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8831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docx

第三章国家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

第二章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和全球化

专题线索

本专题包括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近现代史进程中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三大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大国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常识。

全球化的相关问题。

专题要点:

一、三大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存在时间:

一战结束——二战爆发1919——1939

(2)建立过程:

1919年一战的战胜国召开了处置德国的巴黎和会,最终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后来又针对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些列条约。

从而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1922年为了调整列强尤其是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之间的矛盾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会上签订了针对中国的《九国公约》以及其他条约从而形成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共同构成了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4)如何评价凡——华体系:

积极:

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持了世界的暂时和平。

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体系下四对矛盾即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矛盾、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的存在,注定这一体系不能持久。

随着矛盾的激化这一体系必将崩溃。

(5)凡——华体系下的各国博弈

英法是巴黎和会的最大受益者,英法通过国联在这一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德国受《凡尔赛条约》的压制激化了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隐患。

日本在一战期间独霸中国,巴黎和会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以及太平洋上的权益很大,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受到限制,《九国公约》实质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为日本后来发动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美国则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

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外交失败激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要求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门户开放”使中国再次回到被列强共同瓜身的局面。

中国的遭遇证明弱国无外交。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①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表明这一体系开始瓦解。

②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③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着这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

存在时间:

二战结束——1991年

(2)。

背景:

美国成为头号强国,欲称霸世界。

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欧洲国家衰落。

(3)。

建立过程:

1945年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一些基本原则;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着这冷战的开始;1949年和1955年北约和华约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4)。

概念理解:

雅尔塔体系也称两极格局。

两极对峙的主要方式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进行冷战。

(5)。

两极格局的对峙(冷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消极:

造成了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和动荡不安。

积极:

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6)实质:

美苏凭借自身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所以这一体系被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标志着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

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3.多极化趋势

(1)背景: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局势并不稳定。

(2)多极化的发展过程

6、7年代欧盟、日本的崛起和美国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面多两极格局是一种挑战,促进了多极化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也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加速了多极化趋势

(3)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力量中心:

一超多强。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同时存在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多个强势力量中心。

(4)多极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障碍:

有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是推动多极化的主要动力;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障碍:

美国的霸权主义是最大障碍。

其他还有恐怖主义、民族冲突、地区冲突、宗教纠纷等。

(5)多极化趋势下的局势: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等威胁世界和平,所以反对霸权主义仍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

1。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1)形成过程和成员国:

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形成。

1892年法俄军事协定,1902年和1907年英国分别和法国俄国签署军事协定,协约国集团形成。

(2)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两大集团对峙实质目的: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4)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

(4)后果:

各国纷纷扩军备战,世界局势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一战。

2。

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1938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集团,意图对外扩张,称霸世界。

1942年1月1日,中国美国苏英等26国在华盛顿联合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性质:

都是军事政治集团,但轴心国集团是侵略性质的非正义军事政治集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具有正义性。

(3)结果:

1943年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投降德国8月日本投降轴心国集团彻底瓦解。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苏同盟关系的彻底破裂。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体。

3.北约和华约

(1)形成过程:

1949年,美、拿、英、法等12个西方国家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共8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简称华约。

(2)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

(2)影响:

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造成世界局势的长期紧张,引发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与不安。

(3)结果:

1991年华约解散,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结束。

北约东扩。

4.其他国际组织:

(1)联合国: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

中、美、俄、英、法五国为常任理事国。

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全球性综合性国际组织。

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是当今世界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全球性经济和贸易组织。

其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

主要宗旨是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和重要推动力量。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有利于中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好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3)欧盟:

地区性政治经济组织。

成立背景:

战后西欧国家为了振兴经济,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走向联合。

成立过程: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组建“欧洲煤钢联营”迈出了经济联合的第一步。

1958年六国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货币和政治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欧盟目标:

经济政治一体化

欧盟作用: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英文简称APEC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三、大国关系

综述: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只有共同的利益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回顾历史,许多大国间的关系变化说明:

无论曾有多么大的历史恩怨,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1.英法关系:

拿破仑时期,英国是反法的主要国家,多次参与反法同盟。

19世纪中后期英法作为殖民大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勾结。

1902年英法正式结盟。

此后在一战二战期间都是同盟合作。

现在在北约、欧盟中也是同盟关系。

2.英德关系:

