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8675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的含义:

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何分析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题组一 区域特征分析

1.(2012·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地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特点:

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

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3)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 

(1)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把握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

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述属于本题的特殊之处,从图中看出,南北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从图表中的数据比较中可以得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针对这种变化具体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注意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利”。

(3)审题时特别注意是“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耗费资源、能源少的特点,需要通达程度高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广阔的市场做保障。

从新兴服务业的区位需求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作出回答。

题组二 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

2.(2015·上海地理)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地形、河流分布特征: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以上。

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

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

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

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解析 在中亚区域图中给出了地形、河流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自然因素,农业区分布、农业区域差异、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回答。

首先描述中亚地形、河流分布特征。

该区域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中亚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有三点:

(1)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2)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上。

(3)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以上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

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

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中亚地区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1.如何描述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应首先从地理位置着手,然后再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分别描述。

如果图文资料中有自然资源出现,还要加上对自然资源的评价描述。

如果没有要点数目的限制或要求,就要全面描述,尽量不要丢项。

由于至少有六到七个要点,出于赋分的考量,现在的高考题目一般不会要求这么多要点都面面俱到,而是在评分标准里规定“答出几个要点即可”,这就降低了难度。

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答题模板如

下:

描述角度

主要内容

特征

地理位置(沿海或内陆、大陆东岸或西岸)、地形(类型、多少、分布、地势、地质条件、特殊地貌类型等)、气候(类型、显著特征)、水文(河流、湖泊类型、主要特征)、土壤(类型、厚薄、肥力高低等)、植被(类型、分布、多少)、自然资源(类型、多少、丰富程度、分布特点等)

2.如何描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特征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特征的描述,常用的答题模板为:

描述角度

主要内容

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单位面积产量、农业部门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率、生产水平(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等)

工业生产特征

工业的发达程度、主要工业部门及结构、工业地域分布、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

1.(2011·浙江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说明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2.(2010·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答案 

(1)答案要点一: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

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变化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

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

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解析 第

(1)题,题目要求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因此回答的角度必须立足全国,而图示材料反映的正是全国桑蚕业的发展。

读图可知我国桑蚕业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对图进行描述即可。

(2)题,文字材料中说明了桑蚕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对广西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可以描述其优势自然条件。

不可忽视的是材料中还有“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这句话,由产业转移的知识我们知道,产业移出地区距移入地区近,可为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第(3)题,依据发展桑蚕养殖业需要的条件,将贵州和广西进行对比,分析贵州具备的优势条件或不利条件,然后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考点二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方法技巧

 如何分析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题组一 区域差异

(2015·江苏地理)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2.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欧洲,两地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东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低,西部欧洲均为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城市化阶段,速度缓但水平高;东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西部要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东部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于西部发达国家,且西部以乳畜业为主。

第2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题干获知时间是6月至8月,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航行方向由东向西。

南海无梅雨天气;经阿拉伯海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由西向东流,故逆风逆水;红海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见不到大片森林;地中海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不可能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题组二 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2015·浙江文综)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

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

完成3~4题。

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D.海拔高度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甲处的自然景观远处是寸草不生,说明该地降水稀少;靠近水源的地方(湖边)则生长着热带植被,热量条件较好,对应的应是④地的气候统计图。

乙地植被以草原为主,但矮小稀疏,说明此地水分条件和热量条件较差,③地的气候统计图比较适合。

第4题,甲、乙两地同处于北纬30°附近,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两者气温差异明显,只有海拔高度的不同才能造成这么大的差异。

另外,北纬30°附近的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④地气温明显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因此可推知④地海拔高。

题组三 区域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2011·江苏地理)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__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____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 

(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

较少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

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对新疆的影响:

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

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解析 

(1)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楚地比较两省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2)由材料一中的“有效风能密度”信息,分析两省区的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3)由材料二分析两省区的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江苏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强,但矿产资源缺乏;而新疆位于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

新疆、江苏的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5)霍尔果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加上国家的特殊政策,都是有利的发展条件。

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拓展提升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题组一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5·西安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人烟稀少的马路、几无船只的冷清码头……一派萧条的景象,2013年3月以来,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底特律,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

底特律兴起的18世纪,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由亨利·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使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

但是,随着本土普通轿车市场渐趋饱和,日、德车系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雪上加霜的金融危机……下图示意美国部分地区。

(1)简述18世纪底特律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2)说出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城”的主要原因。

(3)分析目前底特律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形平坦(或:

水源充足);丰富的煤炭、铁矿;廉价水运;广阔市场。

(2)接近原料产地(或:

接近钢铁基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集聚。

(3)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或金融危机);交通方式和布局的改变等。

解析 第

(1)题,读图分析,底特律位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根据图例可知,该地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靠近原料、燃料产地。

当时的运输以内河航运为主,这里有廉价水运、广阔市场,促使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2)题,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城”主要是接近原料产地,首创流水线作业,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集聚,取得了工业集聚的效应。

第(3)题,底特律是传统工业区,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日、德等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现代工业发展,交通方式和工业布局的改变,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落。

方法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

横向和纵向。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纵向即动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题组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图完成2~4题。

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3.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B.B-C-A

C.C-A-BD.B-A-C

答案 2.B 3.D 4.C

解析 第2题,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

第3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第4题,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归纳总结

 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以下图为例,分析说明判读区域图的方法:

(1)空间定位:

区域位置决定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影响区域的人文特征。

区域定位是区域特征分析的前提与基础。

区域定位要利用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参照性地理事物等信息。

如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岛屿地处热带,位于西半球、北半球;根据图中参照性地理事物名称可知,该岛屿是加勒比海上的岛屿。

(2)要素提取:

区域图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这些地理事象有何突出特征?

读图时要根据图名锁定主题,结合图例找出图中的关键地理事象及其特征。

如图中标注了经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