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8608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XXX

 

摘要:

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

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国外可持续发展观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刘内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概括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及其特点;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客及其趋向。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框架;学科方向;研究内容

 

1.引言

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迎来英国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但是,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演变成全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对环境问题的关往、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1972年,以美国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出版《增长的极限》,指出了地球的有限性,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l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SustainableSociety)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负责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并于1987年在第42届联大通过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人类在探寻台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

今天,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但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理论和实践上尚需开展长期深人研究和探索。

2.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一致、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的深人理解,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给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该定义体现以下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②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⑧共同性原则,意指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某个国家不可能独立实现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

这一定义的文字表述具有浓厚的感情{学色彩和伦理色彩,可对其作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推论.内涵丰富,可持续发展的其它许多定义基本上都是由此演义而来。

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①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INTECOI,IUBS,1991),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②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现。

①在生存于不超越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环境;②人口规模处于稳定、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集约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得到保护和改善、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新的工业和新的工作、经济从增长到持续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

这类观点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①可持续发展旨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Barbier,1985);②自然贤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人(Pearee等,1989);③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

①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Spath,1989);②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⑨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各个参数的约束下,人均财富不能实现负增长(Solow,199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有别于发达国家,代表着发展中社会的普遍要求和利益,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

(1)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也应是既符合本国利益、又不损害他国利益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公平和国际公平,这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D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89)所强调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奉保障。

(2)江泽民同志(1995)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与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赞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其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安全。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1)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

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系统共同构成复杂的人地巨系统,马世俊等称其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中的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扬弃人地二元论,树立“天人合一”的人地巨系统观,从整体上把握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筒言之就是实现人地巨系统的最优化发展。

(2)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与生产废弃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的价值观念、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抑制环境污染的发生,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3)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4)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言:

主张公平分配地球资源,即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即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5)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而言: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人类一方面要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6)从地球的同一性角度而言: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要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合作关系。

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定义的不断明确,赋予“发展”以全新的内容。

一门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性的新学科——可持续发展学正在孕育之中。

可持续发展(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必然有其建立的理论基础。

但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思想和理论正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无论如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应始终紧密围绕两条主线:

①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②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济一社会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地球系统科学(垒球变化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宏观生物学、遥感技术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科学体系,其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总结地球系统的演变规律与机理,破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变化之迷,因此可称其为“全球变化科学”。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水、土、大气污染,适应、减缓全球环境变化,制定有关环境闫题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人类社会一致行动制定《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涉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据。

因此,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已日益得到公认。

(2)环境资源稀缺论(环境承载力论)。

环境一方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及物质能量,另一方面容纳井消化其废弃物。

随人类活动范围及强度日益加大,环境资源日见稀缺。

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力限度(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时,就产生种种环境问题。

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

一是绝对性(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衡量和把握其大小)和相对性(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不同而异,而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其大小)的结合二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时间不同环境承载力不同)。

环境资源稀缺论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深人研究环境的承载力状况,从而合理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达到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3)环境价值论(环境成本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

自然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并且是稀缺的,因而是有价值的。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价值的客观存在,但在理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却从来不重视甚至不考虑其价值的存在。

环境价值论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将环境价值合理量化,以将环境价值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在经济核算中考虑环境的成本价值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建立并实施环境价值损失的合理补偿机制,从而定量地观控环境价值损失及环境价值存量,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

(4)协同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人地巨系统的协同演进,也就是经济支持系统、社会发展系统、自然基础系统三大系统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教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效益的统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已经变成未来的最优选择,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必然要落实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即区域,它们均表现为由自然基础系统、经济支持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紧密耦合的综合体。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研究必须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着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方面。

(1)陆地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大气、海洋、陆地三大部分及其界面的互相联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衡量,陆地最重要、最复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研究却相对落后,其研究最具重要性。

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先应从具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着手。

区域是陆地系统的空间单元,而且具有全球性,因此,陆地系统科学赦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

“人地协调观”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的整体性研究思想之一,协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的中心内容。

现代人地协调论是人地相关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其基本观点是:

①现代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改善、资源合理永续利用、环境质量提高以及由此涉及的生活、社会指标都纳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综台性发展战略目标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达到充分和永续科用;③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强调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观,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区域PRED系统论。

区域PRED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区域是由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发展(FRED)构成的一个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杂巨系统——区域PRED系统;②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维持PRED系统耗散结构的外在条件;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之问的协同作用是区域FRED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在动因。

(4)区域发展控制论。

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的发展模式由自发的发展向自觉的发展的重大转变。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定的区域发展过程,其中人的意志起关键作用,这种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现实的和未来的)来设计和约束区域发展就是区域发展控制。

其基本观点是:

①区域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可控制的非线性过程;②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实质是对通常发生于个别子系统或局部环节的人流、物流、能流和往往发生于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的高技术调控;③信息反馈是实现区域发展控制的基本方法。

4.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内容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

