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852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6.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docx

典型项目设计技术方案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

1典型项目技术方案—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

1.1基础条件分析

1.1.1上位规划解读

通州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将大力度开展中小河道和黑臭水体治理,恢复多个湿地,以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为主脉,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着力形成“北方水城”的通州特色生态环境。

通州水环境格局图

萧太后河处在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廊道上,功能定位为城市活力段,反映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城市整体建设一起反映通州的现代都市生活场景,其风格体现出现代感和都市感。

1.1.2项目区及其周边概况

萧太后河属于凉水河支流,发源于北京市左安门,经朝阳、通州与张家湾注入凉水河。

1958年修建通惠引水干渠时将萧太后河截断,现形成两个水系排涝系统。

上段在马家湾村北改入通惠排干;下段起点为通惠排干,向东流经小鲁店村,过通马路进入通州区,于张家湾镇南汇入凉水河。

主要支流有南大沟、大稿沟、玉带河。

河道总长度为22.49km,流域面积为102km2。

其中通州境内河道长为10.25km。

此次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是位于通州区通马路至京哈高速段,全长约3公里。

(1)现状交通分析

现状交通以3-4米宽的水泥路及土路为主,雨天土路泥泞难行,交通可达性差,同时部分沿河路作为进出周边村庄的通道,经常发生交通拥堵,村庄周围道路随意停车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2)植被分析

现状植被条件较好,有生长较好的白杨、垂柳等高大乔木,景观设计可加以保留利用,但地被及灌木较为单一,以杂草为主,设计时需加以强化。

(3)文化资源分析

设计范围内有已经建成的萧太后河码头遗址公园,公园有景亭、萧太后雕塑、栈桥等设施,有一定景观基础,本次景观提升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萧太后河的文化资源,将景观与文化充分融合。

(4)景观资源分析

场地内有较大面积的荷塘,河道水量及水质条件较好,同时有已经建成的部分景观设施,如亲水木平台等,这些都为创造优质的滨河景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是萧太后河独特的景观资源。

1.1.3萧太后河的水质状况

1、2015年的水质状况

根据水质监测资料知,萧太后河2015年的水质为劣Ⅴ类的Ⅴ2级水平,相当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一级B标准。

劣V类分级表

V1类

参照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规定的一级限值A标准

V2类

参照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规定的一级限值B标准

V3类

参照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规定的二级限值标准

V4类

大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规定的二级限值标准

2015年通州水系水质状况示意图

2、2014年的水质状况

根据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萧太后河水体中COD、氨氮、总磷月平均值均为劣Ⅴ类。

水体透明度<10cm,几乎无流速,为黑臭水体,河道中几乎无动植物,生态系统破坏。

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月均值图

监测断面氨氮月均值图

监测断面总磷月均值图

1.1.4已经实施的工程情况

在2015年通州区中小河道治理中,萧太后河也进行了河道的生态改造。

底脚采用铅丝石笼护砌,铅丝石笼宽2m,高0.5m,顺河方向布置。

边坡护砌采用铅丝土笼护砌,结构分为三层,上下层错开50cm。

每层结构宽1m,高1m,顺河方向布置。

河道边坡小于1:

2.5,河坡采用播种草籽,进行护坡。

局部险工段采用浆砌石进行护坡。

现场照片图

1.2总体定位

萧太后河(通马路至京哈高速段)总体定位:

“防洪安全通道、清水入河通道、滨水景观廊道、滨水产业轴带”。

结合上位规划和现状条件,将萧太后河(通马路—京哈高速段)打造成一条集自然生态、文化体验、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充分展现通州水城交融特色的“智慧·生态·文化·休闲”景观绿廊。

1.3项目预期目标

1.3.1近期目标

消除河道的黑臭现象,改善河道的水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加强河道两侧的绿地建设,改善河区的生态景观,激活城市活力。

在入境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的前提下,到2017年12月底,本段水体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1.3.2长远目标

“水安全保证、水循环正常、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

1.4设计理念

1.4.1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的设计理念

“控源截污、内源清淤、生境改善、原位治理、生态修复”。

实施雨污分流,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及建设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尾水达标排放;清除河道底部淤泥,投放微生物,进行生境改善;布设人工浮岛、曝气增氧,进行原位治理,改善水体水质;优化配置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群落,修复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河道对水体的自净能力。

1.4.2景观提升的设计理念

“文脉绿脉交织,新城五彩水岸”

