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27917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ppt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东北大学陈红兵2013.09,目录,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产生了异化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技术创新的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来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另外一种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

在前一种模式中,科学对技术的作用不大;在后一种模式中,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这四项任务中,前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经济转型”紧密相关。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马克思意识到,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直接参与到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二)为实现人类自曲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1.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所有这些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效应器官,而且还大大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使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深刻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认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人类凭借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以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替代农业时代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充分地表明了马克思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行,人类正在走向具有崭新特征的高科技生活方式,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前提下,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证。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一些未来学家如托夫勒、贝尔、奈斯比特等,从科学技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生产力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出发,提出了“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学说。

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足。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生产力,而且还包括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那种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1、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

他提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2、但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2、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3、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

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阿格尔、克沃尔等。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上述论述表明,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涉及到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2、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

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

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1、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2、科学技术的体制化包括:

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等。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1、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

3、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2、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二)科研组织的特征,各种科学技术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研组织呈现出新的特征。

1大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

2后学院科学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

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出现了。

它们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3官产学三螺旋结构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

4虚拟科研组织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推动,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的概念。

避免科学技术组织活动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1、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专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2、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

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

(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1、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

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2、科学共同体的交流方式有两类:

一类是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包括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文献摘要和目录索引等;另外一类是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就是“无形学院”。

3、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叫“创新者网络”,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2、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这些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1、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2、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如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3、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

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4、国外一些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

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技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1、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2、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1、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

2、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1、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性前提和构成性原则,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是与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基础。

2、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

”3、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相关论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发,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社会的支撑,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恩格斯提到: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也认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既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制度层面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差异。

2政策和体制层面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实际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调整。

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

(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

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

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愿意与否、承认与否、自觉与否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重要指导作用。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1、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充满活力的科学技术运行机制,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恰当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与奖励模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等;2、必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

(一)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

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从专家治国到公众参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风险,如克隆人的伦理风险、水坝和核电站环境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等,引发了一系列争论,造成评价和决策上的困难。

(三)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在有关科学技术风险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应该全面评价科学技术风险一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查“内部”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社会文化,

(一)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

英国学者C.P.斯诺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分歧与冲突,从事科学文化的人(科学家)和从事人文文化的人(如文学家)之间存在冲突。

2.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

(二)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论,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女性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它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作了深入阐述,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从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到立场理论,从差异女性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给我们启发。

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指出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西方科学并非惟一的科学知识,还有民族科学;西方科学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欧洲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社会建构,成为剥削殖民地国家的手段;从西方发达国家输入科学思想和技术制品会导致虚弱的依附性,会导致科学技术的殖民主义。

反思扬弃这些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正确处理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

(四)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

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

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因此,如果对此不加分析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思考题:

1.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