(1)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生态学方向。

生态环境资源因素是除人口因素之外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

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该方向以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2)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经济学方向。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国际社会对“增长”与“发展”之关系的多年论争,传统的经济增长(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概念已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取代,后者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的内容,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进化、经济体制和组织的优化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扬弃了片面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模式,强调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该方向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资源供需平衡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学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体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作用。

(3)可持续发展研宛的社会学方向。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消除贫困、公平分配物质财富、资源合理配置、科技进步、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社会,也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人口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社会。

该方向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消除贫困、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科技进步等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学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取得台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伦理规则。

(4)可持续发展研宽的系统学方向。

该方向以系统论为基础,吸取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模拟技术、管理科学和决策论等学科的知识,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宏观着眼、从系统的微观人手,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依据因果联系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通过对系统边界、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发展机制和系统约束等的计算机模拟与优化,研究与预测系统的发展以综合协同的观点,探索人地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的和谐动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的演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台与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人与白然、人与人关系统一解释的基础和评判规则。

该方向的研究尤以牛文元等的研究工作为代表。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殛其趋向

(1)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构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涉及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如何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需开展深人的持续探索和研究。

其科学理论应包括以下方面:

①一般可持续发展论;②部门可持续发展论;③逸域可持续发展论;④全球可持续发展论。

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其基本出发点都是追求区域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准则,其核心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型。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太体可分为描述性指标和评估性指标两类,描述性指标是表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评估性指标是评估可持续发展各系统相互联系与协调度的指标。

由于每一系统都是由复杂的多元参敷组成,因此,度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必定是复合的,要求其在时间上能反映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在空间上能反映其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敷量上能反映其规模,在层次上能反映其功能和水平。

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和决策论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的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宏观决策能力、着眼于系统整体结构、且能把握其动态发展的系统分析方法,在研究高度复杂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方面具有优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

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指标”(DSR)体系,是结合《21世纪议程》中的各章节内容,分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四个系统,以“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来构建指标,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与环境退化之问的因果联系,因此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但对社会、经济指标,这种分类方法有一定缺陷(压力指标与状态指标之间投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有些指标属于“驱动力指标”还是“状态指标”界定不尽合理),虽然指标数目众多,粗细分解不均,但巳成为当前各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构建的框架和基础;②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在指标的分类上类似于UNCSD的DSR指标体系,指标数目也较多且较棍乱;③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了一套高度合并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社会、经济、环境三太系统设计指标;④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为依据度量各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并认为国家财富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该指标体系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动态的评价框架,但一些概念难以量化(如社会资本),指标计算的技术要求高且难以操作;⑤可持续国民福利衡量指标,如UNDP(1990)的人文发展指标(HDI)、Daly等(1989)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SEW)、及新型国民经济体系核算指标——绿色GNP,后者是将现行统计下的GNP扣除“自然”和“人文”两大基本部分的“虚数”,即扣除了现实中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以衡量国家或区域的实质性进步,从而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有于可持续发展的监测、调控和预警。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种层次的区域、部门、城市和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也十分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新近提出了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新概念及计算模式,部分已开始实际应用究,如Wackernagel等(1996)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模式、Prescott—Allen(1995)的。

可持续性晴雨表以及Cobb等(1995)的“真实进步指标”(GPI)等。

总的看来,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方法研究可以说五花八门,分歧主要在于:

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尽一致;②对指标的选取范围和多少意见不一;③对价值核算的适用范围认识不同;④对指标体系的量化方法、权重确定方法见解不同。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各种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均很繁杂,给数据收集、处理和解释带来诸多不便,不利于实际操作应用,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究并值得重视。

(3)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及技术体系。

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粮食保障、资源合理与永续利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消费、生活质量提高。

均需要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悲观论”者的结论之所以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它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均对发展构成强力约束,打破此约束的潜力和动力来自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总水平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最能动因素,宴施国家关键技术战略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

技术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突破和带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更强烈地依赖于新的科技大发展,期盼出现关键技术或技术群,以它们的带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肯定的说,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甩。

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技术体系:

①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指以预防为原则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以及服务与管理系统;②环境生物技术:

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等的生物工程技术;③综合利用技术;④节能技术与新能源技术;⑤洁净煤技术(CCT);⑥生态工业技术;⑦可持续农业技术(生态农技)。

(4)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前瞻性研究领域,旨在综合开展一个区域(或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人文(社会经济)基础、地缘环境特点的研究,全方位地分析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和战略对策,构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五位一体互为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和发展战略,是当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5)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

可持续发展虽已成为一种最优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但要使这种发展观成为一种发展现实,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信息闭塞、随意决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能够综合调控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以及生态和环境结构与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水平高的管理体制与机翻,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和协弼管理机制,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研究。

区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须在全球合作、竞争和相互依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当前,环境问题全球化、南北差距扩大,对垒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将促进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国际合作,为国际社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一致行动为各国开展环境外交和保护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