“文脉绿脉交织”——以水为媒,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将文绿交融。

萧太后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化之河。

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

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

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融入到萧太后河景观设计中,使其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将萧太后河打造成为古今交融的文化长廊。

萧太后河也是北京市南部城区的主要排水通道。

近年来许多拾荒者的生活垃圾就近排放在萧太后河中,造成了河水的严重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危害周围居民的健康。

因此改善萧太后河的生态景观,健全河流功能,以生态景观理论和方法指导河流建设尤为重要。

“新城五彩水岸”——将两岸打造成为蓝、绿、紫、橙、红的五彩水岸。

 

蓝色——海绵水岸。

营造蓝色的海绵水岸,通过生态驳岸的改造、地形的重塑、植被的营建,打造萧太后河生态水景观。

绿色——慢行水岸。

沿河慢行系统,让市民在运动健康的同时,感受萧太后河的诗意美景。

紫色——文化水岸。

依托萧太后河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融入时代文化特色,打造古今交融、文化气息浓厚的休闲走廊。

橙色——活力水岸。

丰富的活动场地,将萧太后河两岸打造成为激活城市表情的阳光活力客厅。

红色——智慧水岸。

在萧太后河景观中,将智慧融入景观体验,让人更懂水,实现景观的交互变化。

1.5设计思路

1.5.1水环境问题解决设计思路

水的问题,无非是“多”、“少”、“脏”、“丑”几种问题。

对于“多”的问题,可通过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水系连通、海绵城市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解决;对于“少”的问题,可通过加强雨水的利用、再生水的利用等工程解决;对于“脏”的问题,可通过控源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等工程解决;对于“丑”的问题,可通过水利景观、滨水景观、生态景观等工程解决。

鉴于萧太后河全线已经初步完成河道整治工程,本次项目主要解决“水脏”、“水丑”的问题。

利用多项综合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使水体逐步变清,其透明度逐步提高。

萧太后河临近正在规划建设的环球影城,利用多种景观元素组合,打造沿河生态景观。

1.5.2景观提升的设计思路

目前,基地周边现状滨水空间用地的价值没有充分的发掘,客观上降低了滨河城市空间的景观品质及城市综合土地价值的最大价值。

本项目重点可挖掘以下四大价值,以期提升滨水空间的市民使用率、景观品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价值:

水及水岸是乡土物种的栖息地,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

文化价值: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常常与城市河流密不可分,故事与古迹往往沿河道发生和留存;

绿色休闲价值:

是城市居民步行、自行车的最佳通道,绿色的滨水空间形成“绿道”,也是未来郊游的最佳场所;

城市景观价值:

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的场所,是城市形象与特色的体现。

本次规划滨水绿带建设,将生态系统服务具体落实到河流廊道,明确河道的功能定位,以生态恢复与生态设计为原则,制定河道的设计导则;使居民的生活与休闲、植被的生长与演替、动物的栖息与繁衍得以重归河畔,实现人水关系的和谐,谱就水绿交融的“蓝绿交响曲”。

1.6设计重点难点分析

1.6.1设计难点:

入境断面水质难以保证

萧太后河属于凉水河支流,发源于北京市左安门,经朝阳、通州与张家湾后注入凉水河。

其上游的朝阳区有大量污染物汇入,入境断面处水质很难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由于上游来水水质的不确定性,及时此段采取截污治污、水质原位净化、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也很难满足考核指标。

因此,建议从全流域角度思考,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及治理方案,建立综合管理系统,这样才有可能使萧太后河(通马路至京哈高速段)达到考核标准。

1.6.2设计重点:

河道水量大,治理周期长

萧太后河水量较大,流动性差,虽然河道底部已经用土石笼袋护底、岸坡也长满植物,但是水体透明度依旧很低,水质差。

短期仅凭生态修复措施,很难使水质满足考核标准,可能需要长期有效综合治理。

1.6.3设计重点:

河流综合整治与生态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

治河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恢复河流的整体健康,整治好的河流作为水脉、文脉贯穿于城市,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提高城市土地价值。

如何利用萧太后河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改善周边植被生境,恢复河水自然的生态功能,为市民创造更舒适优美的沿河开放空间并提供更多的生态、经济效益,成为本次项目的重要任务。

应对措施:

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两岸生态景观设计的融合,尊重水系自身的“自然性”,恢复城市水空间,构建独具特色的滨水空间,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滨水空间。