19世纪中后期英德矛盾是列强之间最主要矛盾。

一战期间分属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

二战仍然是敌对。

二战结束后到现在,两国在北约、欧盟等组织中处于同盟关系。

3.法德关系:

拿破仑时期法国与德国的前身普鲁士是长期敌对。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加剧两国矛盾。

19世纪末两国矛盾更加激化,分别组织了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

并在一战期间相互厮杀,德国战败。

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法国投降。

二战后50年代开始两国积极合作,是推动欧洲一体化,欧盟发展的主要国家。

4.美苏(俄)关系:

1917年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苏联诞生。

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采取敌视政策,二战期间,苏美英等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战结束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的冷战局面直到苏联解体。

5.日美关系:

19世纪中期,美国用武力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引发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与美国勾结,双双踏上了对外侵略之路。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有美日两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国又先后加入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美国却两手空空;为了协调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国倡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的扩张受到了限制,美国却是最大的赢家,从此埋下了美日直接对抗的种子。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处于战争状态。

1945年8月上旬,美军在太平洋上同日军战斗的同时,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成为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美国结束了对日占领。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6.中美关系

(一)近代中美关系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是英国的追随者。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英法的帮凶。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逼签《辛丑条约》

4、在一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九国公约》,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也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5、在二战中,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国,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共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6、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控制中国,积极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战争的胜利,使美国的企图破灭。

(二)现代中美关系的变迁

1、隔绝与对峙时期:

(1)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

(2)1950—1953年,发动侵朝战争,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打破坚冰,全面发展时期: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三)当今中美关系

1、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双方存在着摩擦和矛盾。

2、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

台湾问题、人权问题。

(四)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福祉,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在发展中美关系时双方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以互利互赢的时代思维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确保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中美两国应如何发展两国的关系

1、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美国政府必须遵守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承诺的原则。

2、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全方位发展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

3、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7.中日关系

1、日本大规模的侵华史实: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①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②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③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④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⑤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⑥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2、23年的冷战对立:

(1949年~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

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

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

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

(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4.现在:

四、中国外交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

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

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

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

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头打人”(同时对付美苏)。

(3)文革时期:

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此时期中国取得的另两项重大外交成果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实行“无敌国外交”,调整外交方针:

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⑵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3)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WTOAPEC上海会议

关于中国外交的规律小结:

1.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闭关锁国——被动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自力更生——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转变。

2.中近现代外交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3.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权性质紧密联系的。

4.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五: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与世界殖民体系、世界市场、科技革命和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1)萌芽: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发展: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

资本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资源和倾销商品。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高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第三次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日益增多,国际分工日益密切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2)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3)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日益完善(4)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和经济的竞争成为战略重点,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5)各国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2)国际贸易速速增长(3)国际投资迅速增加(4)跨国公司遍及全球(5)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5.经济全球化利与弊

利:

①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加速了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资本的流动,有利世界经济发展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③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④有利于世界和平

弊①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②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扩大③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6.中国应该如何应多经济全球化:

(1)中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2)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3)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4)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商品国际竞争力。

(5)加快改革开放,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7)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经济全球化下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数量的膨胀毒品泛滥艾滋病的蔓延恐怖主义猖獗

如何解决:

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专题感悟:

1.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其中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第三次政治格局变化是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角牟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物。

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

在当今多极化的条件下,“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学法点拨

1。

国际关系专题的学习要求学生有宏观思维。

认清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关键要善于把握规律。

(1)国际力量的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的强弱变化决定了国际关系的演变和某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

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

(2)。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所以维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2。

本专题的现实性比较强,和时事政治联系紧密。

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加强和政治学科的综合训练。

专题训练:

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而大国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据此回答1、2题。

1.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

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2.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争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

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

C.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

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人欧洲事务

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

据此回答3——6题。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是

A.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和统治秩序

B.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C、是大国强国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

D.以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

4.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便破裂,破裂根本原因是

A.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破裂

B.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c.美苏称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D.美苏在处理战败国和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

5.“中东危机”、“科索沃战争”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遭到巨大挫折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

C.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D.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6.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战略攻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北约的东扩,另一方面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合作,其目的是①压缩俄罗斯的势力空间②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压③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④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据此回答7-9题,

7.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

“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由此可见,英国考虑的是

A.波兰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D.波兰灭亡后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8.二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