

101010

由上式和题给数据得,中午观察柱内水位为

l=∆h-V1-V0+l

=1.82m⑨

0

1

(2)先求罐内空气从清晨至中午对外所做的功。

0

(解法一)早上罐内空气压强p=1.01⨯105Pa;中午观察柱内水位相对于此时罐内水位升高

∆h,罐内空气压强升高了

1

∆p=ρg∆h=7.913⨯103Pa=7.91⨯103Pa⑩由于∆p<

p=p0

+1∆p=1.0495⨯105Pa=1.05⨯105Pa⑪

2

罐内空气体积缩小了

∆V=0.0180m3⑫

可见∆V/V0<<1,这说明⑪式是合理的。

罐内空气对外做功

W=p∆V=-1.889⨯103J=-1.9⨯103J⑬

(解法二)缓慢升温是一个准静态过程,在封闭水罐后至中午之间的任意时刻,设罐内空气都处于热平衡状态,设其体积、温度和压强分别为V、T和p。

水温为T时水的密度为

ρ=ρ0⑩

1+κ(T-T0)

将②③④式中的V1、T1和p1换为V、T和p,利用⑩式得,罐内空气在温度为T时的状态方程为

p=p+ρg⎡V-V

+κ(T-T)Sl⎤

0S'⎣0010⎦

ρgSl(V-V)/(Sl)+κ(T-T)⑪

=p0+

010

S'

0100

1+κ(T-T0)

由题设数据和前面计算结果可知

κ(T-T0)<κ(T1-T0)=0.0060

<=0.0057

这说明⑪式右端分子中与T有关的项不可略去,而右端分母中与T有关的项可略去。

于是⑪式可

p=p+ρg⎡V-V

+κ(T-T)Sl⎤

0S'⎣

0010⎦

=p+ρ0gS1l0⎡(V-V)/(Sl)+κ(T-T)⎤

0S'⎣0100⎦

利用状态方程,上式可改写成

p-ρ0g(V+κTSl)+nR

0S'

0010

κSlnR

1-κρ0gl0S1V

nRS'

10-κ

S1l0

从封闭水罐后至中午,罐内空气对外界做的功为

⎡p-ρ0g(V+κTSl)+nR⎤

VV⎢0

S'0010

κSl

nR⎥

W=⎰1pdV=⎰1

⎢10-

⎥dV

V0V0⎢

⎢⎣

1-κρ0gl0S1V

nRS'

κS1l0⎥

⎥⎦

1-κρ0gl0S1V⎫

=-nR

⎪(V-V)-

S'⎡p

 

-ρ0g(V

 

+

κTSl)+

nR⎤ln

 

nRS'1⎪⑬

 

κSl⎨10ρg⎢0

S'0010

κSl⎥

κρ0gl0S1⎬

10⎪0⎣

10⎦

1-nRS'V0⎪

⎩⎭

=-1.890⨯103J=-1.9⨯103J

(解法三)缓慢升温是一个准静态过程,在封闭水罐后至中午的任意时刻,罐内空气都处于热平衡状态,设其体积、温度和压强分别为V、T和p。

水在温为T时的密度为

ρ=ρ0⑩

1+κ(T-T0)

将②③④式中的V1、T1和p1换为V、T和p,利用⑩式得,罐内空气在温度为T时的状态方程为

p=p+ρg⎡V-V

+κ(T-T)Sl⎤

0S'⎣0010⎦

=p+ρ0gV-V0+κ(T-T0)S1l0

0S'

=p+ρ0gSl

1+κ(T-T0)

+ρ0gV-V0-S1l0

 

0S'10

S'1+κ(T-T0)

≈p+ρ0gl0S1+ρ0g(V-V

-Sl)[1-κ(T-T)]

0S'S'

0100

=p+ρ0gl0S1+ρ0g⎡(V-V

-Sl)(1+κT)-κ

pV(V-V

-

Sl)⎤

0S'

S'⎢⎣

0100nR

010⎥⎦

≈p+ρ0gl0S1+ρ0g(V-V-Sl)(1+κT)+ρ0gκS1l0pV

0S'S'