通过系统的设计,保持河流自身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再造河流的原生态,实现河道景观、生态价值最大化,逐步恢复自然水生循环,全面提升两岸景观价值,激发两岸的城市活力,提升两岸土地价值。

1.6.4设计难点:

合理引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新绿色技术,实现生态与智慧治理

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是城市天然的海绵体,是建成海绵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水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

而将海绵城市和智慧水务相结合,可使整个城市的海绵系统发挥最佳的效果。

应对措施:

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

充分利用具有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城市自然水体净化初期雨水,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满足城市防洪排涝需要。

滨河绿带则可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塘、可渗透地面等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建设海绵型绿地和广场。

注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景观的结合,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提高雨水渗透能力,增加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峰值和流量,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同时通过智慧城市,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分布式的绿色设施和分布式的海绵设施协同起来,让城市拥有智慧的排水、智慧的雨水收集、智慧的管道检测、智慧的水循环利用。

1.7设计方案

1.7.1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的设计方案

1.7.1.1多功能微生物生境改善方案

微生物是水体自然净化的主体,河流水质变差,多因河道污染物过载超出微生物净化能力,改变河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促使微生物菌群向厌氧群落转化,释放出大量发臭气体。

因而,在针对黑臭水体治理与水环境改善的工程中,首要优化河道菌群将是治污之本。

选育利于河道生境优化的菌株构建多功能菌落,并提供易于附着易于培养的微生物载体,投加于污染河道中,为氮磷有机质地高效去除提供技术优势,并从根本上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载体固化微生物技术

针对本河段特点可在水体水质恶化河段适量投加。

1.7.1.2曝气增氧水质改善方案

曝气增氧工程是利用水力机械或太能能、风能等动力提升水体,从而改善其水体中的水流流态,通过水体表面与空气大量的接触使水体充氧,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破坏藻类的生存环境,实现抑制藻类繁殖、激活水体净化机能的目的。

目前常用曝气设备有推流曝气机、提水式曝气机、造流曝气机、浮水喷泉曝气机、太阳能曝气机等。

常用曝气机示意图

在本河段水流平缓段及水质缺氧易臭段布设曝气增氧机,提高水体溶解氧改善河流生境,优化水体景观。

1.7.1.3人工浮岛水质改善方案(人工水草)

(1)人工浮岛布设

人工浮岛是采用构建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富集水体污染物的微型生态系统,同时亦可达到景观效果。

针对富营养化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COD、氮、磷含量的生态浮岛净化效率达到30%以上,可使水体的透明度大大提高,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可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

浮岛植物的根系,除了能吸收水中营养物质,还能给水中输送充足的氧气,为各种微生物、水体生物提供适合栖息、附着、繁衍的空间,在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吸收、摄食、吸附、分解等功能的共同作用下,使水体污染得以修复,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环境,减轻水体的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人工浮岛示意图

本工程项目建议在本河段平缓河段,水质较易恶化区段,鉴于其景观效果可在游客较多河段布设人工浮岛,提升河流水质,营造生态景观。

(2)人工水草布设

人工水草,相当于水处理工艺中膜生物反应器通过改善布设方式于河道水体中,利用生物膜及物化技术达到高校净化污水的效果。

其中,透氧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有机结合气体分离膜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中空纤维膜本身可作为微生物附着载体,并同时可为微生物提供微泡氧,促使水中污染物被吸附并接受好氧厌氧降解,可达高效除氮效率70%以上。

人工水草布设示意图

在本河段水质较差河段,呈现极度易恶化河段,布设人工水草,可在一定时段内有效改善水体环境。

1.7.1.4动物-植物-微生物群落构建方案

基于河道生态系统改善,提供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域生态构建技术。

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水生植被)、消费者(水生植物)、分解者(微生物菌群)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实现水体自净。

尤其是水质恶化水体,其生态系统已完全失衡,通过生态手段调控恢复水生态系统,达到水质提升的目的

植物-动物-微生物重建技术

在本河段存在水质轻微恶化的区段,可选用此技术优化水体环境,同时在水质恶化水体处理的后期阶段,亦可选用此技术来完善河道水体地处理。

1.7.1.5磁分离应急预案

磁分离应急预案,是在河道水质发生急性恶化时做出的紧急响应,可在短时间内提升水质,改善黑臭情况。

磁分离技术核心在于吸附水体中过量的铁氧化物,从根本上改善黑臭现象。

纳米改性磁种超磁分离技术,是在混凝过程中,在污水中加入特有的磁种,继而形成以磁种为核心的絮体,因磁种密度较大,其中大部分颗粒团会直接快速沉淀,其余混合液通过高校磁分离设备,在强磁场中实现絮体和清液的分离,絮体被刮渣系统连续去除,磁种可回收后循环使用,上清液则连续流出,整个过程仅需消耗数分钟,处理污染物效率可达50%以上,达到快速净化污水的目的。

