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7680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docx

五年级四五单元教材梳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五单元教材梳理

一、本单元教材包括哪些内容?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二、怎样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三、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难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编排这组教材有什么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五.《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怎样指导学生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是本科的教学重点。

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表达出来。

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进行。

要让学生先谈一谈哪些段落或语句最令你感动,原因是什么,然后再读一读令自己感动的段落或语句,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对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谊引起心灵的震撼。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之情,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六.《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应怎样确定?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语言亲切感人,在学生深入到课文情境中,了解了朝鲜人民为战士们付出的一切。

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

此时,你最想对朝鲜人民说些什么。

七.《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在学生准确的理解和体会到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后,可设问:

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内的同学们,然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公布“新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时,能说一点说一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前3个自然段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每段都是以请求的语句开头,以反问的语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祈使句、反问句这样的术语不必给学生讲,只需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些句、段,将祈使句、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这些句段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八、怎样提高学生对中朝人民友谊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

课文中选取了三个感人的事例,分别是:

阿玛尼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为救交通员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在学生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时,让学生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想像、交流。

九.《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课文题目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全班交流:

(1)老班长为什么要带着三个伤员过草地?

(2)为了完成任务,老班长做了哪些事情?

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在情感上一定会被老班长的故事所感动。

体会到了老班长身上所具有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时候教师再问:

课文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

使学生明白,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十.《桥》一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

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他像一座山。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一.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桥》一课题目的深刻含义?

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是教学本课的难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

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十二.《梦想的力量》一课题目有什么含义?

小瑞恩的梦想不仅激励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着的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

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十三.如何让口语交际融入习作进行教学?

(1).读一读题目和要求,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然后说一说: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2).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

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

 (3).在小组内讲一讲,讲后大家评一评,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4).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每组可选派一名同学上台前来讲述,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可以从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让人受到感动,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等方面进行评议。

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

教学中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讲述,其余的同学做评委和“校园电视台小记者”。

在每位同学讲述之后,小记者可以进行采访、质疑,评委进行评议。

学生有了这种“角色意识”,在交际活动中才有可能积极参与。

 

 附教案:

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篇课文为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本文的编写意图:

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能够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之一为“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所以把“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定为本课重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定为本课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课特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

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题,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在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的词,句子。

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学法:

俗话说:

“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迁移法

在学习1--3自然段时,可以用迁移法。

2、读悟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

五、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亲人”一般都指谁?

(生答)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

再见了,亲人。

这是为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

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3、小结:

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4、检查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5、检查学生读课文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

用“――”划出来。

(板书:

深情厚谊)

2、出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

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哪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

3、第一段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

为什么?

结合学生汇报感悟: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喻?

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师:

大娘为志愿军送来的不仅仅是解除饥饿的食物,还送来了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食粮。

(4)指导有感情朗读。

4、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

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5、师:

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黑板出示前几句话。

指导朗读:

请求-恳求-哀求

7、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

(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

(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⑶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

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1.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日子啊在送别的火车站里,志愿军战士望着相处八年的朝鲜亲人,踩着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怎么忍心离开呢?

望着为自己赶走侵略者,重建家园的志愿军,朝鲜人民又怎么忍心分别哟?

抚摸着亲人的肩头,握着亲人的双手,有多少知心的话要说,有多少难忘的情要诉啊!

一幕幕依依不舍的动人情景出现了。

让我们也来到车站上,看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1)想像情境:

小金花拉着志愿军的手,还在那里不住的抽泣,一位背着孩子,架着双拐的大嫂从人群中挤了过来。

你们看见了吗?

你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此时你背着行装马上要踏上回国的列车,望着同样舍不得你们的朝鲜人民,你想说些什么?

请写下来吧!

(2)角色体验,想像汇报。

(3)引读4—6段

别说了,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

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引读第四自然段)——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着列车奔跑!

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

列车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铁路的尽头。

虽然看不见志愿军了,但朝鲜的亲人仍然站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任热泪流淌。

虽然看不到朝鲜亲人了,但志愿军战士仍在不停挥动手臂,再一次深情地呼唤。

——

2、朗读全文,体会两国人民的友情,亲情。

同时也注意观察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大家读得真好,文章如此感人至深,是和文章的写法分不开的,你们能说说本文写法上的特点吗?

写作特点:

(1)前三段,每段都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尾,中间是叙事。

(2)后三段,运用直接抒情的写法。

(3)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中心。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课下想象一下朝鲜人民还可能为志愿军做过哪些事情,写一篇想象作文,下节课一起来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梳理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四篇课文,这几篇课文都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

18《将相和》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19《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

20﹡《景阳冈》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21﹡《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口语交际.习作5》中,安排了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演演课本剧;

 “交流平台”在学生具体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回顾、总结所感所悟,“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与古代名著相关的六句歇后语,课外书屋内容是要求学生读读《西游记》原著。

这组教材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一个资料袋,系统介绍这篇课文所选自的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

学生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的编排不仅以少驭多,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名著,去阅读名著。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将相和》让学生弄懂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其次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草船借箭》重在引导学生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了解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从而感受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4、《景阳冈》是一篇近代白话文,着重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对文中武松武艺高强、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的个性特点有所把握,感受名篇语言的精彩、情节之生动。

5、《猴王出世》也是一篇近代白话文,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感受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细节,加深对文本的品读感悟

2、与原著对照,架设初中、小学文言文学习衔接的桥梁

3、借助班级读书会,实现课内、课外的融合

四、教学措施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本组4篇课文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

   

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

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

本组教材仅仅是个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关注细节,加深对文本的品读感悟。

五、课时安排:

18  将相和 ………………………………………… 2课时

19  草船借箭 ……………………………………… 2课时

20﹡景阳冈  …………………………………………1课时

21﹡猴王出世…………………………………………1课时

口语交际   ………………………………………… 1课时

习作——缩写…………………………………………3课时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2课时。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读“璧、诺、怯”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我国古典名著中的故事?

(生交流)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释题: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将”指谁?

“相”又是指谁?

“和”又是什么意思?

二、预习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质疑,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 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是怎样的?

  生汇报交流:

起因: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

蔺相如智勇斗秦王。

          结果: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默读第一个故事,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学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

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交流:

从百官都不愿意去,而蔺相如却挺身而出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勇敢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师出示这两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你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吗?

(生感情朗读,生评价。

4、师: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四、拓展延伸: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失和                  完璧归赵

               将(廉颇)========相(蔺相如)      渑池之会

                             和                    负荆请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