0100

S'nR

=p+ρ0gl0S1+ρ0g(V-2V)(1+κT)+ρ0gκV0pV

0S'S'00S'nR

0

=p+ρ0gl0S1+ρ0g(V-2V)(1+κT)+ρ0gκT0pV

0S'S'

式中应用了

00S'p

κ(T-T0)<κ(T1-T0)=0.0060,

<=0.0057

⑪式可改写成

p+ρ0gl0S1+ρ0g(V-2V)(1+κT)

p=0S'

S'00

1-ρ0gκT0V

S'p0

1+2κT

ρgV⑫

=-(1+κT0)p0+

κT0

0p0-0'0(1+2κT0)

r

κT0

1-0gκT0V

S'p0

从封闭水罐后至中午,罐内空气对外界做的功为

⎡1+2κT0p

-ρ0gV0(1+2κT)⎤

 

VV⎢(1+κT)pκT0S'0⎥

W=⎰1pdV=⎰1⎢-00+0⎥dV

V0V0⎢

κT0

1-ρ0gκT0V⎥

⎣⎢S'p0⎥⎦

=-(1+κT0)p0⎡

⎛S'p0

⎫S'p0-ρ0gκT0V1⎤⑬

 

κT⎢V1-V0+çρgκT

-V0⎪lnS'p

-

ρgκTV⎥

0⎣⎝00⎭0000⎦

=-1.896⨯103J=-1.9⨯103J

现计算罐内空气的内能变化。

由能量均分定理知,罐内空气中午相对于清晨的内能改变为

∆U=5nR(T-T)=5p0V0(T-T)=5.724⨯104J=5.72⨯104J⑭

210

2T0

式中5是常温下空气分子的自由度。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罐内空气的吸热为

∆Q=W+∆U=5.535⨯104J=5.54⨯104J⑮

从密闭水罐后至中午,罐内空气在这个过程中的热容量为

C=∆QT1-T0

=2.77⨯103J⋅K-1。

评分参考:

(1)问10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各1分,⑨式2分;第

(2)问10分,⑩⑪⑫

式各1分,⑬⑭⑮式各2分,⑯式1分。

 

三、(20分)木星是太阳系内质量最大的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的318倍)。

假设地球与木星均沿圆轨道绕太阳转动,两条轨道在同一平面内。

将太阳、地球和木星都视为质点,忽略太阳系内其它星体的引力;且地球和木星之间的引力在有太阳时可忽略。

已知太阳和木星质量分别为ms和

mj,引力常量为G。

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是re和rj。

假设在某个时刻,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和木星与太阳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θ。

这时若太阳质量突然变为零,求

(1)此时地球相对木星的速度大小vej和地球不被木星引力俘获所需要的最小速率v0。

s

(2)试讨论此后地球是否会围绕木星转动,可利用

(1)中结果和数据m≈2.0⨯1030kg、

jj

m≈1.9⨯1027kg、木星公转周期T≈12y。

参考解答:

(1)若太阳质量突然变为零,地球和木星围绕太阳转动速度不会突然改变,因而应当等于在太阳质量变为零之前的瞬间,地球和木星围绕太阳转动的速度。

设在太阳质量变为零之前,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转动速度分别是ve和vj。

以太阳为原点、地球和木星公转轨道平面为x-y平面建立坐标

系。

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mmv2

Gse=mee①

r2r

ee

由①式得

ve=,②

同理有

vj=,③

现计算地球不被木星引力俘获所需要的最小速率v0(不考虑太阳引力)。

若地球相对木星刚好以速度v0运动,也就是说,当地球在木星的引力场里运动到无限远时,速度刚好为零,此时木星-地球系统引力势能为零,动能也为零,即总机械能为零。

按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地球离木星距离为rej时,速度v0满足

1

mv2-Gmemj=0,④

2e0

rej

v0=,⑤

可见,地球不被木星引力俘获所需要的最小速率v0的大小与木星质量和地球离木星的距离有关。

设在太阳质量变为零的瞬间,木星的位矢为

 

地球的位矢为

rj=(rj,0)⑥

re=(recosθ,resinθ),⑦

式中θ为地球此时的位矢与x-轴的夹角。

此时地球和木星的距离为

rej=⑧

此时地球相对于木星的速度大小为

v=v-v==⑨

ejej

 