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

本工程建议在萧太后河入境口、支流与沟渠汇河口、城镇雨污管道排污口及河道水流平缓河段分别布设该设备,以提供水质快速恶化时,作为紧急响应方案启动。

1.7.2景观提升的设计方案

1.7.2.1景观功能分区

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萧太后河(通马路-京哈高速段)全长约3km,景观紧密结合周边用地功能,打造不同特色的景观分区,结合场地现有条件及周边居民的需求,将萧太后河(通马路-京哈高速)滨河景观带划分为五个景观功能区,自西向东分别是:

康体健身区、生态科普区、文化体验区、休闲活力区、动感时尚区。

景观功能分区

1.7.2.2分区设计方案

(1)康体健身区设计方案

本区北边紧邻口子村,以康体健身为主要功能,提供了包括林下健身场地、舞动广场等一系列户外运动休闲的场所,以满足附近居民日常活动需求。

游船码头效果图

林下健身场地效果图

(2)生态科普区设计方案

本区通过建设滨水湿地带和滨水海绵绿带,一方面可以改善河道水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亲水平台、水上栈道和解说系统,也可作为生态科普教育的场所。

湿地及生态栈道效果图

湿地亲水平台效果图

(3)文化体验区设计方案

本区在原萧太后河码头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上栈桥和游船码头,重现“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的昔日盛景,同时丰富了游览体验,加深了游客对萧太后河文化典故的了解。

水上栈道示意图

游船码头效果图

(4)休闲活力区设计方案

本区结合滨水绿地设置了户外拓展、绳索乐园和露营地等丰富多样的活力休闲场地,供市民和游客开展户外活动、家庭亲子游乐等休闲活动。

户外活动效果图

滨河漫步道效果图

(5)动感时尚区设计方案

本区东侧紧邻环球影城,延续其动感时尚的娱乐氛围,着重了打造包括动感广场、水上乐园等活动场所,满足了游客亲水需求,增加了游玩乐趣。

动感广场效果图

水上乐园效果图

1.7.2.3植物景观设计

在京津冀绿化“增彩延绿”政策导向的大背景下,运用植物丰富的色彩打造多姿多彩的萧太后河植物景观。

植物选择考虑色彩的视觉刺激作用,以恰当的背景色来强调花、果、叶的颜色,营造有视觉冲击力的彩色植物景观。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乡土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在重要节点选择新优品种作为亮点,同时尽量保留利用现状大树,打造一个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滨河植物景观带。

1.7.2.4景观照明设计

景观照明遵循标识核心、亮显边界、暖光为主、局部彩光的原则进行布置。

功能项照明灯具选型以现代简洁为宜,选型示意如下图所示:

全园可适当布置艺术照明,与紧邻的通州国际影城高科技、动感时尚氛围相呼应,主要灯具选型如下图所示:

1.7.2.5小品设施选型

在设施布置上,在东西两个主要出入口区域分别布置一处综合服务设施;沿自行车线路设置自行车租赁设施等服务设施等;滨水区域设置游船码头;在各个功能分区内合理设置指示牌及景观休憩设施。

主要景观设施选型体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采用钢材与木材两种材料,加以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萧太后河景观服务设施。

相关设施选型如下图所示。

1.7.2.6铺装材料选型

根据铺装场地的不同功能,选择相应的铺装材料,按照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除主要入口光彩采用石材铺装,大面积选用可透水路面铺装,自行车道铺装选用采用混凝土加以区分。

主要铺装材料选型如图所示。

1.8设计技术的创新点

1.8.1用于生境改善的微生物技术

河道水质改善包括底泥的疏松活化与解毒、水体解毒与除臭、水体微生态复健与水生态长效修复。

原位激活益生菌技术,可为河道水质改善全过程提供技术保障。

该技术通过纳米技术与共包埋技术将营养物质制成均匀颗粒,投放于人工建立的分裂繁殖平台,依据河道环境不同生态位定制激活适宜其生境的益生菌。

通过益生菌的增殖分解河道底部污泥、净化河流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结构。

将大分子有机质转化为无机物并最终矿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本工艺可达到消除黑臭1到3个月,恢复水生态2到3个月,水质根本性改善3到6个月;就地解决了河流水体及底泥等整个生态系统的污染难题,而且效果持续;污染物浓度可下降30到50%,大规模推广后会下降到20%;安装、运行简单,可以进行流域治理。