式中cosθ项前面取减号是因为考虑到木星和地球同方向绕太阳旋转的缘故。

由⑤⑧式得

 

(2)解法

(一)

v0==

(2Gm)1/2

,⑩

(r2+r2-2rrcosθ)1/4

为了判断地球是否会围绕木星转动,只需比较vej和v0的大小。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33

j=e,⑪

T2T2

je

式中Tj=12y是木星公转周期,而Te=1y是地球公转周期。

由⑪式得

rj==≈5.2⑫

re

vej和v0都是正数,所以,由⑨⑩⑫式有:

vej≈

v0

=

显然,⑬式右端当cosθ=1,即

θ=0⑭

时取最小值,此时太阳、地球、木星共线,且地球和木星在太阳同侧。

由⑬⑭式和题给数据有

⎛vej⎫=

 

≈29>>1⑮

çv⎪

⎝0⎭min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

vej>>v0⑯

即若太阳质量突然变为零,地球必定不会被木星引力俘获,不会围绕木星旋转。

这里考虑的是地球与木星绕太阳运动方向相同的情况。

若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转动方向相反,则地球和木星的相对速度会更大,而v0不变,地球也不会围绕木星旋转。

解法

(二)

为了判断地球是否会围绕木星转动,只需比较vej和v0的大小。

首先讨论θ=0时的情况,即在太阳质量变为零的瞬间,太阳、地球、木星共线,且地球和木星在太阳同侧的情形。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33

j=e,⑪

T2T2

je

式中Tj=12y是木星公转周期,而Te=1y是地球公转周期。

由⑪式得

rj=

⎛T⎫2/3

çT⎪

r=3144r≈5.2r,⑫

⎝e⎭

将⑫式和有关数据代入⑨⑩式得

vej=

≈0.56

=7.9⨯1014⑬

 

v0=

(2Gm)1/2

(r2+r2-2rrcosθ)1/4

≈0.44

=2.7⨯1013⑭

 

可见,此时有

vej>>v0⑮

所以这种情形下地球不会围绕木星旋转。

这里考虑的是地球与木星绕太阳运动方向相同的情况。

若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转动方向相反,则地球和木星的相对速度会更大,而v0不变,地球也不会围绕木星旋转。

对于θ≠0的情况,当θ从0到π(或从0到-π)改变时,从式⑨⑩式可以看到,

vej单调增大,v0单调减小⑯

所以总有⑮式成立。

因此,若太阳质量突然变为零,地球仍不会围绕木星旋转。

评分参考:

(1)问10分,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式各1分;第

(2)问10分,⑪式2分,⑫式

1分,⑬⑭式各2分,⑮⑯式各1分,结论正确给1分。

 

四、(20分)蹦极是年轻人喜爱的运动。

为研究蹦极过程,现将一长为L、质量为m、当仅受到绳本身重力时几乎不可伸长的均匀弹性绳的一端系在桥沿b,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模拟蹦极者);假设M比m大很多,以至于均匀弹性绳受到绳本身重力和蹦极者的重力向下拉时会显著伸长,但仍在弹性限度内。

在蹦极者从静止下落直至蹦极者到达最下端、但未向下拉紧绳之前的下落过程中,不考虑水平运动和可能的能量损失。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求蹦极者从静止下落距离y(y

)时的速度和加速度的

大小,蹦极者在所考虑的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的上限。

(2)求蹦极者从静止下落距离y(y

处张力的大小。

 

参考解答:

(1)由题意,均匀弹性绳在自重作用下几乎不可伸长,此即其劲度系数非常大。

因而,虽然绳的弹力大小不可忽略,但绳在自重作用下的弹性势能却可忽略不计。

取桥面为重力势能零点,系统总的初始能量是绳的初始势能,即

E=E=-mgL①

ipi4

式中,m是绳的质量,L是绳的原长。

蹦极者下落距离y时,系统的动能为

E=1Mv2+1mL-yv2②

k222L

式中,M是蹦极者的质量,v是蹦极者的速度大小,它等于下落的绳的速度。

下落的那段绳的重力势能为

E=-mL-yg(y+L-y)③

p,动2L4

而此时静止的那段绳的重力势能为

E=-mL+ygL+y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