1.8.2用于水质改善的太阳能增氧技术(专利号ZL201620081353.3)

太阳能增氧技术,是在原始增氧技术中增设太阳能供电技术,使设备以太阳能为运转动力,将水体底部缺氧水体提升至水面与富氧水体混合后,提供一定水域面积内的溶解氧,消除自然分层,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针对河道修复的特点,尽量在自然状态下恢复河流自净能力,同时在减少管理与运行成本的基础上考虑,增加利用自然力提高水质环境,因而太阳能增氧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技术的使用将有效预防水体因缺氧而腐化变质,促进底层水体净化,提高水体自净负荷得到提高,强力制造循环活水,快速抑制并消除水华,提高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景观。

适用于水域小于3米的水环境。

太阳能曝气机示意图

1.8.3用于水质改善的组合型浮岛技术(专利号ZL20152089064.8)

组合型浮岛在提升景观的同时,高效净化水体环境。

通过在基质填充层中填充浮岛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提供微生物附着的载体以及富集氮磷等营养盐的富集基质,例如可以通过配合使用多种缓释型功能基质提供碳源、微量元素、无机营养盐、生长促进剂等生长因子及复合有益功能菌,从而,通过组合型浮岛富集能够实现富集、分解、吸收、转移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通过促进载体、基质、微生物和浮岛植物的协同功能,实现高效去除水中营养源的目的,其中所选植物具备景观功能。

组合型浮岛示意图

1.8.4多项生态护坡技术

护坡选型依河道实际情况来定:

在河道弯曲段,选用防冲效果好的铅丝石笼、生态植草袋等护坡形式;在河道平缓段,选用生态景观效果好的自然草坡入水、与湿地相结合、与亲水水平台相结合等护坡形式。

传统的河湖水岸防护工程中一般采用硬质护坡方式,即采用砌石(包括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浇筑、砌块)、模袋混凝土等材料进行的水岸防护工程,以土工材料居多。

硬质护坡具有良好的防护安全性和耐久性,是抗御洪水威胁的有效手段。

但同时,硬质驳岸隔离了水岸生态系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物产出)受到影响。

同时河流渠道化也破坏了河岸带的自然风貌和优美的生态景观。

因此,在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设计方案中,摈弃了传统的硬质护坡设计,采用新型生态护坡技术,包括:

柔性生态袋护坡技术、蜂巢格室护坡技术、土工石笼袋技术。

(1)柔性生态袋护坡技术

生态袋由聚丙烯(PP)或者聚酯纤维(PET)为原材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加工而成的袋子。

对抗紫外生态袋的厚度、单位质量、物理力学性能、外形、纤维类型、受力方式、方向、几何尺寸和透水性能及满足植物生长的等效孔径等指标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具有抗紫外(UV),抗老化、无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的特点,真正实现了零污染。

主要运用于建造柔性生态边坡。

生态袋边坡防护绿化,是矿山、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河岸护坡,内河整治中重要的施工材料之一。

主要性能特点有:

1就地取土不需要其他建筑材料,节约资源;

②就地装填土料逐个铺设码放不需要大型施工机械,施工简便(除特殊边坡需结合吊车作业);

2柔性结构对基础变形的适应性较好;

3护坡结构稳定,抗水流冲刷性能好;

4柔性生态袋表面结合植草灌花,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景观美化效果;

⑥在岩石边坡上采用柔性生态袋施工方便安全,效果显著。

(2)蜂巢格室护坡技术

蜂巢格室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土工合成材料,是将强化的HDPE片材经高强力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的一种三维网状格室结构。

可伸缩自如,运输可折叠,施工时张拉成网状,展开成蜂窝状的立体网格,填入泥土、碎石、混凝土等松散物料,构成具有强大侧向限制和大刚度的结构体。

(3)土工石笼袋技术

土工石笼袋材料为具有抗紫外线处理的高拉力合成土工织物,于厂家定制成形。

为确保品质及防止土砂流失,织布开口袋除底部外,袋身需为无接缝织布开口袋。

1.8.5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

海绵城市是低影响开发模式重要的技术形式之一,国家方面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2014年1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着力引导低碳生态的设施规划和建设思维方式在城乡建设上的综合应用,推动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从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